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民间葬礼音乐特色探究
2010-08-15付蓉华
付蓉华
池州民间葬礼音乐特色探究
付蓉华
葬礼音乐是在丧葬习俗中出现的作为葬礼仪式组成部分的音乐,它是池州独具地域特色葬礼文化的重要内容。介绍了池州民间葬礼仪式以及葬礼音乐的传承方式,阐述了葬礼音乐在节奏与旋律调性等方面的特点,为池州民间音乐的继承与发展提供帮助。
丧葬习俗;葬礼音乐;节奏;旋律调性
池州市位于中国安徽省西南部,是长江南岸重要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现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和九华山风景区,总面积8272平方公里,总人口156万。全市生态环境良好,经济与人口、环境协调发展,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1]。池州地处皖江南岸,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和中原文化在这里融汇流传。吴人、楚人均信巫鬼,以歌舞事神,文化底蕴深厚,因此孕育了灿烂的独具地域特色的葬礼文化,而葬礼音乐就是这个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池州民间葬礼仪式
池州一带的丧葬习俗,一直以来就是古礼的传承和继续。葬礼仪式一般是老人在仙逝后,子女们为尽孝道,请来一些专门做法师的道士来对亡灵进行超度的一种仪式。在这个仪式中,葬礼音乐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基本上所有的葬礼仪式过程都有相对应的哀乐,它集中反映了当地人们的道德观、生活观和灵魂观念。
池州的丧葬习俗依然保留着许多古代丧礼的仪规,有一个相当固定的仪式。仪式的时间一般是两至三天,分为初哭、装殓、报丧、守夜、请灵、吊唁、开祭、迎幡、迎纸火、撒路灯、祭孤魂、出殡、下葬等环节。亡者的家属亲人跪拜在亡者的门口,哭送用白布包裹着送往棺材的亡者尸体。此时哀乐响起,音乐比较宏亮,鼓、唢呐、钹、铙全部用上,听起来相对明快。亡者入棺更衣,亲属跪拜棺前。亡者孝子们在临时搭起的灵棚里坐守灵柩。为增添守灵气氛,鼓乐班在一旁奏乐。超度时,由主持的道士摇着铃鼓,唱着赞颂死着生前品德和祝福死者一路走好的说词,在前面引导,孝子手捧牌位跟在其身后。一旁由鼓乐班奏乐,其他亲属等跟在捧牌孝子身后,随着道士和鼓乐手的说词和音乐忽快忽慢行走。这段音乐和说词一般有固定的模式,音乐平缓抒情多是声调较长的乐句。下葬时,先由死者的直系亲属抱着死者的遗相,跪拜哭诉,众亲属跟随其后。悲哀的音乐和响亮的鼓叉声音反衬出家属悲伤的心情。礼毕,抬棺入墓地。在到墓地的途中,唢呐、锣鼓全部用上,音乐虽然悲哀但是气势庞大,音乐有高有低,流动性强。最后一步就是入葬,请来做法事的鼓乐班一般由5个人组成,其中一个锣鼓,两支唢呐,一个钹,一个铙。主持的道士在合奏的哀乐中开始对入棺的死者进行告别仪式,亲属们按序给死者上坟告别。此时的音乐是缓慢和活泼相结合,缓慢的哀乐和死者亲属们的悲伤心情相迎合,体现了亲人们的不舍和悲伤。当鞭炮响起,死者入葬后音乐变得相对活泼和响亮,暗示着死者一路走好,到达另一个世界后能快乐和幸福。
二、池州民间葬礼音乐的传承
池州民间葬礼音乐的创造者与传承者是普普通通的乡村劳动者,是他们一代代的口传身授,才使得葬礼音乐得以延续。如果没有这些群体来创造和传承古老的民间葬礼音乐,封闭的乡村民间群体的生存情感也将难以寄托和满足,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难以传承与发展。
