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高校学生干部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2010-08-15朱冬梅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12期
关键词:优秀青年高校学生干部

朱冬梅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6)

创新高校学生干部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朱冬梅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6)

高校学生干部培养受到党和国家以及各高校的高度重视。文章就创新高校学生干部培养模式提出了“三分三合”式优秀青年骨干培养体系,并在南京师范大学进行了具体实践。

创新;高校学生干部;培养模式

高校学生干部是学校教育、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在学生中的组织者、协调者和执行者,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力量。为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素质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中央16号文件提出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学生组织的作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团中央于2007年颁布《“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青马工程”),旨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断提高大学生骨干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实现自我能力的非凡超越,同时成为所在群体的领袖,影响和改变他人,最终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为积极响应“青马工程”的号召,南京师范大学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于2008年成立非实体化的“青年发展学院”,构建“三分三合”式优秀青年骨干培养体系,摸索出一条培养高素质学生干部队伍的实践创新之路。

一、“三分三合”式优秀青年骨干培养体系的思考

为创建“综合性有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提出人才强校战略,着眼于精英人才培养的长远目标,对学生干部的培养体系进行了全面创新和精心设计,构建了“三分三合”式优秀青年骨干培养体系。

(一)“三分”指的是分层次、分阶段和分目标培养

1.分层次,即对学生干部培养分基础班和精英班。基础班面向全校新生干部,通过理论培训和工作实务培训使学生干部了解学生组织,掌握工作基础知识,明确自己的工作方向、工作任务,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尽快进入角色。考核通过后进入人才储备库,在学生入校第二年通过自荐、他荐、笔试、面试等严格招选,组建精英班,开始为期两年的培训项目。

2.分阶段,是指精英班为期两年的培养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理论学习、能力提升、实践锻炼和岗位挂职。理论学习阶段,邀请专家学者为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举办形势报告会及各类研讨会分析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学生干部的理论素养。能力提升阶段,通过课堂讲授、团体辅导、素质拓展等方式,强化学生干部的公文写作能力、形象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领导力等等。实践锻炼阶段,深入到农村、社区、机关、企业等开展生产劳动、社会调查、实习、参观考察等活动,增加大学生骨干对国情和社会的了解,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同时,采取目标化培训方式,对一部分培训内容只设定目标而不固化培训过程,如:要求学生解决一个校园实际问题、策划组织一次大型活动、参加一次省级以上竞赛等等,通过成果汇报、团队交流、评奖评优等多种机制强化成果控制,突出培训实效。岗位挂职阶段,推荐学生骨干在校级学生组织及学院团委、学生会担任重要职务。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影响带动周围同学,同时积极推荐优秀学员到学校党政管理部门、社区、政府部门、企业等进行体验式挂职锻炼。

3.分目标,是指学员可根据不同的职业目标,选择相应的培训课程。如开设针对大学生村官、公务员、教师等职业及创业类的相关课程,强化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提前帮助学生融入社会,成为专业人才。

(二)“三合”指的是在培养过程中注重三个“相结合”

1.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理论是实践的升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通过学生喜爱的形式加强理论学习,并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活学活用理论,积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广泛参与实践的良好环境,加强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和社会合作,通过校际交流、企业参观、社会走访、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开展学生干部培养工作,使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互结合,良性循环,不断优化学生干部培养的环境。

2.自我成长与集体发展相结合。经过系统培养,学生干部的个人素质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如果仅限于此,那培养的仅仅是一个优秀学生而非优秀学生干部。因此在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学生骨干在集体发展中模范带头作用的有效发挥,培养学生干部带动集体发展的责任意识和领导力,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改变他人。

2.个人成就与社会责任相结合。优秀大学生应该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要通过社会调研、参观走访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国计民生,明确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通过组织高质量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等帮助学生以所学回馈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三分三合”式优秀青年骨干培养体系的实践

(一)以思想引领为先导,创新理论培训方式,提升优秀青年的政治理论素养

作为学生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在每期学员开学后首先进行的就是政治理论培训。先后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为学员们开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做一名优秀的时代青年”、“全球经济危机与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青年责任”等30余场讲座,教授们渊博的知识、精辟的分析帮助同学们坚定了信念,理清了思路,拓宽了视野。

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了加强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引导青年学生关注社会、了解时政,更好地体现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创新理论培训方式,在青年发展学院设立了“学子议事园”,对国计民生校情进行讨论。每个被列入“学子议事园”的议题先通过开展学习讨论会、经验分享会等让同学们在短期内掌握议题背后所需要的各学科知识,然后组队对议题研讨进行细化和策划,可以采用调研、交流、外出访问、撰写论文等形式来研究议题,后期以辩论、时事点评、情景剧、模拟社会等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对议题研究进行展示。目前,同学们已就“探求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之路”、“西方文明‘围攻’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出不了杰出人才”、“民本幸福中的幸福感从何而来”、“从蚁族之痛调整大学生心态”等社会热点和文化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通过这项活动,他们的理论水平、政治素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都得到较大的提升。

