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逃课问题的心理学探究

2010-08-15

铜陵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学习动机心理大学生

曹 喆

(厦门大学,福建 厦门 361005)

大学生逃课问题的心理学探究

曹 喆

(厦门大学,福建 厦门 361005)

在高等教育发展的今天,大学生逃课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文章从心理学视角探究大学生群体逃避课堂的原因,并提出解决这一难题的可行性措施。

大学生;逃课;心理原因;措施

自1999年国家做出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决策以来,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不断加快,这是适应国民对于教育需要、迎接国际竞争以及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积极作用显而易见。然而,如今的大学校园内,逃课现象严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愿意上课,学生逃课已经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根据教育部门统计,不论是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都会出现学生逃课现象,平均一位大学生一学期逃课次数为3-7次[1],还有的研究结果显示:约有65%的大学生有逃课的经历,5%的大学生经常逃课[2]。大学生为什么要逃课?大学生离开课堂去了哪里,做了什么?这些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学界关注的焦点。

笔者主要以心理学理论分析为主,结合以往学者实际调查的研究结果,分析讨论大学生逃课的心理,提出解决这一难题的看法。

一、大学生逃课的心理原因分析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有着自己独特的心理特征。在认知方面,大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明显增强。在理想方面,他们既注重眼前,也放眼未来。在情感方面,他们的情感十分丰富。在意志方面,他们的自制力、目的性、坚毅性在显著发展,但是不够稳定[3]。结合当代大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笔者认为促使大学生逃课的心理原因主要有:

第一,对大学生活的错误认识和对大学新环境的适应不良,造成入学后的心理落差,产生消极心理和厌学情绪。大学新生怀着欣喜、愉悦的心情来到大学校园,然而,接踵而来的是一系列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方面的新情况,需要适应和学习,由于缺乏指导和教师、学校的重视,有的大学生难以很快进行角色转变,带着高中时期的依赖心理,凡事想依靠别人,不能处理日常事务,导致身心疲惫并且郁郁寡欢,难以融入班级群体,更不愿意主动与人交往,不参加集体活动,甚至为了躲避人际交往而逃避上课。另外,某些学生因为高考分数的限制无法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对所学专业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导致消沉、颓废、彷徨,逃课、厌学等现象。

第二,逆反心理。大学生刚刚结束高考,原来的升学压力消失,进入大学之后,期望能够有新的学习环境和更加自由的生活体验,学校对于课程出勤率的要求让他们感受到“压迫”的力量,这是他们在高中阶段一直期望摆脱的制约力,对于已有学校规范的质疑和青春期的叛逆心理,大学生更期望能够尝试“越轨”的快感,逃课是和其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相比成本更小、惩罚较轻、实施可能更大的行为,基于这种好奇心和对立心,逃课成为一种显示大学生抵抗权威力量的表现。

第三,松懈心理和歇脚心理[4]。进入大学之后的大学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认为辛苦那么久之后好不容易进入大学应该开始享受,而不是继续奋斗,丧失了原来的斗志和积极性,消极对待学习和生活,精神萎靡不振,每日无所适事,不愿意上课,不愿意为了学习劳神。逃课的大学生觉得应该奖赏自己、补偿自己,他们中的一些人仍然因为过去的成绩或喜或悲,某些人终日处在高考成功的喜悦和自满中,另外一些人高考成绩不如意,不能进入自己的理想学校,从而整日混时间,消极对待学习,停止奋斗,始终处在失败的挫折感中,意志消沉,得过且过。

第四,追求个性,拒绝课堂约束。大学生处在个性张扬的青春时期,追求个性本来是这一群体的特色。大学生强调自由,期望有更多自主和选择的机会,崇尚创新和发展是这一群体内心的动力,然而,大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发现教材陈旧、学习内容枯燥,没有新鲜感,没有吸引力,某些老师采用刻板的教授形式,不分对象的教育让他们感到缺少自主性,教师和学生地位不等,教师主导课堂,让大学生感到缺乏尊重和平等,同时,这种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和当代大学生彰显个性的特征不符,过于强调约束力的课堂让他们感到被压抑,加上青年时期的逆反心理,许多人走出课堂。

第五,盲目从众和突显自我。大学生逃课存在着两种极端的原因。其中一种是盲目的从众心理作祟,看到其他同学逃课就想尝试,在大多数人逃课的情况下为了和群体保持一致、被群体接受和容纳而逃课。大学生处在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对于自我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依靠他人的评价和判断,周围同学的看法对于他们认识和评价自我尤其重要,为了顺应大众潮流而逃课的大有人在。还有的学生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偶尔逃课不会被发觉。“大家都逃课,我怎么就不行呢。”受到群体的影响离开课堂的也大有人在。

