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工程景观设计原则论析
2010-08-15秦海冬
秦海冬
(南通同一设计有限公司,江苏 南通 226001)
城市道路工程景观设计原则论析
秦海冬
(南通同一设计有限公司,江苏 南通 226001)
加强城市道路工程景观设计有利于美化道路,增强行车安全感,提升道路的工程和城市的整体形象。在道路工程的景观设计中应充分体现地域性文化特色、人文理念、生态环保、整体美学原则,方能实现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地域文化;人文关怀;生态环保
在市场经济与城市化进程的双轮驱动下,我国城市面貌取得巨大改观,城市道路建设不仅多元,而且建设水平不断提高。高等级道路已遍布全国,社会、城市的发展对道路的要求也有了更高标准。特别是交通部实施的GBM工程,对改善和提高我国现有公路技术状况,推进公路标准化、美化建设进程有着里程碑意义,也由此打开了我国重视道路景观设计的大门。当今城市发展逐渐要求将人、车、路、建筑及周围环境有机统一起来,实现和谐相融、环保低碳、健康快捷的基础设施建设理念。而加强城市道路工程景观设计有利于美化道路,增强行车安全感,提升道路的工程和城市的整体形象。在道路工程景观设计的快速发展中,业界基本形成了如下几点设计原则,指引着道路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
一、地域性文化特色的兼容
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城市的活力与魅力是地域性文化特色的表征,而城市道路景观以现实的外在文化气息彰显着城市的活力与魅力,象征着地域文化的特定意指。如果在道路景观设计中充分融入城市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延续着城市历史的文脉,城市的整体形象和魅力不仅可以得以延传和彰显,城市道路的整体功能也将得到极大的拓展。因此,在新环境的创造中,如何延续地域文化的脉络是道路景观设计的关节点。
要实现景观设计与特定的地域文化兼容,首先应加强城市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寻找到其文化脉络,发掘城市历史文化中积淀下来的最具代表性、最具特色的文化元素和标志。这要求学界要深入调查、研究、分析历史资料,收集和整理历史文物,从理论上提炼城市文化内涵和精神;政府应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掘,为丰富城市历史文化打好基础;在城市规划中,公共场所应充分考虑历史文化的标志性人、物设计与融入。
其次,承担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者应加强景观与地域历史文化的兼容研究,寻找到两者的共性和个性差异。在充分实现道路景观能够美化环境、吸收灰尘和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功能外,应把城市历史文化充分融合到道路景观的设计规划中,让道路景观承载更多的弘扬地域历史文化的使命,并融入现代城市生活的新功能、新需要,形成新的城市文化和城市风貌,使城市道路景观的形成有着时间和文化上的共同连续。具体而言,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过去甚至遥远的过去人们的对城市的依赖感及其亲近方式,并以此来构建道路景观空间形态,传承和塑造城市独特的个性。
最后,从地域文化对于道路景观来讲,道路景观若没有地域文化特性作为内涵,则难以体现其场所精神,更无法引起人们对其强烈的认同感和对街区的归属感。要给道路景观赋予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就必须从现状着手,挖掘当地个性的、历史的元素符号,将其融入到道路景观设计中去,从而强化该道路景观的特色。
二、人文理念的关怀
注重人,发展人,坚持以人文理念为核心是开展城市道路工程景观设计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人来说,道路景观是为人服务的,是为方便人出行而精心设计的,必须充分考虑人的需求、心理及舒畅感;对于景观来说,人是道路中的人,是景观的构成形态,如人流、车流等都是活动的景观,而“活动是引人入胜的景观因素。”[1]可见,没有人活动的道路景观,设计的景观是没有意义的,道路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而有景观的道路能够为人带来观赏的审美感受、舒畅便利的交通以及人文关怀的心灵呵护。因此,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人文关怀是不可或缺的。注重人的主体地位,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是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人对道路景观的要求,一方面来自于视觉审美上的追求,另一方面则是地域文化特色中充满的关于人和历史的文化共鸣与体验,是人文性的深度需求。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实现人文关怀必须充分考虑:
人的参与性。认识世界,最终改造世界,满足自身需求是人类的活动自觉。相反,人类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可见,改造物质环境,加强道路景观设计,展现人类潜在的征服自然的动力,是人的自觉行为,是人在生产、生活中生理、心理的物态需求,是人参与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动态过程。有了人的参与,道路景观则富有旺盛的生命力。为此,人不仅要积极参与景观设计、美化的基础建设过程,而且要参与建成后的使用、维护管理等工作。