池州民间葬礼音乐的技艺传授主要分为 “祖传”和“师传”两种方式。“祖传”指的是在家庭主要成员世代是吹手的家庭里,小孩自小就跟随父辈一起外出,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自然授艺和学艺的方式[2]。大多数的老百姓认为做道士和吹手会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会对他们的子孙后代产生不好的影响,再加上拜师比较困难,同时道士收徒弟还要得到同道中人的同意和支持,所以大多数的老百姓不选择做道士。但是祖传就不同,他们从小在父辈的影响中成长,从心理上就接受了道士和吹手的理念。在日常的生活中,由于父辈们十分注重对他们兴趣的培养,学习道士在做法事时所演奏的音乐和器乐技术,再加上做道士和吹手也有一定的收入,能够养家糊口。具备了上述条件,民间道士和葬礼仪式及葬礼音乐得以传承。所以,现在民间做葬礼仪式和音乐的,大多是一边从事劳动生产,一边兼职做道士或吹手。
池州民间葬礼音乐的第二种传承方式就是“拜师学艺”,它是非专门从事葬礼音乐的家庭里的孩子,由于本人十分爱好或家长的期望,而到专门从事葬礼仪式和葬礼音乐的道士或吹手那里拜师,并在一段时间内学艺的方式。学徒们一般都不用交学费,只需给师傅做免费的帮工,且逢年过节时给师傅送礼。学徒一般学习3-4年即可毕业。一些人为在农忙之余可以有额外的收入而拜师学艺。师传方式在葬礼音乐的传承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另外,深谙葬礼音乐的民间艺人也比较多,还有一部分对音乐和器乐比较感兴趣的人。
总体来说,学习葬礼仪式和葬礼音乐的人大多是为了生计,被生活所迫。当然也有人是对音乐有着无限的热爱而从事该门艺术的。正是有了这些普通乡村劳动者的付出,才使得池州民间葬礼音乐得以传承。
三、池州民间葬礼音乐特色
(一)葬礼音乐的由来
在池州各地,古老的葬礼仪式可能不尽相同,但是无论哪种葬礼仪式,都一定配有各种不同的葬礼音乐。池州境内历来重丧,素有“不看少年坐轿,但看老来风光”的说法。在举丧期间,鞭炮声、锣鼓声、喇叭声响彻山谷,显得格外热闹。在丧事过程中,一般都有两个吹喇叭的,有时也应村民的要求吹些流行歌曲,很有庄子鼓盆而歌的意思。葬礼音乐在整个葬礼仪式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3]。
在远古时期,我国就有送葬时唱挽歌的习俗,名为《韭露》(《太平御览》卷五五二引《纂文》曰:“《韭露》,今人挽歌。”),而到唐朝,民间盛行丧葬铺设音乐,沿街设祭。及至宋代,“当殡葬之日,被诸色音乐伎人等作乐”,甚至于“闾巷婚丧无不以鼓吹,将之者更相沿不禁……”[4]早期的葬礼音乐没有器乐,多是人的哭声和唱词,后来慢慢融入了乐器。及至现代,池州民间葬礼音乐才由器乐和人声两个部分组成。器乐主要由锣鼓、唢呐、钹、铙组成,人声部分主要是主持道士的演唱,演唱部分又分为说唱和旋律,器乐和人声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葬礼音乐,它在葬礼仪式上起着烘托气氛、表达情绪的作用,同时还对葬礼仪式起着引领的作用。
(二)葬礼音乐的节奏特点
虽然池州葬礼音乐在不同的葬礼上不尽相同,但是所有的葬礼音乐在节奏上都基本相似。其主旋律多采用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在节奏的组合上多是二八、前八后十六和四十六。从节奏的排列就能发现,绝大多数是在连续的八分音符后接十六分音符,听觉上就像是人在讲述的时候有情感的起伏。八分音符和我们平时讲话的语速很像,而十六分音符就如同人哭泣的声音,听起来急促很多。这条主旋律一般是唢呐来演奏的。鼓、钹、铙通常是不和唢呐一起演奏的,只有在起棺送葬的路途中才会合奏。锣鼓、钹、铙通常是单独演奏,在道士行礼和主持人念唱时才用上它们。锣鼓的节奏通常是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和人讲话的节奏要吻合在一起,让主持的声音听起来有如雷鸣般的气势。钹和铙通常是作为间奏出现的,一般是钹、铙奏一连串的音符,然后在一个长音上收住,接下来就是说唱人的一段唱词。这种间奏和普通的音乐不同。我们平常的音乐,间奏很少,只在乐章之间有间奏。但是葬礼音乐中的这个间奏是每句之间都有的。可见,葬礼音乐中钹和铙的节奏也是旋律中的一部分。
