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草原文化发展战略的几点看法

2010-08-15王福革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核心理念草原民族

王福革

(内蒙古民族大学政法与历史学院,内蒙古通辽 028000)

关于草原文化发展战略的几点看法

王福革

(内蒙古民族大学政法与历史学院,内蒙古通辽 028000)

推进草原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是深入发展草原文化的战略选择。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从基础研究做起,防止文化“大跃进”;二是解决好草原文化的民族性与蒙古族的关系,防止民族自大倾向;三是文化与经济效益相结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四要继续深化核心理念的探索;五是要借鉴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来推进草原文化思想研究。

草原文化;发展战略;传统文化;核心理念

草原文化研究工作已走过八个春秋,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需要思考如何进一步深化草原文化研究,总结草原文化发展战略,这是未来深化草原文化研究的战略选择。草原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是关于草原各民族为实现文化效益和功能最大化目的而配置和使用文化资源的思路与基本决策,是区域文化建设的纲领。主要包括: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与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草原文化基本构成研究战略,建构草原文化公共服务体系,研究草原文化与经济建设关系,科学发展观与文化建设指导方针及文化创新战略等内容。为了使草原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不陷入空泛,言之有物,本文在总结草原文化研究取得现有成果和存在不足的基础上,结合其他民族文化研究的经验,提出一些具体的草原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基本原则,并立足地区实际,就文化与经济建设等问题提出建议。特别在本研究的初期阶段,由于受开展时间的限制,关于草原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更多的是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建议和想法,构不成系统的战略思想,但一些经验的总结和文化研究的借鉴具有战略意义。

一、从基础研究做起,防止文化“大跃进”

总结一种文化,归纳一种文明,是对已有文化与文明在方法与角度上的创新,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找到文化与民族精神新的契合点。从草原文化研究看,它是对已有的文化,包括红山文明、辽文化、契丹文明、科尔沁文化以及当代蒙古族文化等诸多文化形态整合的结果。在提出草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三大来源后,其论证的基础工作任务繁重,草原文化的基础研究更需加强。

八年来的草原文化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草原文化的一般性探讨,可称之为“起步阶段”;二是草原文化的专业研究,可称之为“专业化阶段”;三是草原文化的经济战略转型,可称之为文化的“功利化阶段”。用八年“三大步”来对草原文化的研究作出积极性的评价是一个站得住的观点。

在回顾草原文化发展的历程和取得成果的同时,也有一些值得深思的地方。从草原文化的宗旨和目的看,是要在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上有所突破,论证北方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这是草原文化研究的重点。但从国内学者发表的一些论著看,草原文化的提出和历史地位等问题尚未获得一般性的认同。一些重要的观点,如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等,也未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在北方地区,草原地域内诸种文化的关系等问题更是亟待解决。

根据已有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建立和发展草原文化是一项长期的文化研究过程,在一些基础性的研究上,更需“细致入微”。如何挖掘文化的历史内涵,如何整合草原地域内的文化形态,如何形成原理性的草原文化基础研究成果,如何突破草原文化的民族性观念等,更是持之以恒的工作。历史一天一天地走来,文化也一天一天地形成。总结一种文化,创新一种文明解释,也是一天一天逐渐完成的工作。从历史发展的规律看,物质的有形的东西不可能实现“大跃进”,文化的创造也不可能实现“大跃进”。建筑工程的“大跃进”必然带来事故和垃圾,文化的“大跃进”也是一样。今天的研究者是站在文化积淀的土壤上,用我们的智慧对历史进行归纳。这将是一项长期、繁重和深远的研究工作。其基本方略是:从基础研究做起,防止文化“大跃进”。这是草原文化研究应该始终坚持的。