另外一种情况恰恰相反,一些大学生为了彰显个性,标新立异而选择逃课。逃课作为一种对于教师教学和学校规范公开化的对抗,被某些人看做是勇敢、大胆的行为。还有些学生为了逞一时英雄而选择课堂,以获得虚荣心的满足。

第六,学习动机不纯,功利化色彩明显。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学习动机是帮助他们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和大学生个人成长经历的变化,大学生的个人学习动机各有不同[4]。动机和需要相关联,它是由需要转化而来的,是需要清晰化和明确化的表现。从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大学生追求更高层次的知识水平本来属于发挥潜能、实现个人价值层次,是自我实现需要的表现,是最高层次的需求。然而,随着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和危机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明显具有功利化色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学习的最终目的指向就业。今天的大学生已不再是一个精英阶层,面临就业人数的逐年增长,当代大学生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大程度上是为了将来就业的需要,而就业是为了满足生活保障的内容,属于安全需要层次,和自我实现层次相比,层次下降。学习是为了增加求职的资本,学习成为了获得工作的手段,出于功利目的,一些和社会现实、就业、实践关系不大的课程,被大学生认为没有学习的意义,离开课堂,走向社会成为他们的选择。

第七,懒惰心理,自制力缺乏,意志力薄弱。进入大学之后,失去了家长的监督,加上学校管理制度的缺陷,很多学生因为懒惰而不去上课。由于缺乏管理和约束,自制力差、意志力薄弱的大学生已经将逃课作为一种习惯,某些学校出现了“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的不良风气[5]。

第八,享受心理和玩乐心理。因为受到各种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念的影响,享乐主义在校园内开始蔓延。一些大学生开始超前享受生活、盲目消费,丰富的娱乐活动让他们整日沉迷,其中成为各种社交场合及其他新鲜、刺激活动的常客,这就往往不可避免地会沾染一些不健康的、低俗的思想意识,某些人把持不住就会过份迷恋物质享受,贪图安逸、肆意纵情,心思难以放在学习、课堂上[6],导致逃课情况屡屡出现。

第九,依赖父母和“有靠山”心理。在社会不断变化和强烈的人才竞争情况下,大学生就业日益严重,能够求得一份好的职业成为他们判断学习过程作用大小的标准,某些家庭经济条件或者人际关系较好的学生对于个人未来职业去向不明确,不愿自己奋斗努力,觉得依靠关系、依靠父母就能找到工作。有了就业的保证,学习对他们来说无关紧要。这种不愿独立、缺乏自我意识、缺乏奋斗精神的心理,使得某些大学生上课兴趣不大,纪律性差,消极懒散,对上课抱有“无所谓”的态度,一有机会就逃课,浪费了原本宝贵的学习时光。

第十,不良情绪和心理障碍的影响。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时期,情绪起伏比较大,虽然有时也表现出心境化的特点,然而遇到某些刺激和突发事件时仍然很难平静,冲动情绪较多。在大学新的学习环境、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的过程中遭遇到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在遇到人际关系进展和生活事件增多的情况下,引起情绪障碍导致不良情绪,甚至心理障碍的出现也是比较多见的。有的大学生感到压抑苦闷,有的时常感到激动易怒,有的时常感到焦虑恐惧,还有因为抑郁长期得不到排解,甚至产生自杀心理[4],引发一系列可怕的后果。在这种不良情绪和心理状况影响下,维持日常生活都比较困难,更何况是去上课呢。正是因为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障碍和不良情绪,他们选择了逃避课堂。

二、解决大学生逃课问题的建议和措施

通过大学生逃课的心理分析,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尝试通过下列途径:

1.从大学生学习动机入手,明确学习目的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大学生学习的内在力量,是激发和维持学习活动,并且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4]。良好的学习动机能使学生积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自觉排除内外干扰,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学校和教师应当帮助大学生增加个人社会责任感,认识到自己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帮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让他们为了自己所构想的未来去努力和奋斗,这样一来,他们会更加有拼搏的动力和恒心。有了一个明确的、合理的学习动机,大学生就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活动,只有真正理解了学习的意义,他们才能够坚持完成学业,不逃课,不早退。

另外,针对大学新生中普遍存在的不适应问题,在新生入学之初就应该抓住机会,开设新生教育课程,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订立科学的学习计划。同时,进行专业入门教育,使他们对自己选择的专业有更加具体和深入的了解,明确主攻方向,增加学科信心和专业认同感。

并且,学校要指导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完善自己的个性,培养个体在学习中的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能力,增强自制力和意志力。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大学生认识到进入大学并非人生理想的终点,而是新起点的开始,只有坚持不懈的自觉学习,才能不断丰富、完善自己,提高自我价值,最终实现自我的梦想。

