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李清照词的自然美

2010-08-15滕桂华

关键词:词作李清照词人

滕桂华

试论李清照词的自然美

滕桂华

李清照的词处处弥漫着一种清新婉丽的自然之美。她的词作内容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词人自然率真的性格;情感真挚,不加掩饰;语言清新流畅,质朴自然。

李清照;词;自然美;情感;白描

李清照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多见的女性词人之一,“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李调元《雨村词话》)。她的词作,因为所塑造的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真实感人的意境、自然清新的语言而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清代彭孙遹在《金粟词话》中认为李清照的词“皆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词意并工,闺情绝调”。李清照词的自然清新之美得益于其中所抒写的情感与生活都是她的真实经历和体验,这就比那些男子所作“闺音”更为真切自然,并于清新自然之外更能体现隽永的情感与独特的艺术境界。

一、“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大凡能在文学史上卓然名家者,其作品莫不有着独特的表现内容,进而形成一个独立的审美领域。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家庭的教育造就了她过人的才华,而开明的家教又使得她可以接触外界、亲近自然,因而热爱自然,歌唱自然,抒发从大自然中获得的美好而愉快的感受,努力追求和表现自然美,是李清照词作不可或缺的内容。

现存李清照词大约有五分之一是描写自然景物的,较有代表性的有《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多丽》(小楼寒)、《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临江仙·梅》、《满庭芳》(小阁藏春)、《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和《庆清朝幔》(禁幄低张)等。这些词作记录了作者郊游赏花的闲情,读者从中不仅能看到美好的湖光山色,而且通过作者对白菊、寒梅和桂花的赞美还能看出词人高洁、鄙俗的审美理想。如其早期作品《怨王孙》描写晚秋时节的湖上风光,毫无感伤情绪,反而洋溢着无限的秋游之乐,这就打破了古代诗文“悲秋”的传统,赋予词以新的生命力,也突出了她热爱自然的审美理想。又如小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可以说是一首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她追叙夏日郊游的一个片断:傍晚太阳快要落山了,兴高采烈地玩了一天的词人荡舟来到了小溪边上的亭子里,把酒赏景,没想到醉得连归路也认不得了,游船在暮色苍茫的湖面上不小心划入了荷花从中。碧波、荷花、美人还有同时被惊起的满滩鸥鹭,交互辉映。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荡舟晚归图,即使对大自然的赞美,也流露出无穷自然之趣。

李清照还写了大量的咏花词。在她笔下,白菊“雪清玉瘦”、寒梅“香脸半开”、银杏“玉骨冰肌”、桂花“暗淡轻黄”、海棠“绿肥红瘦”。李清照欣赏的不仅是自然物的外形美,更欣赏大自然的神韵美。如白菊、寒梅的“风韵”,桂花的“风度精神”,也就是神韵之美。她在《多丽》一词中说,白菊之所以美,主要不在于它是否象“贵妃醉脸”似的红艳,“徐娘傅粉”般的洁白,而在于它在“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之后,依然“清芬醞藉,不减酴醿”,形残而香不消,和古代大诗人屈原、陶潜一样,具有处逆境而悠然自得、遭摧残而傲然挺立的“风韵”与品格。实际上这也是李清照人格的真实写照。

率真自然是李清照词的主要特征,也是她性格的集中体现。一次次的郊游、踏青,尽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使她创作出一篇篇优美的词作。这些词作不仅表现出她对于自然的热爱,更是词人人格心性的集中体现。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抒写自己的审美理想,表达自身的情感追求,读来毫无雕琢之感,生动自然,浑然天成。

二、“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作为一位封建时代的女性,可以十分自然、毫不矫揉造作地传达她的情与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她以女性特有的纤细敏感的笔触,生动地再现了自己的生活历程和情感历程,既细腻真挚又含蓄高雅,为我们展现出一副女性特有的情感画卷。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云:“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情感是文章的经线,它贯穿始终。文章的创作过程就是作家情感的演绎过程,情使作家产生强烈的艺术冲动。李清照的词就是她真情的表露。纵观她的词,不难发现由于创作时间的差异使得其中所体现的情感也不尽相同,但都表现出她自然诚挚的情感,词人的率性坦诚毫不隐瞒地展现在词作中,犹如日出东山、鸟鸣山涧般清新自然。根据词人的生活经历,可以将她的情感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少女时期

