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与创新教育
2010-08-15方鑫
方鑫
论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与创新教育
方鑫
实施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对创新教育的实施有不利的影响。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维方式,从而改变教育观念,正确地看待教育过程,正确地理解知识,正确地处理教育中人与人的关系,创新教育才能真正得以实施。
思维方式;传统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思维方式;创新教育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这也是我国当前实施创新教育战略构想的目标。现实中创新教育无法得到真正的实施,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影响。
一、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负面影响
简而言之,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是追求绝对真理的超验形而上学,是以意识的终极确定性为基础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或本质主义。它表现在世界观上,便是在人的世界之外又设置另外一个更本质的世界,并以那个世界来说明人周围世界的一切矛盾。这是一种科学主义世界观,它把世界看作是与人无关的、本质既定的、独立自存的实体性存在。这种世界观必然导致人与世界的严重分裂,采取主客二分的认识模式,忽视人的主体性及创造性。这种思维方式实质是本体论、还原论的抽象一元主义思维方式。
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忽视人的主体性及创造性,使得参与教育活动的人被简单地抽象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割裂了两者之间的联系,使教育和人发生分裂,教育被简单、直观地理解为物质产品的生产过程。这对于当前创新教育的实施具有不良影响。
第一,传统哲学思维过多地强调对知识的模仿,从而忽视了对知识的创新。认为现有的知识是人类历史经验的结晶,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因此人们只要通过学习掌握现有的知识,用它们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这样对待知识的态度和方式,必然导致人们对知识的过分崇拜,并盲目地传授、灌输和吸收知识。而事实上,当人们模仿这些知识的同时,即使要发挥人们的创造力也必须进行关于创造的知识的灌输,这些知识便成为限制人们发挥创造力的经验教条。
第二,传统哲学思维过多地强调对权威和榜样的顺从,从而忽视了对人的实践创造本性的造就。按照传统哲学物质决定意识的思维逻辑,推而广之,子女由父母生养、学生由教师教导,因此父母决定子女、教师决定学生便是顺理成章的。在这样的关系中,由于过分地强调了父母与教师的权力和地位,子女或学生只能采取顺从的态度。这样的思维逻辑忽视了人与人之间应建立公平、和谐的关系,受教育者的人格难免遭受扭曲,其实践创造本性难免遭受压制。
第三,传统哲学思维过多地强调物的生产过程,从而忽视了对人的塑造过程。人成了抽象化的人,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受教育者被看成抽象化的被教育对象,而这个对象和以物的方式存在的对象没有本质区别。在此基础上,教育过程也被当成是一个物质产品生产的标准化过程。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如同标准化生产过程中的产品,难免被忽视、被物化的命运,学生被不断地进行知识的强制性灌输,而无法实现其个性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形成。
当前创新教育无法真正实施,其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现有教育观念存在着忽视人、物化人的弊端。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从影响我国教育指导思想的哲学思维方式的转变入手,确立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哲学思维方式,从而重铸人的实践创造本性。
二、马克思实践论思维方式的内涵
马克思的实践论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维方式,要求按照人的实践活动的本性及其方式去观察、理解和认识世界,去思考、处理和解决问题。马克思认为,对现实不应仅仅理解为主体之外的一种客观存在,不应理解为纯粹直观的对象,而应理解为人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论的思维方式既避免了传统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又避免了唯心主义的虚妄性,实现了主客体的有机统一,从而实现世界观、认识观、历史观等领域的全面变革。
马克思强调“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世界”,这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待世界的根本态度、根本方式与传统哲学完全不同。这种哲学不是建立在把人仅仅当成世界解释者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现实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不是以经验的直观、主观的猜测来对待事物、解决问题,而是自觉地把实践作为看待一切事物、思考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态度和出发点。在这里,马克思所理解的实践,是指人所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也就是人创造自己需要的生活资料即对象世界和把自己创造为人即人的自我创造的一种活动方式,它是一种自觉的创造价值的目的性活动。