政治理论培训之外,我们还通过课程培训、团体辅导、素质拓展等方式,强化学员的公文写作能力、形象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全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以全方位实践育人体系构建为重点,提升优秀青年的综合实践能力

实践出真知。为了让学生干部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综合实践能力,应在教学形式上突出实践性,设计全方位的实践育人体系。为学生干部提供各类实践机会,促进他们全面锻炼。

专业实践方面,通过设立学生科学基金、开展“挑战杯”学术科技竞赛培训、成立学习互助小组、奖励突出学术科技成果等方式促进学员加强专业学习,在本专业成为领头羊。同时,设立“青马讲坛”,要求每个学员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面向其他同学开设专业应用讲座,促进学员专业素养的提升。

创业实践方面,开设“青马格子铺”。它有三个“完全”特色:一是完全学生自主经营;二是商品完全由同学自主创意,手工制作;三是格子铺所得租金完全投入公益活动。小格子的实践,圆了每个人的创业梦想。同时组织创业夏令营,帮助学员学习创业、感受创业。

社会实践方面,组织了“赢在青岛——与中国名企携手规划职业人生”活动、“青春建功新农村——大学生与村官同行”滨海村官挂职锻炼活动、江苏名企调研活动、“青春燎原成长共进”——与地方团市委共建活动等等,帮助学员了解国情、服务社会。

劳动实践方面,专门开辟近200平方米的“青马园”,让学员自我设计、种植、养护校大学生活动中心的绿化带,增强环保意识的同时,学习如何栽种养护花草树木。

志愿服务方面,我们要求每人每年参加不少于100小时的志愿服务,以增强学员的社会责任感。2009年我们组织学员前往四川绵竹灾区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义务支教,尽管条件很艰苦,同学们却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此外,为了进一步强化对学员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设立“十个一”培养工程,采取目标化培训方式,对一部分培训内容只设定目标而不固化培训过程,如:要求学生解决一个校园实际问题、策划组织一次大型活动、发表一篇与专业相关的文章或申请一项专利、用自己的劳动赚取一个月的生活费等等,然后通过成果汇报、团队交流、评奖评优等多种机制强化成果控制,突出“青马工程”的实效性。

(三)以“实践导师团”的建立为契机,整合各类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促进优秀青年全面成长

青年发展学院成立之初,就组建了实践导师团,聘请企业界、政界、法律界、文化界以及高校的知名人士担任实践导师。导师们一方面为学员开设课程,答疑解惑,另一方面提供相应的实践机会,并在过程中予以指导。

此外,注重与校内外各单位、各部门的沟通与协作。通过与驻区相关单位合作,已为50余名学员提供挂职锻炼的机会。我们还加强与我校国际交流处的联系,不断输送学员对外交流。目前,已组织6名学员赴德国参加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2009年斯图加特世界青年节,3名学员参加2009年香港教育学院主办的青年教育工作者论坛,5名学员参加2010年美国加州领导力培训项目,3名学员参加2010年奥地利等国学习考察项目等等。

(四)以榜样树立为基准,以点带面,要求优秀青年充分发挥影响带动作用

作为精英学子,在各个方面都应该表现优秀,成为其他同学的榜样。目前在我校130名精英班学员中,90%在学校或学院学生组织中担任要职,所有学员的成绩位于专业前列。共计有27人参加“挑战杯”系列赛事并荣获省级以上奖项;有9人获国家级奖学金;有15人荣获全国英语竞赛、节能减排大赛等其他类国家级专业学科竞赛全国奖项;有6人获得过省三好、优干等省级荣誉称号;另外,共计获得专利9项,发表专业论文近50篇。

在自身优秀的同时,所有学员相互学习、交流,同时强化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用榜样的魅力引导身边其他的同学,用典型的力量带动身边其他的同学,用积极的态度服务身边其他的同学,从而促进全体青年同成长、共优秀。学员们积极参加校优秀学子宣讲团的宣讲,用自身经历感染周围同学;他们扩大“学子议事园”和“青马讲坛”的受众面,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其中;在目标化培训过程中,他们设计策划的活动主题鲜明、形式活泼,寓教于乐,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

[1]耿昕.高校学生干部素质培养模式探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9,(2).

[2]吴媛媛.简论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J].江南大学学报,2009,(6).

G64

A

1673-0046(2010)12-0093-02

猜你喜欢

优秀青年高校学生干部
第五届谭其骧禹贡基金优秀青年历史地理论著奖评选揭晓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中国优秀青年女子冰球运动员滑行速度与体能的相关性分析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红梅一支报春来——记优秀青年教师、歌唱家 杭红梅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云南师范大学优秀青年学者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