这一时期的李清照由于社会安定,家庭富足,加之个人心情舒畅,使得她的词作内容和格调都是欢快无忧的,真实再现了少女时期悠然闲适的生活图景,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词人率真、多情的性格特征。如《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宛然一副少女娇羞图,词中那位天真活泼聪慧而又没有烦恼的少女,不正是少女时代李清照的真实写照吗?词中刻画出一个天真活泼中带有几分顽皮羞涩,情窦初开而又内心矛盾的少女形象。我们还可以从这一时期其他几首词中领略词人的自然天真之情,如《浣溪沙》中那个“秀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的多情少女;《如梦令》里叫嚷“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率性女孩;还有那个“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爽性女孩,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无一不显露出词人的率真、率性而又多情的性格,这是她自然天性的真实流露。

(二)少妇时期

让我们先看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改往昔那活泼俏皮、不知忧虑的少女形象,而成了终日思念丈夫,渴望与之团聚的少妇,在等待云中寄来的锦书。整首词形象地塑造出词人在朦胧的月光下望眼欲穿渴望雁归的动人形象,并将这种相思融在“花自飘零水自流”中,然后又用“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展现他们虽然身处异地却彼此牵挂的感人画面,这种发自内心的自然情感的流露,也让读者深深感受到作者的情真意切、词作的自然天成。像这样内容真实、感情真挚、格调婉约的词作还有《醉花阴》、《凤凰台上忆吹箫》等,其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如今又添,一段新愁”等都是极写相思之情的佳句妙语,夫妻分离带来的相思情愁跃然纸上。

封建时代,人们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往往不敢直白地表露出来,否则就会遭到他人的诽谤与轻视,但李清照作为封建时代的女性却能将自己对丈夫的万缕相思化成一篇篇动人的词章传世,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读者可以贴近词人的生活与内心,感受她的坦率与真诚,体会其词的自然清新之美。

(三)南渡时期

由“靖康之变”始,李清照遭受了一系列的打击,国破家亡夫死。因此这一时期的词作中家国之愁和丧夫之痛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词人独特的情感世界:一方面渴望收复失地,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感;另一方面又感叹身世凄凉,漂泊无依。作品主要抒写伤时念旧和悼亡怀乡的情感,表达了她浓重的哀愁,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为凄凉、低沉。如《蝶恋花·上巳召亲族》中“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抒发了深沉的乡国之思;《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中“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思乡之情尤为沉痛。《永遇乐》则是把家国之思和身世之感融为一体:“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词以元宵佳节为抒怀契机,通过今昔对比,以昔时的“中州盛日”与眼下的“憔悴”落寞相对照,抒发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在看似平淡的语句中包含了几多人生感叹:历史的巨变,人世的沧桑已使她再也不敢面对现实的繁华热闹,只能在阁帘笑语中重温旧梦。南宋末著名爱国词人刘辰翁曾依此词之韵和作同题词一首,其序中说:“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足见此词的感染力之强。

李清照后期词中,对她在漂泊无依生活中孤独寂寞的浓重哀愁更是进行了充分的表达,如悼亡之作《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中“肠断与谁同依”的孤苦凄凉,《清平乐》(年年雪里)中“萧萧两鬓生华”的伤感悲情,《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深沉感慨,特别是历来受人称赞的代表作《声声慢》,把故国之痛、乡土之思、亡夫之哀、飘零之苦种种感受融为一体,处境的落寞凄清,心境的凄惨悲凉,恰如词中结局所言“怎一个愁字了得”!

