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往理论与大学生社会化

2010-08-15刘德洋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12期
关键词:哈贝马斯客体社会化

刘德洋

(南京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7)

交往理论与大学生社会化

刘德洋

(南京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7)

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和活动方式,也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方式、方法。当代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障碍,影响着自身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交往理论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解决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和指导。

交往理论;大学生;社会化

所谓社会化,就是“行为体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个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因此)社会化被认为是内化、社会学习、角色学习和获得价值标准的统一过程。”简单地说,是个人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这一过程贯穿于每个公民的一生。大学生作为大学校园中的主要群体,在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调适,通过同他人的接触和互动,进行社会化,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栋梁之材。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

一、大学生社会化问题探究

现今,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判断出现了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以自我为中心,集体主义观念淡漠,组织纪律松弛,不遵守社会公德,责任心和事业心不强,生活作风散漫等。纵观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归根结底根本问题在于:

1.社会化过程机械化、本身工具化

由于工具理性逻辑驱使,长期以来大学生社会化过程只是被认为达到外在目的的手段。另外,由于把社会化过程理解为一种生产性实践活动,导致社会化过程成为一种主体改造客体的技术过程。社会化主体(家庭、学校、单位等等)成为了工厂、车间、作坊,为提高“生产”效率,各种控制学生的技术都被采纳了。学生的独立性、丰富性消失了,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则变成了一架高速运转的机器。

大学生的社会化是以社会要求为基础,以培养为社会服务的合格人才为目的。现今,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是时代主旋律,因而社会化本身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工具。结果就是大学生的社会化就被单一化成为劳动力的社会化,其宗旨成为只是教人去认识、适应、掌握、追逐这个外部世界,培养劳动所应该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教会人“何以为生”的知识和本领。这种只知道技能培养的工具性社会化,完全忽视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社会化过程中大学生主体的缺失

大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程度直接地影响到其社会化的成败。所谓主体性,就是指作为现实活动中的个人为达到自我的目的而在对象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把握、改造、规范、支配客体和表现自身的能动性。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转型的社会历史时期,许多不和谐的因素通过大学生的耳闻目睹,强化了不良心理体验,导致大学生们出现学习功利化、道德世俗化、政治迷茫感等现象,这些都是大学生社会化中主体性缺失的表现。这些思想和现象使得大学生被工具化、物化,使得大学生在其社会化过程中由于缺乏主体性,不仅不能正确支配客体,反而被客体所误导。

打破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机械化、本身工具化,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要求改变社会化过程中工具理性的思维逻辑,改变“主体—客体”的结构,找回失落的主体。这里就需要用新的视野对大学生的社会化进行分析和阐释,而作为特殊的理论逻辑和社会现象诠释工具的交往理论,能为我们重新看待社会化问题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二、交往理论与社会化中的交往

交往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主要方式、方法,其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一种中介。交往是青年的一种基本社会需求,同时也是青年能动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表现。与其他年龄段的个体相比,青年由于正处在逐渐走向成熟、迫切需要获得社会认同的时期,因而大多有着更为强烈的社会交往愿望,希望能通过广泛的社会交往,确立自我,走向独立,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交往理论,不仅对社会中交往行为具有有效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理解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把握其行为规律及开展实际工作均提供了科学的分析依据。

1.交往理论

交往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认为,“交往是人的真正存在的普遍条件。人的本质、人之所是与交往有着本体的联系。”雅斯贝尔斯认为,真正的交往必须契入生存的情景,生存的交往才是真正的交往。在生存交往中,自主、独立的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时既能够保持自己的个性、人格、自由,同时又能够了解他人、理解他人,做到彼此心心相映。总的来说,这是一种精神交往,通过个体之间的“共生”关系,彼此获得真正的自由。

马克思对交往也有过深入的分析。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交往理论,马克思认为,交往是前提条件,没有交往就没有生产,孤立的个人无法进行生产活动。生产只有在人的相互联系中才能进行,在交往中进行,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

