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累托改进与“鲤鱼溪”的形成
2010-08-15孙绍旭许莲
孙绍旭,许莲
帕累托改进与“鲤鱼溪”的形成
孙绍旭,许莲
位于福建省东北部的高海拔山县周宁,其境内自然、人文景观很多,有被中国乃至世界所推崇的人与自然和谐典范“中华奇观”——鲤鱼溪。人们对于鲤鱼溪的形成时间、形成过程争议颇多。通过对其左近历史环境的调研,结合帕累托改进理论对此做作出尝试性探索。
帕累托改进;鲤鱼溪;官司;周宁
福建省周宁县浦源镇浦源村由河南荥阳郑氏创建的中华奇观——鲤鱼溪,距今已有800余年历史。鲤鱼溪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典范不容置疑,但郑氏族人何故何时在浦源村溪中放养鲤鱼并使浦源溪变成“鲤鱼溪”则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一、浦源村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基本情况
浦源村位于福建省周宁县城西面5公里处,三山环抱,一水弯行。从《周宁县志》之《周宁县地形图》中可以看出,浦源村东面为海拔1113米的大宅岗,北面是海拔1394米的东山头,东北面由北而南矗立着海拔1200米的龙岗和1183米的东山,西北面横亘海拔1494米和海拔1474米高的大、小麻岭,西南面是海拔1499米的圣银楼,南面为海拔1416米的里仙冈,东南偏南面为海拔1380米和1155米的银屏峰与鹅公头,只有正东南一处开阔地。鲤鱼溪源于鹫峰山山脉的紫云山麓,数十条山涧清泉汇流至浦源村口,水势顿减,五弯六曲穿村缓流而过[1]590,村落海拔 905 米[1]59。
浦源村里现有居民800余户,是800年前从河南荥阳迁徙而来的郑氏后裔。相传,在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郑氏祖先朝奉公往南迁的过程中,为这里的三山环抱、一水弯行所吸引[2]206,便定居下来。浦源村鲤鱼溪中那上万尾温顺丰腴的鲤鱼,大者达二三十斤。800年来,“仁乡殷殷爱鲤,金鲤悠悠恋人”,鲤鱼溪已成为中华奇观[2]209。此外还有明清古街、百年连理大柳杉、“孝阙流芳”牌坊、浦源八景、桥梁、原南山书院、郑方三公祠、文昌阁、观音阁、奶娘宫、鲤鱼溪茶楼、鲤鱼溪牌坊等景点[2]198。我们从《闽东古镇名村》中周宁浦源郑氏族人对鲤鱼溪的描述中可看出,鲤鱼溪已经有了800余年的历史是被肯定的,但笔者对此却表示质疑。
二、官司银矿的开采及其造成水源污染
据史书记载,古东洋地区(现属周宁所辖)自北宋以来就有着断断续续的大规模的银矿开采。在宋元祐年间(1086-1093),芹溪村设有宝丰、宝瑞等银场,是当时全国最主要的银矿产区(宝瑞场实际上已是宋代最大的银矿场之一)。另据《周墩区志》记载:“宝丰银矿在十七都,宋元佑年间发,至绍熙年间废。明洪武十九年(1386 年)邑人何安请复之,岁纳银三十六两。”[3]28虽然此地区在宋元佑年间就有大规模的白银开采,但开采主要是在芹溪地区。芹溪是霍童溪支流,其经过地区为高山峡谷,人口稀疏,影响不大。
然而,随着银矿的进一步开采,至明中期,因矿脉走向,银场地址迁往官司、围城底一带[4]28。于是白银开采的影响面就不断扩大至官司与围城底附近区域。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浙籍新科状元唐汝楫奉旨向宁德县十七都二图七甲上洋村彭八借银。据《明史》载:嘉靖二十九年春三月壬午,赐唐汝楫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5]239。此时的明朝政府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张彭八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国出力,义不容辞。随即将开采20余年的全部白银近百万两一并捐献给国家。