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公共图书馆回访”调研报告
2010-08-15湖南省衡阳市公共图书馆回访调研组李国新执笔
“湖南省衡阳市公共图书馆回访”调研组 李国新执笔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北京 100871)
1 衡阳市公共图书馆五年来的发展变化
2005年以来,在党和政府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下,公共图书馆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本次回访调研的所见所闻,真切地感受到了衡阳市区县公共图书馆五年来的发展变化。
——党委政府对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的认识有提高,重视程度在加强。2008年5月,衡阳市委市政府“两办”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通知》,提出“十一五”期间全市共享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完成市、县(市)区、社区和乡镇、村四级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县县建有支中心、乡镇和村全部建有基层服务点。文件规定,共享工程建设依托公共图书馆实施,与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设施建设紧密结合。为保障工程建设顺利设施,成立了由市政府副市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把共享工程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当地信息化建设规划及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社区的工作要求。2008年12月,衡阳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广泛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的意见》,就切实开展馆站阵地文化体育活动、图书馆购书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图书馆馆舍建设达到国家标准、图书馆人才队伍专业化等事宜作出明确规定。调研访谈与考察让我们感到,伴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公共文化建设一系列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对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性质、功能、实施原则、政府责任的认识有明显提高,一个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组织保障体系正在形成。
——馆舍面貌明显改善。2005年时,衡阳市公共图书馆的馆舍大都可以形容为“寒酸破败”,五年来,全市有6所公共图书馆完成了新建、改建或扩建,占衡阳市11个设置公共图书馆区县的半数以上。典型的如衡阳市图书馆经过全面改扩建,馆舍服务面积扩展到6200㎡,阅览座席扩展到630个,设施设备全面更新,已经以全新的面貌试开放。珠晖区图书馆2005年时与文化馆合署办公,名义上有馆舍300㎡,但实际上真正用于图书馆服务的只有两间办公室兼书库兼阅览室,如今,一座800㎡的二层独立馆舍已经装修完毕投入使用。衡南县图书馆2005年时坐落在小巷深处的居民大杂院,2008年,在县城新区新建的2960㎡的图书馆落成开放,馆舍条件、周边环境、设施设备在中西部地区堪称一流。
——服务设备跨入计算机和网络时代。2005年时,包括市图书馆在内,整个衡阳地区没有一所公共图书馆拥有计算机管理系统,没有一所公共图书馆具有数字资源提供能力。五年来,在共享工程的带动下,计算机在所有区县公共图书馆普及,普遍建立了电子阅览室,普遍具有了数字资源提供能力,计算机管理系统正在普及过程中,4所图书馆拥有了网站,服务方式、服务手段正在走向现代化。共享工程助推基层公共图书馆在数字化、网络化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经费保障有改善。2005年时,衡阳市公共图书馆经费严重短缺,人员工资甚至连被戏称为“裸体工资”(只有档案工资,没有任何津贴补贴)的部分也只能发40% ~60%,带来的结果,不是“人吃书”(人员经费挤占购书经费),就是“书吃人”(购书经费挤占人员经费)。经过五年的努力,如今“书吃人”现象已经消灭,“人吃书”现象大幅度减少。所谓“大幅度”,一是存在“人吃书”现象的“面”大幅度减少;二是“人吃书”的程度大幅度降低。五年来,图书馆经费的增加幅度普遍高于当地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的幅度。如2009年与2005年相比,衡阳市图书馆的购书经费增加了3倍;衡阳县图书馆的总经费增加108%,购书费增加了60%;衡南县图书馆、衡东县图书馆的总经费增加了3倍多;常宁市图书馆的总经费增加了2.5倍。没有专项购书费的图书馆已经基本消灭,纸质书刊的免费阅览、外借正在走向普及。从总体上看,尽管目前经费保障的水平仍然较低,但与五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服务范围有拓展,服务能力有提升,服务效益有改善。五年前,由于馆舍寒酸、资源陈旧、设备落后,公共图书馆没有吸引读者的能力,“门庭冷落车马稀”是常态,能够提供简单的阅览、外借业务已属难能可贵。如今,在书刊借阅之外开展讲座、读书活动等已比较普遍,利用共享工程的多媒体资源开展多样化的群众文化活动已经纳入正常业务工作范畴,图书馆不仅提供文献信息资源而且提供活动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服务范围拓展和服务能力提升带来了服务效益的改善。衡东县全县人口70万,2009年接待读者14.1万人次,占全县人口的20.1%;衡南县全县人口102万,县城常住人口8万,2009年有效持证读者4700多人,占全县人口的5.9%,外借图书16.13万册次,县城人口人均2.02册次。这些指标,都已经高于全国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平均水平①。
