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波洛涅斯之死正名
2010-08-15缪羽龙
缪羽龙
(台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为波洛涅斯之死正名
缪羽龙
(台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莎士比亚精心编织的波洛涅斯之死一直被人们忽视。评论家要么忽视波洛涅斯的存在,要么把他的死说成误杀。把波洛涅斯当成克劳迪斯的替死鬼很可能抹杀其死亡所折射的政治和道德内涵。而通过文本细读不难发现,波洛涅斯实被哈姆雷特谋杀,而非误杀。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波洛涅斯;谋杀
在《哈姆莱特》中,莎士比亚塑造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他们纷纷以不同的方式走向生命的终结。奥菲莉亚(以下称奥)在疯癫中溺水而亡,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在出卖朋友的任务中被杀,波洛涅斯(以下称波)被刺死于幕后,雷欧提斯和哈姆莱特(以下称哈)在决斗时中毒箭而死,王后误喝毒药身亡,而克劳迪斯(以下称克)终被哈刺死。而评论着墨最少的人物之一波的死,嫌疑最大。传统认为,波为哈误杀,是国王克的替死鬼。这可能是文学批评中最大的冤案之一。认为波只是单纯的替死鬼,不仅于剧本所述不符,也容易削弱《哈》作为“严肃悲剧”、[1]49“社会悲剧”[2]和“政治悲剧”[3]的说服力。哈手弑股肱大臣、国王宰辅,不仅体现出他对波为臣之道的不满,也表现了他对一个以身作则、大公无私、光明正大的大臣的渴望。然而,波却是一个为家庭琐事、儿女情长喋喋不休,好偷听私觑,对国家危难麻木不仁、助纣为虐的一个“鼠贼”。[4]403所以哈杀波事出必然,是他“重整乾坤”[4]355的必经之路,哈不得不杀波。然而,波纵然罪有应得,死有余辜,对他的死仍须给予澄清。
一、明争暗斗
波之死绝非偶然。在事发之前他与哈的一次次交锋中,哈早就对其表现出明显不满。以致事发之后,哈竟无一点悔恨与自责,而更多的是胜利者的嘲讽。
在第一次短兵相接之前,波和哈有一次间接的交锋。交锋的中介即奥。波把哈对奥的表白看做“捕捉山鹬的圈套”,把他的盟誓看作“道貌岸然大放厥辞的鸨母”,指出哈表里不一,“内心的颜色和服装完全不一样”。[4]346双方为争夺奥展开交锋。若波所言为实,无疑揭穿了哈的阴谋和花花肠子。若波所言不然,则哈遭受奥的极大误解。两种结果皆非哈所愿。而哈对波的干涉早有所觉,在第二幕第一场波家中,装疯的哈首先来到奥处。这说明哈不仅嗅出波对他们恋情的干涉,且利用了干涉,让波误以为其发疯乃为情所困。不仅如此,哈深谙波在他与叔父斗争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波是他的切入点,是缺口,是通道。他知道波必定把他的病情告诉国王,而国王也会相信波的描述。由此可知,哈已把波当成克的同党。而波果然中了哈的圈套,认为其癫狂源于求爱受挫。此事还进一步说明哈对波了如指掌。
波和哈第一次正面交锋发生在第二幕第二场,哈正在读书,波凑上前去搭话:“你认识我吗,殿下?”哈回答:“认识认识,你是一个卖鱼的贩子。”[4]365
鱼贩子意为“不老实的人”。[5]在哈看来,波明里趋炎附势,妄图攀龙附凤,暗中却嘱咐奥不要接近哈,以抬高身价。所以哈不无隐晦地说:“要是太阳能在一条死狗尸体上孵育蛆虫,因为它是一块可以亲吻的臭肉——你有一个女儿吗?”[4]366这句话可能包含三层意思:(1)哈自比太阳,把奥比作死狗尸体和臭肉,他看上奥是对她的抬举;(2)太阳能在死狗上孵育蛆虫这样恶心的东西,那世上有波这样的伪君子也不足为奇;(3)波就是一具死狗尸体,即使太阳照射也无济于事,只能孵育出蛆虫。
接着,哈一语双关:“不要让她在阳光下行走,肚子里有学问是幸福,但不是像你女儿肚子里会有的那种学问。”[4]366“conception”一语双关,可惜译成中文不可兼得。朱生豪把它译为“学问”,那么这句话意为,有学问是幸福的事,但奥肚子里都是波教的坏主意。如果理解成“怀孕”,跟上面的“孵育”呼应,就是说叫奥不要出来见人,否则就跟波一样,“孵育蛆虫”,满肚子坏水。短短几句对白表现出哈对波的虚伪厌恶至极,对他干涉他们的恋情表示强烈不满。哈眼中的波愚顽不灵,是“讨厌的老傻瓜”,“大孩子,还在襁褓之中,没有学会走路呢”。[4]372接着,哈又管波叫“耶弗他老头”,[4]373一个将女儿献祭上帝的士师,暗指波要把女儿当祭品,毁掉女儿的幸福。而波自己也将会“上天不佑,劫数临头”,“偏偏凑巧, 谁也难保”。[4]373这句不仅是对波的警告,而且预示了后来发生的事情,波“凑巧”撞到哈手里,注定“谁也难保”。
