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词汇隐喻与语法隐喻之比较

2010-08-15赵文彩

铜陵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所指隐喻语义

赵文彩

(铜陵学院,安徽铜陵 244000)

词汇隐喻与语法隐喻之比较

赵文彩

(铜陵学院,安徽铜陵 244000)

语言是构建人类经验的主要工具,隐喻的出现使语言更富有灵活性,扩大了它的语义潜势,使人类经验的重塑成为可能。文章通过对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的比较分析,揭示两种概念隐喻研究的异同点和隐喻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机制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词汇隐喻;语法隐喻;异同点

语言是人类思想交流的工具,是人的主观意识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在语言使用中词的用法有本来的和引申的两种含义,引申含义通常就是形象和比喻的说法。在修辞格中,用一个词来指代与该词本来所指事物有相似特点的另一个事物的方法就是隐喻。隐喻的建构是人把自身对于现实世界的经验感受加以体现的认知过程[1]。传统语言学中对于隐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的层面,并提出了词汇隐喻的概念。但是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家认为,隐喻现象不仅限于词汇层面,而且常常发生在语法层面,并且提出了语法隐喻这一概念。根据韩礼德的观点,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是相对而言的现象。在1996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他明确地提出了两者的差别:词汇隐喻是“不同的所指,共同的能指”,偏向于“自下而上”,一个词语可以有本义和隐喻两种解释;而语法隐喻则是“共同的所指,不同的能指”,偏向于“自下而上”。实际上,“无论是词汇隐喻还是语法隐喻,所涉及的隐喻原则是一样的,它们都是扩展建构经验的语义资源的手段”。①

一、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在研究角度上的不同

1.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的定义

词汇隐喻在认知语言学上通常被理解为意义范畴的跨越,或认知范畴的跨越。它是指人们以一个认知域(已知,简单,具体)的事物思考、认识,对待另一个认知域(未知,复杂,抽象)中具有某种相似性的事物,也就是一种词语语义的转移(从本义转向隐喻义)。“人们的思维之所以会不自觉地将两个概念域相提并论,以具体的、清晰的概念去认知和理解那些相对抽象的,缺乏内部关联的概念,使后者似乎具有具体事物的特征,正是利用了两个概念域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认知方式”。②

关于什么是语法隐喻,目前尚无一个公认的清晰定义。胡壮麟认为在构成隐喻的两个概念领域中,其中至少一个领域应与语法形式相关。按照这个观点,不论是用现实世界隐喻语法术语还是用语法术语隐喻现实世界,甚至是用一种语法术语去隐喻另一种语法术语,只要有一个领域是跟语法形式有关的,就都应该属于语法隐喻[2]。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韩礼德认为描述人类主、客观世界活动的六个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主语过程、行为过程、存在过程)中,一个过程可以隐喻为另一个过程,即本来是物质过程,可隐喻化为心理或关系等其它过程。随着过程的转换,各小句中的功能成分(如参与者、过程、环境因子等)可互相隐喻化。语法层上最常见的隐喻化是“名词化”,即小句中的过程和特性经过隐喻化,不再充当句中的过程或修饰语,而是以名词形式体现的参与者。

结合胡壮麟的观点和韩礼德有关语法隐喻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在通常情况下,表示动作意义用动词词组,参与者意义由名词词组表达,而动作的情境或条件等意义则应由副词词组表达。这就是所谓“一致式”的体现,语义和语法形式一一对应。但如果语法范畴之间发生转移,用另一语法领域(语法形式)来建构、表示某一语义,比如本应由动词词组表示动作、过程,却换用名词词组来表示,这就实现了语法范畴之间的跨越,也就是“语法隐喻”[3]。

2.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的研究角度

以上分析了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的概念,下面谈谈两者在研究角度上有何不同。先看这样两组例句:

A1.Highways are snakes.

B1.Highways are long,thin and curvy.

A2.The seventh day saw them at the summit.

B2.They arrived at the summit at the seventh day.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很轻松地辨认出B1和B2是“一致”的表达形式,而A1和A2则是非一致的表达,即隐喻式。但A1在结构上并无差异,而仅仅是一种词汇使用的变异,所以A1是词汇隐喻而非语法隐喻.而A2实现了语法范畴之间的跨越,所以是语法隐喻。由此我们能看出:词汇隐喻所要问的不是这一意义是“如何表达出来的”而是“该单词是如何使用的”?而语法隐喻恰好与之相反,它更关注“语义是如何表达出来的”。这表明语法隐喻与词汇隐喻这两个概念的不同源于研究者采取的理论立场和研究角度的不同。从表面上看,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但实际上语法隐喻中常常蕴含词汇转义。事实证明,语法隐喻理论和词汇隐喻理论都承认隐喻是一种语义现象,都试图解答隐喻是如何以其独特的方式来表达意义这一核心问题。