——衡阳市图书馆作为地区中心馆,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影响力和辐射力。近年来,衡阳市图书馆牵头建立了全市公共图书馆馆长联席会议制度,以市图书馆学会为纽带和平台,组织了多种多样的跨系统的学术研讨、业务交流、馆际合作,全市各级各类图书馆的合作意识、共享意识明显增强,为整体推进衡阳市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调研组认为,衡阳市公共图书馆五年来的发展变化,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用新的理念指导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产生的成效,是全国特别是中西部基层公共图书馆发展变化的缩影。
2 面对新问题,寻求新突破
由衡阳折射全国,以县级图书馆为代表的基层公共图书馆五年来的发展变化是明显的,但是,发展和变化只能说是初步的,与为公众提供公益、基本、均等、便利的图书馆服务的责任相比,与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要求相比,差距是巨大的。2005年以衡阳地区公共图书馆调研为基础、经过第一届全国百县馆长论坛的广泛讨论,提出了“制约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是县级图书馆”的基本判断〔1〕。五年过去了,通过本次回访调研对衡阳地区公共图书馆的考察和分析,调研组认为,制约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是县级图书馆这一基本判断仍未过时,但县级公共图书馆面临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五年前的“求生存”转变为今天的“谋发展”,即生存问题基本解决,制约发展的问题凸显出来。这一总体判断,得到了2010年5月召开的“第三届百县馆长论坛”与会代表的认同〔2〕。
制约县级图书馆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千头万绪,轻重不一,解剖衡阳这一典型,我们发现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如下一些。
第一,“人吃楼”的问题凸显出来。所谓“人吃楼”,就是公共图书馆出租转借馆舍,以馆舍租金、转借补偿收入弥补人员或运营经费的不足。其实,“人吃楼”的现象过去就存在,不过是在“书吃人”、“人吃书”现象比较严重的时候,“人吃楼”被掩盖或看淡了。如今,“书吃人”基本消灭了,“人吃书”已经大幅度减少,“人吃楼”凸显为主要问题之一。从衡阳地区这一典型看,“人吃楼”在基层图书馆是普遍的现象。论数量,最严重的地方出租的馆舍占馆舍总面积的50%以上;论区位,往往是图书馆最黄金的区位面积用于出租;论形式,开网吧、搞有偿培训是常见的,甚至有把来路不明、一看便知是“拉大旗作虎皮”涉嫌欺诈的某某“国际认证机构”引入图书馆的现象。中西部基层公共图书馆一般来说馆舍面积并不宽裕,馆藏资源“上天入地”(书架顶端堆放书刊戏称为“上天”,书库地上堆放书刊戏称为“入地”)的现象比比皆是,“有了书没有书架放,有了书架没有馆舍放”是基层馆长对馆舍狭小的形容。一方面用于业务的馆舍不足,另一方面大量馆舍又被出租,造成的结果是公共图书馆开展正常服务阵地不足,公共设施的“公共性”被侵蚀,“人吃楼”就这样阻碍着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人吃楼”的根源在于政府对公共图书馆的经费保障不到位。按说,公共图书馆的馆舍不得以任何形式改变用途、挪作他用早有明确的政策规定②。为什么政府可以放任这种现象的持续和蔓延?是因为政府履行保障公共图书馆服务基本经费的责任不到位。自身责任不到位,当然难以实施严格、有效的监管。因此,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从政府切实履行足额保障公共图书馆基本服务所需经费入手。今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推进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任务。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也正在组织专家加紧研究基本服务的界定、基本服务经费的测算,保障基本服务事权与财权的匹配等问题,旨在从制度上解决公共文化服务由公共资金支持的问题,这是解决公共图书馆“人吃楼”现象的一个新的契机。只有在基本服务经费足额保障的基础上,公共图书馆管理者加强自律,政府主管部门强化监管,“人吃楼”的现象才能最终消除。
