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公园生态保护工程规划设计探讨
——以山西清徐葡峰森林公园规划设计为例
2010-08-15赵立曦
赵立曦
(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7)
森林公园生态保护工程规划设计探讨
——以山西清徐葡峰森林公园规划设计为例
赵立曦
(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7)
生态保护工程是关系到森林公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建设项目,涉及范围广,技术难度大,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因此在编制规划设计时,应在多领域、多层次、分项目、分阶段组织设计和论证。同时还要重视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的建设,为保护工作顺利、有效实施提供保障。
森林公园;生态保护;规划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森林公园建设事业得到蓬勃发展。建设各级森林公园不仅是一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新形式,为人们所公认,而且作为一种发展森林旅游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兴产业,正在蓬勃兴起。森林公园的开放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生活质量,带来巨大收益,但同时也给森林环境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何能在发挥效益的同时不对森林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或者尽量减少负面影响,从而实现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论文重点就如何进行森林公园生态保护工程规划设计作一探索。
一、概况
清徐县葡峰城郊森林公园地处清徐县城西北部,距城区2公里。公园建设项目区位于马峪乡。公园建设区东与清徐县清源镇相连,西以都沟河为界,南以大运高速为界,北以东圪台头村为界。东西宽约2.5公里,南北长约8公里,总面积为1935.93公顷。全园共划分为五个功能区,分别为天然林景观区、人工林景观区、生活服务区、休闲度假区、生态观光区。
二、保护工程设计原则
该公园景区建设与管理应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森林法实施细则》、《山西省森林公园管理办法》和《环境保护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将保护放在首位,坚决贯彻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确保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保护工程设施的设置规划应因地制宜,坚固适用,便于施工,并与周围景观相协调,起到点景、美景作用。
三、保护工程设计
1.森林防火
要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森林防火方针,将项目防火纳入全区的森林防火组织系统。要完善防火组织,划定防火责任区,制定防火公约,配备护林人员,制定护林防火计划,切实有效地抓好护林防火宣传工作。在景区入口处设置护林防火点(管护站),对非旅游人员进行入园限制。在入口处、主要交通游览路段、重点防范地带、游人可能滞留处设置永久性护林防火宣传告示牌。
要划分火险区,注意防微杜渐、控制火源、防火于未然。火险季节,要清理隐患,严加防范,加强巡逻。同时加强餐馆、娱乐等商业旅游服务区的用火、用电管理。
在景区设视频监控点1个,兼防火护林瞭望之用。此外,要配备必要的防火车辆、设备和工具。
2.森林病虫害防治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害重治、轻害严治”的原则,坚持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控制病虫害的发生。绿化时要使用优质苗木,严禁使用带有病虫害的种苗,一旦发现要果断剔除,管护时要清除病虫感染木。从外地调苗时严格执行植物检疫制度。
要密切注意森防部门的有关病虫害的发生预测预报信息。使用农药要严格遵守国家颁布的《农药安全使用规定》,施用高效、低毒、残留期短的农药。为预防和治理病虫鼠害,需要预留防治费用,并购置相应的设备。
3.野生动物保护
景区建设不得对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游步道设计要避开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景区内禁止捕猎野生动物和进行其他妨碍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活动。
4.景观保护
随着景区的建设和开放,区内的一切景观和自然环境的保护是景区经营活动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不同的景观资源应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分别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景区内的建设要和森林景观协调,以保护森林资源和不破坏森林景观为前提。景区范围及游人有效视野范围内的林木,不得进行生产性的经营和采伐活动,采取的保护经营措施必须符合景观要求。在建设过程中,要保护植物种群,不得随意采伐。景区内禁止放牧,避免牲畜对植被的破坏。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依法护林,强化林地和林木的保护,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禁止一切毁林行为。
5.水体保护
水体是森林公园的命脉,必须严格控制可能污染水体的污染源,确保水环境质量。清澈的泉水、溪流如受污染,不仅会对人畜吃水带来不安全隐患,同时也会大大降低森林公园的景观价值。因此,该景区必须采取以下措施保护水源的安全:
(1)设置专人及时清理溪流中的枯枝及旅游地固体垃圾,减少固体垃圾污染。(2)森林公园内不准随意丢弃垃圾,严禁往泉水、溪流中抛撒杂物。(3)不准在沿溪流边堆放杂物及垃圾,以免雨水将杂物冲进水体,污染水体。(4)加强生活污水的治理,防止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水体。(5)森林公园内的一切生活污水均采用防渗漏桶、坑、化粪池等进行处理。
6.生态卫生环境保护
景区内的地貌、水文、气象等自然景观应遵循“适度开发、科学保护”的方针。必须根据环境容量确定接待规模,有计划地组织游览,以免对景观资源和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进入景区的汽车和其他机动车辆,应保持良好的技术性能,尾气的排放必须符合规定的标准,以减少对空气的污染。景区内的垃圾要固定堆放地点,并要及时妥善处理。
合理设置垃圾箱,在主要游览线路上每隔200—300米设置1个小型垃圾箱,各主要游览、娱乐、服务接待场所应设置2—3个垃圾箱,共规划设置垃圾箱30个。要求垃圾箱的外形设计美观,采用仿树橔式造型,既美观又方便使用。合理修建公厕,各功能区及主要服务接待场所,根据实际需要规划设置环保公厕10处计200平方米,同时设立明显指示牌。建立环卫管理机构,各功能区应固定专职环卫工人,定时清扫、收集垃圾、厕所保洁。
7.旅游安全保护
设置导游标志,在森林公园入口处、游览线路岔路口处设置导游标志,使游客熟悉游览线路,既提高游览效果,又避免迷失方向。
在地形复杂、坡度较陡、相对高差较大的地方,建设坚固的防护设施,并在适当地方设置供游客短暂休息的场地,以便游客能够恢复体力,客流量大时能临时避让,避免过于拥挤,发生危险。
在游人集中且容易发生跌落等人身事故的场所、地形险要的游步道,均应设置安全防护设施。
景区内电力设施周围,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置相应的防护措施,悬挂警示标志牌,以保证游客的人身安全。
景区适当设置治安岗亭,组建联防队,负责公园内治安管理和救护工作。
S1
A
1673-0046(2010)12-017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