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财经类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及对策
2010-08-15马春影
马春影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新形势下财经类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及对策
马春影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当前世界经济已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因世界格局变化可能面临着新一轮经济区域结构调整,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尤其是财经类毕业生就业既有新的特点,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就当前财经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利弊做了进一步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加强财经类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对策。
财经类毕业生;就业形势;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财经类专业(经济类与经济管理类的专业)毕业生同其他专业一样,既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如何认真并准确把握当前财经类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及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相应对策,是目前财经类高校人才培养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新形势下财经类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分析
(一)财经类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从就业的外部环境分析
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迫使国有单位减员增效,使得过去接收毕业生占主渠道的国有单位吸纳能力大幅下降。加上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进入“凡进必考”的限制,难以接收大量毕业生。另外由于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以来,财经类大学生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形势,用人单位需求旺盛,并且待遇优越,因此几乎每一所高校都开始开设财经类专业,造成学校与学校、专业与专业的横向竞争亦日趋激烈。大规模扩招导致财经类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多,也使得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普遍存在人才使用上的高消费现象。本来专科生完全可以胜任的工作,非本科生不用。本来用本科生就绰绰有余,但一定要录用研究生。这种现象加剧了财经类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2.从毕业生主观因素分析
一是择业期望值较高。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人才需求重点下移。但很多毕业生的择业观念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过来,就业期望值过高,仍然幻想像以前一样进国家机关或财政金融系统,不愿到民营单位、西部和基层企业去工作,更不要说自主创业了。
二是很多大学生依然怀有“一次就业定终身”的思想。受传统就业观的影响,把初次就业看得过重,他们认为选择一个单位就预示着自己“嫁”给了这个单位,对“选择与被选择”准备不足,在这种心态驱使下,在就业中挑三拣四,出现很多“有业不就”的现象。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
三是毕业生就业能力不高。当前,用人单位普遍对毕业生提出更高要求,不仅重视毕业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而且更重视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实际能力。从最近一段时间的就业情况看,毕业生就业出现两级分化现象,在校期间学习、实践能力、语言表达等各方面综合素质较为优秀的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选择的机会较多,就业比较容易。但也有部分毕业生因为知识结构不合理,口头表达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较差等因素,不能被用人单位选用。
3.从财经类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就业教育分析
首先,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的影响下,很多财经类院校的办学理念、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等与市场经济的需求脱节,直接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目前,很多财经类专业仍然只重视或者只能做到知识的传授,轻视或者很难做到对学生就业技能及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些直接导致很多毕业生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需求能力都不强。
其次,近几年出现社会所需专业集中,像会计、金融、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其他专业尤其是长线专业和近年新开设的某些专业较难落实。这种对毕业生专业结构和层次结构需求不断变化的情况,为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课题。学校要加强对专业设置及相关各方面问题的研究,适时进行调整,以适应市场经济不断变化的需求。
再次,学校虽然都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对毕业生就业进行指导,但是,目前的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服务工作远远多于指导工作,没有发挥对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二)财经类毕业生就业具有的优势和有利条件
1.社会对财经类毕业生有很大的潜在需求。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对财经类各专业人才的需求一直都处于一种上升的趋势。即使是大学生人数激增,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今天,财经类专业的就业形势也明显要比其他专业好,未来财经类行业中仍有较多热门行业,财经类毕业生与其他专业毕业生相比仍有较大优势。
2.财经类毕业生就业的空间会越来越大。由于财经类专业课程设置较广,因此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也更为多样,如经济预测与分析类职位、市场营销类职位、管理类职位等。国民经济中的各行各业,无论是大型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财经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并且随着我国进入“后WTO时代”,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在国内金融业快速发展和国外金融机构大量进入的背景下,金融财经业将出现更多的就业机会。
3.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人人都做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观念正在各高校形成。通过学校各级组织、各个部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加上毕业生择业心理的日趋成熟,择业期望值与社会需求的趋同,毕业生就业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新形势下财经类毕业生就业的对策研究
