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念与模式:技术教育人文化的实践探索

2010-08-15沈小勇

铜陵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职业专业文化

王 飞 沈小勇

(1.浙江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2.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3.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理念与模式:技术教育人文化的实践探索

王 飞1,2沈小勇3

(1.浙江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2.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3.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当前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存在着浓厚的技术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应当充分认识到“工具化”技术教育的片面性,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充分弘扬人文精神。我们认为,技术教育的人文化实践应当根据技术与职业教育特点重点突出“面向职业生活的专业人文化”实践模式,注重兼顾“专业化”和“非专业化”的素养教育,真正实现学生应职应岗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统一,生存教育与生命教育的统一,技能学习和文化认同的统一。在建设实践内涵上,要同时注重教师文化、专业文化和课堂文化的建设。

技术教育;人文化;面向职业生活

在技术与职业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人文素质往往充满矛盾。一方面要适应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要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因而,如何在实践教学中将两者和谐统一就显得非常必要。本文主要从和谐教育的理念出发,提出了“面向职业生活的专业人文化”实践模式,并提出了具体的实践建设内涵。

技术教育的“工具化”倾向

作为一种技术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主要为行业企业的一线培养最需要的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因而,强化实践教学和职场化的实战氛围是职业教育的内在必然要求。在目前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中,一般性技术实践教育已经具有十分成熟的自主性展开体系,但是技术教育的实施者和被实施者常常围绕着具有“异化”于实施主体的非人文性特征构建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师生关系下的教育构成了所谓“工具化的技术教育”。这也就造成了当前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存在着浓厚的技术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很多职业院校单纯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所需的实际知识和技能。

在实际教学中,这种“工具化”的技术教育与教师教学理念不可分。职业院校很多教师尤其是企业经验丰富的师傅往往比较注重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不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养成,只管40分钟教学时间以内的技术传授,忽视了对于学生精神和人生成长的教育,甚至片面地认为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学生管理部门或辅导员的工作,与任课教师无关。

黄炎培先生早就认为,“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是把一种很好的教育变成“器械的教育”,不能称之为职业教育。[1]近年来,在全球化、知识社会背景下,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需求变化的要求,很多用人单位普遍对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人才的精神人文修养、品行人格和可持续学习能力提出了强烈要求。提高职业人文素养、提升综合素质,已成为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许多高职院校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反思,只重视工具性价值,忽视从人性出发的教育价值,必然导致高职教育丧失其应有的品格和文化品位,必然导致学生人生成长的单方面发展。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窄的专门技能教育已不能适应需要,职业教育必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技术教育的“人文化”实践

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工具化”技术教育的片面性。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种专业教育,并不是一种单纯培养“技能机器人”的教育类型。从技术型人才的内在素质形成的角度来看,技术实践教学中同样需要渗透人文精神,推进技术教育的“人文化”实践。技术教育的“人文化”主要指的是教师在专业实践教学中从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出发,从学生自我体验和技能习得出发,促进知识与人的统一,促进技术与人的统一,主张和谐发展的教育,注重培养和谐职业人。

所谓和谐职业人,简言之,是德才兼备,是做人与做事的统一、是能力与素质的统一。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我们要培养的不只是有知识、有职业、会工作的庸庸碌碌的人,而是要培养大写的人,就是有高尚的精神生活,在身体、品德、智力、劳动和美感等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的人。他专门指出,“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2]

如何在技术教育尤其是实践教学中体现和谐教育的思想,这不仅涉及到职业教育管理者的育人理念,更关涉到一线教师和企业指导师傅的教学理念。潘懋元教授曾经专门指出,人文教育的实质是做人的教育,是培养精神品质,奠定学生从事社会工作、承担社会角色,特别是职业角色的重要基础。高职院校应当从实际出发,认识到适应职业生活应当成为高职学校开展职业人文教育的本源和载体,而专业技术教学恰恰是最能直接体验未来职业生活的有效途径,它能比其他课程更直接、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地体现人文精神。因此,我们要改革人文课程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实现知识和经验的内化,以构建属于自身的知识体系,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3]。王义遒教授也认为,高职院校要注重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精神,要强调在实际技术操作训练中贯彻做人、做事的教育,使学生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和“有教养的人”。因为任何职业的终极目标都是造福于人,造福于社会和世界,整个过程都充满了人文精神[4]。

人们在大量的职业教育实践中也发现,如果不重视德育为首、人文先导,不注意学生心灵的唤醒,单纯的专业教育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相反,有许多事例说明,结合职业场景和工作实践实行全面素质教育,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优良效果,职业教育在这一方面比普通教育具有明显优势[5]。