第二,构建服务体系与做强中心馆。国际图联早在1972年发布的《公共图书馆标准》中就指出,“开展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任何行政单位在为使用者提供图书资料方面都无法做到自给自足”,因此,“各图书馆行政单位之间、公共图书馆与其他类型图书馆之间开展协作”就成为必须〔3〕。图书馆是一个组织体系而不只是一座建筑,这是现代图书馆事业的一个基本理念;让老百姓身边的实用、便利、高效的图书馆形成网络体系,是实现公共图书馆社会功能的必由之路,也是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从整体上看,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和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就是“一级政府办一个图书馆,一个城市只有一个图书馆”。衡阳公共图书馆事业的现状,比较典型地体现了尚未形成服务体系的问题。调查显示,目前衡阳地区所有的县级馆依然是“设施孤岛”,少数县馆所说的“馆外流通点”,实际上是县馆对乡镇、村图书馆(室)的一次性送书援助,与县馆并没有产生资源共享的流通关系,很难说是县馆的“流通点”。衡阳的状况,折射了我国中西部县级图书馆的普遍状况。
公共图书馆形不成服务体系,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县级图书馆自身不强,没有形成作为区域性服务体系中心馆的领导力、影响力、辐射力。以开展图书馆服务的基础——文献资源保有量来看,早在1972年国际图联发布的《公共图书馆标准》提出的指标是,在最小的行政区内,至少应为每个居民配备3册图书,这一比例随服务人口的增加而减少,普遍适用的总标准是每个居民2册书。图书的年增加量每1000人至少250册~300册。50种报刊是图书馆必备的基本收藏量,较合理的数量是每1000人10种报刊〔4〕。日本图书馆协会2000年发布的《公立图书馆的任务和目标解说(增补修订版)》提出的指标是,基层图书馆开架藏书的总量,应达到服务人口人均2.5册以上,最小的开架藏书规模不少于50000册,年新增藏书最少应达到开架藏书总量的1/7~1/8〔5〕。衡阳地区的县级馆,目前年资源购置经费好的在七八万不超过十万,差的只有一两万甚至不足一万,资源的保有量、年更新量连自身实现良性循环都达不到,何谈在服务体系中发挥中心馆的作用。
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依赖于全覆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完善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必须以一个强大的总馆/中心馆为核心,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首先做强县级图书馆,在此基础上构筑以县级图书馆为中心的区域性服务体系,这是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第三,经费总量与经费结构。“十一五”期间,纵向比,全国县级图书馆的经费总量有明显增长。上文已经列举了衡阳地区的数据,就全国来看,2005年县级馆总经费11.54亿元,馆均48.39万元〔6〕,2008年总经费19.36亿元,馆均79.21万元〔7〕,四年间总经费增长67.76%,馆均经费增长63.69%。但是,与公共图书馆开展基本服务的需求相比,经费总量的差距依然很大。
公共图书馆的基本服务包括什么?按照“《公共图书馆法》立法支撑研究”课题组的最新研究结论,基本服务包括四大类:(1)文献资料的借阅服务(包括数字资源的浏览和传输);(2)咨询与信息服务;(3)读者活动服务;(4)基层援助辅导服务。基本服务所需经费支出包括基本服务经费支出和基本服务保障经费支出两部分。基本服务经费支出包括借阅服务经费、咨询与信息服务经费、读者活动服务经费和基层服务经费;基本服务保障经费支出主要包括人员工资、福利和培训经费,设施、设备的配置与维护经费,文献资源的采购、加工整序与保护、修复经费,运行经费(办公费、水电费,宽带接入费、物业费等)〔8〕。从衡阳地区调研的情况看,县级图书馆的总经费除去人员经费外,只有少量的购书费,远远不能满足开展基本服务的经费需求。
图书馆运营有一条基本规律:图书馆要真正形成对读者的持续吸引力,真正发挥作用,经费保障必须持续达到“临界水平”。所谓“临界水平”,就是满足开展基本服务需求的水平。比如,文献资源要对读者形成持续的吸引力,就必须首先有基本的总量,同时有基本的更新量。国外图书馆最小规模的藏书量为50000册,年更新量不少于总藏量的1/7~1/8,就是这样一个在经验基础上形成的量化指标。图书馆开展的活动要对公众形成持续的吸引力,就必须让活动系列化、多样化、定时化、品牌化。经费保障满足了这样的基本需求,就是达到了“临界水平”。相反,经费投入达不到“临界水平”,就形不成图书馆的持续吸引力,形不成图书馆基本的服务能力,所做的投入基本上属于浪费。俗话所说的“养图书馆比建图书馆难”,就是这个道理。面对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特别是中西部基层公共图书馆经费投入的现状,应该向各级政府传播乃至灌输经费投入必须达到“临界水平”理念,要让各级政府明白,所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和落实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所谓政府切实履行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的责任,落实到经费保障上,不是简单的逐年增长就可以,而是在达到保障基本服务正常开展的“临界水平”基础上的逐年增长。
