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美感教学浅议
2010-08-15王燕燕
王燕燕
(铜陵市教育局,安徽铜陵 244000)
语文美感教学浅议
王燕燕
(铜陵市教育局,安徽铜陵 244000)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教学应注重美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知识与审美情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
感性认识;美感教学;审美感知力;审美创造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将语法分析、修辞格的辨别、结构的剖析等理性认识放在语文学习的主体地位,忽视了感性认识在语文学习中的特殊地位。
德国诗人席勒曾提出,审美教育能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解放,从而使人性与社会得到改造,其实没有情感的教学就是没有生命力的教学。[1]对此,陶行知不止一次讲过,“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这里的“变”一字道破了教学的真谛,也道出了教学的生命力所在。因此,我们必须借先生的这个“变”字,变“灌输式”为“美感式”,打破那种一成不变、墨守成规的呆板教学方式,建立起给学生创造出美好前景,以唤起学生美的情感的新的教学方法。
一、美感教学的内涵
所谓的美感,广义上讲就是审美意识,狭义上说专指审美感受即人们对美的主观感受,体验与精神愉悦。那么语文美感教学就是教育引导学生通过对文学艺术形象的鉴赏,激发学生的美感,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审美能力,并使他们的心灵到滋润,情操得到陶冶和培养。
美感教学的任务是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对学生来说,语文美感教学就是从感知美,鉴赏美,到创造美的过程。有人说中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灵活运用知识能力较弱,审美能力更要打大折扣。其实,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在不断的审美活动实践中产生与发展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凡是学校所有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语文美感教学中更需要教师合理地运用书、语言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即用课堂板书提炼出教学内涵,带给学生审美视觉情感;用动态语言激活课堂中静态资源,让学生真切地感触到作者脉搏的跳动;用教师自己的学识、智慧,给学生以审美愉悦,用创新的意志,巧妙的构思去激发学生发现美、感知美、鉴赏美,引导他们对美的追求。[2]当学生处于不知或半知阶段时是不会对所学内容产生美感的,只有借助于能直接引起学生产生美感情趣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的诱导学生迈过不知、半知之坎,最终开启知识宝库之门,获得审美感受。
从教学方面上说美感教学也是对教师的全新的体验。因为美感教学在教材中缺乏明确直接的规定,在教学中教师要从教材中提炼出符合美学规律的要求、方法,这从客观上决定了美感教育的难度。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美学修养,领悟和掌握美的规律,并将这种认知带入课堂,从教材中发现美,在课堂上创造出美的意境,才能给学生审美提供正确的导向。
二、审美感知力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感知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是实践主题获取各种直接信息的根本途径。在语文审美活动中也不例外,美感是从感知开始的。审美感知力,即人们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对美的感知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有丰富的感情,敏锐的语感。如何让学生感知文学作品的美?美感是离不开感性形象的,而感知形象的最主要的感官是眼睛和耳朵。因此可以从视觉,听觉上让学生形成初步的感性形象。
三、语文课如何进行美感教学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1.立足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美,引导学生进入美的殿堂,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文学作品包含作家的思想感情,是作家按照一定的审美观念,对自然和社会生活进行选择,加工,创造出的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美,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再现作品中美的形象,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明代学者王阳明指出:“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不能自已”。[3]要将学生引入境界,教师首先要进入境界。进入境界的前提是对作品的深刻理解,把自己完全融入作品之中,从内心深处感知作品扣人心弦的艺术感染力,在感受作品,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带着强烈的感情,把教学内容传导到学生的情感中,使师生双方和作者的情感自然而然的协调共振起来,引导学生身临其境,陶醉其中。从而活跃学生的“思”,培养其审美感知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2.寓理于情于景,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礼不可以直抒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故即事以离情”。文学作品无论是写景还是记事,都包涵深刻的道理。[4]让学生感知外在的美不是目的,还要培养其审美的鉴赏能力,能判断深层次的美与丑。“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焦刘二人催人泪下的爱情悲剧,还要想到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残酷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岳阳楼记》中的“春和景明”、“浩月千里”的赏心悦目的风景也是为哲理的阐述,诗情画意凝聚于哲理之中,作者以小见大,从洞庭一水扩展到天下国家,从狭义的个人感情到“先忧后乐”的高尚情操。[5]处处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由于学生社会阅历肤浅,思考能力单薄,这就需要教师在对作品的诊断与鉴赏中,注入自己对生活的经验和情感。在教学中教师既要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又要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境中,认识到理寓情中,对客观事物产生肯定或否定的审美评价,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使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获得哲理美的启迪。歌德说过一棵树上很难找到两片叶子形状完全一样,一千人中也很难找到两个思想感情完全协调。这说明审美主体千差万别导致了“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时,不必拘泥于一个特定的程式与范围,所作的应是以作品为依据,多角度,多途径实施教学,给学生留有充分联想与想象的空间。