总之,少女的天真活泼,少妇的离别相思,嫠妇的落寞凄苦,国破的伤感盼归,一切都来自生活的亲身感受,一切都以真情出之,一切又都如此天然无饰和爽直明快,是词人情感的自然流露,这也为其词作平添许多自然爽快。

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清照具有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她运用浅淡自然的语言创造出清新自然、音韵流转、声调和谐的千古名篇,正是“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来捕捉内心的感觉,创造出淡雅隽永的艺术境界。语言的淡雅清新,是其词自然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口语入词,本色当行

李清照之词能卓立于南北宋之交,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能够熔炼口语入词,创造出明白如话,本色当行的词风。这一点前人已有所论述,如宋人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讲到李清照的《永遇乐》词“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几句时就说“皆以平常语度入音律”,并认为“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这种明白如话的词句,在李清照的词中比比皆是:“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凤凰台上忆吹箫》)“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行香子》)“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蝶恋花》)“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孤雁儿》)“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南歌子》)尤其是《如梦令》一词中“知否?知否?”两句在平常对话中可谓平平,并无意趣,但词人怀着伤时惜花的心情,向侍女急切发问,却得到“海棠依旧”的漠不关心的回答,最后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来收煞全词。“知否?知否?”与富有独创性的“绿肥红瘦”相配合,使人顿觉叠得有韵味。不耐烦的口气宛然在耳,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词人无名的懊恼,无限的凄婉,极富神采。难怪清人沈谦将李清照与李后主相提并论,称“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填词杂说》)

(二)善用白描,铺叙自然

白描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即用简练的墨线勾勒人物和景象,突出其特征和神韵,以引起欣赏者的联想。文学上的白描就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简练精确的语言进行刻画,并表现出作者的深切感受。白描手法是中国古代文学最传统的表现手法之一,也是李清照词作中最常用、最娴熟的手法。她善于通过景物的勾勒将抽象的内心活动形象化,创造出动人的意境。这也是其自然美的一种体现。如《醉花阴》中,作者先落笔于室外的薄雾浓云,再写室内的瑞脑金兽、玉枕纱橱,又写到帘外的黄花、西风,使读者跟随作者白描之景不断转换视角,而这些景物无不因词人的愁苦心情涂上了一层伤感的色彩。尤其结尾的传神镜头赋予人许多怀想,很容易让人想起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初词以小令为主,多用比兴手法,至柳永始大量创作慢词,词中的铺叙也随之增加。李清照继承柳永善铺叙的长处又有所发展,如《永遇乐》、《声声慢》都是运用铺叙的典范。《永遇乐》上篇,铺写“元宵佳节”之景:落日、暮云、烟柳、笛声,“融和天气”中间插入“人在何处”、“春意知几许”、“次第岂无风雨”的叹问,情景相对,以景衬情。下片,先用一般篇幅铺写昔日京城元宵节的繁盛与欢快:女伴们盛装出行,竞秀争美;再写“如今憔悴”蓬首散发,心情黯然。今昔对比,浓烈的情感蕴含在看似平淡的叙写中,整首词铺叙自然,极有章法。《声声慢》先用七组叠字由环境的冷清写到内心的凄惨,然后铺叙了淡酒、晚风、飞雁、菊花、梧桐、细雨等一系列秋景秋物,而这些景物的叙写又是为情感的抒发服务的,使得人物的情感与景物浑然一体,水到渠成,自然流畅。李清照的词通过这种自由素雅的文学语言所创造的优美的艺术形象,使读者体会到真挚的人类情感和含蓄不尽的意境,更让人领略到其词清新含蓄的自然之美。

总之,从李清照的词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她对自然的热爱、对爱情的追求。她的词娴熟优美,语言自然质朴,意境清新深邃,情感真挚动人,有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苏东坡在《竹坡词话》中说:“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李清照的词之所以可以跨越时空,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正是由于她经历了“气象峥嵘,五色绚烂”之后的“自然本真”。

[1]王延梯.李清照评传[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

[2]徐培均.李清照[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侯健,吕智敏.李清照诗词评注[M].西安:陕西教育出版社,1997.

[4]刘勰.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5]刘辰翁.须溪集:第2卷[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6]张端义.贵耳集:卷上[G].上海:中华书局,1958.

book=105,ebook=168

I207.23

A

1673-1999(2010)11-0105-03

滕桂华,女,新疆阿勒泰人,伊犁师范学院(新疆伊宁835000)人文学院讲师,古代文学专业硕士,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

2010-02-06

猜你喜欢

词作李清照词人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点绛唇
词人的职业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
喝醉的李清照
李清照改嫁辨证
林逋梅妻鹤子
更 正
凭词寄意 柔情似水——近代词作名家韦瀚章
论帝王词作与尊体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