马克思正是立足于对实践的科学理解,批判了费尔巴哈的直观的唯物主义,阐发了自己的新唯物主义。马克思认为“人在这个世界的面前既不再是消极无为的承受者,也不再仅仅是被动的解释者”,而是世界的参与者和改造者,人的现实世界与他们的实践活动是紧密相连的。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响亮地提出:实践“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他还说:“在社会主义的人看来,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人不是独立地生活在世界之外,而是生活在人所创造的世界之中。现存的适于人生存的世界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人通过自己的实践创造的。同时,人还不断地改造自身,使人成为自我创造、自我造就的产物。也就是说,人类不是自然界自发的生成物,而是劳动实践的自我创造物;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每个人,其本质不是个人之外的神秘力量、抽象原则、经验教条等决定的,而是在现实社会的社会关系中,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自我造就。人在自我创造的同时也不断地实现着自己的本质。马克思从实践观点出发谈人与世界的关系,摆脱了本体论思维的抽象世界观,实现了世界观的划时代的变革。
三、实践论思维方式与当前创新教育
在马克思实践论思维方式下,世界是由人及其活动相互作用的世界,人既是自我本质创造的主体,同时又是自我本质的自我实现主体。这样的哲学思维方式强调了人的实践创造本性,突显了人的创造力的作用,为创新教育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根据和方法论指导。
首先,要改变对待教育的根本态度。教育不应是忘却人或物化人的某种神秘活动,而是围绕现实活生生的人展开,突出强调人的主体性,以强化人的实践创造本性为目的的实践活动。教育不是机械式地对被教育者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要通过知识的传授使受教育者发挥其应有的潜在的创造力,使人的实践创造本性得到发挥,实践创造水平得以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培养和造就人的全面素质,特别是人的创新品质和创新人格的养成。
其次,要正确地理解知识。现有的知识不应理解为对人类社会起决定作用的经验教条、原则规范或是“绝对真理”,而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成果,是人类历史经验的积淀。随着实践的发展,必然引发人类新的思考,同时带来知识的创新。可见,知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创新。我们所理解的创新,它不只是知识的某一部分,而是贯穿于整个知识以及人的全面素质中。建立在这种知识基础上的创新教育,正是对传统知识教育的扬弃。
再次,要处理好教育中人与人的关系问题。教育活动中人与人之间不是命令与服从,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在教育活动中要重视受教育者的地位和作用,把开发受教育者的实践创造本性作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使受教育者在知识的传授中养成创新品质和创新人格,在全面素质的提高中培养其创造能力。受教育者只有在公平、和谐的教育环境中,只有得到足够的尊重和满足,其创新品质和人格培养才有可能造就。
最后,要正确地看待教育过程。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如果被物化,教育过程就如同物质产品生产的标准化过程,这样受教育者的实践创造本性就不可能得到开发。我们所理解的教育过程应是人的素质、品质、人格的培养和造就的过程,是充满关注与激励的过程,它必须建立在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实践创造的本质力量得以提高的基础上。只有这样,受教育者才能得到充分的关注和重视,其个性的培养、实践创造力的发挥才有可能实现。
总之,要全面地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改变教育观念。要改变人们的教育观念,必先转变传统的哲学思维方式,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思维方式。同时,要深化教育体制、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使传统的哲学思维方式和教育观念失去其赖以存在的现实土壤。这样,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教育观念的转变才能真正实现,创新教育也才能真正得以实施。
[1]李敏.浅谈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校园:理论版,2009(5).
[2]史瑞杰,闫敬.近年来实践思维方式研究述要[J].理论探讨,2007(1).
[3]贺俊英.关于创新教育问题的若干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1).
[4]路德红.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思维方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
book=12,ebook=99
B023
A
1673-1999(2010)11-0012-02
方鑫(1979-),男,福建漳州人,漳州卫生职业学院(福建漳州363000)公共基础部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201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