哈和波第二次间接交锋也是在奥的身上。第三幕第一场,奥受指使去探明哈疯狂的原因。哈首先问道:“你贞洁吗?”[4]384这其实是一个修辞疑问句,哈埋怨奥不贞洁,不应该把收下的礼物退还。哈接着问道:“你美丽吗?”这个问题是说奥很美丽,可她的美丽和不贞给他带来了痛苦。“美丽可以使贞洁变成淫荡,贞洁却未必能使美丽收到它自己的感化。”哈似乎在说,奥就是一个没有受到贞洁感化,徒有美丽的女人。所以,哈姆莱特说“我曾经爱过你”,也就是说他爱过曾经的奥,而不再爱现在受人蛊惑不再贞洁的奥。哈叫奥到尼姑庵去,不要作这次争斗的牺牲品。虽然“四万个兄弟的爱加起来”[4]439还抵不过他对奥的爱,可哈为了国家不得不暂时放弃对爱情的追求。这里哈再一次间接警告波,叫奥“把他关起来,让他只好在家里发发傻劲”,[4]384叫波干涉女儿恋情 (自家的事)就够了,不要插手宫廷(别人家的事)的纠纷。
在同一场里,哈和波有几句简短的对话,其中一句耐人寻味。当波告诉哈:“我扮的是裘力斯凯撒;勃鲁托斯在朱庇特神殿里把我杀死。”哈回答:“他在神殿里杀死了那么好的一头小牛,真是太残忍了。”[4]389哈的话至少包含以下含义。首先,小牛指波,而brute既有残忍的意思,又有不理智的意思,而 capital(意为好)是反语,也就是坏的意思。也就是说杀波这样一个老糊涂不必在神圣的地方。这印证了后来哈在波偷听时将其杀害,名正言顺,在情节上埋下伏笔。第二,这句话可能是说给旁边的克听的。把叱咤风云的凯撒说成小牛,是向克炫武,表示他不仅不把凯撒放眼里,甚至不把杀人放眼里。而哈强调在神庙里杀这样一个人是不理智的,也为后来哈没有在克祷告时杀他埋下另一个伏笔。
戏中戏结束后,吉尔登斯吞向他转达王后求见,这使他非常懊恼,认为他是在“玩弄他”。[4]398在哈看来,他的家事不容他人干涉。因此,哈把也来通报的波着实玩弄了一番,以示报复。
波:殿下,娘娘请您立刻就去见她说话。
哈:你看见那片像骆驼一样的云吗?
波:哎哟,它真的像一头骆驼。
哈:我想它还是像一头鼬鼠。
波:它拱起了背,正像是一头鼬鼠。
哈:还是像一条鲸鱼吧?
波:很像一条鲸鱼。[4]399
此时的哈已然 “给他们愚弄得再也忍不住了”。[4]399后面杀人的举动与其说是一时冲动的误杀,倒不如说是忍无可忍的借机谋害。
二、狠下毒手
前面指出,哈对波的厌恶和仇视已经到了“忍不住”的地步。这种敌意产生有情感和政治因素。情感上,波阻碍了哈对奥的追求。政治上,哈把波看作克的盟友和卧底。哈要除掉波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如果说哈的主要任务是“除掉克劳迪斯这个恶瘤”,那么其“首要任务却是清除前进中的障碍。因而波首当其冲,死于谋杀之中也就可以理解了”。[6]偷听乃谋杀的导火线。“误杀”,顾名思义是指因判断错误杀了不该杀的人。而细读文本可知,当时哈不可能犯此简单的判断错误。
首先,从心境上说,当时哈姆莱特的头脑很清醒,心态也比较平静。完全没有“心情过于激动,行动过于鲁莽”。[7]有两处可以证明。一是哈觐见母后之前,他反复告诫自己“心啊,不要失去你的天性之情,永远不要让尼禄的灵魂潜入我这坚定的胸怀……行动上却要做得丝毫不让人家指摘。”[4]399哈能够克制自己的情感。二是哈在去王后寝宫的路上,碰到了正在祷告的克,他的一番盘算足见哈很清醒。况且哈杀波的时候,母子谈话刚刚开始,哈此时心境相当平和。就在杀波前,哈还说了一句话:“怎么!是哪一个鼠贼?准是不要命了,我来结果你。”[4]403对于机警过人的哈来说,这段缓冲时间里他完全可以做出不杀人的决定。
其次,哈明知幕后的人不可能是克。杀波的时候,哈刚刚碰到克,又刚刚到王后寝宫,和王后的谈话也才刚刚开始。克不可能这么快速而无声无息地藏于幕后。而幕后显然也没有密道,否则,要么国王可能派出护卫藏匿其中,要么波可以退后一步免遭袭击。这一点,哈应该非常清楚。
再次,波遇刺之前说了几句话“喂!救命!救命! 救命!”[4]403以哈当时的清醒和他对波的熟悉,他完全可以听出是波。
三、文过饰非
哈杀人以后的态度,完全是在演戏,毫无忏悔抱歉之意。可见哈内心深处早就想除掉波,这次正好天遂人愿,“借着我的手处罚他,使我成为代天行刑的凶器和使者”。[4]407
