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思考

2010-08-15丁纯杰

关键词:人才观人才大学生

丁纯杰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机电学院,广东广州 510655)

对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思考

丁纯杰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机电学院,广东广州 510655)

大学生创新教育作为一种高层次、新型的教育模式,对推动社会进步、深化教育改革具有深远意义。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观;完善评价体系,实现全面的评价机制。

大学生;创新;创新教育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根本特征。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是决定该国能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要素,而创新的根本靠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教育。高等院校既是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级人才的摇篮,又是未来社会高新技术的重要源头。因此,实施大学生创新教育是历史发展之必需,时代变更之必然。

一、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内涵

(一)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概念

大学生创新教育,就是把创新这一概念具体应用在高等教育领域,引导大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激发大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爱好,使大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人格。

(二)在大学生中开展创新教育的意义

1.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跟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大学创新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看作是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源泉和动力。

2.丰富教学内容,改变传统教育模式

我国的教育一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不足和薄弱环节,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有三位华裔学者把我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美国做了比较,发现我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鼓励学生提问,学生不敢怀疑教师所教的真理,只有听话才是好学生。”[1]而大学生创新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一场革命,创新教育的实施,使传统的封闭式教育逐步向现代化的开放式教育转换。此外,创新教育还具有一定的双向沟通能力,能对学校与社会、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的对接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3.改变人才素质结构,促进素质教育实施

通过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科学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品质、创新开拓的意识等素质,是促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举措。在高等教育中,通过创新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必然促使人才素质结构发生变化,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出现。素质教育选择创新教育作为重要突破口,既符合时代要求,也适合国情。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珠联璧合,将开创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局面。

二、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障碍

(一)教育观念保守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内容相对稳定,为以知识为中心的应试教育的存在提供了基础。与此相适应,应试教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以系统地掌握知识为目的的教学体系:在教育目标上,要求继承前人的知识和经验,其核心是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教学思想观念上,要求学生“唯书、唯上、唯师”。凡是书本上记的、上级领导或学术权威说的和教师讲的,都不允许怀疑;凡是善于求异,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学生都被视为不务正业。在教学方法上,自然就是教师灌输和传授,学生听、记和模仿,其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听、记和大量模仿性应用,达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二)评价机制单一化

过去我们喜欢用“一把尺子”来评价和管理所有的学生,甚至我们一直推崇的三好学生也是更多地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定依据,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而创新教育是张扬人的个性的教育,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教育。没有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充分尊重和学生个性的最大限度的张扬,就不会有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

(三)教育手段格式化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教育手段格式化,形成了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模式。我国的教育向来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智能开发;重视课堂教学,轻视活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多是教师讲学生听,即使采用启发式教学,也是教师问学生答,课堂上学生几乎提不出任何问题,课后更难有机会提问。这种教育手段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摧残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学生变成了知识的接受器,而老师就是知识的输送器,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思考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观

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就必须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满足大学生主动发展需要的教育观念。

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达到其所能达到的水平。但传统的教育观念却偏离了这一点,正如李开复先生所说的,“中国社会历来有个通病,就是希望每个人都按照一个模式发展,衡量每个人是否成功时采用的也是一元化的标准:在学校看成绩,进入社会看名利。”[2](P4)学校把自己的任务仅仅看成是传授知识,使学生在分数中迷失了自我,丧失了选择的自由。社会需要各种人才,因而学校应该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观,支持和鼓励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从而发掘出自己的全部潜力。因此,为适应对创新人才的要求,我们必须在教育观念上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向以培养学生学习和创新为主;二是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三是从一元标准转向多元化人才观。

(二)完善评价体系,实现全面的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是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科学的评价机制可以使学生发现自己的水平和潜能,树立不断进取的自信心,提高主动发展的内部动力。但是,单一的评价标准只会使学生在一次次的筛选、淘汰中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因而,面向创新性人才成长的评价体系,在制定评价标准时,既要体现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也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需要,发现和帮助学生发展多方面的潜能,努力构建多元立体评价体系。

(三)搭建活动平台,建立互动教育教学模式

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应试教育已经不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实践证明,要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就必须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一个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新型教学模式。让丰富多彩的主体性活动走进课堂,代替过去那种单一的教学活动形态,更能发挥大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如,让游戏、案例走进课堂,又如,举办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都是很好的活动平台。在活动中,大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来分析问题、搜集资料、确定方案步骤,直到解决问题。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可以深刻地理解相应的概念、原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而且,这种形式也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主体间单向、单动的教学关系,建立了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育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实施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推进创新教育不能操之过急,而应该以一种理智的心态积极探索,不懈努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创新教育做得更好。

[1]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M].济南:山东出版社,2004.

[2]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强 琛E-mail:qiangchen42@163.com

G641

A

1673-1395(2010)04-0308-02

2010-06-05

丁纯杰(1976—),男,广东潮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人才观人才大学生
人才云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大学生之歌
我国企业人才观研究
——基于两期中国优秀雇主品牌企业的分析
龚自珍的人才观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