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英语专业大学精读课教学模式初探
2010-08-15黄丹丹
黄丹丹
(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
非英语专业大学精读课教学模式初探
黄丹丹
(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
在全球化背景下,非英语专业大学精读课不应仅仅是对付四、六级考试的应试课程,而是要全面提高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大学英语精读课要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提出的教学目标,就应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探索全新教学模式。应努力把非英语专业的精读课堂变为融听力、口语、阅读、写作为一体的综合英语课堂,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
非英语专业;大学精读教学;教学模式
精读课教学模式的研究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大学英语精读课的教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很多学者、专家已做过很详尽的研究与实践。然而,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精读课,究竟该采取何种教学模式?教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课堂出彩而且让学生的能力有提高呢?这恐怕仍然是困扰好多教师的问题。面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大学非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应该适应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的英语学习走向实用型。
一、研究的必要性
教育部高教司在2004年1月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进入大学的学生经过了高中阶段的学习,照理说应该能达到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要求。但是,除了部分高校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还是比较低。主要表现在:听、说和写作能力较差,理解和表达能力则更弱。再加上大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只是为了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这就使英语教师面临了更大的挑战。
二、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探索全新教学模式
传统的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是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它。过去几十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它有助于打好学生的语言基础。而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不偏废学生语言知识的同时加强语言实践,以养成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今天的教学已经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而作为非英语专业的精读课必须以学生真实能力为出发点,以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和提高英语运用能力为目标,使精读课的教学效率达到最佳。那么,任课教师具体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英语精读课教学呢?学生又应该如何做好准备以配合教师呢?
(一)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1.巧妙处理词汇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可以把语言知识的学习、吸收这部分让学生在课前完成。在课堂上只挑选一些重点难点词汇进行详解,那样的话,课堂上就可以有大量的时间进行语言基本知识的训练以及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有些单元语言点过多,学生们在自学过程中难免会偏离重点。起初,教师可以坚持在预习之前帮学生列出关键词汇及其常用搭配和重点句型,并在其后补充适当的构词法知识、重点语法详解等,以Word文档形式给学生打印出来,人手一份。时间一久,学生就会主动形成这种学习与分辨能力,并且灵活运用到以后的英语精读课的语言点学习当中。这种方法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当然,教师还要重视及时的监督,比如不定期进行词汇测试,而且可以将测试成绩按照一定的百分比计入期末总评成绩中,这样就越发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灵活讲解语法
传统的精读课上,教师总是强调语法,甚至将语法讲解贯穿课堂的始终,生怕学生的语法知识不扎实会影响到期末乃至四、六级考试成绩。语法固然重要,但是语法知识的掌握并不能自动地转化为语言交际能力。而且单纯讲解语法还会导致课堂枯燥无味,学生缺乏兴趣,学习效率不明显等等。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前,教师要精心备课,把语法知识系统化、具体化、幽默化。例如:教师可以改变讲解形式,变教师讲解为学生讲解或学生归纳,变枯燥的语法条例为诗歌或歌词等形式;例举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等等,使有限的课堂时间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
3.鼓励学生开口
长期以来,教师们赞赏使用交际教学法,但是又不敢大胆尝试,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怕减少语言知识的讲解会使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薄弱,最终影响期末考试乃至全国四、六级考试的成绩。其实两者并不矛盾,只要教师精心地组织,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传统的精读课堂没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开口机会。根据上海交通大学一位教师的调查显示,在一堂45分钟的英语课上,教师的讲课时间约占去65%-90%,而学生发言的时间加起来只有7.73分钟。而且这些发言仅仅局限于围绕单词意思、词汇用法、句子分析和语法知识的问答,几乎没有体现任何交际性质。虽然有些教师在精读课上也会引进一些交际活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总是收效甚微。当课文一长、语言点一多时,就只好牺牲这些耗时甚多、见效甚慢的活动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尽量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结合词汇讲解、语法练习、课文内容或者当今时事,多为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活动,例如role play,pair work,group discussion等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运用已有知识和语言来展示自己。这些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4.侧重篇章分析
在精读教学中,语言的其他能力必须服从于课文的解读能力,也就是说,精读课的最根本目标是提高阅读能力,包括阅读的深度和精度。教学时不仅要重视句子水平的语言训练,更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在语篇水平上进行交际的能力。学生看到的应该是整篇文章,而不是一个个被分割开来的句子。因此进行英语篇章教学时,教师就不能逐词逐句地进行串讲,只是通过语法关系或句子结构来分析。要立足于整篇文章,和学生一起对课文进行分析、理解和概括,再围绕语篇的中心思想讲解文章布局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处理篇章的基本技能。当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每位教师都应因材施教,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在语篇水平上的交际能力。
5.促进写作能力
在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语篇结构的同时,教师应把写作知识的灌输和写作技能的训练贯穿始终,做到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的同步统一,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精读课堂上,可以从以下几个阶段体现:首先,在对重点词汇进行讲解时,可以要求学生在给定的语言环境中添加自己的语言,组织出内容连贯、具有完整意义的句子,即指导性造句或连词成文;其次,结合对课文的语篇分析,适时地讲解写作技巧和写作相关知识,以提高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作者是怎么样确立主题的,怎样开展段落的,又是运用什么手段承上启下的等等;最后,为了巩固课文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进行一些多形式的写作训练。例如,根据所学内容,归纳出几个主题句,让学生通过对文章整体与细节的把握进行续写,即命题作文或者控制性作文。这种形式已基本接近国家四、六级考试的写作,在巩固所学的基础上,又强化了应试技能。
当然,以上所举只是教师在课堂上所要注意的。为了把非英语专业精读课上好上精,让学生在听、说、读、写各方面都有所收获,让学生在应对英语等级考试的同时切实提高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教师要在课前以及课后付出更多的辛苦与努力。
(二)对学生提出的要求
1.鼓励学生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包括:(1)预习词汇。这就包括多听录音以正确地朗读单词、记忆中文意思,查阅习惯用法及相关例句。(2)预习课文。包括跟读磁带以流利地朗读课文,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把握文章的结构特征,标出文中出现的难句和疑点,对课后练习做出初步的解答等。(3)背景知识的预习。教师应培养学生学会查阅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能力。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他们准确地把握文章要领,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事先查寻有关人名、地名或是相应的历史背景知识,或者教师在课前预留一些指导性的预习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在头脑中与已有的经验建立联系,并因此建构知识。
2.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不管教师在课堂上布置什么样的活动,也不管这种任务熟悉与否、难易程度如何,学生都应积极参与,利用课堂上每一个可能的机会去表现自己。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展示学生掌握得有多好,而是要学生暴露给教师哪部分知识的掌握或是运用还存在问题。因此,学生不必要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应该多多地让教师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这样才能有所进步。学生参与越多,课堂气氛也就越活跃,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3.认真对待课后作业
有些学生认为,只要上课专心了、努力了,课后的任务就可以草草应付,学习效率主要体现在课堂上,这就大错特错了。课后作业(不论是口头的还是笔头的)的完成质量直接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给教师的及时反馈。因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周课时数本来就少,学生们就应该有效利用课后的业余时间加以弥补,认真对待每一次作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配合教师,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1]张艺宁.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理论与个案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
[2]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蔡基刚.大学英语精读课新模式探索[J].外语界,2001,(5):73,74,76.
[4]唐心洁,曾宇钧.大学英语精读课型新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3):51.
G642
A
1673-0046(2010)12-01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