二、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的“能指”和“所指”

韩礼德在1996年发表的论文中明确提出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的根本区别在于词汇隐喻的本质是“能指相同,所指不同”,而语法隐喻则是“所指相同,能指不同”。“所指相同,能指不同”反映出词汇语法层面或表达层面的不同,但是它们所指的内容层面是相同的,反之亦然。根据索绪尔的观点,语言具有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能指”是指任何一个语言符号所具有的形式,而“所指”是形式代表的思想概念。

1.词汇隐喻的“能指”和“所指”

我们知道,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在这一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并形成不同的层次。一个单独的要素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当它与其它要素构成某种关系时才具有意义和功能[4]。因此一个词的意义只有在它与其它词组成的句子当中方能确定。词汇隐喻就像一个过滤器,对它具有共同性的语义系统进行过滤,例如,在“Highways are snakes”中,我们将snake的“蜿蜒”和“曲折”这两点特征归于highway,尽管这些特征并不是highway的本质特征。通过snake的过滤,highway的一些特征或属性被忽略了,另一些属性被强调了。但如果我们说“Highways in the rainstorm are snakes”,虽然只是改变了本体,喻体snake不变,但喻体的可选特征却发生了改变。在前句中我们可以联想到蛇的“蜿蜒”和“曲折”。但是在后句里,我们感知到得是蛇的“光滑”和“蜿蜒”等。由此可见,随着语境的不同,虽然词汇隐喻中喻体的“能指”相同,但是“所指”却随着语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2.语法隐喻的“能指”和“所指”

人们所面对的环境关系是复杂多面的,因此表达经验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可能把某些方面的经验只用一个简单的句式表达。换句话说,我们是通过与他人符号系统的互动来实现经验的建构。语法隐喻可以改变一个词的句法功能,从而将一个词的词类变成另一个词类。这样,语符潜势便得到了扩充,人类经验重塑也得以实现。语法隐喻主要通过构式投射和类比映射而实现。我们先看下面一组例句:

A.The cast acted brilliantly,so the audience applauded thunderously.

B.The cast’s brilliant acting drew thunderous applause from the audience.

由于动作可以类比为实体,A句中有下划线的部分就可以在致使构式中名词化为“The cast’s brilliant acting”和“thunderous applause from the audience”。虽然两个句子的语义外延,即“所指”并没有发生变化,但“能指”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act”变成了“acting”,“applaud”便成了“applause”等。所以,语法隐喻是“所指相同,能指不同”。

三、类比: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的隐喻原则

不论是词汇隐喻还是语法隐喻,它们都是基于域与域之间的类比来实现的:一个域中的事物通过另一个域中的事物来表达和理解[3]。因此,我们可以说,类比在语义扩展过程中起着异常有效的作用,它使得语言符号系统更加灵活多样。

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的实现在于两个事物之间具有可比性,类比是隐喻形成的关键因素。通过类比思维,我们可以用简单、具体的事物来解释和描述抽象、复杂的事物。本体和喻体之间,尽管表层不同,但在深层,两者存在着某个方面的相似性。这种相似和可比使得我们能够用一个概念范畴的事物去解释另一个概念范畴的事物,最终将所要解释的事物看得更加清楚。

在日常的语言表达中,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在意义表达发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能够交织在一起同时发挥作用。如在上面的A例句中,音量的词汇语义域被映射到有关气象的词汇语义域中(applauded thunderously),这是典型的词汇隐喻;而在例句B中除了有词汇隐喻之外,还有语法隐喻(applaud-applause)。同时,言辞(applauded thunderously)的语法语义域被映射到参与者(thunderous applause)的语法语义域中了。

所以,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们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的认知机制,对于隐喻的研究是非常必要且有意义的。

注:

①常晨光:《语法隐喻与经验的重新建构》,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1期,25

②赵艳芳:《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介》,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3期,36

[1]谢之君.隐喻认知功能探索[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李杰.作为评价资源的语法隐喻[A].张克定,王振华,杨朝军.系统,功能,评价:第九届全国功能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50-257.

[3]马玉蕾,陶明忠.语法隐喻·构式·类比映射[A].张克定,王振华,杨朝军.系统·功能·评价:第九届全国功能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4-83.

[4]魏在江.隐喻的语篇功能[A].张克定,王振华,杨朝军.系统·功能·评价:第九届全国功能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82-293.

H315

:A

:1672-0547(2010)04-0078-02

2010-04-28

赵文彩(1983-),女,安徽铜陵人,铜陵学院外语系教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政策,跨文化交际。

猜你喜欢

所指隐喻语义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遗忘者
语言与语义
《活的隐喻》
论《群音类选》的编选类分及其官腔类所指
正义概念的所指霸权和能指反抗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火柴迷宫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