为此,我们认为,技术教育的人文化实践应当根据职业教育的具体特点重点突出“面向职业生活的专业人文化”实践模式,即围绕工作领域和职业生活的技能与素质要求,在专业实践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面向职业生活的专业人文化”模式在实践上主张专业化和人文化的统一,主张做人和做事的统一,它一方面既避免了往往因为重视技术教育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性与和谐性;另一方面又避免了往往因为过度强调德育和人文素质教育,而抹杀了技术教育的专业性,尤其是忽视了学生在专业教育基础上建立的对于技术世界的感知和对社会世界的价值。因而,它特别重视由技术体验上升为能力和素质的自我展开过程,并逐步累积对于技术世界以及社会世界的认识和价值体验,从而成为个体情感、意志和活动中的个性化主观表现,最终形成学生在职业行动中的实践智慧。

面向职业生活,注重文化育人

面对新世纪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新需求,职业教育必须培养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人。在突出职业知识的传授和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必须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内涵,尤其要面向学生的职业生活和职业生涯发展,重视人文素质的教育,把人格的塑造、职业精神的培养摆在首位。一句话,要避免简单技术与工具化的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升。

有论者指出,在专业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主要方式有:起于知识、启迪精神、渗透美育、行为互动、营造氛围、以悟导悟、以人为本、止于境界[6]。可以说,在技术实践教学中,“面向职业生活的专业人文化”实践模式既注重“专业化”的素养教育,又注重“非专业化”的素养教育。具体而言,一方面要通过“专业化”的素养教育实现对于专门技术经验的传授、技术理性的启示以及技术价值的渗透;同时要通过“非专业化”的素养教育,在教师的专业教学过程中实施面向学生职业生活和职业发展的职业文化知识熏陶、职业通用能力培养和职业必备人格教育。只有同时兼顾“专业化”和“非专业化”的素养教育,才能最终完成人才的培养目标,实现教育的育人方向。

在实践原则上,我们认为,“面向职业生活的专业人文化”实践模式主要应当体现这样三个原则:一是主张应职应岗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统一。在学习型社会的发展要求下,职业教育不仅需要专才,更需要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专才,我们主张在技术教育中真正实现兼顾“专业化”和“非专业化”的职业素养教育。二是主张生存教育与生命教育的统一。面向大众化的职业教育首先是一种生存教育,但是生存教育与生命教育不仅不冲突,而且相互促进、相互统一。技术体验和技术应用价值更有其从实践层面上升为生活审美层面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三是主张技能学习和文化认同的统一。我们的职业人应当同时具备本土化文化认同,体现本土道德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从而真正体现做事和做人的统一。

最后我们认为“,面向职业生活的专业人文化”实践模式要突出文化育人的建设维度,为此,在建设实践内涵上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要注重教师文化的建设。教师文化革新是教学改革的深层次支撑因素。“经师易找,人师难求”。要将教师师德建设和文化修养摆在首位,突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体现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和人文性。良好的教师文化必然鼓励教师对于学生知识学习的引导、职业发展的引导和人生成长的引导等等。可以说,人文化实践路径和要求对于专业教师也提出了时代命题和职业使命。正如有论者所言,现时代,教师的职业品性正在发生转变,教师不再是简单的“教书匠”,主导教师教学行为的,不再是既定的教育理论或技术,教师职业已经“从程序化教学转向情景化教学”“、从技术型实践转向智慧型实践”“,从消费理论转向创生知识”[7]。同时,教师文化建设更加注重积极构建师生之间的审美关系。教师不应该是“传教士”,而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教学活动不应该脱离师生的内心生活,而应该包含真诚的心灵交流。事实上,师生之间不可能是机械的、冷冰冰的传授与接受关系,而是有血有肉的人际关系[8]。

二是要注重专业文化的建设。专业文化一般被界定为“在特定时期内专业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观念,知识与能力体系及从事专业教学与研究的全体成员特有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在技术与职业教育中,专业文化面向职业领域,同时又与职业素质紧密相连。可以说,专业文化是专业学习和面向未来职业生活的文化导向,因而能够通过凝聚专业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影响专业学习者。为此,学校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文化属性,构建具有自身学校特色的专业文化品牌。

三是要注重课堂文化的建设。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离不开课堂教学和课堂文化。课堂文化是指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并为师生所自觉遵循和奉行的共同的课堂精神、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良好的课堂文化可以促使学生逐步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并逐步形成民主平等、合作探究的文化意识形态。课堂文化甚至被称为是现代学校文化的最高境界。

[1]高 奇.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与实验[J].教育研究,1998,(5).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471.

[3][4]潘懋元等.高职生人文教育提升职业竞争力[N].中国教育报,2009-04-04.

[5]杨金土.职业教育的“现代”理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

[6]刘献君.专业教学中的人文精神[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7]王艳玲.教师的职业品性正在转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3-04.

[8]杜 卫.美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53.

G710

A

1672-0547(2010)04-0117-02

2010-06-09

王 飞(1978-),女,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浙江大学在职硕士研究生;

沈小勇(1978-),男,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讲师,苏州大学哲学博士研究生。

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0年度(高校)研究课题《技术教育的人文化要素及其实践模式研究》(编号:SCG319)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职业专业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职业写作
谁远谁近?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