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志愿者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2010-08-15王丹丹
王丹丹
(徐州师范大学 伦理学与德育研究中心,江苏 徐州 221116)
论大学生志愿者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王丹丹
(徐州师范大学 伦理学与德育研究中心,江苏 徐州 221116)
大学生志愿者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受志愿者自身素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内外因素的影响。应通过实践磨炼、信念铸造及习惯凝化来促进大学生志愿者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大学生志愿者优良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促进志愿者活动质量的提高、加深服务对象与大学生志愿者之间的感情、树立其良好的志愿服务形象,提升大学生志愿者个人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志愿者;社会责任感;志愿活动
社会责任感是社会进步对社会人提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较高层次的意识要求,处于责任意识的核心地位。作为大学生志愿者,其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提升大学生志愿者思想道德素质的需要,是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水平的客观要求,是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社会责任感传统的应有之义。
1 大学生志愿者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影响因素
1.1 内部因素
影响大学生志愿者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志愿者自身综合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心理素质,交往技能等)、志愿者人格特性和魅力、志愿者受社会惰化影响程度等。如若志愿者心理素质高,且专业技能符合被帮扶者的需要,受社会惰化影响程度小,这就会促使其社会责任感的巩固和提升,在志愿活动中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也使被帮扶者受益。反之,则会产生相反效应。
1.2 外部部因素
影响大学生志愿者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自然环境
研究表明,环境不同,对意识的影响也不同。自然环境恶劣或发展滞后的地方,志愿服务质量常因大学生志愿者自身机体平衡的失调而深受影响,但在相反的环境中服务质量却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自然环境的重要作用。
(2)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大学生志愿者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譬如参与意识强但缺乏责任感和承受能力;个性特征突出但集体观念缺乏等等。在具体的志愿者活动中,这些特点又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连续性,影响他们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同时良好的社会环境,譬如成熟社区的配合,品牌志愿活动的推广等等,在实践中大大推动了大学生志愿活动的开展。
(3)服务对象的特点
志愿服务的接受者即服务对象以及志愿者自身各具特性。如欲从个体特性的冲突中寻找重叠共识,志愿者需要在帮扶前熟悉服务对象的特性,而这在现实中却有很大难度。许多大学生志愿者的好心办坏事的尴尬境遇就是明证。此外,还有传统文化的影响等。
大学生志愿者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内外影响因素是交互综合起作用的,所以应当辩证对待。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大学生志愿者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内外影响因素对于探求其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2 大学生志愿者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基本路径:实践、信念、习惯
大学生志愿者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可通过实践磨炼、信念铸造以及习惯凝化来促进实现,此三个基本路径也具有着较强的递进性和可操作性。
2.1 实践磨炼:大学生志愿者社会责任感的实践载体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和增强大学生志愿者社会责任感的根本途径。在实践磨炼的过程中,可以在大学生志愿者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发现影响个体社会责任感形成的因素,进而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对此问题的研究,需要尽可能地学习和借鉴国外学者在志愿者活动研究中已取得的先进成果并尽快将其中国化,使之适应我国现阶段志愿者服务所面临的各种新情况,在当前实践中努力解决这一问题。
可以从社会生物学和社会规范化的视角将大学生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活动分为三类:关注和服务于被帮扶者的生存需要,包括志愿服务受灾害、贫困、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和个人的活动;关注和服务于被帮扶者的发展需要,包括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保事业的相关志愿活动;社会优化的需要,包括社区志愿活动,国内外大型社会活动的志愿服务活动等。需要指出的是,在实践过程中,此三类志愿服务活动的范围和层次又是无限的。
由以上阐述出发,我国现阶段实践磨炼的总体路径应当是:结合我国大学生的专业特色及其成长、成才、就业等因素,根据志愿者活动的具体类别、层次及个体特性,通过加强对志愿者的种种培训,着眼于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服务能力和水平,从而使其在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实际体验并认同当前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
2.2 信念铸造:大学生志愿者社会责任感的精神源泉
实践磨炼重视在实际生活中为志愿者活动创造良好的实践条件,其本质就是在志愿精神的指导下,依据我国的现实情况而作出的体制建构,这些实践因其更加合理、全面从而将在无形中促进更多人的志愿信念的形成。对志愿实践活动起指导作用的志愿精神,体现了人的自由意志,是志愿活动合理性的首要前提,也是形成志愿服务信念的开端,是大学生志愿者社会责任感的精神源泉。
所谓信念,就其内在产生过程来讲,是指人们对于某些基本需要与愿望的强烈且坚定不移的思想情感意识;或者就其外在表现来说,是指人们在进行具体行为时对相应目标事物所形成的坚定的评价和行为倾向。社会责任意志是以对人民、社会和国家的无限热爱感情为基础的,它只有通过志愿信念来维持才能在实践中抵制各种不良诱惑,克服重重困难,忠实履行社会责任。总的说来,个体的社会责任有两个层次:个人对自己的不良行为所应承担的后果;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应承担的角色义务,即道德责任。文中所论是道德意义上的社会责任信念的形成,即主体明确个体的社会责任,在与集体、社会、国家的关系中主动承担职责,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其坚定的信念。
由此,大学生社会责任信念铸造阶段的任务,一是将责任教育溶透到志愿者活动的具体工作中,把培养和树立自觉的社会责任感作为造就优良个体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二是运用典型人物和事迹的示范、导向教育,通过对先进模范人物与反面人物的褒贬扬抑,来提高大学生志愿活动中分辨是非的能力。
2.3 习惯凝化:大学生志愿者社会责任感的升华