彭八此举的确让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新科状元唐汝楫感动,遂拜彭八为谊父。同时为报彭八知遇之恩,唐汝楫回京后奏准批文,号曰:官司东南西北横直十里界内给付福建省福宁州宁德县十七都二图七甲上洋村人恩赐耆宾张彭八任意围城造府掌管,开坑凿矿,煽炼金银,护应圣上富国恩光,若有贪图官吏到此兢煽者,秉明即押惩办,如有刁棍妄生诡谋,混入界内,偷凿银矿,私炉觅煽等事,擒拿送案治罪[6]。这也为《通志》记载所证实:“嘉靖三十年(1551年),上洋村耆宾张彭八奏准予官司地方开煽,围城驻军保护。 ”[4]28此圣旨的原本现还在上洋张氏后人手中[7]。
于是,在获准官府认可和保护的情况下,官司银矿大规模的开采便开始了。官司银矿开采量的多少,没有明确记录,但从一些调查资料中可以窥一斑:第一,张彭八第一次捐给嘉靖政府100余万两,以后还多次捐献银两 (捐献给皇上的银两应不在少数)。第二,据上洋张氏族谱记载,当时东洋地区一半以上的田产为上洋张彭八所有[8]。第三,张彭八家族为营救入狱孩子而耗费的用于掺入白银中的红铜和铅的数量,据村里的老人说,仅告状用去参杂于银两中的红铜和铅[9]168三石多[10]。 我们可以作如下推测,为了营救家人,他们不可能在白银中参入太多的红铜和铅,如果露馅,将得不偿失。若以5%为标准参入计,那么张家在官司上至少耗去6万两白银。根据全汉昇的研究,嘉靖元年(1522 年)全年的年例银是 59 万两[11]170,那么,张氏家族在官司上耗费银两是其的十分之一强。但这还只是其中一部分。还有税收、上洋张氏家族多年奢侈的生活花费、开采银矿工人的工资和与上洋张氏一起开采银矿的贡川司徒陈氏用于买田置地的大笔银两。可见,官司银矿产银的数量巨大,进而可以推测出其开采的规模。
随着银矿开采和炼银在官司地区规模的不断扩大,淘银沙和炼银后含有铅、银等重金属的水被大量排放。由于官司地势高,发源于此处的河流也较多,于是含重金属的水直接或间接地排入附近河流之中。大量的重金属在工厂、矿山生产过程中随废水排出,进入水体中不能被微生物降解,经食物链的富集作用,能逐级在较高级生物体内千百倍地增加含量,最终进入人体,轻则头晕、耳鸣,重则当场死亡。生活用水的水质变化,严重威胁官司山下游村落人们的人们生命安全,为了应对上游水质污染造成的不良影响,下游村落居民必须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
三、帕累托改进与“鲤鱼溪”的形成
要更好了解帕累托改进,必须先了解与之相对的帕累托最优概念。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是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雷托在其关于经济效率和收入分配的研究中首先使用的概念。所谓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即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帕累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是指一种变化,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帕累托最优与帕累托改进关系密切。一方面,帕累托最优是指没有进行帕累托改进余地的状态;另一方面,帕累托改进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帕累托最优和帕累托改进,是博弈论中的重要概念,在经济学、工程学和社会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如前所述,面对生活用水的严重污染,居住在官司山下游的村落居民只能作出如下抉择:第一,想办法让官司银矿停采,恢复官司及其附近生态,以确保水源清洁。第二,迁徙移居远离官司附近受重金属污染的水源。第三,寻找能够随时警惕是否符合饮用水标准的方法,以便在不符合饮用标准时不饮用。
