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之我见

2010-08-15程亮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12期
关键词:生产力科学群众

程亮

(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之我见

程亮

(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党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是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总结了国内外的发展实践和经验所提出的。新形势下,以科学发展观的视角探究“三个有利于”标准,对全面正确理解和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科学发展观;三个有利于;唯物史观

新时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理论。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途径是统筹协调,以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为切入点。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以及社会和谐建设都将继续起到深远的影响。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一、邓小平对“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论述

“三个有利于”标准并非是邓小平1992年才提出的。早在1978年3月,邓小平就开始提出这一思想,他指出,“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不搞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不高,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国家的实力得不到加强,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就不能充分巩固,我们国家的安全就没有可靠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就必须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党的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国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们的最大利益、最根本的利益。”那么,作为执政党,如何才能更好地代表最广的人民的根本利益?邓小平提出了做好各项工作所要遵循的根本价值标准,就是著名的“三个有利于”标准。随后十几年间,邓小平在不同场合都谈到了这一思想,直到1992年南方谈话,邓小平对“三个有利于”标准表述得更加系统和完善。他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太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这个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被写入党章和党的代表大会报告里面,成为指导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的重要指导思想。

我们党历来重视发展生产力,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邓小平指出:“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大大发展生产力,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邓小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史观的精髓,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一切社会进步的最终标准。“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这是从生产力标准来衡量的。凡是在价值取向方面符合“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的形式,都可以为社会主义国家拿来所用,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则是生产力标准的物质化过程,具有直接现实性。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和其民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更是一个国家用以确立其强国地位及其发挥在国际上影响作用的实力保障和根本前提。而这一切都是通过发展本国的生产力来实现国力的增强。只有综合国力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才能获得直接的现实利益,也才能够在既得的现实利益的基础上获得安全和发展的保障。所以,必须依靠正确的政策和措施,继续发扬人民群众不怕吃苦、顽强拼搏的大无畏精神,同心协力,确保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大幅增强。“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是“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直接指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哲学尺度

(一)“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理论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观点,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因此,研究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应该从唯物史观的高度来把握。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并服务于生产力发展。“三个有利于”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地位,体现了唯物史观的这一思想。同样,“三个有利于”标准也提出了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内容,这是对生产力标准的重要扩展。邓小平指出,“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思想可以说是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理念的理论先导。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主体,生产力是人民群众整体素质、发展水平本质力量的重要体现。生产力的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生活的改善则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表现。人民群众为了改善生活,也不断地促进生产力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说,人民群众既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也是发展生产力的目的。这是“三个有利于”标准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的共同本质所在。

(二)“三个有利于”标准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立场和人民利益的立场。这个价值取向,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最终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生产力是衡量人类社会进步程度的客观尺度,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高低是客观实在的,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密切联系的。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工程,从三个方面体现出了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一文中论述了个人在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他们提出的一切人自由和全面发展、个人和社会高度和谐的社会正是我们党为之终生奋斗的理想。在科学发展观理论中这一思想也体现了出来,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整体国民素质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三、“三个有利于”标准与科学发展观的逻辑关系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标准。它肯定了发展的重要性,也明确地回答了怎样发展的问题。发展和怎样发展作为一个问题的两方面,要实现发展,就要去解决怎样发展的问题。我们树立什么样的发展观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三个有利于”不仅作为衡量我党各项工作成效的依据,更是体现邓小平人民主体思想的价值标准。邓小平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扬弃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继承了“民为上”、“民为贵”等思想,结合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的观点,立足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现实,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为本”的思想。邓小平提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判断标准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富民”的思想,把历代中国统治阶级所追求的传统富民思想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成功实现了对接,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贫穷,而是实现共同富裕。这与后来他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科学发展观发展了邓小平的民本思想,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并且将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作为党在新时期新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追求的价值标准和目标。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在于我们党在政策制定方面上以人民群众为出发点和归宿,而且要将这种价值立场化成工作方法,即从实际出发的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方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得我们在新时期对以人为本与经济建设为中心两者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全面、正确的认识。值得一提的是,它为我们衡量发展的成果提供了科学的视角。科学发展观在坚持生产力发展标准时,明确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检验发展成果的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归宿点就是“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正是对邓小平关于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A8

A

1673-0046(2010)12-0061-02

猜你喜欢

生产力科学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科学拔牙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