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幸福教育

2010-08-15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10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倪 菁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教育研究与探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幸福教育

倪 菁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回归关注大学生的精神成长的幸福是培养能够创造幸福、体验幸福、享有幸福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公民的基础条件。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宏观教育环境的变迁和微观教育环境的转换使大学生的幸福教育弱化面临着转型的要求。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的幸福观念的建立、教育目标与教育过程的再造以及幸福能力的建构与培育,是自觉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幸福教育的基本措施。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幸福教育

随着中国社会进入全面转型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创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物质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挑战,如何科学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并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发展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回归幸福能力和幸福生活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选择。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幸福教育基本价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复杂的多目标系统,是阶段性目的和终极性目的的有机统一。培养符合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阶段性任务,实现大学生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并有效实现大学生的幸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笔者确信,我们的教育目的不仅仅在于培养能最有效地参与国家建设的那种具有创造性的公民,我们还要把所有受教育的人一定变成幸福的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关注大学生的生命成长和精神成长、实现精神生活的升华和超越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人的发展说到底是人的内在的精神的发育,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回归关注大学生的精神成长的幸福是培养能够创造幸福、体验幸福、享有幸福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公民的基础条件。

1.幸福教育关注高校大学生身心和谐的生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成员需求的改善与递进,大众化的教育模式使接受高等教育已经成为社会成员的自觉选择,以整体性、全面发展性和创造性为基本特征的幸福教育嵌入高等教育的过程,为大学生在社会转型期间树立科学和理性的幸福观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通过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在奋斗和创造幸福过程中的体验,形成具有和谐人格的幸福品质和幸福能力,在改善知识结构的过程中享受求真、求善和求美的幸福过程,从而提升德性水平和审美能力。作为与大学生相互对应的高校教师群体,高校教师的幸福来源于教师对教育工作独特性、“教学相长”规律以及生命意义和教育意义的理解和领悟,同时,知识创造的反思式过程使高校教师能够挖掘教育活动的隐性价值,为高校教师理解幸福教育的内涵增加了丰富的条件和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幸福教育将高校成员的内在需求按照不同的类型进行科学的设计和安排,能够满足不同面员的发展要求,为高校成员的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2.幸福教育关注高校幸福载体的科学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精神关怀和人文关怀的统一,在尊重社会成员的个体差异性基础上,关注社会成员的精神需求,唤醒社会成员的主体意识,并促进社会成员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幸福教育在追求大学生精神关怀的基础上寻求物质关怀与精神关怀的和谐统一,以内容的人性化、过程的体验性和影响的渗透性向大学生传播丰富、正确、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实践过程中坚持按照系统化的基本原则规划载体建设,以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原则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结合,树立“以人的幸福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突出大学生的幸福发展能力的构建与和谐人格的塑造,激发大学生自觉追求幸福的内在动力,使他们能够通过载体的建设的示范性作用自觉享受和体验幸福的过程,促进大学生自主能动发展能力的生成。

3.幸福教育关注高校大学生幸福的内在实现。大学生的幸福是通过大学生的幸福想象,经过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幸福实践,逐渐实现大学生内在幸福的动态过程。幸福作为人生目标在德育内容上的落实表现为幸福感的体验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或者说,道德教育内容中应有对幸福人生的充分展示从而创造出体验和创造幸福的机缘。大学生的幸福是生理幸福、稳定幸福、社会身份幸福和真善美幸福的统一,大学生幸福的内在实现于幸福是永恒追求和不断实现的创造性活动过程,是生命历程中不断扬弃和超越痛苦和挫折的过程,在休闲生活过程中不断体验幸福的过程,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的共同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大学生的幸福体验是建立在物质幸福的基础上的超越,高校孕育的崇德尚学传统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社会成员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为社会成员形成适应社会能力和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提供了教育保证。

二、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幸福教育弱化的基本机制

幸福源于人与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人有一种关于幸福与否的感受尺度,而这个尺度是因人、因时而异的,符合这个尺度的境遇或对象就使人感受到幸福,反之则使人感到不幸。在人的本体中存在着一种尺度,正是凭着这种尺度,人感受到了幸福或者不幸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宏观教育环境的变迁和微观教育环境的转换使大学生的幸福教育弱化面临着转型的要求。