由于官司银矿是经过皇帝批准,金科玉律不得忤逆,下游村落的村民们是无法改变圣意,让张彭八封坑停冶的。显然,第一种抉择不可能实现。明朝后期,由于众多移民移居福建,即使原来比较落后、交通闭塞地区也人满为患了,再加上浦源郑氏居于此已历数百年,本宗族人丁繁盛、遍置族产,迁徙它处的成本过高,因此第二种抉择可能性不大。帕累托改进是基于人们的既得利益而言,而不是人们试图取得的东西,因为后者是没有止境的。另外,如果一种改进剥夺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不管是否能带来更大的整体利益或是否有助于实现怎样崇高的目标,都不是帕累托改进。也就是说,第一、第二种抉择都不是帕累托改进。鉴于此,只有采取措施明确饮用水的安全问题,即何时安全可以饮用,何时不安全不能饮用。于是,下游区域村落的居民们想尽办法,用最便捷的方式测量生活饮水水质是否安全。经过不断实践,他们发现鲤鱼对饮用水的要求基本与人类同,且适合于在古东洋高寒地带生长。据《周宁县志》记载:境内溪流鱼主要有刺鲃、逆鱼(俗称鰄鱼)、鲤鱼、黄颡鱼(俗称黄甲)、麦穗鱼(俗称溪鮊)、石鲤、鳖鱼、乌鳢[1]55。 也就是说,鲤鱼适合于在东洋这一高寒地带生活;感觉敏锐的鲤鱼遇到水中重金属、有毒物质超标,就会“翻肚子”,第一时间向人们发出 “预警信号”。认识到鲤鱼的特殊作用后,村落的人们开始在生活用水区放养鲤鱼,实现了帕累托改进。于是,在古东洋地区,地处官司银矿和芹溪银矿附近村落的居民便用饲养鲤鱼来检测水质。这一习俗已成为传统,形成了当地富有特色的鲤鱼文化。笔者在研究中发现,七步镇后洋村等也出现了在生活用水区饲养鲤鱼的传统,其村落上游也有芹溪银矿;而纯池禾溪和桃坑也有规模盛大的鲤鱼溪,其上游地区即政和县山上也有银矿开采的记录。据史料:北宋时期政和县有天受银矿[2]2207-2208;明朝时期政和县有银矿 3 所,矿坑 10 所,年课税 1200 两[12]221。 由于鲤鱼有检测水质、保护人们饮水安全的作用,它关系着村落人们的生命安全,慢慢地,鲤鱼被神化了并流传至今,其中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中华奇观——鲤鱼溪便形成了。
过去,用鲤鱼检测水质的方法即水生物预警技术在当代生活饮水受污染的情况下也被广泛运用。具体方法为:从水厂引一水管到生物预警箱中,生物监测箱由普通鱼缸改造而成,从那儿再引出一水管,使监测箱中的鲤鱼处于流动的水之中,通过观察鲤鱼的活动情况监测水质变化。鱼对水的很多成分反应敏感,如果水里某些成分发生了变化,马上会引起鱼类死亡。这种预警技术可以在线检测,工作人员能及时把握水厂的出水情况。
日本横滨水道局公关部课长池谷明高说,借助鲤鱼进行水质监控,他们是日本第一家[13]。据俄罗斯新闻网2006年8月24日报道,用鲤鱼监控水体质量的生物环保系统是由美军环境健康研究中心的环保专家研发的[14]。其实,这些所谓的先进检测水质技术早在明代甚至以前就被中国福建古东洋地区的村民所广泛使用了。
从以上所列之数据材料可以推出,“中华奇观”鲤鱼溪的形成应与官司银矿的大规模开采密切相关。不过,笔者从以下几点可以侧面佐证中华奇观鲤鱼溪“800”年历史的可疑:
第一,浦源郑氏第八世族长晋十公为了保护鲤鱼,巧施“苦肉计”[15]172。 说明那时还是有人偷吃鲤鱼,为了保护鱼才出了“苦肉计”。这似乎可以反映出一个信息:此前并没有护渔习俗或者无鲤鱼要保护。
第二,据郑氏族谱记载:浦源郑氏至今繁衍二十九世。根据王跃生的研究:在传统社会,男性能否适时婚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家庭经济状况所决定。子女的婚姻基本上由父母操持。因而对男性来说,其个人品行、生活能力,甚至相貌不起主要作用,真正的决定因素取决于家庭是否具有财力为其完婚。晚婚和不婚者绝大多数为出身社会中下层者。晚婚男性主要集中在贫穷家庭中,经济困窘是其婚姻失时的根本原因。而男女比例在一些地区的严重失调加重了婚姻的难度[16]20-23。