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影视翻译的方法
2010-08-15乔虹
乔虹
(新疆教育学院外国语分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3)
略论影视翻译的方法
乔虹
(新疆教育学院外国语分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3)
文章提出了影视翻译的重要性,简述了影视翻译语言的特点和要求,并探讨在文化差异对中英影视片翻译的影响下,影视翻译中应遵循的翻译原则和技巧。
影视翻译;文化差异;文化替代;翻译原则
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影视作为文化传播占了交流中重要的一部分,并且影视片作为文化交流方式越来越受重视。人们越来越关注影视片的翻译问题,许多学者就中英影视片及片名翻译方法和归类作了许多探讨。论文从影视翻译语言的特点和要求出发,探讨了在文化差异对中英影视片翻译的影响下,影视翻译中应遵循的翻译原则和技巧。
一、影视翻译语言的特点和要求
影视翻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形式,具体来讲,就是把外语原版片翻译成本国语言或将国产影视片语言译成另外一种语言,使译文在特定的画面情景中与原片在语言、文化和风格上保持同步。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影视艺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成为具有鲜明大众性、文化性、口语化、即时性、传播性、综合性、宣传性等特征并拥有最多观众的文化艺术形态。这些特征决定了影视翻译语言与一般文学翻译的不同。
影视翻译属于文学翻译的一个分支,但它不同于单纯以文字出现的文学体裁。影视片是音画结合的艺术,由于先有剧本而后有影视拍摄,且剧本的素材大多数是来自剧作者的社会生活经历或经验,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并有一定的时代烙印,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语言对白及其译文具有不同于其他文体的特点,其翻译语言在逻辑性、艺术性、感染力等方面有更高要求。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的规律性十分明显,语言有社会公认的范围,那么翻译也就有一定的科学规律可循。但是,翻译又有许多超越规律的成分。如同一个内容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译者只能选择其中一种,这就需要艺术的鉴别力,而创造出生动恰当的表达方式则更需要译者的艺术功底。
然而,由于影视语言具有即时性,不像文学语言是印在纸上的文学符号,如果读者看不懂其意可以重复阅读,直到读懂为止。但影视语言是有声语言,转瞬即逝,不懂之处不可能让观众重新听一遍弄懂对白,也容不得你有任何思考的机会,否则其后面的对白会一瞬而过,导致不解或误解其整个对白。而在我国能真正看懂影视原作的人不多,这使翻译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的影视翻译已走过了50多年的历程,译制了一大批优秀的外国影视作品,但同时,市面上也出现了大量粗制滥造的配音片、字幕片,错译、误译屡见不鲜。如将大哥译成“big brother”;将“I have studied Chinese in China”译成“我已经学过中文在中国”;“French fries”(一种油炸鱼)译成“法国小鱼”;《Cloud Dancer》(云中舞者)译为《大破黑暗街》;《True Lies》(真实谎言)译为《魔鬼大帝》等等之类的错误比比皆是,让人啼笑皆非。在这种情况下,影视翻译活动对译者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此外,影视翻译的大众性、通俗性以及宣传性等诸多特点决定了影视翻译必须以译语观众为中心,考虑观众的反应,满足译语观众的需要,以传递信息和唤起美感为目的。简而言之,译语观众与原语观众心理接受反应和谐一致,是影视翻译的最高标准。
二、文化差异对中英影视片翻译的影响
影视翻译既是介绍异域文化的一种简洁直观的手段,也是传播本国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翻译之所以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么容易,是因为语言反映文化并受文化的制约。除翻译表层信息外,更要翻译深层的文化含义。因此,深层次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文化鸿沟”时常难以逾越。由于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汉语是一种意合语言,正如黎锦熙先生所言,“国语得用词组句,偏重以理,略于形式”。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是一种形合语言,故有复杂的变位、变格、形态变化。从文字本身来看,前者为象形文字而后者为字母文字,差异很大。汉字自身具有表意上的综合立体性、包容性和含蓄性,有时一个简单的汉字需要用多个英语文字才能表达清楚完整。如《乱世佳人》中白瑞德的对白:“In spite of you and me and the whole silly world going to pieces around us,I love you.”哪怕是世界末日我都会爱着你。笔者认为,这里“世界末日”被译为“…the whole silly world going to pieces…”而不是“the end of the world”,前者运用比喻更形象强烈地表达出了白瑞德对郝思嘉坚定不移的、炽热的爱。而具有典型中国色彩的词语仅仅按字面翻译也无法传达其深层含义。如英国电影《呼啸山庄》中这样一个片段,埃德加和伊莎贝拉的对白:
Edgar:Oh,you wanta dragon?