杀人以后,当王后问道:“你干了什么事啊?”,哈回答“那不是国王吗?”[4]403朱生豪译本的翻译跟原文似乎有点出入。按这个翻译,原文应该是“Isn’t it the king?”如果按这个意思,就是哈姆莱特自报家门,说他要杀的是国王。而后面他跟母亲的谈话中丝毫没有透露出他要杀国王。在最狂乱的时候,他也是含蓄地说出只有他和鬼魂知道的“应该做的大事”,[4]405“让挥泪代替了流血”。[4]406哈的苦衷是目前还不知道母亲立场。哈对王后的不信任一目了然:“您应该让他知道的;因为哪一个美貌聪明懂事的王后,愿意隐藏着这么重大的消息,不去告诉一只蛤蟆、一只蝙蝠、一只老雄猫知道呢?”[4]407哈并没有理所当然地认为母亲跟他统一战线,而用激将法叫母亲保密。而他正在做的就是把克的盟友波除掉和把母亲争取过来。 原文是 “Is it the king?”[4]198是国王吗?这个是无须回答的问题,两人都知道,死者乃波。然而这句假装天真的问话对舐犊情深、毫不知情的王后来说是管用的。
哈的胜利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你这倒运的、粗心的、爱管闲事的傻瓜,再会!我还以为是一个在你上面的人哩。也是你命不该活。”[4]403这里对句子 “I took thee for thy better”[4]198的理解至关重要。一般认为,thy better意为“你的上司,你上面的人”,也就是指克。这种理解跟上面对 “Is it the king?”的误解一样,都会把哈变成头脑简单冲动的人。按笔者的理解,“thy better”可以理解为“更好的人”,整句就是说 “我还以为你不至于这么坏呢”。或者,不必节外生枝,在原文中亦可找到所指,“I took thee for thy better”是指“I took thee for a rat”。[8]因为哈刺杀波时口中说过“a rat?”[4]198言下之意是骂波耗子都不如。由此可见,哈抓住机会,瞒天过海,除了自己心头之患。在王后面前,哈装天真,让她相信他是无辜的。王后果然跟国王说哈是在“野性发作”,“疯狂得像彼此争强斗胜的天风和海浪一样”。[4]409而对外人, 他仍以 “疯癫”挡箭,掩人耳目,侍机而行。与雷欧提斯对决之时,哈更是油嘴滑舌,狡猾异常,毫无诚意。
“原谅我,雷欧提斯……我是怎样被疯狂害苦了。凡是我的所作所为……都是我在疯狂中犯下的过失……要是哈姆莱特在丧失他自己的心神的时候,做了对不起雷欧提斯的事,那样的事不是哈姆莱特做的,哈姆莱特不能承认。那么是谁做的呢?是他的疯狂。”[4]447
四、事出有因
如上所言,哈杀波实为谋杀。哈为何要置波于死地?除上文所讲恋情上受挫和宫廷之争中波所处的位置以外,笔者以为还有两种可能的原因。
首先,死人不会说话。击杀波时,哈已撕下“疯癫”的假面对王后说不足为外人道之事。如果被揭穿,哈将会暴露在克面前,处境堪忧。所以哈惟一能做的,也是早想做的,就是杀死波,同时切断母后的外援,以便把她争取过来。所以哈灵机一动,手起刀落,轻易除掉了障碍。此外,波乃克的喉舌。有趣的是,克曾在哈面前表示波与丹麦王室的关系就像“心灵”和“头脑”,“嘴”和“手”一样密切。[4]337哈听到后抛出一句不阴不阳、令人费解的话“超乎寻常的亲族,漠不相干的路人”。把这句话理解为哈不齿波和王室的暧昧关系似无不可。哈杀死波就是割断克的喉舌。
其次,当时朝局君不君、臣不臣,哈甚为不满。以波为首的朝臣,昏庸无能,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在母亲怀抱里的时候,也要先把他母亲的奶头恭维几句,然后吮吸。”[4]446爱慕虚荣,“靠着一些繁文缛礼支撑场面”。[4]466而哈则时刻心系国家安危和民生。他延迟报仇和杀死波俱出于国家大局考虑。“其复仇的内驱力中包含了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观念。因而他的复仇活动的目标就不仅在于杀死仇敌,而更为重要的乃是承担‘重整乾坤’的社会责任。”[1]44从哈反语式的自责 “我很骄傲,有仇必报,富于野心”,“像我这样的家伙,匍匐于天地之间,有什么用处呢?”[4]384可以看出哈并非一仇障目、不见全局,或争权夺位、不顾一切,而是心系国家、魂牵庶黎。哈心知肚明他“所面临的乃是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单地为父亲报仇是没有多大用处的”。[9]
当时的丹麦,内忧外患、“颠倒混乱”、[4]355“全国的军民每夜不得安息”,[4]333而国王和大臣们仍在“酗酒纵乐”,使丹麦“在东西各国受到许多非议”,[4]347这使他心情“抑郁”。[4]369另外,他不齿福丁布拉斯穷兵黩武,“为了这一块荒瘠的土地,牺牲了二千人的生命,二万块的金圆……这完全是因为国家富足升平了,宴安的积毒蕴蓄于内,虽然已经到了溃烂的程度,外表上却还一点看不出致死的原因来。”[4]415为了将正义“昭告世人,解除他们的疑惑”,他临死嘱咐霍拉旭“请你把我的行事的始末根由昭告世人……要是世人不明白这一切事情的真相,我的名誉将要永远蒙着怎样的损伤!”[4]451这一切都证明了哈期望做一个贤良君主的理想。正如福丁布拉斯所说“要是他能够践登王位,一定会成为一个贤明的君主的”。[4]452如果说莎翁通过亨利六世,“让伊丽莎白时代的英国人看到一个……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君主形象”,[10]那么通过哈,他则昭示了一个国家利益至上的王储形象。这个理想主义者跟丑恶无能的波是势不两立的。