浦源郑氏乃东洋望族,就整个大家族言,应不存在普遍之晚婚现象。其族谱中的所谓总世系一般是以长房即嫡长子或宗子房代数为准,在东洋地区的许多村落中长房子孙普遍比幺房多三五代。据此,每一代之间年限平均应为20年左右。这从下面的记录中也可以得到佐证:郑氏第十三世祖郑德厚自幼习斌,善于长戟,英勇无比。明嘉靖年间,盗匪劫邻村,他亲率乡人首当其冲,先后数次击退歼灭劫匪400余人,嘉靖40年(1562年),倭寇入侵,他奋臂率乡退回激战,单刀匹马杀入敌阵不幸壮烈牺牲。里祠尊之奉之若神,祠中“驱寇属英才千秋是式,兴邦壮志盛世珍”即是颂扬其爱乡爱国高风亮节的。第十四世祖方三公,明末清兵入关,为输饷勤王,继又为郑成功、刘中藻驱逐外夷而毁家纾难,祠中“忠义为怀毁家纾难留高节,恫衷在抱济定扶危接美名”,歌颂了其乐善广施、胸怀民族大义的高尚品德[2]205。如前所述,第十三世祖郑德厚在嘉靖40年(1562年)领导人民打击倭寇,而第十四世祖方三公则到了明末清兵入关即1644年,左右相差近百年历史,估计一个是嫡长子或嫡长孙,另一个可能是幺房之故,才有此差别。
第三,若以郑氏始迁祖迁徙年代为准,即族谱中所记载的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就以1209年迁徙为准,距今也才800年。同时,还存在一个堪居、经济发展、人口繁衍、最后形成村落的过程。从以上证真与证伪中,我们大体可以推测出中华奇观鲤鱼溪的真正形成年代应与官司银矿开采相联系。
[1]周宁县志[Z].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宁德市政协文史委.闽东古镇名村[Z].闽东文史资料第五辑,2006(12).
[3]宁德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宁德县志 [Z].乾隆四十六年版,1983年重印本.
[4]周墩区志编纂局.周墩区志 [Z].中华民国二十七年新订,2002重印.
[5]张廷玉,等.明史[Z].北京:中华书局,1974.
[6]2008年7月7日周宁县上洋村实地调查[Z].
[7]2008年8月23日周宁县浦源镇上扬村实地调查[Z].
[8]2009年4月4日周宁县浦源镇上扬村实地调查[Z].
[9]高谈文化.教你看懂天工开物[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
[10]2008年8月22日周宁县爱竹村实地调查[Z].
[11]万明.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2]徐晓望.福建通史[Z].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13]管克江.日本横滨用鲤鱼侦察水质,用植树净化水源[N].环球时报,2003-3-21(A8).
[14]付华一.纽约旧金山用鲤鱼监控水质[N].国际在线,2006-08-25.
[15]宁德市政协文史委.闽东非物质文化遗产[Z].宁德:宁德市文化出版局,2009.
[16]王跃生.十八世纪后期中国男性晚婚及不婚群体的考察[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2).
C939
A
1673-1999(2010)10-0082-03
孙绍旭(1970-),男,福建周宁人,硕士,宁德师范学院(福建宁德 352100)经济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区域经济史;许莲(1975-),女,江苏苏州人,硕士,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9)讲师。
2010-01-28
福建省教育厅A类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JA0927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