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建设——以铜陵学院为例
2010-08-15罗俊霞金泽虎
罗俊霞 金泽虎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建设
——以铜陵学院为例
罗俊霞 金泽虎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专业培养目标存在两种倾向:“研究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为了体现国际贸易行业对从业人员基本应用能力的需求及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铜陵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应用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模块化设置课程体系以促进课程结构优化;提高专业英语课时及实验课时比例;对存在交叉内容的相关课程进行优化整合,界定各相关课程的侧重点,使专业课程建设更好体现“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市场需求;人才培养;应用复合型;课程体系
铜陵学院开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已有七年时间了,期间,我们一直围绕有特色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开展工作,取得一系列成果。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是目前铜陵学院唯一的省级示范教改专业,2009年9月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4月被铜陵学院评为国际经济贸易学教学团队。2010年4月国际贸易专业联合会计专业成功承办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对口专业合作会议。以下是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过程的思路及在培养目标基础上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建设改革方面的一些思考。
一、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建设应满足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从外贸行业需求数量上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有较大供给缺口。中国加入WTO以来,对外贸易取得迅速发展。08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25,616亿美元,居全球第三位。其中出口总额为1.43万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仅次于德国,上升为世界第二位。在进口排名名单中,中国以1.13万亿美元列第三。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中,已经有400家以上在中国投资建厂,中国企业中也不乏大量走出国门的例子,这些跨国企业为国际贸易人才提供了大量岗位。而随着我国的进出口经营权已经逐步放开,现在不少民营企业也需要外贸人才。据有关专家保守估计,即使仍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五年内国内拥有外贸进出口权的企业数量将达到36万家,是现在外贸企业数量的两倍,仅按每家新增企业需要10位外贸专才计算就需要180万人,而根据国家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统计,我国每年高校经济类毕业生有13万人左右,即使13万人全部从事国际贸易工作,五年内也只能培养出65万名该行业人才,尚有一百万人才的大缺口[1]。
而从外贸行业需求质量上来看,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结构缺口。据统计,83%的用人单位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和实践能力摆在了首要位置[2]。很多外贸企业,特别是新获得进出口权的企业希望在短期内能够扩大本身的国际业务,但他们又没有精力和实力培训国际经贸业务人员,所以他们在招聘时一般都首选有实践经验的人才。不少招聘单位当场要求毕业生在给定时间内写一封英文函电或者对信用证进行修改,或者直接要求用英语进行商务交流,并以此作为是否录用的标准。而目前各高校培养的国际经贸人才,基本上停留在理论上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而没有从实际业务中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具体程序和方法的阶段。在国际贸易岗位结构方面,除了单证操作人员、外销员、报关报检员、货代等传统的岗位外,反倾销人才也有较大缺口。据商务部的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以来,美国对中国出口美国的产品发起10起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调查、两起反倾销调查、一起特保调查,涉及轮带、禽肉、轮胎、铜版纸、油井管等多种输美产品,立案频率之高,在世界贸易史上极为罕见[3]。在我国出口产品屡遭反倾销调查和反倾销诉讼的严峻现实面前,由于当事企业缺乏懂国际贸易法规和惯例的国际经贸人才,只能被动应付,进而被征收反倾销税,蒙受巨大经济损失,最后痛失国外市场。在日本和韩国,大企业内部都有负责反倾销的专职人员,可以迅速提交与反倾销相关的应诉材料,运用各种因素和力量对案件的裁定施加影响,力争企业付出最小的代价,获得最高的收益。在欧盟,拥有反倾销调查官员200人,而中国从事反倾销调查的人员不足其十分之一[4]。另外,随着计算机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在国贸专业的应用,外贸单证无纸化、外贸经营网络化、外贸管理信息化等趋势,使得外贸岗位复合应用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从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倾向:一是以学科体系为中心来定位,把学生培养成“研究型”人才,这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脱离了市场对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基本应用能力的需求;二是过分强调现行岗位操作技能的实际需要,把学生培养成“岗位技能型”应用人才,忽略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铜陵学院以“应用复合型”作为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国际经贸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政策与法规,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较强的外贸业务实践能力、洞察国际市场趋势随机应变的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驾驭市场的能力,能够在涉外经济贸易企业、政府机构、教学机构及其它企业的相关部门从事经贸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复合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铜陵学院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1.模块化设置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规划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映本专业教学思想的系统架构[5]。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中,我们共分成了五大模块: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公共选修课。在模块设置中,重视五大课程模块的内在联系,强调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公共基础课主要以英语、数学、计算机和哲学为主,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在保证数学、计算机够用原则的基础上,重点强调英语能力的培养。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实务及与国际贸易联系紧密的会计基础、国际金融、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关联课程,培养学生运用统计、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来分析研究错综复杂的国际贸易现象。专业主干课重点培养学生国际贸易实际操作能力,为此这一模块我们在开设中国对外贸易学、国际服务贸易、国际贸易地理、跨国公司理论与实务、外贸函电、外经贸英语口语等课程基础上,同时开设了国际结算、货物运输与保险、报关实务、国际贸易实务实训等核心课程,在这些课程中还设置不同比例的课内实验课时。专业方向课旨在培养学生获得边工作、边继续学习,甚至向更高层次教育继续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与能力,以增强学生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换的适应性以及接受继续教育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在课程安排中加入了WTO与案例分析、国际税收、社会保险、证券投资分析、期货理论与实务、日语、专业英语选读、外贸合同翻译等课程供学生选择。公共选修课模块以拓展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择业机会为目的。这一模块由教务处统一设定,课程由铜陵学院各系部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由学生在其它专业所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中自主选择。