大学生社会责任信念一旦形成,就会转化为一种社会责任行动具体落实在他们的志愿服务中。
在习惯凝化阶段,需要调动人民大众、社会舆论等一切有利的社会手段,做好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日常记载和监督工作,以便对大学生志愿者的行为予以肯定或批评、激励和宣传。这样的社会手段融入习惯凝化阶段,必将进一步调动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主动性、积极性,促使其志愿服务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无论是低层次的履行义务,还是高层次的践行社会美德,都是大学生志愿者需要努力养成的良好习惯。因而,习惯凝化阶段的目标就是要不断促进大学生主动承担更多更高的社会责任,践行美德,同时还要预防急功近利,主动承担个体及团体能力之外的相关责任,但不宜过重过多。同时,文化的多样性,价值的多元化,生活的现实性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志愿者养成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习惯。为此,有必要将客体性教育转向主体性教育,空洞化教育融入生活化元素,突破程式化追求个性化,超越经验化追求科学化,以便更好地配合和促进大学生志愿者尽快实现其社会责任感的升华。
大学生志愿者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实践磨炼、信念铸造、习惯凝化三个阶段不是各自孤立而是内在关联、相互影响、相互递进转换的统一整体,其实质是大学者志愿者道德行为的形成过程。深刻把握大学生志愿者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这三个阶段及相互间的内在关系,对于促进大学生志愿者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将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3 大学生志愿者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意义
大学生志愿者一旦培养起优良的社会责任感,则无论是对大学生志愿者自身还是服务对象,及至整个社会都将大有益处。
首先,大学生志愿者优良的社会责任感将会促进志愿者活动质量的提高。社会责任感提高了,无疑会对自己所从事的服务活动更加重视,工作起来更加小心谨慎,更加用心,因此,志愿服务质量和效率也就必然会随之提升。其次,大学生志愿者具有优良的社会责任感会加深服务对象与大学生志愿者之间的感情。责任感的提升,必然带来志愿服务质量和层次的提升,而这恰恰是服务对象所期望获得的,服务对象需求的满足会促使服务对象对志愿者服务工作的肯定和认可,二者之间达成共识和理解,自然有利于感情的升华。
再次,大学生志愿者优良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树立其良好的志愿服务形象。广大大学生志愿者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仅将会大大提升其在志愿者人群中的良好形象,影响其他志愿者,也会大大提升其在服务对象中的影响力和良好形象,而这种形象的潜在价值将是极其巨大的。
最后,大学生志愿者优良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大学生志愿者个人的综合素质。助人者必自助。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所形成的优良社会责任感,会在一定程度上扩散到其他生活方面,带动大学生志愿者整体责任意识的增强。一个有着强烈责任感的大学生,其在各个领域的道德素质必然不会差,显然,大学生志愿者的优良社会责任感也有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不可否认,在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中促进其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也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例如缺乏相应的保障制度以保障其有效性和长久性;志愿者活动的资金筹集捐赠制度、拨款制度和专项基金制度等制度的不完善;志愿服务的社会支持网络欠缺等等。但是,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坚持原则,加强宣传引导,抓住好契机,不断在实践中磨炼、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综合素质,我们的工作就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 陈建华,高明.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95-97.
[2] 姚立迎.试析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德育功能[J].思想教育研究,2008(10):26-28.
[3] 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研究中心,湖北大学哲学系编.中国应用伦理学2003-2004[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4.
[4] 约翰·罗尔斯.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5] 北京志愿者协会.走近志愿服务[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187-188.
(责任编辑、校对:韩立娟)
On the Cultiv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 Volunteers' Social Responsibility Awareness
WANG Dan-dan
(Research Center of Ethics and Moral Education,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221116, China)
The cultiv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social responsibility awareness is affected by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social environment, volunteers, etc, which ar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The cultiv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social responsibility awareness should be promoted by practice toughening, beliefs forming and habit reinforcing. It is of benefit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volunteer-activities' quality, the development of affection between the service subjects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volunteers, the establishment of sound image of volunteers and the promotion of personal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of university student volunteers.
university student volunteers; volunteer activities; awareness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book=137,ebook=1
G640
A
1009-9115(2010)05-0137-03
徐州师范大学2009年度研究生科研课题(09YWB002)
2009-11-09
王丹丹(1985-),女,山西晋城人,徐州师范大学伦理学与德育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当代道德建设与德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