APP下载

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10-08-15翁鸣鸣

关键词:应用型素质人才

翁鸣鸣

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翁鸣鸣

在新的旅游发展态势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暴露出诸多问题。概述了国内外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并客观分析了旅游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培养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基本思路与措施。

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外旅游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是世界各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时期。目前仅美国综合性大学中设置旅游系的就有200余所。各国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太相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大相径庭。一般而言,都是根据各自的旅游发展实际,不断调整其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国外旅游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调教学、研究与实际相结合。应用型环节是外国旅游本科教育课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大学教育中有固定的实践时间和实践学分,如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饭店管理本科教育的实践安排为:每年4月,学生有3天时间可以接管酒店,为毕业生和酒店知名人士提供全方位服务;作为三四年级的学生,你可以申请为康奈尔发起组织之一的任何一个饭店工作6个月(春夏或夏秋);在酒店管理学院自己的STATKER饭店和WILLARDMARRIOTT高级管理人员教育中心,学生在平时或暑假都可以得到餐饮服务、客房服务、会计、前台、宴会等岗位的实习机会。美国、德国、日本等许多发达国家的发展规律表明,积极发展短期的、应用型的、技能型的高等教育,为快速扩充和升级的市场提供适应其发展的高素质劳动力是工业化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迅速转型阶段时的必要举措。

目前,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各普通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院都有很多探讨,也已经形成了很多典型的模式。例如,有些院校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将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酒店管理专门人才”,并针对这种定位,经过多年摸索实践,逐步形成了“2+1”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有些院校根据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应用型”特征和专业岗位要求,结合旅游行业特点和人才需求情况,构建起了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大专业、多方向”,“宽基础、活板块”的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突出的教学体系,校企紧密结合的培养途径,“双师素质”的师资建设,地方性特色突出的教材建设及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与质量管理培养体系;一些院校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加大专业建设力度;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践能力为重点,推动实训基地建设;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这些模式不仅对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参考价值,也为一些地方高等院校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二、旅游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一)注重综合性

旅游业的主要产品是服务而非实物。服务产品的特点主要集中在无形性、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离性、不可贮存性和质量测评的复杂性上。这些特点,使与消费者直接发生联系的从业人员成为旅游服务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旅游服务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以及深厚的人文素养等综合性素质。

(二)注重实用性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与传统的第一、第二产业侧重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同,其服务对象是人,劳动过程是为人提供有使用价值的服务,其活动侧重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融和结合,表现出较强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旅游人才培养应更注重应用性和实践性。

(三)注重适应性

旅游业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有着极强的行业发展和更新的能力,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是掌握多种知识技能,善于接受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技术,社会适应性较强的复合性、适应性人才,要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

(四)注重国际性

面对经济全球一体化所提出的机遇和挑战,我国旅游业对人才的培养必然要有更高的国际性要求。国际性人才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通晓中外历史文化,了解国内外环境,具有较强的外语沟通能力和电子商务技术,懂得国际服务贸易的规则、惯例等。旅游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应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要有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在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基本原则基础上,突出专业理论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增强对专业工作的适应能力。旅游人才一般应当具有以多学科知识为背景,由专业性知识、相关学科知识以及其他一些科学文化知识构成的多层次、较为宽泛而合理的知识结构。

第二,要有多元化的能力水平。这主要是指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训练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内在素质。对旅游应用型人才来说,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体系是以基层生产和管理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的。在能力培养中,应特别突出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沟通交流能力和应变能力以及学生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第三,要有多维度的品质素养。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素质处于核心位置。旅游业对从业人员有高度的依赖性,这就决定了旅游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在综合素质中,旅游应用型人才应特别加强职业思想道德素质(品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发挥其对知识和能力的核心和扩展作用,增强学生行业适应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三、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任何人才培养模式都有一套较为稳定的培养结构框架和程序,但这只能是相对稳定的,而不是僵化和一成不变的。基于旅游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立足现代旅游业发展及国际化竞争的需求,结合旅游管理学科的本质特性、专业特点,笔者认为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进行课程规划设计,确定课程内容,组织实施教学,努力探索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创新,建立与职业技能资格考核体系接轨的能力评估系统;将政策支持、校企合作、师资建设和教学条件作为人才培养的运行和保障机制。