二、解决好草原文化的民族性与蒙古族的关系,防止民族自大倾向

在第六届草原文化论坛中,内蒙古社科院吴恩研究员就蒙古族文化在草原文化中的地位作了重点发言。这代表着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在草原文化研究中的基本观点,也体现了蒙古族在草原文化研究中坚持的基本原则。从一个研究者的角度看,吴恩研究员的观点,我是基本赞同的,也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在蒙古族成为草原的主体民族后,这样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则如何坚持将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但试想,如果把这样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则坚持下的草原文化研究成果拿到现存的其他生活于草原上的民族中,结果可想而知。草原文化是历史形成的文化积淀,是历史和现存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产物,不是蒙古民族的独特文化遗产,这是基本的文化共识。在草原文化研究中,如何解决草原文化主体的多样性与蒙古族的关系,将是蒙古族研究人员在草原文化工程中一个重大的原则性问题,也是对蒙古族智慧的考验。

在草原文化研究中,关于何种文化构成草原文化的主体,是人们文化研究中的直觉,是早期研究中必然产生的问题。笔者认为:草原文化研究可以分成二个或更多的部分,比如:草原文化历史上诸民族文化成果研究,草原文化现存诸民族文化成果研究,草原文化诸民族精神融合研究等。在2 000年的草原文化中,蒙古族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这是历史的事实。但也要承认,其他民族,如满族、维吾尔族、回族等民族也发挥着重要的历史作用,甚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主宰着草原文化的发展方向。在纷繁复杂的历史面前,如何摆正各民族的历史地位和关系问题,是一个民族智慧和成熟的标志。

对待历史问题应坚持“宜粗不宜细”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不要纠缠于历史的细节和意义不大的问题,要从历史的大方向和民族进步的角度看待各民族的地位和关系,客观地定位草原文化与各民族关系,并提出:草原文化是北方诸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这是一种民族的大气,是一种民族的胸怀,是一种民族的远见。在草原文化研究的起步阶段,如何整合北方民族共同完成草原文化的研究工作,是一件难度超乎民族本身的非民族问题。如果在草原文化的开始就以一种草原文化主人的身份来从事草原文化的研究,其他的草原民族就会以一种对立的心理来抵制草原文化精神的传播。关于谁是草原文化的主体,不是一种观点的问题,而是在草原文化长期研究中的逻辑结论,是一种与事实相符合的研究结论。在目前的研究中,提出蒙古族文化是草原文化的主体为时尚早。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草原文化主体应坚持多主体说,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看法。尽管内蒙古为草原文化研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资金,但从目前的研究看,摆在蒙古族面前的问题是,解决好草原文化的民族性与蒙古族的关系,防止民族自大倾向,是下一步发展草原文化的关键。总结历史经验,笔者认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要想走向世界,必须要有开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一往无前的精神方可完成。

三、文化与经济效益相结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第七届草原文化论坛中,组委会确定了“弘扬草原文化核心理念,打造内蒙古文化品牌”的论坛主旨。从征集的论文选题看,主要定位在如何把草原文化打造成为地方服务的文化产品,注重文化的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的时代,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思维方式。在内蒙古政府为草原文化研究投入巨资的情况下,让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直接经济建设的参与者和促进者,是合情合理的事情,也是研究者和政府的理念共识。

在文化为经济服务的问题上,经济与文化永远是一对孪生兄弟。对于文化的研究者,经济(资金)的支持是文化发展的支柱,而文化是对经济状况的理论总结。从哲学的基本观点看,经济发展属于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文化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文化必须依附于经济的发展,并为经济服务。在“打造内蒙古文化品牌”的问题上,涉及的核心是如何做好文化为经济的服务。在内蒙古经济获得长足发展的情况下,做好文化品牌建设已经成为当下经济发展的软实力。事实上,草原文化已经为经济的发展贡献文化的力量。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让草原文化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从文化的自发服务向文化的自觉服务转变。

从其他地区以文化品牌创造经济效益的事例看,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总体来讲,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防止文化与产业的庸俗对接,不要什么东西都往草原文化上贴,把草原文化庸俗化,使其变成了低级趣味的东西。

第二要注重产业实力的提高,用高质量的产品来匹配草原文化。在二者的关系中,产品是永远的硬件,文化是提升硬件的文化品质。

第三文化是长久形成的民族心理和外在的行为表现,是长期积淀的结果,文化的经济价值是厚积薄发的结果,要有耐心。

第四从内蒙古已有的众多品牌看,文化与产品结合已经取得很好的效果,同时还有许多工作要完善。总的原则是:文化与经济效益相结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着急不得。

