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视角探讨陶瓷艺术创作属性空间的可能性
——看全国陶瓷艺术创新评比大赛所思
2010-08-15韩添任
韩添任
成都大学美术学院 成都610106
从艺术视角探讨陶瓷艺术创作属性空间的可能性
——看全国陶瓷艺术创新评比大赛所思
韩添任
成都大学美术学院 成都610106
抛开传统陶瓷艺术创作语汇,从纯艺术精神探寻的视角来探讨现代陶瓷艺术创作属性空间的多重可能性。同时陶瓷艺术创作是由认识材料属性到认识自我个体精神空间所呈现心性本源的创作过程。所有的技能是可以复制的,但精神是无法复制的。陶瓷艺术将会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印迹。
个体精神属性;材料属性;心性;一成法;被动;
2010年12 月15日应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邀请参加本届评委会当评委,历时三天的紧张评选和两天的展览终于落下了帷幕。本因在展评会上做一些简评,阐述我多年来在艺术领域中对陶瓷创作空间的可能性和一些不同的认识和观点,但都因时间紧促,而略显的客气了。
作为本届现代陶瓷组评委之一,几天中浏览了七百余件参评作品,说实话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更没有让本人眼睛一亮的震撼人心的好作品,大家也许不赞同我的观点,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大家都在同一个屋檐下思考着的同一个问题或者说大家错误的理解形态物化语言只是供视觉需求的简单享用,成为一种快餐艺术,而忽略了心性呈现的永恒艺术价值。
再次审视中国的陶艺现状,无论从纵向和横向来看都将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支点呈现出来,应是无可置疑的。我们国人往往骄傲之处是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和近万年的人类陶瓷艺术根基,我们可以尽情的享用和复制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全部技艺,但是时代精神无法复制。伟大的时代精神是靠整个民族共同传承下来的智慧结晶。我们这个时代是浮躁的时代,缺少信仰的时代,是崇尚名利的时代。现今具有深厚的国学思想及智慧和探索精神的艺术家可称的上稀有之才了。纵观历史中国人的智慧和审美是在逐步的递减而不是在上升。
回过头来看我们这一时代的陶瓷艺术作品,形式大于审美,技巧大于精神。视觉形态还是在技术层面上的思考,无论怎么变都还停留在一些简单视觉语言构成游戏规则之内。是否想过陶瓷艺术的创作是可以成为时代精神的载体,陶瓷成型是否意味着个体属性,其精神背后承载着一个伟大的民族。有谁能够用一生来探索研究两条线无穷变化的心性所呈现视觉上的完美造型以及天趣的装饰。所有能够达到或接近此目标的作品它一定会享用千年,中国现状的陶瓷艺术创造总是被动大于主动,还是有莫大的缺憾和遗憾。永恒价值系统往往是在历史真理面前显现。永恒的艺术在历史时空中是强势,在当下现实面前往往显得弱势。在陶瓷创作者的眼中陶瓷作品绝不是满足视觉上的一种猎奇低俗的心理需求,在我们古时的人类都知道如何创作精神的图腾来延续生命动力的理由和向往精神净土创作心态的表述。
就此材料属性而言,抛开历史的人文痕迹的表象塑造,去直指大地和热土。追问带有原始气息,带有热能的深度文化认识,所有的形态、成型与精神对话的探考会有一个全面的、崭新的视角来呈现。那么既当下会生成“一生法”或“一成法”的智慧。材料属性是与个体属性共生共鸣的互有生存的体现,材料属性到人的属性再到个体自我属性最后上升天人合一,就此称其为永恒视觉文化价值,先出探寻是自我属性的认知与转化形态的造型语言,是否与真实后脱离个体基本认知的偏见,从而减少呈现过程中的审美遗憾和个体的狭隘思想。
艺术创作应当符合艺术创作的本体属性语言。艺术作品的本源是艺术,艺术作品客体是由自然的生命现象而呈现。人作为自然主体生命的部分,时时刻刻传达生命境遇中的艺术表现。艺术作品是通过生命个体和群体在境遇中的真实显现。其思想性来源于生命境遇状况中认识社会和与自然的对话过程,人类思想的递进和变迁同时影响人类艺术行为过程,其表现在艺术形式、艺术媒介语言和生命属性的探索和实践。
生命属性首先是由个体属性所呈现出的样态而表现出生命属性的共性,“属性一词是从希腊名称向拉丁语翻译过程中的事实,始于罗马拉丁思想对希腊词语的汲取”。(海德格尔林中路摘要)其概念首先是关于对自然物性的谈论。那么人承载着自然生命中的“主体现象”,人的属性根本也就是生命属性呈现的标准。生命属性具有物理的普遍性以及共通性,同时表现生物特性上眼、耳、鼻、舌、身、意。“由感官对自然的意趣的功能之显现,由唯识而得,由意趣而发。呈现出本体功能语言,万相唯识,由心所造”(唯识论)。元音老人语:“艺术表现、思想、创造、发明乃至今日世界之文明,皆是心性之所为”。亦是生起的能量的根本,从而在境源中产生形象,产生认识以及思想的萌动。