与经费总量不足伴随出现的还有经费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研中经常听到这样的反映:人员经费保障了,但购书经费不到位,“有馆有人没有书”,基本服务无法开展,工作人员只好轮流上班;有了购书费却没有相应的图书加工费,没有图书馆开馆运营的经费;图书馆开展活动是基本服务的内容,却没有专项的经费;要求图书馆全年无休开馆,却没有人员加班的经费。如此等等,基层图书馆人形象的概括是“给了马不给草料”,反映的就是与经费总量不足相伴随的经费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经费结构不合理,在发达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在现行的财政体制下,经费结构不合理也制约了基层图书馆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需要在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总量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费结构比例。目前,国家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的方案,这是一次解决经费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问题的历史性契机,如果能够有所突破,“十二五”期间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将会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第四,队伍建设与馆长选任。本次调研走访的衡阳地区9所县级图书馆总人数168人(最多的36人,最少的4人),馆均18.6人。其中以各种形式接受过较为系统的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9人,占5.4%,具有本科学历的15人,占8.9%,具有大专学历的77人,占45.8%,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4人,占2.4%(全国平均3.6%),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39人,占23.2%(全国平均27.2%)。总体上看,衡阳地区县级公共图书馆的人员队伍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5年衡阳调研时见到的县级图书馆人员队伍“庞”(队伍庞大)和“杂”(来源杂乱)的现象没有明显改观,这也是五年来为数不多的没有明显变化的方面之一。衡阳的现状,大体上也折射了我国中西部基层图书馆的普遍状况。
队伍建设的问题实际上是两大问题。首先是“入口”,即什么样的人补充到队伍中来。近年来关于建立图书馆员职业准入制度的呼声不断,研究也不少,但并没有形成真正可以实施的方案。以衡阳调研所见,种种复杂的社会因素导致的图书馆“进人不专,专人不进”的现象依然在延续,老问题没解决,新问题又在积累,这种现象目前不为衡阳所独有。最近,“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的重点课题“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提出,目前阶段我国公共图书馆职业准入可以探索两种实现方式,一是与大学本科专业教育和即将开始的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相结合,二是改革事业单位人员录用考试形式,使其走向适应专业岗位的专业化考试。即将启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项目)”将会就此进行试点,这是解决“入口”问题的现实希望。队伍建设的另一问题是怎样提高队伍内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十一五”期间专业人员的在职培训有进展,但力度和普遍程度还不够。目前,文化部正在策划“十二五”期间大规模的基层文化队伍培训计划,将按照分级负责、分类培训的原则,对包括公共图书馆在内的所有公共文化从业人员进行全员培训,所要解决的,就是队伍内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问题。
衡阳的典型调研以及全国的普遍情况说明,不可能在短期内比较完善地解决队伍建设的“入口”问题和从业人员的水平提升问题,那么,目前阶段,我国县级图书馆队伍建设的突破口在哪里?调研组认为,在馆长。馆长是图书馆舵手。调研过程中我们再一次见证了环境条件基本相同,就是因为馆长的敬业精神、工作热情不同而导致图书馆的面貌、服务效果截然不同的现象。对基层馆长,第一位的要求是事业心和责任心,专业水平可以通过培训逐步提高。有了事业心和责任心,提高专业水平会成为一种自觉;而没有事业心和责任心,即便具备了专业水平,也难以打开工作局面,在环境条件相对较差的中西部基层图书馆尤其如此。衡阳市文化局左琼颖副局长有一形象表达:基层馆长的任务在于“鼓舞士气,形成人气,创造名气”,“有为才有位,有位才有威”(威者,树立威信、赢得尊严、受到重视之谓也)。由于基层馆长对事业发展的重要性,所以,目前在“人”的问题上,首先需要解决基层馆长选任的制度化、规范化问题,亟需改变地方政府或行政主管部门把图书馆长的位置当成安排干部、过渡干部、安慰干部、留养干部位置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在基层图书馆并不鲜见。我们一时难以解决基层图书馆人员队伍的普遍性、整体性问题,但完全可以首先解决馆长的选任问题,因此说馆长选任是目前阶段人才队伍建设的突破口。
第五,服务效益与持续发展。从总体上说,目前我国基层图书馆是基本保障不足与服务效益低下并存,二者相互交织,恶性循环。就全国的情况看,2008年县级图书馆依总经费计,每一持证读者的平均成本高达263.51元,每一外借册次平均成本15元;依购书费计,每一持证读者平均成本31.44元,每一外借册次1.79元;县级图书馆平均一馆员年服务读者5189人次,年外借4332册次〔9〕,国内深圳图书馆一馆员年服务读者10028人次,年外借13060册次〔10〕,国外的日本大阪中央图书馆一馆员年服务读者20288人次,年外借33088册次〔11〕。本次调研获得了衡阳地区6所县级图书馆2009年的相关数据,依总经费计,每一持证读者的平均成本170.21元,每一外借册次平均成本7.22元;依购书费计,每一持证读者的平均成本20.13元,每一外借册次平均成本0.85元;平均每一馆员年服务读者5405人,年外借图书4828册。衡阳县级馆的总体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略好,但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很大。
