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
2010-08-15王慧颖
王慧颖
( 安顺学院 外语系, 贵州 安顺 561000 )
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
王慧颖
( 安顺学院 外语系, 贵州 安顺 561000 )
文章探讨了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对提高西部高校英语口语教学的促进作用,以及在该理论指导下通过增加英语语言的可理解性输入,营造良好的语言习得环境,增强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降低学生口语学习的焦虑感,从而达到提高英语口语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语习得理论; 可理解性语言输入; 情感因素; 英语口语教学
一、引言
二语习得理论是描述二语习得过程、解释二语习得特征的理论[1]。自其形成以来,二语习得理论及其研究经历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影响最大、解释最全面、最受人关注的要数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Stephen Krashen)提出的二语习得“监察理论”。该理论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发展和第二语言教学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国内的英语教学领域也在近年来广泛地借鉴了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的成果,为我国英语教学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西部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英语学习仍然存在着“重读写、轻听说、哑巴英语、费时低效”的问题,而且由于地域方言的影响,英语口语教学难度相当大;学生缺少口语操练和提高的机会,以及害怕或害羞开口说英语。目前高校英语口语教学现状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英语语言基本技能训练、缺乏英语语言“输入”和“输出”环境、欠缺英语语言文化背景信息的输入、缺乏自信心和主动性以及英语口语教学的硬件相对落后。藉此,本文基于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及其相关原理阐述其对提高西部高校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
二、克拉申二语言习得理论
二语习得是指在自然的或有指导的情况下通过有意识学习或无意识学习吸收掌握母语以外的一门语言的过程。20世纪 80年代初,克拉申受到乔姆斯基语言习得机制理论的启发,创立了二语习得理论[2]。该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是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
(一 )输入假说(Language Input Hypothesis)
“输入假说”是二语习得“监察理论”的核心内容。克拉申认为,学习者是通过对语言输入的理解而逐步习得二语的,其必备条件是“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输入是“可理解的”,才能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积极作用。克拉申把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定义为“i”,把语言发展到下一个阶段的语言水平定义为“i+l”。即是说,学习者所接受的语言输入要突破其现有水平,但语言输入也不能过于超出学习者现有水平,只能是比现有水平稍高(i+l),语言输入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才能对学习者的语言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理想的语言输入有四个条件:输入是可理解的;输入是有趣或相关的;输入不按语法顺序进行;输入必须有足够的数量。因此,教师的最大职责就是让学生接受尽可能多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
(二)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可理解性输入对语言习得来说是必要的,但不是足够的。有研究表明即使学习者获得的是相同的语言输入,而最终达到的语言水平却参差不齐,其主要因素就是学习者的心理障碍,比如焦虑感,这是学习者语言信息输入时影响过滤程度的主要因素。克拉申把这个障碍称作“情感过滤”。克拉申指出,大量的语言输入不等于语言的吸入或内化(intake),要学好语言,还应考虑到学习者的动机、自信心和焦虑等心理因素和情感变量。可理解性输入只有在情感过滤低时才见效,即情感过滤强时,语言的吸收量少;情感过滤弱时,语言的吸收量就多。
三、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
克拉申关于二语习得的理论与课堂教学有直接的联系,对英语口语教学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创造自然环境,增加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克拉申指出,语言输入需要引起学习者一定的“注意”和对语言的理解,才能转化成为语言吸收或纳入,实现语言习得。教师让学生接受尽可能多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是很有必要的。根据“i+1”理论,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的英语水平,选择略超出学生现有英语水平、语速适中、多为常用词语和贴近现实生活的听说资料、英文歌曲等,或采用多媒体设备、影片片段播放等使学生接受英语语言信息输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另外,教师可以推荐有趣的、可理解的阅读材料给学生,阅读或记忆精美散文、名人演讲等,以此来丰富语言输入。语言输入的过程可以使学生沉浸在真实英语语言环境中体验和感受英语,培养英语语感,减少由于受母语习惯、思维方式的影响导致的母语干扰。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口语训练活动,促进语言输出
丰富的口语训练活动可以促进语言输出。在口语教学中,听、说、读、写都可以同口语表达并用,从易到难,从个人表达到交互式语言交流。
口语训练活动主要有:1.趣味性口语练习。上课时可以通过听、学、唱英文歌曲、句子传递、猜谜、游戏等活动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降低学生英语体验时的焦虑感。2.值日报告。报告人可以选用感兴趣的话题。报告内容也可以事先准备,培养学生翻阅或查找资料进行自主学习的好习惯。3.看图会话。看图会话是将图像信息转化成有声语言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将语言输入阶段收集的图画等重新展示给学生,或由单个学生看图描述,或以小组形式来完成,并由组员代表发言向其他同学进行口头描述,以此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4.复述。复述是对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材料进行口头归纳、阐述,训练学生语言信息输入的理解力度和语言组织及灵活运用能力。5.口述与绘画结合。此活动是选取描景说物的语言材料,学生们可以在听、读之后,用描述的形式说出来,然后听的同学可以用绘画的方式把听、读的内容画出来。该项口语练习深受学生的欢迎。6.情景会话。情景会话,就是教师设计交际场景,学生按照情景编对话。教师在设计交际场景时要以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为基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在进行情景会话时才不至于出现语言生涩、不切实际的情形。会话是一种口头形式的语篇,要求会话人在说话中互相配合,培养学生言语表达的得体性。7.角色扮演。教师或学生可以选用大家熟知的影片片段里的角色(如白雪公主、音乐之声、美女和野兽、公主日记等),让学生感知、模仿影片里角色扮演者的语音、语调、语句表达特色,练习中语言和动作尽量做到融为一体。角色扮演语言练习活动通常在课余时间来排练,这也增加了学生之间相互协作与交流的机会。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口语教学方式力在优化校园英语学习环境,创造英语口语表达的机会。例如英语演讲、主题辩论、话题讨论、英语角、英语竞赛、英语歌曲比赛等。