人的安全。对环境的有效鉴别是人产生安全感的视觉选择。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这种有效鉴别性,让人们处在道路上产生更多的安全感。为此,城市道路及其景观设计应构建安全的交通网络体系,真正实现人车分流,统筹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群体的行路需求,权衡骑车、机动车、步行等交通方式的景观鉴别性、舒适性、安全性需求,努力提高城市道路空间的安全性,尽力杜绝各种交通事故。
人文再现。文化是人的根本追求之一,是城市精神品质、历史遗迹的表征。优秀卓越的文化精髓时刻潜移默化着人的言行,影响着道路景观的布局形态,充满无限的魅力。如果能将一个城市特有的文化标识与城市道路景观紧密结合,充分实现人文再现,不仅能增强城市文化的感染力,增强市民对城市的热爱和自豪感,而且能够使城市更具魅力,带来更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文化产业效益。
人的健康。城市是人口密集、交通拥挤、工业发展的场所,特别是城市道路上汽车尾气、噪声、车流量等环境、空间压力给城市中人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道路上的动态景观给城市、市民带来的影响,通过尽力改变道路周边的景观来达到净化空气、减弱噪音、对人体影响的目的,创造一个空气新鲜、环境宁静、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城市道路景观环境。
三、生态理念的植入
作为城市景观生态系统一部分的道路景观同样需要追求生态设计的理念。道路就像一把刀在一块大蛋糕上切出的一道道痕迹一样,把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分割得支离破碎,进而会失去生态环境的整体感。同时,人们通常会只注重道路的基本功能,而忽视道路的人文满足。鉴于这些缺憾,城市道路景观系统的生态建设应从宏观入手,综合运用生态设计手法对城市道路结构绿化、景观建筑、廊道系统等进行设计,植入道路生态环保的理念。
首先,应充分利用和保护好道路周边已有的自然环境。这些自然环境是经过长期发展、存活下来的稀缺资源,既能代表一定的城市形象和环境,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利用和保护好这些资源不仅可以节省投入成本,而且可以自然实现道路与风景的和谐统一。在道路设计、施工时,应尽量保护好沿途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不仅要确保自然生态系统不被阻断,相反要尽可能将不同的线型和断面景观巧妙延续起来,形成景观和生态网络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其次,应充分发挥人工景观的生态作用。道路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是必然的,如何在道路景观设计中弥补这种天然的损失,一直是人工景观设计的重点和难点。因为,人工景观的应用不仅要考虑与道路的紧密结合,不影响道路的基本功能,而且要尽量保持与自然景观的协调相融。在生态环保理念的指引下,对于人工景观的植物配置应充分讲求层次美、季节美从而起到最佳的净化空气、吸收噪音、增加湿度、美化环境的作用。
最后,在人工景观设计上应着力倡导垂直绿化方式。垂直绿化主要是指在城市道路生态设计中不仅要增加人工建造绿地的面积来提高绿化率,增强绿化带和道路的防灾抗灾能力;而且要“从地表往上到高楼屋顶的垂直空间里进行绿化,形成上下结合于一体的绿色空间”[2],给人的健康、给整个大气环境建造一个整体的生态净化器。另外,道路景观设计要有效地利用地形,而且要最大限度地利用道路空间进行绿化,使其成为绿色廊道。
四、美学价值的渗透
整体性是美学追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于城市景观构建中的每个方面。作为道路景观设计,不仅是满足地域文化的需求,还是遵循人文理念及追求生态环保的重要体现,且需从整个城市的风格特色出发服务于城市的大环境。可见,整体性原则是不可或缺的,应作为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加以写入。
为此,在景观设计上,首先应从城市整体出发,一切景观布局和写入都要满足和体现城市凝练出形象和个性。而在道路设计上,景观设计同样要从道路的整体出发,合理规划道路两侧的绿色植被、护栏设施、公共服务场所以及历史文化标识、整体色彩等,形成一幅完美的画卷。
其次,应从视觉空间上保持整体的格局也连续。道路属于流线性视觉空间的范畴。特别是在避免曲线性设计的情况下,单一的直线或近似直线的道路则会严重缺乏视觉美感。因此,景观设计对于道路视觉空间的凸显性尤为重要。这要求,一方面道路景观在平面上应具有一定的视觉拉升感,拓展道路的平面空间;在色彩、建筑布局和绿色植被的使用上需注重点缀和凸显的功能,丰富道路的视觉美感。另一方面在道路垂直空间上有一定的突破,可以通过景观灯、景观树以及一些基础设施加以体现。
最后,应体现时空上的整体性和连续性。道路景观设计是一个动态的时空过程,随着空间里时间的渐进,景观的演化成为一种必然。这说明道路及其景观同样承载着记录自然史、文化史、人类活动的基本功能。在历史的变迁中,城市道路景观应凸显这种时空上的传承性,保持时空上的整体美感。在景观形态的设计中应追求自然、力求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尽量加强自然景观要素的运用,展现历史风貌,恢复和创造城市中的生态、文化、文明环境。
在当今城市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城市对道路的要求越来越高,道路景观设计在充分融入上述原则的基础上,还需要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满足城市和道路对其景观的需求,服务于社会的与时俱进。
[1]麦克卢斯基.道路型式与城市景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58.
[2]任琪,李峻峰.现代城市道路景观生态化设计初探[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27
TU
A
1673-0046(2010)8-01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