(一)构建“三段递进式”课程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以素质、能力、技能的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构建 “素质、能力、技能”三段递进式课程体系。第一学年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第二学年开设的课程目的在于打造学生的专业素质、专业能力及专业技能;第三学年开设的课程重在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同时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及毕业答辩等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通过三年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从业综合能力和导游及酒店管理实务技能得以提升。

(二)优化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应用性人才

1.突出专业特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因此教学环节中应加强实践教学。鸡西大学在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实行“新三学期”的政策。第一个实践学期主要用于“思政课”社会实践及专业的认识实习,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初步认识,充分领会作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要掌握的知识和需要具备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确立明确的目标和努力方向。第二个实践学期主要用于专业见习与调研;第三个实践学期主要用于专业实践及岗位实习,实践学期共计18个月。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使本专业的学生提前参加到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去,提前了解并熟悉旅游酒店岗位所需的业务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更具目的性和实用性。同时,在每学期的授课中加入实践内容,使理论与实务并举,强化实践教学。

2.校内全仿真模拟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基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除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应用能力,特别是实践酒店服务技能、导游讲解能力、旅行社管理能力和旅游企业软件使用能力。实验室可以为这些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提供空间和条件,也只有经过实验室的初步培训,学生将来才能更好地适应具体岗位。

3.校内外实践基地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主要途径。职业能力培养不只是操作技能或者动手能力的培养,还包括知识的应用、技能的掌握、经验的积累、职业意识、习惯态度的养成与职业创新等。同时,旅游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其就业上岗后的服务和管理行为大多是相互联系的群体活动,因此必须十分注意对学生合作能力、公关能力、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校内外实践基地是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旅游管理专业应充分挖掘资源,创造条件,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旅游企业活动,培养职业能力,保证学生能够有大段的时间在旅游企业顶岗实习,以充分适应旅游企业工作环境,提高职业能力。

(三)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高等院校的师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相当一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结构还不够合理,缺乏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学科学术带头人,缺少具有较强理论基础与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因此,学校应要求教师必须在系统学习专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在相关实际岗位上挂职锻炼获得一定的实践知识的积累,从而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其次,旅游院校也可以从旅游企业中挑选一些符合条件的高素质人才充实到教学岗位中,增加专业课“现场教学”的学时比例,从而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衔接;第三,鼓励专业教师进行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听说能力和应用能力,突出外向性特色。

(四)以合作办学为主导,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

高校以其良好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具有得天独厚的办学条件,通过加强与当地企业的合作关系,可以发挥资源的互补作用,达到双赢的目的。首先,高校可以利用人才资源帮助企业研究课题,进行企业诊断和员工培训等工作;合作企业以物质形式或资料交换形式 (建立实习基地、提供教学案例)向学校提供支持;校企之间的联合可以推动高校走向社会,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将学术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同时,这种结合也为高校自身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向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其次,高校应注意聘请业内高级管理人员组成教学和研究顾问委员会,并采取专家报告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以增加课程的实践技术含量,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1]曹洪珍,王颖.旅游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J].当代经济,2008(2).

[2]陈学清,郑岩.地方大学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N].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2).

[3]刘芬,盛正发.旅游管理专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探析[N].湖南商学院学报,2008(3).

[4]熊志卿.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10).

[5]赵建军.旅游高教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学术研究, 2003(4).

[6]江小明.积极探索,加速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01(5).

[7]刘永胜.综合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经济师,2002(11).

[8]陈志学,余昌国.我国旅游院校教育发展战略的思考[J].旅游调研,2002(5).

G642.0

A

1673-1999(2010)10-0179-03

翁鸣鸣(1984-),女,福建古田人,硕士,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福建漳州363105)管理系教师,从事酒店企业管理研究。

2010-01-19

猜你喜欢

应用型素质人才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