(三)加强对英美语言文化的了解,培养英语思维习惯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交流直接体现其社会文化。但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多差异,这也是影响英语口语表达的一个直接因素。为此,教师在选择可理解的语言信息材料时还应该考虑到文化信息输入。例如,通过阅读或者影片欣赏来了解有关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地理、政治与社会、文学与艺术、宗教与信仰等,注重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委婉语、谦逊语、客套语、禁忌语的使用场合,消除因文化差异带来的交际障碍或心理焦虑感,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英语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语感,还应该有较强的文化感(cultural awareness),这样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才会更加符合英语思维习惯,而不是“汉式英语”(Chinglish)。
(四)正视母语干扰现象,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
口语课堂教学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情感教育。例如,学生在英语口语表达上由于母语干扰常常会出现一些母语负迁移带来的错误,教师在纠正这些错误时,一定要方法得当,避免心理障碍给口语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3]。学习英语的目的是运用语言。运用语言以表意为主,如果错误是出现于语言结构形式上并不影响语意传达的情况下,教师就可以不用因为纠错而打断语言输出,让错误在发展中自行纠正;或者是“带有共性的错误上课集中纠正,具体错误下课个别商讨”[4]。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正视口语表达中出现的错误,只有经历了错误的尝试,才能实现有效的交流。同时,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进步给予及时肯定和表扬,增强学生口语表达的信心,提高学生进行口语学习、锻炼的主动性。
(五)改善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硬件,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的学习氛围
保加利亚心理学家G. Lozanov在提出“暗示教学法”时,充分肯定了教室的布置和音乐的安排使用的重要性。他认为教室的内在环境能促使学习者在语言交际环境中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把自己沉浸在所学的内容里,充分发挥学生潜力和记忆能力,最高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同时,英语口语教学环境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在进行口语活动时的自由程度,改善英语口语教学的硬件环境,例如配置简易多媒体设备,或者将传统固定的长方形桌椅改成活动自如的单个课桌椅等。总之,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和谐、温馨的英语口语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潜能。
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赋予了英语口语教学很多启示。教师应该以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为指导,建立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动态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输入大量丰富多彩的语言信息,将限量的课堂训练和无限的课外活动紧密结合,形成持续不断的英语语言输入和输出环境,激发学生在英语语境中学习口语的内在动力,促进学生英语思维习惯的养成,从而最终实现其语言能力向口头交际能力的转化。教师还应该充分考虑学习者的情感因素,使英语口语教学更符合第二语言习得规律,从而达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 Larsen-Freeman, D. & Long, M. H.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M].London:Longman,1991,220 – 296.
[2] Ellis, 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248-306.
[3] 马艳莹,郑玉琪.从二语习得角度探讨现代英语教学[J].中国电力教育,2008(9):245-246.
[4] 程前光.浅谈大学英语口语教学[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13.
[5] Carroll. D.W. Psychology of Language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6] 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7] 张正东,黄泰铨.英语教学法双语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at Language Input Hypothesis and 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in SLA theory proposed by American linguist Stephen Krashe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nhancing oral English teaching in colleges or universities in the western regions of China. The paper also states that SLA theory tends to guide teachers to improve oral English teaching based on the cases of increasing comprehensible input of English, constructing the harmonized phenomenon for students in order to lessen their anxieties and enforcing learners’ self-confidence and their sense of initiative.
Key words:SLA theory; comprehensible input; affective factors; oral English teaching
(责任编辑 鲁娜娜)
SLA Theory Proposed by Stephen Krashen Enhanced Oral English Teaching
WANG Hui-ying
(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Anshun College, Anshun, Guizhou 561000, China )
H319
A
1673-9639 (2010) 03-0098-03
2010-04-25
王慧颖(1976-),安顺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英语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