随着政府基本保障条件的改善,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效益问题日显突出。对图书馆来说,没有服务效益,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失去了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而良好的服务效益,是赢得政府持续投入、社会广泛认同的前提。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基层图书馆需要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提升服务效益,把诸如目标人群覆盖率、图书流通率、有效读者占服务人口的比率、读者到馆率、读者外借率、远程访问率等体现服务效益的指标搞上去。通过构建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效益,赢得持续发展,是“十二五”期间公共图书馆的主攻目标,这一点已经在第三届全国百县馆长论坛上形成共识。
第六,农家书屋与公共图书馆。本次调研所到之处,不论馆长馆员都在谈论农家书屋。当然,他们是从公共图书馆的视角看农家书屋,因此有许多疑惑、不解和无奈。
农家书屋和公共图书馆是什么关系?各地的情形不尽相同。以衡阳地区为例,有的县农家书屋建设与公共图书馆无关;有的县二者若即若离,通常是书屋建设、资源配置、人员遴选与图书馆无关,而图书分类、业务辅导、书屋管理人员培训任务由县图书馆承担;县图书馆承担某些书屋建设任务时,有的县主管部门给予适当的经费补贴,也有的是把有关工作列入县图书馆的考核任务,不增加经费或人员。
农家书屋是建“乡村图书馆”还是建“乡村书店”?县馆馆长们大都说不清楚。在调研之后的第三届全国百县馆长论坛上笔者还听说了一个极端事例:安徽某地区召开农家书屋建设工作部署会议,某县主管图书馆工作的副县长和县图书馆馆长与会,主持会议的地区领导说,图书馆馆长来干什么?农家书屋是出版系统的事,和图书馆无关。
从构建服务体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县馆馆长们最大的疑惑有二。其一,农家书屋建设是形成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或曰农村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的良好契机,但为什么不是纳入反而游离于县域公共图书馆体系之外?其二,以农家书屋目前的配书方式(品种、数量完全相同)、运行方式(书屋各自运行,资源无法共享)、管理方式(“农民自主管理,自主服务”,缺乏专业指导和专业化管理),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
调研组分析研究了农家书屋的规划设计与实施现状,认为:农家书屋在项目设计和具体实施上存在着错位。按照项目设计,家书屋的目标,是要“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规律的农村出版物发行服务新格局”,方式是将“出版物发行网络延伸进村”,从而“初步形成农村出版物市场”。其目的,是要解决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第一位的任务是解决“买书难”。正因为是这样的目标,所以农家书屋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政府组织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主管理、创新发展机制”。所谓“政府组织建设”、“创新发展机制”,意思是说,书屋建设初期,“所需出版物,由相关部门参照农家书屋工程协调小组办公室公布的推荐书目,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组织采购配送”;书屋建立一段时间后,“政府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书屋管理人员开展出版物经营活动,通过经营收入进一步支持农家书屋的良性发展,积极探索农家书屋运行、发展的长效机制和农村出版物发行网络建设的新途径”〔12〕。但是,农家书屋在截至目前的实施过程中,似乎又改变了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出版物发行网络的初衷,而走上了政府主导的建设完全公益性的农村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的道路。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2009年12月22日《在全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实施农家书屋工程是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看书难、借书难、看报难、音像电子产品缺乏的问题”,“2020年之前,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建立起较完善的农村公共阅读服务体系,使广大农民群众能够享受到的公共文化服务接近或达到城市水平”。该报告还传达了刘云山同志关于农家书屋一个批示,“农家书屋工程是解决农民群众‘看书难’,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的‘民心工程’”〔13〕。看这些讲话、批示,项目设计中第一位的任务——解决“买书难”不见了,变成了事实上的解决“看书难”。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农家书屋在项目设计和具体实施上存在着的错位。