(三)葬礼的音乐的旋律调性特点
池州葬礼音乐的旋律大多是平缓和跳动相结合,这种旋律从整体上听起来就如同人声,其音域基本偏高,如同人情绪激动地在讲述事情。音乐由低渐渐变高,然后再很快地跌落下来,很像人哭泣的音调,整体上给人一种强烈的伤心感。整个旋律的基本走向是在二度、三度的级进中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再通过三度的上下行急速地回落下来。整段音乐基本上都是在这样的旋律中进行的。再合上慢-慢-快的节奏,听起来就显得比较热闹,所以葬礼音乐和农村的婚礼音乐在某种程度有一定的相似度,都是音乐旋律起伏明显、节奏较欢快而紧凑。和婚礼音乐相比,葬礼音乐旋律的最大不同点就是它的音乐旋律虽然起伏也较大,但是它的每句音乐的最后收尾都往下走,就如同人的哭腔。而婚礼音乐多是往上高高扬起。在旋律节奏的变化上,葬礼音乐的变化很少,规则性很强,给人一种稳定的情绪感。
池州葬礼音乐的另一种形式就是和人声穿插在一起和成的。在送葬的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的音乐不是乐器单独演奏出来的,而是人的说唱和器乐一唱一和。在葬礼中,主持的人会把对死者的生前功绩和送其上路的祝福话通过唱词的方式表达出来,但是这种说唱不是大段大段的说唱,而是一句说唱加上一段乐器声。穿插的音乐通常都是由唢呐来演奏的,音乐听起来婉转嘹亮、节奏平稳,和人声一唱一和。
三、结语
安徽池州民间葬礼习俗包含了池州的民风民俗,其中的葬礼音乐更是具有鲜明的地方性、民族性和历史性,它是一种非常原始的民间音乐。研究现代池州葬礼音乐,对于我们学习了解过去的民间习俗和民间音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火葬习俗的兴起,葬礼音乐也在快速消亡。池州地区的葬礼音乐已濒临灭绝,但并未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因此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让池州的葬礼音乐文化作为一种遗产保存下来。
池州民间葬礼音乐具有浓厚的区域文化特色,有着悠久的历史,尽早对它开展研究,不仅可以深化池州民间音乐研究的内容,促进社会各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将促使葬礼文化资源转化为池州的旅游资源。因此,我们应呼吁更多的人来关注和保护它,并促使社会各界加大对池州葬礼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和重视,让池州的葬礼音乐世代传承下去。
[1]池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EB/OL].www.chizhou.gov.cn/
[2]田耀农.陕北礼俗音乐的考察与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4.
[3]桂盈满.池州市贵池区晏塘镇丧葬习俗试探[J].池州师专学报,2007(1).
[4]廖奔.宋元戏曲文物与民俗[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13-15.
J605
A
1673-1999(2010)10-0153-03
付蓉华(1980-),女,湖北钟祥人,硕士,池州学院(安徽池州247000)艺术系讲师,从事道教音乐研究、钢琴教学与研究。
2010-01-25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008sk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