1.市场经济与技术的物化促成高校幸福教育的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与深入为大学生独立的和谐人格形成提供了广阔的社会空间,但是,市场经济所引发的对物质的无限追求使消费社会的理念逐步深入包含大学生群体中,对物质的追求从阶级斗争时代的唾弃转化为建设主题下的狂热的追求,促进了大学生幸福观的转化,幸福简化为专业选择的热门和职业的成功所形成的对财富的工具性占有关系。而作为物质形态的财富实质上与幸福没有必然联系,源自内在需要的目标是幸福感的重要基础,而外在目标(例如金钱、名誉、生理吸引)是工具性的,不会产生幸福感。同时,随着科学技术在社会进步中作用的彰显,工具理性逐步成长并逐步遮蔽和取代了价值理性存在的空间,作为社会成员生存状态和存在方式的幸福简化为科学技术转化为财富的增长,精神诉求、价值信仰、德性修为和人格完善等关乎社会成员幸福的根基在工具理性的冲击下逐步式微,造成的社会结果是对任何其他事物的影响麻木不仁。他们对理智的高度幸福能力无能为力,就只有沉迷于声色犬马中,任意挥霍,求得片刻的感官享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幸福教育需要从简单、低层次的社会幸福观中摆脱出来,真正还原幸福的本意,恢复幸福的结构和层次性,促进大学生幸福观的转化。

2.高校幸福教育的错位促成高校幸福教育的弱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取代精英化的发展取向使高等教育的质量得到了更多的关注,而长期潜伏于大学生深层次的教育幸福的主题仍然没有得到彰显。教育强调知识在经济建设中的价值而忽视大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思想的建构,重视符号的权威而忽视实践能力的个体智慧培育,以工业化的教育模式忽视了大学生个体的自我发育和发展的自觉,幸福被转化为具有集体性质的就业率等数字性绩效体系,忽视“以人为本”的通向幸福生活的教育价值意义虽然能够获得了短暂的成功,然而却丧失了作为实现幸福生活途径的感受力和创造力,同时大学生获得的知识性的文本符号因为幸福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缺乏,也无法转化为相应的求真求实的理性智慧、求善求美的价值智慧和直面问题和生活的实践智慧,直接损害了高校成员的幸福可持续与和谐的发展。在“以人为本”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追求物质的丰富、精神的独立、自觉的人格完善和价值的实现通向幸福过程的道路,仍然需要在主动反思的基础上有待于充分地拓展。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幸福教育的自觉实现

回归生活、关注生命和提升精神的幸福教育是治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低效的重要措施和理性追求。真正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科学的幸福观念的建立、教育目标与教育过程的再造以及幸福能力的建构与培育实现大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

1.建立科学的幸福观念。大学生幸福的产生依赖于大学生对幸福的认知和情感以及科学的幸福观的形成。确立科学的幸福观是建立在接受生命、接受生命的一切必然和偶然,理解生命、善待生命,挖掘生命的意义并珍惜生命的基础上,并成为理解幸福教育的重要环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幸福教育要求为保护高校成员的自然生命奠基,推动大学生的精神生命的发展,体现对大学生价值生命的终极关怀,使大学生能够体验到生命终极关怀的价值、意义以及实现价值的幸福。同时,接受高等教育不仅仅是实现大学生的基本生活需要,教育的幸福属于精神幸福和自我实现的幸福,是比基本幸福层次更高的幸福。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幸福教育需要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命为核心,充分发挥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体性地位,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回归精神生命的升华与超越,促进大学生的幸福回归。

2.教育目标和教育过程的再造。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设计是按照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要求进行逐步拓展的,随着建设和谐社会主题的凸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形成了以人本与和谐为特征的话语系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设计应该是以和谐的社会公民为中心的,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以人才为中心标准的高等教育使强制灌输为基本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失效的风险,大学生无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增强幸福的体验。因此,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造性、思想政治学习的积极性、内在激励机制为核心和价值取向,以平等对话、理性协商、双向交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合理建构,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教学方式,再造德性培养和师生融洽关系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体验教育的幸福。

3.幸福能力的建构和培养。幸福能力是感受幸福、追求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系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能力培养时,要从理性的高度,引导大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和对崇高目标的向往与追求,形成科学的需求观点和切合实际的幸福感受的思维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培养大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形成积极丰富的人际关系,遵循社会的公序良俗,进行人生的合理规划,追求有意义的人生目标,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水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接受实践的考验,培养实践改变生活和创造生活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创造幸福的过程和价值,并为创造美好生活奠定各种基础,从而实现感受幸福、追求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统一。

[1]张莉.幸福: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的着眼点[J].教育导刊,2004,(6).

[2]朱小蔓.情感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吴铁坚.幸福教育的内涵及实施策略[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8,(6).

[4]张勖.幸福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8).

[5]檀传宝.德育美学观[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G641

A

1673-0046(2010)10-0079-02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