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重视和加强大学语文教学
——对我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再思考
2010-08-15李航宇
李航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政法学院,湖南长沙410004;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切实重视和加强大学语文教学
——对我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再思考
李航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政法学院,湖南长沙410004;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大学语文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第一课,它具有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崇高美好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情感智慧等重要的作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应确立大学语文的重要地位,大力推进课程改革,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程评价与考核等方面充分挖掘其人文资源,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作用和功能
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是众多大专院校面对的共同问题。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已成为现实的迫切需要。在负载人文素质教育功能的各学科中,大学语文由于自身所具有的历史文化特征和文学内涵,其教学更具“教育”色彩,教学中不仅仅传授给学生关于文字、文学的基本知识,也包括培养其文学的审美、价值的导向,以及完善的人格心理和理想追求。其突出的的人文教育功能是一般政治理论课和人生修养课所不能替代的,因而也就成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第一课”。[1]2006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一、大学语文的人文素质教育作用
(一)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
文以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学的特征。大学语文教材中所选录的篇目,大多是中国文学史中久经岁月磨炼的经典名篇,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结晶,是作家真情实感和价值取向的流露,是作家人格的体现。因此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除了教授基本的字词、语法、结构之外,更要让学生领悟其中所包孕的内涵和人生哲理,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如《孔孟语录》十二则,通过言近旨远的只言片语,体现出孔子的“不为富贵而违仁”、“松柏后凋”、“身正令行”、“杀身成仁”等思想,以及孟子的“为民父母”、“与民同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思想,让学生领悟到孔孟的价值标准和取向。在《不朽——我的宗教》一文中,胡适从小我到大我、从个体到社会、国家,深入浅出地把儒家的立志、立言、立功作为人生的不朽价值加以宏论,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给予良好的启迪。
中国文学历来强调有感而发,有所寄托,好的作品能够反映时代,也能够表现作家的思想情感和内心世界。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在学习、领悟作家的思想情感和内心世界的同时,认识社会,思考人生中诸如价值、理想、追求的重大问题。
(二)培养学生崇高美好的审美情趣。
文学是一个美的世界,如语言的音乐美、文学的绘画美、语句的含蓄美、思想的哲理美等。通过这些美的熏陶和感染,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趣味。吴宓先生在《文学与人学》中曾说:“文学是人生的精髓。”因此,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强调对文章的分析鉴赏,应着重培养学生体味、欣赏这些千古名篇的气势、韵味、格调的能力。优秀的作品总是言近旨远,意味深长,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想象,把握作品之外的意蕴;引导学生感受作品所描绘的人生图画和表现的情景氛围的能力。一篇好的作品是作者思想情感的流露,它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能够在情感的交流中使读者获得审美感受。
(三)提升学生的情感智慧。
情感智慧主要是指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揣摩和驾驭,以及对人生的自我激励,面临挫折的承受能力和人际交往技能等,它反映的主要是人的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而文学是人学,是人心之学。蔡运桂先生曾说: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本身就是“情感的符号形式,艺术家掌握了创造艺术符号形式的本领,把无形的内在情感,变成了可供人感知、观赏的东西”。[2]所以,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的情感智慧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得到提升,对他们研究问题、开展工作、培养应变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我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日趋边缘化
大学语文边缘化,是因众多因素所致。从学校方面来看,大学语文目前在高校教学中处在边缘状态,主要是因为在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大学语文失去了其原有的活力和竞争力。近年来,实用主义观念大为流行,凡事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并以此来衡量、判断事物的价值。因而,大学语文的价值遭到怀疑。事实上,大学语文既缺乏政治思想课的权威性,又没有英语四、六级考试那样的“尚方宝剑”。压缩、停开课程,首当其冲的往往就是大学语文。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校曾将大学语文列为全校必修课。本世纪初,也有一半以上的专业开设了大学语文课。而近年来,在思想政治课、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的双重夹击下,大学语文渐渐从大多数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消失。目前在我校的62个本科专业中,仅有法学、艺术设计、城市规划等8个专业开设了此课,尚不到七分之一,萎缩现象十分明显。
而在开设大学语文的专业中,课时与教学任务也存在突出矛盾。目前,我校大学语文课的计划课时为32。在这32个课时中,需要完成文学作品赏析、应用文写作、口才训练三大任务。这与我国目前大多数高校36—60的课时量相比,明显偏低。迫于时间的压力,有些教师在授课时难免“蜻蜓点水”,也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此外,由于大学语文学科定位模糊,有关大学语文的学术交流活动非常少。很少有会议、科研活动等,发表论文的机会也少,大学语文教师也很少有进修学习的机会,很难找到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点,在申报科研项目时也难以获得支持,总体上处于边缘化的位置,因而教学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三、加强我校大学语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观念,确立大学语文的重要地位。
作为一所以理工科专业为主的大学,我校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知识,人文素养相对较低。这与我校建设成为高水平多科性大学的目标是不对应的。因此,确立大学语文的重要地位,加强大学语文教学显得尤为必要。建议将大学语文定为全校性的必修课或必选课,增加到3个学分,48学时。同时,加大对大学语文的资金投入,鼓励教师出去培训进修和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为教师的自身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