纵使波千般丑陋、罪有应得,他的死无论如何不是误杀。无视哈杀波的必然性,固执于“误杀”之论,显然会忽视对哈和波在政治和为臣之道上的对比和殊异,也必然忽视哈杀波的迅速坚定与其杀克的迟疑延宕之间的巨大对比和张力。正如基托(H.D.F.Kitto)所说:“如果我们要知道莎士比亚当时的确是怎样想的,那就只有研究剧作本身,不要把他写在那里的东西给看丢了。”[11]本文试图通过细读,发现大家“看丢”的东西,并希望藉此抛砖引玉,引起人们对波死亡的关注,更多地挖掘他的死所包含的政治和道德涵义。
[1]孟宪强.三色堇——《哈姆莱特》解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赵澧.莎士比亚传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124.
[3]阿尼克斯特.论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M]//杨周翰.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496.
[4]莎士比亚.哈姆莱特:英汉对照[M].朱生豪,译.北京:外文出版社,1998.
[5]Spootyhead.Thematic Analysis of Hamlet[EB/OL].(2007-03-04)[2010-02-10].http://www.echeat.com/essay.php?t=32717.
[6]马更东.波洛涅斯在《哈姆莱特》中的作用[J].淮北煤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85.
[7]江东.析莎翁笔下的波洛涅斯[J].哈尔滨师专学报,1997(3): 111.
[8]Willedever.What Happens in Hamlet(Mostly Closet Scene)[EB/ OL].(2007-04-21)[2010-02-10]. http://www.playshakespeare.com/forum/viewtopic.php?f=7&t=308.
[9]索天章.莎士比亚—他的作品及其时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193.
[10]宁平.莎士比亚的君主思想刍议[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8(4):95.
[11]基托.哈姆莱特[M]//杨周翰.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430.
Defending Polonius’Death
Miao Yul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Taizhou University,Linhai,317000,China)
The well-spun death of Polonius by Shakespeare have long been overlooked.Critics have either ignored the presence of Polonius,or considered his death as a mistaken killing.To treat Polonius as barely a substitute of Claudius may well efface the political and moral significance of his death.Yet through close textual reading,it is easy to find that, Polonius is actually murdered by Hamlet but not killed mistakenly.
Shakespeare;Hamlet;Polonius;murder
I13
A
1672-3708(2010)05-0049-04
2010-09-08
缪羽龙(1981- ),男,江西定南人,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