3.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培养他们的审美创造力。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审美观,审美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培养训练学生按照美的规律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这才是审美教育的目的所在。因此,语文教学在说写训练中要让学生充分运用语言表现美,创造美。说话时口头语言表达,言为心声,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文化修养。所以要在教学中训练学生语言流畅,音韵和谐,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能准确灵活的运用我们民族的语言。
(二)语言美感教学运用
1.在文言文教学方面。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通过集体讨论,以学生为主人翁的形式开展教学。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邹忌的说服能力为世人所称道,这其实是委婉的语言表达技巧。笔者在上课时先让学生理解课文后,让学生开展集体讨论,邹忌为什么用这种办法劝告齐王,自己在这堂课上学到了怎样的说话技巧,在现实中如何运用这种方法向同学、老师和周围的人委婉提出意见、建议,尤其是批评意见。这些语言技巧的学习和训练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对语言美的内涵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评价,也使他们对语言美的鉴赏有了根本性提高。
2.在现代散文教学方面。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理解,让学生由被动到主动地去认识和感悟作品中的自然美、音乐美、结构美等。《故都的秋》中作者将脚踏在秋槐落蕊上的“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街上扫后“灰土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中透出那份静穆、落寞,如果没有对生活的用心观察,又怎能有如此细腻的笔触?这是自然之美在作者笔下的“留香”。[6]教学中,笔者注意引导学生重点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运用领读,指定同学朗读并让大家加以讨论和结合课外教学等方法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章中那份美,激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3.在说明文教学方面。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把文字信息转化为视听形象。这可使一些抽象的东西更形象化,把学生难以体验到的情境再现让学生去感受。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如一位制作大师在我们对面,怀着对祖国的传统手工艺品的无限热爱,如数家珍似娓娓道来,将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完整的介绍给我们,每道工序之间又精心地用长短不等句式各异的过渡句巧妙连接,既避免了小标题式的呆板,又使行文活泼,具有一种参差的美,将文章的结构美发挥到了极致。让我们欣赏到了景泰蓝的古朴、庄重的美。在这篇课文教学中,笔者用了幻灯的办法,搜集了很多关于景泰蓝制作的资料,并让学生讨论,作者在文章结构中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如果换种写作方式行不行,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效果较好。
4.在写作方面。采用不同的练习方法,在感觉的基础上模拟,在感知的基础上借鉴,在感悟的基础上创造。笔者在上作文课时曾引入这样一个例子,三谢《咏雪联句》赏析,白雪纷纷何所似?(谢安)撒盐空中差可拟。(谢朗)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韫)这是一则千古佳话,表现了女才子谢道韫杰出的诗歌才华。[7]但是,真正的佳句名句之所以千古流传,播传人口,更重要还在于它能通过形象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谢道韫的这句诗,其佳处不仅在工干设譬,还在于透露出女才子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怀。她将北风飞雪的严寒冬景,比作东风吹绵的和煦春色,不正表现出女作者开朗乐观的胸襟以及对美好春光的由衷向往么?在生活中,有不同的遭遇和感受,就会通过不同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和思想。举这个例子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写出真情实感,用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方式去表达文章的主题和思想,避免没有个性的虚假创作。
四、结束语
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知,情,意的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的过程,是美的感知,美的欣赏,美的创造过程,每个环节都缺一不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欣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把它融入语文教学实践中,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欣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艺术性,真正达到心灵与情操的一致性,真正达到知识与审美的和谐。
[1]王志茜.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5,(1).
[2]陈之忠.语文教学的方法值得研究[J].安徽教育,1980,(1).
[3]曹明海,马先义.语文教育学[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1).
[4][7]李敏,王树华.教师教学基本功[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3.
[5]冯克诚.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美育渗透[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103.
[6]邢建昌,刘澍.美学与美育教程学习指导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3.
G424
:A
:1672-0547(2010)02-0125-02
2009-11-27
王燕燕(1979-),女,安徽无为人,铜陵市教育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