(二)加强课程改革,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实现人文素质教育。
1.更新教育理念,加强教学的审美性。
许多语文教师认为“大学语文”不过是中学语文的简单延伸,事实上,它应当是中学语文更高一级的提升。大学语文教育目的不仅仅是提高大学生的语文能力,它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使学生通过对文质兼美的作品的阅读,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最终提高人文素养。因此,在学习这门课时,教师应当摒弃陈旧的教学理念,即过于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而应积极倡导学生的主观介入和参与,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一定要摆脱中学语文教学中“一扫清字词障碍,二分段,三分析段落大意,四归纳中心思想,五列出写作特点”的分析模式,这样只会把那些文质兼美、生动活泼的文学佳作肢解得毫无美感。事实上,大学语文是一门文学课程,而文学具有它特定的文化、美学和艺术美感特质。在教学中,应该体现美学原则,将审美性的教学方式和美的内容结合起来。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的声、光、影、像等各方面将知识融会贯通,突破时空限制,创造图、文、声并茂的画面情境,通过这些画面和视听效果,把原本抽象的文字与具体可感的形象联系起来,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情和想像力,将学生带入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学天地,使人文素质教育在文学美感的享受中具有亲和力和感召力。
2.创设开放式课堂教学。
开放式课堂教学是指适应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指导思想,其目的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大胆超越。一要课堂教学环境开放。大学语文课程要实现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环境,必须将课堂教学辐射到课外,把教学内容和空间从课堂延伸到图书馆、互联网和社会之中,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到大社会中寻觅丰富的精神食粮,扩展学生的学习范围,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二要课堂教学内容开放。教师不仅要把书本上已有已知的知识和理论当作课堂授课的内容,而且应该能够吸收本专业不断发展的新知识、新理论、新信息,丰富课堂讲授的内容。利用一切优秀文学作品和其他各种有益的社会文化资源作为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知识,促进学生人文素质发展。
3.依托校园网,建立校园文学网站,搭建网上教学信息化平台。
网络能给我们带来丰富的文学教育的资源。网络与传统的教育资源相比,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载体多媒体化、内容丰富化、形式多样化、时效性强等。网络巨大的知识容量为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拓展了无限的空间,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拓宽教学的视角。我们可以建立校园网络教学园地,在网络中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合作的教学平台。大学语文及与之相配套的人文类选修课可直接开设成网络课程,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及其它多媒体集于一体的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软件挂在网上,不但可以模拟现实教学环境,甚至师生无需见面,就可以利用网络讲座、答疑和BBS的讨论形式进行互动式的新型语文教学。因此,利用网络来进行辅助教学,一是可弥补课时的不足,一部分具有拓展性和延伸性知识内容可移到课后网络辅助教学来解决。学生的学习范围已不再局限于一本教材或几十节课,只要鼠标轻轻一击,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各种美文名著、精彩句章,都可尽收眼底。二是可以将好的大学语文课件挂在校园网上,利用网络学习的交互性和自主性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潜能和主动精神,实现大学语文教学的与时俱进。
4.突出评价与考核的人文性。
当今的大学生,主体意识很强,个性鲜明突出,有较强的反叛意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平等的主体地位,给学生话语的自由、思想的自由、个性施展的自由。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质疑。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应予以肯定,切不可冷眼相对,讽刺挖苦。应遵循鼓励性原则,少批评,多表扬。在这样的课堂上,没有居高临下的教导,没有声色俱厉的训斥,有的只是平等的对话和充满人文性的评价。自由的讨论取代了“一言堂”和权威结论发布,平等的师生关系取代了传统的师道尊严。在充满人文情怀的师生关系中,在洋溢着人文氛围的课堂上,学生的人文精神也就得到了培养。
另外,还要突出课程考核的人文性。首先,从内容上来说,应尽量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出卷时减少客观题,加大主观题的比重,以分析题、论述题、作文题为主,主要考查学生对作品的阅读分析能力、对文本中蕴涵的人文精神的理解能力,以及学生对自我及社会的认识能力和反思精神;从方式上来说,除了笔试,还应增加口试。其次,要把考试与平时的课堂讨论、练习相结合,甚至学生的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也都可以成为考核内容。
总之,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大学语文的作用和功能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既需要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又需要大学语文任课老师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和实践,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坚持教书育人的宗旨,把知识与现实、书本与人生、情感与价值统一起来,在人文理想、人文精神的传承中及人生价值和审美理想的宣扬中,使大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只有这样,我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才能落到实处,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1]王宁.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第一课——谈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建设[N].北京:中国教育报,2004.05.14.
[2]蔡运桂.艺术情感学[M].海口:三环出版社,1989:23-24.
[3]陈洪.在改革中加强大学语文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7,(3):16-18.
[4]黄忠顺.大学语文课程转型问题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7,(2):65-68.
[5]王步高等.我国大学母语教育现状[J].中国大学教学,2007,(3):19-21.
[6]陈钧,雷鸣强、程大琥.大学素质教育与教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7]程国煜.关于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思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1):99-102.
[8]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我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