2.构建英语课程群
国际贸易专业对学生英语能力要求较高,很多招聘单位都要求毕业生通过英语六级,并能直接用英语进行一定商务交流。针对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的口语交流障碍,我们在课程设置上除保留原来的大学英语、外贸函电这些英语课程之外,还增加了外经贸英语口语。并由经验丰富的外籍教师执教,使学生敢讲英语、会讲英语。在专业方向课上,我们把专业英语选读、外贸合同翻译作为二选一课程,进一步增加了专业英语学时比例。为了更好体现国际贸易专业和英语的结合,我们从2006年开始以“国际贸易实务”作为双语教学试点,选择英语版教材,教师用英语板书和中英结合的课堂讲授,学生用英语做练习、用英语进行考试答卷,取得较好效果。同时,我们还考虑适时推出在其它专业课程上运用双语教学。在英语课程群的时间分布上,大学英语作为基础英语课,分布在第1、2、3、4学期,每学期保证68学时。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外经贸英语口语分别排在第4、5、6三个学期,专业英语选读、外贸合同翻译的二选一课程安排在第6学期。从英语课程群的构建和时间安排两方面来看,真正贯彻了英语课程学习不间断的原则,体现了我们外贸和英语相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3.加大课堂实验教学比例
在课程授课中,常常会出现为讲理论课而讲理论课,与实践脱节的情况。因此我们把课程授课时间分成课堂理论教学时间、课堂实验教学时间两大块。目的是使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巩固所学过的知识,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公共基础课中大学英语和计算机课程分别设置了25%和50%的课堂实验教学,专业基础课中会计学、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实务、电子商务概论等课程设置了课堂实验教学,其中电子商务概论比例达到30%。以国际贸易学为例,当讲述国际贸易政策中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时,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周末走访相关外贸企业搜集资料,了解中国加入WTO前后的关税变化,收集有关企业所遇到的“反倾销”、“绿色壁垒”等情况的相关数据,分析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非关税壁垒”的现状,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和自己的看法。经过这样的训练,理论已经完全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学会了如何运用所掌握的经济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专业主干课中与实际应用能力关系较大的报关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贸易实务模拟都设置了课堂实验教学,其比例均为30%以上,其中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程是在国际贸易专业实验室利用模拟软件进行实训的方式,让学生在几近真实环境中,熟悉磋商的各个步骤,掌握合同的条款;熟练掌握运输单据、保险单据、信用证等外贸单证的制定及修改;掌握结汇报关相关流程。
4.整合交叉课程内容
以往国际贸易专业课程间教学内容存在较多重复交叉问题,如“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法”“WTO概论”中都涉及到WTO的相关内容,国际贸易法课程中介绍了国际贸易相关法律知识,包括WTO规则,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有关托收、信用证的国际惯例等,因此在国际贸易学这门课中删掉有关WTO的内容,同时将“WTO概论”改成“WTO与案例分析”,重点以案例形式来解释WTO的相关条款。“国际经济合作”中部分内容与“国际技术贸易”重复,因此我们把“国际技术贸易”课程从专业主干课模块纳入专业方向课体系,为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程留下更大的空间。
以“国际贸易实务”和“国际结算”课程为例,这两门课程都是在进出口贸易环境下进行的,均涉及结算方式和结算工具。因此我们分别界定这两门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侧重点。国际贸易实务主要培养学生掌握进出口业务工作的基本环节,了解国际贸易中交易的磋商、合同的订立以及合同的履行的过程;掌握合同各主要交易条款的订立方法及相关知识;熟悉国际贸易合同履行的基本流程。以一般贸易方式下商品出口为例,交易过程分为建立业务关系、出口交易磋商(包括出口报价核算、出口发盘、还盘、出口成交)、出口合同签定(合同各条款的内容及签定时应注意事项)、催证、审核、修改、出口货物报验、出口托运订舱、出口货物报关、出口货物投保、出口制单结汇等环节,涉及结算时也只是简单介绍汇票的定义及信用证特点。而“国际结算”则要求学生熟悉汇票、本票、支票的票据行为,熟练制作票据,如在讲解汇票时,国际结算需要详细讲解汇票的各当事人、种类、特点、填制要求。了解我国票据法与国际惯例的差距,熟悉汇款、托收、信用证的具体流程,掌握主要结算方式的风险防范方法,侧重于各种国际贸易结算工具及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的合理运用。
三、基于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建设经验总结
铜陵学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定位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培养目标及专业课程建设方案的过程中,专门成立由外聘专家教授、企业高管、国际贸易专业教师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并根据企业选拔学生时提出的问题以及国际贸易专业需求,围绕培养目标及专业课程建设进行反复修订完善。从国际贸易行业市场需求的“质量”“数量”两方面作深入调查,我们确定以能兼顾培养学生基本应用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应用复合型”人才为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目标。美国芝加哥大学泰勒教授曾经指出:“课程选择决定于目标设定”,即专业课程设置要体现专业培养目标。铜陵学院紧紧围绕“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建设。首先,模块化设置的课程体系通过促进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其次,不断整合交叉课程并明确界定各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侧重点。最后,新增一些专业英语课程和采取双语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应用英语能力,引入课堂实验教学,使铜陵学院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建设更切合体现“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1]孙华平,咸越,刘风芹.浙江省外贸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8).
[2]王涛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改革[J].大学教育科学,2009,(1).
[3]徐振宇,苗景国.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对策建议[J].当代经济,2010,(1).
[4]唐振波.中国面临反倾销现状及对策研究[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2005,(5).
[5]庄佩芬.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课程体系改革[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
G642.3
A
1672-0547(2010)04-0104-02
2010-04-29
罗俊霞(1981-),女,湖北潜江人,铜陵学院经济贸易系讲师,硕士;
金泽虎(1965-),男,安徽枞阳人,铜陵学院经济贸易系主任,教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