生命境遇中西方艺术长期以来一直追求如何真实的反映客观现实物象为标准,逐步以科学的标准看待再现艺术的标准,模仿再现客观成为艺术的审美标准,通过解剖、测量、比例、透视、光影投射、对比等一系列手段来研究客观对象,能够把客观对象真实表现到极致。之所以能够如此,西方认识客观世界往往是通过事物的现象以及事物的表象受到启发而形成思想,如西方哲学家们往往是以某某现象作为研究的方向和探索的课题名称,例如:弗洛伊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以及海德格尔形式显示的现象学等等。创造出哲学、美学等一系列知识体系,甚至是形成极其规范的语言系统以及技术层面的严谨和规范。艺术表现自然是受到规范的约束和思想束缚以及功能的制约。早期西方艺术表现内容也反映了它的局限性,以及社会性所产生艺术视角的影响,也在不断的扩大。西方艺术在很长一个时期是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地进步向一个形成技法娴熟的过程递进。最终他们的艺术作品能够做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例如:一匹活生生的吃草的马经过雕塑家非凡的技艺塑造成一匹不吃草的“真马”,他们对解剖学酷爱的程度远远超过对艺术心性的探索。以至于是非常科学的认真的态度来对待艺术。最终的结果是一代又一代艺术家们在不断的承袭和享受过去的传统技艺和尽可能科学作画态度所带来的快感。以客观思维再现自然过程的同时“被动”再一次被置入了作品之中。
自由精神的回归。也就是东方一直以来追寻物象心源,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儒、释、道哲学精神。中国汉代雕塑艺术典型的意象表法。如西汉的马踏匈奴石雕、霍去病墓中的跃马、胡人抱熊等代表性石雕充分体现汉代雕塑号称‘汉八刀’“得意忘形”的意理表现手法可见一斑。四川出土东汉击鼓说唱俑、说书俑,塑造手法精炼极致,意趣浓厚,意象表态。东汉‘马踏飞燕’青铜雕塑,以极其完美的意象造型语言表现出东方意象天源的精神,把活生生的马塑造成神马的艺术境地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我们的祖先追求完美的艺术境地远远胜过西方艺术表现境地。在中国绘画上更由此可见,(3)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中:“据考工记记画,史记庄子列传记老子之言:‘解衣般礴’一语已成中国历代画家之口碑,盖真正画家必须心有主宰,胸储造化,不受世俗束缚,打破清规戒律,始能有不朽之创作”。
陶瓷艺术本应是纯粹陶土语言心性创作,如果降低传统实用功能的价值基础上的纯粹艺术创作。那有可能拓展极大的精神需求空间,增加精神空间的试验表现性。也会大大提高陶瓷创作的能动性。材料语言与心性的对话,那将是最彻底、最本质的对话。从材料本身形态语言属性上去寻找个体生命属性的特质,那将是艺术生命的起源之一。
关于陶瓷造型语言的探讨也同时是个体精神属性当中的一个具体形态上的呈现,创造形态上的出现是个体属性动力源泉的体现,它的土壤是一方水土的文化滋养而成。顺其天成而拙壮成长。
陶土成型语言新思维、新观念的拓展也是探索新的成型实验的新动力,如在人工力(人为力)的基础上加入自然外力的成型思考,我们都知道在粘土自有的属性基础上施与任何外力(人工力和自然力)时它将造成不同的形态而呈现其自身形态属性。通过人的不同肢体上运动形成的固有形态和同其他动物自然留存的外力和自然风力、强大水力、机械动力、还有不同热能产生不同收缩比形态力等等它都将可以成为我们探索试验的以及个体的精神动力。
陶瓷任何表象的形态肌理都是述说情态的和内心世界视觉语言,形态语言的个体精神追求是否能成为当下精神的代表。这也是我们要研究和长期思考的内容。共性精神与个性精神的关系。共性精神它可以是一个时代主流的精神,也是在人类历史文明进程中所存留下来的活的精神文脉。同时它是对接文明精神的重要依据,个性精神的表现也一定是在共性精神命脉的基础上而显示出的个体精神的价值。
陶瓷造型在不同时代释放出不同时代的精神:元代内力蓄足的时代精神性,明代内收饰放的外在时代气质,清代典雅艳丽的夺小礼器风貌精神等等。站在历史的长河时空中来审视陶瓷艺术所赋予的时代精神,是客观的,也是理性的。每一个历史时代的属性都会呈现出一个时代的艺术精神面貌与精神特质。任何一件为艺术作品无论他的体量有多大,色彩有多华丽,只要它缺少了应有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那必将是被唾弃的作品。
我们自小喜欢艺术到大了热爱上了艺术到后来艺术成为了我们终生信仰的对:象,同时也成为我们延续生命动力的理由。最终将会变成了我们永恒的生活方式。我想艺术将不愧于与我们人类结下了生命之源。这大概就是艺术最本源的价值吧!陶瓷艺术本应还原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性所在,把一切看似普通的事物用陶土特有的属性呈现出有意识的深度思考,承载视觉语言特有的价值功能。
[1]俞剑华 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下 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2]郭家申译卢纳察尔斯基著(前苏) 艺术及其最新形式2008
[3]海德格尔(德国) 林中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韩添任: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陶瓷协会会员。2006年获得美国杰出人才绿卡居住美国纽约,其间往返于中美间,研究美国当代艺术。并考察了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纽约大学、旧金山艺术大学等知名大学。访问过美国重要 的 美术馆及画廊。2002年赴澳大利亚参观考察墨尔本国家美术馆、悉尼现代艺术博物馆、悉尼美术馆、黄金海岸美术馆。作品《太极.圆.声》荣获澳大利亚第二十一届黄金海岸陶艺大赛金奖并被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永久收藏。部份作品荣获多项国内外大奖,并被澳大利亚、美国、日本、韩国、瑞典、香港、台湾美术馆及私人机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