四、继续深化核心理念的研究

自第五届草原文化论坛提出核心理念后,引起了学者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争论的焦点在于:三句话,十二个字能否全面、深刻地概况草原文化的精神内涵。为了进一步考证和深化核心理念研究,笔者于2009年8月发表了《草原文化“核心理念”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一文,就核心理念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主要阐述了以下几个问题。

1.要厘清核心理念的基本含义及其使用

文中指出“‘核心理念’的使用不仅没有使文化研究变得简单、明了,相反,在说明草原文化时还需对‘核心理念’进行解释,似有皮裤套棉裤之嫌。另外,核心理念表述上的不精确与多种的说明方式所带来的麻烦要比不使用核心理念多得多,权衡利弊,建议用文化的基本精神、主旨等概念来取代它,效果会更好。”

2.要厘清核心理念的准确含义

通过对“崇尚自然”的辨析,提出“‘崇尚自然’,应更正为‘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与适应的理念’。在草原文化中,天地有化育万物的功能,父母有生育子女的能力,先民把‘苍莽大地’作为‘生灵之母’,‘尚尊汗天’当作‘万物之父’,在人与自然之间更多的体现了‘天父地母’的关系。如果把‘崇尚自然’总结为‘天父地母’——伊可伊(大和谐),也许更能体现草原文化最原本的含义。”

通过对“践行开放”的辨析,提出“草原民族史是一部民族融合史,表现为开放、吸纳、融合与创新的过程。开放与吸纳的过程以我为主,让外来的文化成为自己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开放是草原文化的外在表现,而吸纳多种文化为已所用,是开放的精神内容,自强是开放的终极目标。因此‘践行开放’更多体现的是民族文化的吸纳与自强的精神实质。当把‘践行开放’解释为‘追求草原与世界融为一体的理念’时,有扩大解释之嫌,是汉字含义的文化与时代解读。‘践行开放’的核心理念更多的体现了为‘吸纳与自强’的精神。”

通过对“恪守信义”辨析,提出“课题组把‘恪守信义’解释成‘追求个人与社会和谐相融的理念’[2],从草原民族道德的演化史看,看不出个人与社会之间明确的权利、义务分工,更多是个人与氏族、民族、国家难以相分的先天一致性。因此,课题组的解读除了染有时代的特征外,用道德的价值解读代替道德本身的内容。这也是课题组在核心理念释义问题上的通病。”

3.核心理念及其价值研究

笔者认为“在草原文化‘核心理念’研究中,课题组提出要‘深入提炼和论证草原文化最具影响力和当代价值的核心理念,为传承和弘扬草原文化服务。’(吴团英《“草原文化研究工程”推进草原文化学科建设——在第五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研讨会暨第五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上的发言(提纲)》,2008年8月29日)。力求把历史的文化资源化为当代思想的源泉,并把重点放在对历史文化的价值解读上。要想实现这种古为今用的目的,一是要弄清‘核心理念’的历史内涵。二是要弄清如何实现对它的价值解读。”特别在核心理念的价值研究上,笔者提出“要想让草原文化产生当代的意义,对历史文化本身客观、理性的认识是第一步。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当代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给养。”“在“核心理念”的价值研究中,必须做好草原文化“核心理念”的历史研究,切忌用现代的价值观取代核心理念本身的研究,忽视对草原文化历史内容的研究。”

五、借鉴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推进草原文化思想研究

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大家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在历史中共融、共生。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成果看,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值得我们借鉴。

回顾几年来的草原文化研究,值得肯定之处很多,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一个主要原因是: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借鉴不够,使得草原文化的研究成果受限于民族文化本身,在内容和方法创新上,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比如,已发表的一些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草原文化的文化方面的探讨和研究,更多的是介绍草原诸民族的文化特色,草原文化研究停留在简单的文化层面的介绍,并没有把草原文化深层次的内容展现出来。