2.增加师生交流,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解决逃课问题的关键。除了提供更多关于专业方面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学习兴趣一方面可以依靠大学生自己寻找,另一方面需要教师的协助。要增加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机会,就各种问题展开讨论,这既增进了相互了解,又交换了彼此的信息,让教师有机会了解学生的真正兴趣所在,同时,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逐渐明确自己的兴趣所在。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是每个教师都应该了解的问题,社会不断发展,知识不断更新,如果继续使用以往的教案,是不能培养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创造性人才的。学校应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鼓励教师采用启发式、研究型、个性化、主体性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变被动为主动,并且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在课堂上多多互动,教学相长,教学相乐。课堂变得有吸引力,学生自然不会离开。

3.尊重学生自主性,鼓励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给予学生自由的学习空间和发展机会

从上文对大学生逃课的心理原因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生期望获得发挥自己优势、施展自我才能的机会,希望课堂上有更多主动权,能够更加自由地学习。因此,学校应该提供更多选修课程,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权,没有主攻兴趣专业的学生也可以有一个额外的学习机会。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笔者认为,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难得,因为能够发现问题不仅体现了学生积极主动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而且体现了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只有联系实际的学习才能够更加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让大学生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位置,逃课的学生也就会慢慢减少。

4.正视社会现实,传授有用的实际知识

现实中,社会压力确实存在,社会竞争也非常激烈,这些不能忽视的实际情况应该受到学校重视。学校作为一个学习的场所,教授的应该是学生能够运用的知识,如何在学习过程中教会学生应对各种实际情况的技巧,如何让大学生在学校获得适应外界社会的才能,这才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目前,某些大学课程设置没有变化,遵循以往的安排,某些传统课程应该适应现实的变化作适当调整和改变,例如,思想政治方面的课程应该适当地增加一些关于当前国际国内局势和国家政策方面的内容,如果仅仅是一味地回顾历史,反复地歌颂过去是不能吸引当代大学生的。大学生期望从课堂上获得什么知识,学校可以给予大学生什么知识,两者应该达到一种平衡。

5.重视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帮助大学生调整心态,以积极态度对待学习生活

大学生心理教育不应该是一门课程或者几门课程,而是应该贯穿于大学教育活动的过程始终,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和课下交流中要注意关心学生的心理情况,发现不良情绪要积极干预,协助排解,对于有些比较严重的问题要通过专业手段进行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学生处在智力发展和知识积累的重要阶段,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拥有了健康的心态和积极乐观的态度,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个人潜能,有所突破,有所成就。做好大学生心理教育,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相信在轻松、愉悦的情绪影响下,原来逃课的学生会回到课堂。

6.改变大学出勤考察方式

大学生是否上课,一般通过出勤率来考察。课堂上教师或者学生干部往往利用课前点名的方式来判断学生是否出席,其实,如果点名的时间改在课中间或者课程结尾,可能逃课的同学会大大减少。此外,可以通过抽查的方式进行额外监督。对于每天到场的同学给予一定的奖励,例如增加分数等等,也会有一定的效果。当然,这种方式只能适合抱有侥幸心理,对于逃课行为怀有愧疚感的学生,对于那些抱着无所谓态度或者逆反心理的学生,这样的措施恐怕效果不大。

7.改善学校周边环境,减少不良场所影响,开展文体活动,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

尽量避免大学附近出现不良的娱乐场所,减少外界不利环境因素对于大学生的影响,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学校要给予大学生合理的展现个性和自我才能的机会,开展各种文化体育活动,让大学生在学校中参加更多健康的娱乐休闲活动。这种校园文化的建设有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让他们在参与学校文化生活的同时感受健康的文化氛围,减少进入不良娱乐场所的机会。少了外界有害因素的影响,逃课的问题也就比较容易解决。

总之,解决大学生逃课问题需要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努力,此外社会也应该发挥舆论宣传和政策引导等等方面的作用。大学生逃课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以上几个方面的论述和分析可能还不够充分,但是,笔者相信,只要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峻性,从大学生自身入手,加上外部因素的有利配合,各方面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找到有效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1]李 娟.大学生逃课心理分析[J].医学心理指导,2005,(3):56.

[2]杜志丽.大学生逃课的心理原因及对策[J].新余高专学报,2005,(4):99-100.

[3]桂世权.关于大学生主要心理特点的分析与把握[J].教育与职业,2006,(14):104-105.

[4]黄希庭,郑 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冯 淼.大学生逃课现象刍议[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9):125-126.

[6]邱 熙.大学生逃课的自我归因[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74-79.

G444

A

1672-0547(2010)04-0114-03

2010-06-29

曹 喆(1986-),女,安徽芜湖人,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系2008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学习动机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性倾向调查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心理感受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