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空中乘务专业课程评价的创新及效用探究

2010-08-15双建萍

关键词:乘务专业课程实训

双建萍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艺术系,山西太原030006)

高职空中乘务专业课程评价的创新及效用探究

双建萍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艺术系,山西太原030006)

课程评价能够反映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新的空中乘务专业课程评价能为个人及社会带来一定的效用:提高学生就业率;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提高专业实训场所建设能力,改善专业实践教学条件;满足航空企业高品质人才需求。

高职教育;空中乘务专业;课程评价;创新;效用

一、空中乘务专业课程评价的创新

(一)职业道德评价创新

高职教育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职业道德,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就要在课程评价中强化对学生成长的保障措施,强化职业道德的核心作用。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创新

专业技能知识是岗位技能的基础,技能训练需要专业理论知识做支撑。要把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在技能评价中看理论知识的具体运用效果。空中乘务专业把课堂搬进了仿真模拟实训场所,搬进了民用航空港及航空公司,基于工作过程设置教学模块。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学到了灵活多变的专业技能技巧,领会了民航企业的用人要求。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达到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高度统一。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及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在教学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教师需要深入航空企业调研、学习,还可以考证,如空中乘务专业教员资格证书、中级乘务员证书等,教师只有具备“双师”身份,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技能精湛的一线技术人才。

(三)职业素质评价标准创新

素质培养能够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其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空中乘务专业课程的素质培养中,包括培养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在工作中取得最佳成绩的能力,与同事相处的综合能力。空中乘务专业可根据职业特点细化通用能力,对专业课的各项内容进行量化评价。

二、空中乘务专业课程评价创新的保障措施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保障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

“工学结合”即工作过程和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其实质是以工作任务引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培养,将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吸附在工作任务的完成上。

由于种种原因,高职院校保证空中乘务专业在校生至少半年时间到航空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任务很难完成。与航空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让航空企业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样难以实现。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要引导建立航空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实习的制度,进一步理顺校企合作的行政制度,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

(二)保障教师挂职锻炼,在企业进行深度学习和实践

课程评价的创新要求理实一体化,教师要有精湛的一线服务技能及良好的管理水平。航空业的发展日新月异,需要教师经常到航空企业一线部门了解专业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服务理念,学习岗位技能的新要求、新变化。民航局要打破只和下属民航院校打交道的惯例,支持高职院校空中乘务专业的发展和建设,与教育行政部门携手制定政策,鼓励教师在民航企业深入学习实践,以真正提高高职教育教学水平,实施新的空中乘务专业课程评价标准。

(三)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保障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职院校要积极与民航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民用航空企业技术领域和空中乘务、民航地勤服务等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民航人员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评价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通过教育行政部门制度的引入,高职空中乘务专业能够与民航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专业实训教材,而不是民航企业对业务知识及技能进行封锁。

三、空中乘务专业新课程评价的效用

(一)提高学生就业率

教育行政部门对空中乘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政策支持,能够保障学生在民航企业进行深度实践。民航企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及员工日常行为规范,也可为学生提供形成综合实践能力、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及意识的实践氛围。同时,学生通过半年的民航企业实习,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按照规范的职业标准开展工作,能提高就业竞争力,缩短工作适应期,提高就业率。

(二)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传统的专业课程评价只评价教师对空中乘务专业课程内容把握是否正确熟练,是否突出重点、难点,教学是否符合进度,教学文件是否规范、完整等。而新的专业课程评价标准要求教师熟悉航空企业的运作及第一线服务技能技巧及管理方法。理论知识讲解优秀已经不再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面对新的专业课程评价标准,教师必须自主走出课堂,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支持下,到民航企业顶岗实践,与民航企业深度交流,积累实际工作经历,学到真正的一线技能来手把手地教给学生。教师在仿真环境中进行模拟操作,在技能操作的同时教给学生理论知识,真正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新的课程评价标准能增强教师坚持学习的意识。教师应将个人学习目标与高职教育发展相结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主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及行业先进经验,在工作中加以探索与实践,并以身作则,努力倡导建立学习型、科研型教师机制。

(三)改善专业实践教学条件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空中乘务专业实训场所建设在专业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的专业课程评价标准中将实训基地的建设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学生必须在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实训基地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中,接受民航企业氛围的熏陶,熟悉民航企业先进的设备,尽快掌握相应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取得实际工作经验,巩固实践能力,并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沟通技巧与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因此,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及实训项目的实施成为培育与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条件的改善提供政策支持,以有效实现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对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支撑作用。

(四)满足航空企业高品质人才需求

随着中国民用航空市场的迅速发展,诸多国际知名航空企业涉足中国。国外航空企业对我国民用航空一线人才的需求,导致中国航空企业的一线技能人才供不应求。

新的空中乘务专业课程评价从中国民航企业的经营环境和发展趋势入手,校企共同深入分析民航企业一线服务人员及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以更开阔的视野为民航企业培养优秀的技能人才。

[1]王晓宏,龙卫兵.论高职实训基地建设与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系[J].当代教育论坛,2008(8).

[2]杨秀琴.浅谈高等职业教育新课程评价标准[J].职业教育研究, 2007(9).

责任编辑 强 琛 E2mail:qiangchen42@163.com

book=558,ebook=558

V325-4

A

1673-1395(2010)04-0409-02

20100609

双建萍(1977—),女,山西交城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现代汉语与空乘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乘务专业课程实训
高速动车组司机乘务交路优化编制方法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高职院校空中乘务英语教学实践研究
带立即折返的高速动车组乘务交路回路优化编制方法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校空中乘务专业制服设计研究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