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转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0-08-15李艳伟冷泽兵
李艳伟 冷泽兵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27)
一、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角色
古往今来教师被称为知识的传播者,文明的培育者,人类灵魂的设计者,人们往往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园丁等等。这些比喻一方面体现了教师职业的伟大,另一方面也形象描述了教师的角色。
角色一词原指戏剧中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治、米德首先将其引入社会心理学,并创立角色理论。后来,角色概念引入教育领域,用来分析教师行为。教育社会学家比德尔(B.ddle)在前人的基础上将教师角色界定为以下三种类型:其一,教师角色即教师行为;其二,教师角色即教师的社会地位;其三,教师角色即对教师的期望。在众多的研究中,教师角色一般被认为是教师的行为。在历史上,教师这一角色经历了从长者为师到有知识、有文化者为师,再到教师即文化科学知识传递者的演变历程。然而社会在发展,教师角色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角色提出了新要求。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来说,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从课程资源的角度来说,教师由课程教材的忠实执行者变为课程资源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实施者;从教师自身的发展来说,教师由传统的教书匠变为终身学习者和研究者。[1]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重新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尽快适应角色转变和要求,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教师角色转变存在的问题
1.教育方法方面
教师的教育方法滞后于教育理念。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在新型师生关系当中,教师已经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教学是在师生共同的活动中完成的,教师通过提供帮助和支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获得新的知识经验。然而有些教师虽然有了这些新的教育理念,却并不执行,表现为教育方法滞后。有些教师为片面追求高分和升学率,仍然采用“教师讲 -学生听 -学生记”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只是注重教师的教,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忽视了学生是用怎样的方法获得知识的过程。教学过程成了教师讲授,学生接受训练的过程。教师的教育行为落后于教育理念,教育行为和教育理念脱节,导致教师适应角色转变出现困难。
2.教育技能方面
部分教师教研能力较差、专业知识缺乏。随着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在课程研制中被赋予了新的角色和新的任务。在整个课程研制的过程当中,教师是直接或者间接地参加者。[2]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成为“研究者”,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而且有助于教师在社会上树立起“专业人员”的形象。然而事实上我国教师队伍中研究型教师数量不多,教学研究能力也相对薄弱,特别是具有较高研究能力的教师更是缺乏。因此要求教师在短期内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研究者”,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件困难的事。在这种情况下造成了教师角色转变的困难。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要求教师学习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才能获得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教师们的知识结构老化,较难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与此同时课程改革需要不断将新的知识纳入课程领域,随着新课程的内容被拓宽,很多知识已经超出教师的专业领域。这使得部分教师感到自己难以胜任新的教学工作。这也是影响教师角色转变困难的影响因素之一。
3.教育理念方面
教师缺乏终身学习理念。教师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其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是其必备的业务素质。而大学阶段的教育并不能满足一名教师的终身所需,一次性的大学教育难以造就永久合格的教师。目前,很多教师仍旧受 “一纸文凭定终身”的陈旧思想影响,缺乏终身学习的科学理念。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教师就必须改掉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的习惯,改变传统的“学习——就业——退休”的人生模式。教师要在白己的一生中不断地根据教学和生活的需要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地进行专业学习,变“教”者为“学”者,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三、教师适应角色转变的对策
1.教师应转变教学方式,适应角色转变
教师的教育方式一定要服务学生的学习方式,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强调理解而不是死记结论,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3]新课程提出的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知识与技能是基础,过程与方法是途径,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最终的目标。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和行为,在教学中要强调结论与过程的统一,强调认知与情感的统一,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教学是一种交往活动,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参与者,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教学。教师应按新课程的要求转变教学方式,才能使新的教育理念得以在课堂教学中展现,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2.教师应积极参加在职培训,提高科研能力和专业水平
“教师专业发展被看成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提高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要求,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教育所必备的能力。高效率地提高学生素质,迫切地呼吁着教师的创新智慧。加强教师培训,使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在新课改中,教师参与形形色色的课题评价与活动,必然需求教师拓宽知识,开阔视野,增强自身的跨学科能力。要在研究中以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去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所以,教师必须以研究者的姿态,不断充实专业知识能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要求教师成为终身的学习者,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效率,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3.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具有开放性,认知领域大为拓展。加之当代学生吸纳知识的途径多元化,教师已经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终身学习,才能符合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否则,教师的专业知识将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
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为顺利实现这一角色的转换,教师需要具备新知汲取能力。终身教育思潮的兴起,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崛起,学习方式的自主化,正迫切要求 21世纪的教师具备一种更新知识结构,补充学术养料,拓展教育视野的强大能力,这就是新知汲取能力。这里的“新知”,既包含某些学科的新动态、新发展,又包括大文化范畴中的新发明、新观念和新见解。教师应保持对新知的热情,重视知识体系的建构并以系统和深入的思考消化新知,塑造自我。[5]
时代要求教师必须终身学习,不断“充电”,提高教育艺术和教学水平,适应学生。面对新课程、新要求教师必须学习掌握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师要坚持自我更新,促进自我专业发展,与课程改革一起成长。
[1] 赵显莲.论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J].教育探索. 2004(2).第 30页.
[2] 黄甫全.略论教师的课程研制者角色 [J].教育理论与实践.第1期 56-58页.
[3] 贺斌.教师怎样与新课程同行 [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5)第 31页.
[4] 蒋伟.关于新课程师资培训的反思 [J].课程·教材·教法.2004.(5).
[5] 宋广文.苗洪霞.网络时代教师角色的转换.教育研究. 2001年第 8期.第 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