一错位,问题就出来了。如果是解决“看书难”,是要建设“较完善的农村公共阅读服务体系”,那么,国内的、国外的、历史的、现实的经验和教训都证明,游离于公共图书馆体系之外而自建系统,既浪费资源又难以持续发展。社会系统中放着一个现成的公益性公共阅读服务系统——公共图书馆系统不去利用和完善,却又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新建一个系统,这是社会资源的浪费;靠“社会捐助、自主管理、自我发展”可以形成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的补充,但从来没有一个公共阅读服务体系是以这种模式为主形成的,这就决定了难以持续发展。柳斌杰同志《在全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要求“必须保证农家书屋的出版物常添常换,不能多年不变。要建立出版物的更新和流转机制,使农家书屋常有新书借,常有新书看”,这是符合建设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的要求,但是,按农家书屋目前的运行模式,这一要求难以实现。即便各级政府能给农家书屋不断地配送新书,谁来“流转”?向哪里“流转”?还有,一个真正发挥作用的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对资源的规模、更新与剔旧的数量和频率、管理和运行、推广与宣传等都有许多专业化的要求和基本的规律,这些都是农民“自主管理”难以达到的。许多基层图书馆长对目前实施的农家书屋有诸多疑惑、不解和无奈,原因就在于已经看到了目前实施的农家书屋事实上已经改变了最初设计的目标,但运行和管理方式却没有随之调整,正在走着一条以建设农村图书流通体系的方式去建设农村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的道路。
调研组认为,目前实施的农家书屋工程典型地反映了我国公共文化事业管理体制上存在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行业壁垒、重复建设的问题。管理体制上的障碍,导致了本已紧缺的公共文化资金、资源难以整合,难以实现共享,难以发挥整体效益。调研组建议国家主管部门首先应该明确农家书屋的性质、功能、定位,按照政府发展文化事业的新理念,界定农家书屋到底是公益性文化事业,还是经营性文化产业,到底是以农家书屋的形式建设农村出版物发行流通体系、形成农村出版物市场,还是建设农村公共阅读服务体系。“乡村图书馆”和“乡村书店”都和“书”有关,但二者的设置理念、任务目标、运营规律、管理方式、以及政府责任是不同的。农家书屋要走上符合规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需要在明确性质、功能、目标的基础上调整政策,完善机制、优化做法,科学运行。
注释:
1.2008年,全国2444所县市级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1.54亿人次,馆均6.3万人;书刊外借1.29亿册次,馆均5.28万册次;累计发放有效借书证734.77个,馆均3006个。据《中国图书馆年鉴》(2009),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740-745
2.2005年中央“两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2007年中央“两办”《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都明确规定:政府投资的图书馆不得以拍卖、租赁等任何形式改变其文化设施用途,已挪作他用的要限期收回
1.林州共识(2005).见:基层图书馆馆长培训参考资料.中国图书馆学会等印行,2009:60
2.江阴共识(2010).见:(2010-05-21).http://www.lsc.org.cn/CN/News/2010-05/EnableSite_ReadNews1111445181274371200.html
3,4.国际图联.公共图书馆标准.见:文化部图书馆事业管理局科教处编.世界图书馆事业资料汇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93
5.日本図書館協会図書館政策特別委員会.公立図書館の任務と目標解説(増補修訂版).日本図書館協会、2000:31
6.中国图书馆年鉴(2006).现代出版社,2008:482、486
7.中国图书馆年鉴(2009).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740、743
8.《公共图书馆法》立法支撑研究成果汇编.中国图书馆学会印行,2009.7
9.中国图书馆年鉴(2009).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740-741
10.2008年全国15城市公共图书馆概况表.见:中国图书馆年鉴(2009).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710-713
11.大阪市立中央図書館.大阪市立図書館年報(平成20年度).大阪市立中央図書館、2009:6-11
12.新闻出版署等8部委.“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见:(2010-05-24).http://www.gov.cn/zwgk/2007-03/28/content_563831.htm
13.柳斌杰.在全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工作会议上的报告.见:(2010-05-24)http://www.zgnjsw.gov.cn/cms/html/306/2483/200912/693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