事实上,总结一种文化,不仅包括有形的文化表层的东西,更包括蕴藏于文化深层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创建草原文化,不仅需要有形的东西,更需要无形的思想史的总结。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能够长久的、站得住的文化精华是前人和我们对中国民族思想史的挖掘。这是对民族精神的总结。关于汉文化研究,既有宏观的中国思想史的总结,也有次层次的中国儒学史、中国道教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学术史、宋元学案、明儒学案等总结,在微观上,有中国神话学研究、汉代思想史研究、清代思想史研究等具体研究。诸如此类的研究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系统,提出和总结了中国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形成了民族自己的文化研究。

在一下步的草原文化研究上,应把主要精力放在草原诸民族的思想史研究上,探讨文化背后的精神源泉。如果把草原文化看成是草原诸民族有形文化的展示,是一种丰富多彩的饮食、服饰、草原、骏马,并引以为傲的话,是对这种文化本身的认识偏误。饮食会吃掉,服饰会褪色,草原会看够,骏马会老死。当这些有形的东西成为历史的时候,这种文化也会老去。文化是一种传统,是民族先辈精神的传承,子孙后代的继承,除了有形的东西外,我们更要总结无形的民族精神,提炼民族的灵魂。这是有形文化的内在支撑。令人欣喜的是,在草原文化二期工程中,设立了探讨民族精神的研究项目。笔者曾建议,要把草原文化的思想研究作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这种想法曾在《草原图腾文化学体系研究》的课题申请报告中提出,“从我们固有的思维习惯看,探询规律性的内容是建立学科的终极目标,因此在草原图腾文化研究中,起点是图腾史学(图腾民族资料学),终点是图腾文化学,把图腾理论的总结作为核心,实现从图腾史学向图腾学的转变,是研究的基本原则。”

草原文化研究是涉及草原民族未来发展的一件大事,是对草原民族精神文化建设的一个交代,是超乎民族和个人利益的思想与文化总结。它要求我们的研究工作必需实事求是,认认真真。笔者在文中提出的一些看法,偏激之处难免,但本着对民族与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直抒己见,恰当与否,尚请专家雅正。

[1]王福革.草原文化“核心理念”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9(4):305-308.

[2]马永真.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论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G]//论草原文化·第五辑.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9:5.

Views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Pra irie Culture

WANG Fu-ge
(College ofLaw&Politics and History,InnerMongolia University forNationalities, Tongliao InnerMongolia 028000,China)

Promoting th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prairie culture is the strategic choice for the developmentof prairie culture.The articlemakes the discussion from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starting the research from the basic to prevent cultural“Great Leap Forward”; handl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ofprairie culture andMongolian nationality properly to prevent the tendency of national superiority;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combination of culture and economic benefitswhich will require a long time;further deepening the research on core idea;draw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and method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o promote the research on prairie culture and thought.

prairie culture;development strategy;traditional culture;core idea

C95

A

1009-315X(2010)06-0524-05

2010-06-29

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基金项目(08@zh020)。

王福革(1968-),男,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与民族文化比较研究。

从草原文化研究已经取得的成果看,尚不足以证明草原文化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性。从第一到第四届草原文化论坛的主题看,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一般性的文化论述,如“梳理草原文化的概念”“探寻草原文化与中华文明”“研究草原文明与世界文明”和“草原文化与现代文明”等。在2007年出版的草原文化系列丛书中,刊载了草原文化的基础性研究成果,但深度有待加强。在第五、第六届草原文化论坛中,已将研究方向从一般性的文化研究转向了草原文化的专业内容,重点探讨了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蒙古族文化在草原文化中的地位等。在第七届草原文化论坛的推荐题目中,将草原文化研究的重心从文化本身转向了文化的产业价值,希望在文化为地方产业发展的贡献中提升草原文化的经济意义。

(责任编辑 王莉)

猜你喜欢

核心理念草原民族
我们的民族
讲解《草原图》
《当周大草原》
一生的草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以师为本: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可可托海的草原
广州市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六个核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