(一)坚持办学特色,调整专业结构,提高培养质量,强化竞争能力
1.质量和特色是高校在激烈竞争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上取胜的根本因素。质量能够使一所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在与其他高校毕业生竞争中脱颖而出,特色要求高校培养出的毕业生必须符合社会的需要①。针对目前各学校的教育课程基本相似,缺乏自己的特色这个现象,财经类专业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应向增加公共基础课,拓展学科专业课选择领域,重视专业能力实践的方向进行调整。在专业课的设置上,能在一定程度上结合具体岗位要求或根据市场需求特点进行及时调整,毕业生就业状况是反映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是专业调整的重要依据。建立与就业状况挂钩的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预警机制,把握社会对不同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主动适应社会需要调整专业设置结构,增强专业的社会适应性。②
2.学校还要加大学生的实习实训力度,提高毕业生的实践技能和就业能力。深入开展校地、校企、校际合作,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共建教学基地、研究基地、毕业生就业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建立稳定的、能满足专业培训要求的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加强职业技能培养,不断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3.同时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充分发挥“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作用,切实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大力宣传创业的各项政策,及时总结和推广毕业生创业的典型和经验,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普遍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鼓励学生创业,对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开展全程指导服务。
(二)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加强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1.要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形成一专多能的知识体系,从而拓宽学生的就业面。把好学生英语、计算机关,进行多证制教育。开放学校有关实验室,鼓励学生到实验室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室提供必要的条件并进行指导。利用各种实习环节和社会实践活动,熟悉用人单位的程序和要求,加强大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鼓励大学生通过选修课或双学位等形式,切实提高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2.尽快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全程化和全员化。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生入校时的入学教育,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让学生明确自己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今后从事的工作行业及岗位,使学生初步建立对岗位的认识,明确自己今后从事的工作是一线技术还是管理工作,确定好自己的位置。第二阶段是专业基础知识学习时的就业教育,结合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教育学生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方向,岗位应具备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的岗位做准备。第三阶段是毕业生找工作时的就业指导,通过选择历届就业比较成功的毕业生进行专题演讲和交流,传递择业成功的秘诀。举行一系列就业指导讲座指导毕业生做好择业前的知识、能力、心理准备,坚定信心,增强竞争意识。教育学生认清就业形势,调整就业心态,学习择业技巧,处理人际关系,争取合法权益等。
3.教育毕业生要有远大理想,树立到基层艰苦创业的思想。马克思说:“我们在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善。”③马克思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即人类的幸福,应该是选择职业时的指导思想。目前,一些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人才相对饱和,除一些紧缺专业和高层次人才外,需要补充的人才市场份额非常有限。广大毕业生应树立到基层艰苦创业的思想,将择业的重点放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特别是一些具有较强活力但人才又十分缺乏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乡镇企业、民营高科技产业及其它产业行业,到边远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去闯一番事业,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三)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完善就业指导信息网站,及时准确地发布招聘信息,举办专场招聘会,积极与兄弟院校建立就业网络联盟。同时正确引导学生考研、考公务员,尽可能地为准备出国深造的学生提供机会和帮助。在巩固毕业生就业主阵地、主渠道的同时,我们还应当十分重视开辟新的就业途径,想方设法拓宽信息渠道,充分发挥院系教师的作用,不少专业教师和用人单位联系广泛,通过他们牵线搭桥,推荐学生,也可以助推毕业生就业。通过用人单位情况调查、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校友访谈等多种形式收集、整理市场需求信息及对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到招生和培养等部门,形成良性循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并通过信函、科研合作等其他方式与用人单位建立广泛的联系,增加沟通,增进感情,加强合作,形成辐射全国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网络。
三、结语
新形势下财经类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认真分析所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抓住机遇,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克服和解决就业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注:
①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专业委员会编:《高校毕业生就业改革研究优秀论文集》(第五集)[M].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第24页
②高振勍,白音托亚.《当前形势下财经类大学生就业意向与就业心理调查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5):30.
③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5页
G473.8
A
1672-0547(2010)04-0119-02
2010-07-03
马春影(1980-),男,安徽蒙城人,铜陵学院金融学系教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