哦,你该不是想嫁给一个野蛮人吧?
Isabella:Yes,I do.With a fiery mustache.
是的,还长着火红的大胡子。
我们知道,在汉语言文化中“龙”(dragon)象征着至高无上,有“高贵的”意思。但在英语语言中“dragon”解释为“吐火的魔鬼”,由此知道“dragon”在西方语言文化中含有贬义。在这里译者采用了归化法,将“dragon”译为“野蛮人”,这样使译语与原片语最贴近,也不为本国观众所陌生。
我们从中不难发现,中英文字各自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巨大差异也使得影视翻译难度加大。如,阿甘:“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会尝到哪种滋味(《阿甘正传》)。为什么说巧克力而不说棒棒糖呢,因为在美国巧克力通常有十二块或二十四块,每个都有不同的包装口味、形状和颜色,以前没有标志,只能拆开放在嘴里,品尝了之后才知道个中滋味。又如“他犯了第七戒”这样涉及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句子,中国的普通观众对此往往弄不明白。如果这句话出现在小说中,译者可以在句子的旁边加上注释,辅助说明‘第七戒’是指“基督教《圣经》‘十诫’中的一条,即不可杀人”。电影对白中,受到口型的制约根本无法加注说明,翻译时如果照剧本直译,观众很难理解其真正含义。
在影视翻译中遇到文化因素或文化碰撞时,译者应该运用文化取代来代替另一个文化。同一信息,用两种不同的语言来表达,虽然接受者不同,却都希望能产生共鸣。想让观众能最大限度地从影片中了解他国人民不同的文化、社会背景、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等这些信息,译者就一定要虑译文的效果。毕竟影视片是文化交流的窗口,文化交流应该伴随有语言思维习惯的相互影响和渗透,在不影响观众理解的情况下,本着求同异存的原则,可以适当保留原文的语言及文化色彩。
三、影视翻译中的翻译原则和技巧
语言是信息和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活的,其含义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下会有许多不同。“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上焉”(严复)。因为“达”就是在正确的理解了原文之后才能真正做到的,也就是说,只有做到“达”,才可谈“信”的问题,否则“信”无从谈起,因为读者无法知晓译者是否完全理解了原文的意思。换言之,翻译必须在理解了一段话的全部意思以后才能做到;翻译不可能是字对字、句对句的翻译,因为一种文字和另外一种文字之间的差别太大了。如《阿甘正传》中“Stupid is as stupid does.”虽然译为:傻人做傻事。这是典型的阿甘用语。但实际上是告诉我们:阿甘看似傻人,然而往往做傻事的是那些自以为是、自恃甚高的人,所以看一个人是看他的行动而非外表。再者,在“达”与“雅”之间也没有绝对的界限,因为在中文,有时只有“雅”才能真正做到“达”,亦即准确表达原作的意思。如美国电影“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ry”,如果按字面直译为“麦迪逊县的桥(们)”,让人一看就立刻想到这是一部讲述一个县城的好多桥或介绍有关造桥的记录片,既没有美感和煽动力来激起人们的观看欲望,也没有点出电影讲述的一对中年男女之间的一段短暂、伤感而又让人怀念的爱情故事,而把它译为“廊桥遗梦”时,许多人认为这是既“雅”又“达”的译法。再如众所周知的美国经典影片“Waterloo Bridge”,意为“滑铁卢桥”,而中文译名是“魂断蓝桥”,借用《庄子·盗跖》篇片中的故事表达影片描述的悲剧爱情。用“蓝桥”这一出自《西安府志》中比喻情人相遇之处,而“尾生抱柱”亦被视作是信守承诺和忠贞不渝的象征的典故来抓住这个故事的核心,可谓雅矣,但如果不这么“雅”,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方式来做到“达”呢?换言之,中文本来就是一种雅致的语言,要想“达”,许多时候只有“雅”的方式最为理想,可谓“达在雅中”。要想“雅”,就必须真正理解原作的含义——“信”,而这种真正的理解,就是通过“达”来展现的。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辩证连环关系。
[1]房华.知识转型总体关系与影视翻译[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0,(4).
[2]吕璀璀.英美影视作品的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J].电影评介,2009,(5).
[3]王丹斌.试论影视翻译的方法[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2,(6).
[4]梁汉平.影视翻译方法探微[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2,(6).
[5]严复译.天演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H315
A
1673-0046(2010)12-019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