总的来说,马克思没有一个关于交往的综合性、系统性的理论论述,而是在阐述社会存在的现实基础以及历史变化、发展的社会根源,提出了交往的概念,涉及交往问题而哈贝马斯则把交往作为一个主要主题加以研究,并把它构建成合理化生活世界的支柱。哈贝马斯提出,所谓交往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言谈与行为主体以达到理解为意向而进行的活动。其间,为了经过认同来协调其行为,行为者们寻求着达到对行动境况及其行动计划的理解。交往活动是以理解为目的的活动。

从哈贝马斯的论著中可以看出,哈贝马斯认为交往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确立了从主体间性出发的哲学观点,强调主体之间的相互性,即从相互承认到最终的相互认同和理解。他认为,要化解科学技术这些工具理性统治所造成的现代社会危机,需“重建不同于工具理性征服自然和控制社会的实体理性的交往理性,通过行动主体间非强制性的协商和意见一致的规则达到交往行为的合理化”。

2.社会化中的交往

笔者认为,社会化中的交往是主体间以语言、符号为媒介,通过对话而进行知识、情感、观念、信息的交流,以形成相互之间理解、共识的行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首先,社会化中交往是互为主体的,即主体间性的。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参与者都以主体身份出现。互为主体指的是在社会化中,大学生与社会化主体一样具备主体性,这里社会化主体包括家庭、学校、群体、单位等等。对于社会化的参与者来说,无论哪一方是交往的发起者,一旦进入交往过程,双方就进入互为主体的状态。

主体之间之所以能够发生相互作用,就在于存在中介的客体。在社会化交往过程中即是语言符号系统,社会化的双方通过语言符号系统而进行信息的转换,实现双方在思想感情、观念上的沟通和理解。

正是由于交往中主体间性的产生,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提升,交往理性的发展使得社会化的工具化、机械化得以改变。

三、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启示

1.内部——知识对话、情感沟通,生成主体间性

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以知识、情感为内容的交往是主体间性生成的重要条件。在高校中,学生不能仅仅被看作是随意加工、改造的对象,而应该作为社会化主体与之展开对话。教师也不仅仅是授业者,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本身也受益,不能将课本知识当作真理让学生原封不动地加以接受,允许他们提出质疑,使得双方互相合作、互相成长。情感的沟通目的不是为了消除差异,而是为了达到相互理解,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这是社会化过程中生成主体间性重要的一个部分。

中介客体的作用同样不能忽视,社会化中的交往主要是基于语言行为而建立起的行为体主体间的理解和认同的活动。在社会交往中,双方选择真实的、恰当的、真诚的语言作为交流的基础,以便双方能够互相理解。

2.外部——推进校园和谐文化建设,建立交往的共同规范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任何有意识的行为都要受到观念的支配,只有观念的进步才能带动社会的整体的进步。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和商谈理论中提及的行为体交流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基础上的共同规范。行为体之间只有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共同的规范才能建立,和谐的文化才能形成。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生生活的基本环境,其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政治人格具有巨大的塑造和选择力量。和谐的校园文化能为大学生提供精神食粮,营造健康、和谐、文明、进步的校园氛围。

3.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改变交往单一化,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治理的社会化途径

独立自主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学习知识、提高技能、不断完善自身人格的基本途径。大学生应该放在社会工作和事务之中,让他们承担义务和责任。同时,改变以往交往仅仅依靠家庭关系或者学校关系的单一化模式,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治理的社会化途径,让各种渠道发挥一致的作用,推动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106-107.

[2]张虎彪,易彬彬.浅议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主体性的缺乏[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4):104-105.

G64

A

1673-0046(2010)12-0123-02

猜你喜欢

哈贝马斯客体社会化
如何理解现实的人——论哈贝马斯理解人的三个维度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规则与有效——论哈贝马斯言语行为的规范性
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批判的深层逻辑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作为交往理解的诠释学——哈贝马斯诠释学的研究对象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论著作权客体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