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南侬土司是侬智高后裔吗——兼与侬鼎升先生商榷

2010-08-15

文山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广南广南县土官

陆 诚

(文山州委党史研究室,云南文山 663000)

拜读侬鼎升先生《广南侬土司是侬智高后裔考》①后,觉得有些问题值得商榷。笔者对历史是门外汉,对侬土司的族源虽未作深入研究但颇感兴趣,有些问题,还得请教侬先生。

一、正确对待旧史志

侬先生在该文中一连引用了九部旧史书的有关记载后说: “侬土司是侬智高后裔”已是历史定论①。笔者认为,这个结论下得过早,且有悖于历史事实。历史事实是:广南这片土地上早就有壮族先民存在,其中就有侬氏,就有侬氏头人,或叫酋长。据民国《广南县志》记载,侬姓为蛮中大族,结南诏为助。[1]民国《广南县志·大事记》载:侬姓为蛮中大族,自唐以来即盘据各地,为一方酋长。《广南县志·职官》载:“侬氏自古为蛮中大族,唐宋而后专制一方。……考侬氏最早见于史传者,唐玄宗时侬氏雄据西原,德宗时之侬金意、侬金勒、侬金澄、侬仲武等,当时之蛮酋也。”广南侬氏最早见于史传者为宋仁宗时之侬夏诚、侬夏卿兄弟,嘉祐七年 (1062),侬夏卿、侬平、侬亮亦自特磨道来归宋。元代初期及中期见于史传者,有侬士贵、侬士富兄弟。元至元十二年 (1275),侬士贵率三十七州洞十万户归附云南行省,朝廷封他为广南西路宣抚司宣抚使知特磨道事 (福州团练使知特磨道事)。侬士贵死后无嗣,传位于其弟侬士富。侬士富又传位给其子侬信。据元无名氏《招捕总录》载:“广南西路宣慰 (抚)司侬士富上言:安宁州沈法昔招引唐兴州 (治在今广西百色市唐兴)黄梦祥、深碎县林言与花角蛮围士富所居,杀掠,抢虎符,执其子信以去。”可见侬士富已继他哥的位。[2](P360-370)士富之子侬信就是侬郎恐的父亲。侬先生在《广南侬氏土司》一文中也承认:“元顺帝后至元间 (1335-1341)侬士贵的孙辈侬郎恐亦因军功授宣抚职,郎恐孙郎金于洪武十七年 (按:应为十五年)投明,改广南西路宣抚司为广南府,授郎金为土同知。从此,侬土司一直世袭到 1948年才结束。”①历史事实雄辩地证明了侬土司不是侬智高后裔,而是特磨道侬氏的后裔。

可是旧史志上都说 “土酋侬姓,智高之裔也”。《云南志钞·土司志》甚至说:“广南土官侬氏,其先侬郎恐,智高之裔也。”除了侬先生所举外,我还可以举出许多,如,天启《滇志》卷三十说:“侬人,其种在广南,其首为侬智高裔,部夷也自号侬。”总之,旧史志上凡涉及到壮族先民、侬人,便都说是侬智高之裔,土酋侬姓,侬智高之裔,一个抄一个,反正一个都不是自己调查的“第一手资料”,都不顾历史事实,直到今天还有人照抄,以为抄的条数越多就 “证明”自己 “论据”越 “充分”。呜呼,如此传抄,谈何研究!

古人传抄暂且不说,只说 1992年出版的《中国土司制度》,其中提到广南府土同知时说:“土官侬郎恐,智高之裔也,元至元间立广南西道宣抚司,郎恐以军功授宣抚职,卒,传子不花,卒,无子,传弟贞佑。”[3](P546-547)这是从道光《云南志钞》抄来的。作者未经考证,也不辨事实真相,不吸收各方面的研究成果,《云南志钞》怎么写照录,结果有许多错讹。这里仅举几例:1.广南土同知传了二十七任,他只写二十三任。2.明洪武十五年云南平,十一月“革故元广南西路宣抚司置广南府,以土酋侬郎金为同知。”这是《明太祖实录》卷 150说清楚的,《中国土司制度》却写成十七年,往后推了两年。3.洪武十八年三月,侬郎金进京朝贡,回来后于洪武十九年病故,无嗣,以其叔侬贞佑袭替,《中国土司制度》却写成 “传子不花。卒,传弟贞佑。”侬贞佑是袭替侬郎金的,因郎金无子,是叔替侄职。4.《中国土司制度》说:“元至元间,立广南西道宣抚司,郎恐以军功授宣抚。”事实是:元至元十二年 (1275)侬士贵率三十七州县十万户投靠云南行中书省后,元朝才在特磨道置广南西路宣抚司,任命侬土贵为宣抚使。元贞、大德之后是侬士富任宣抚使,说侬郎恐在至元间就“以军功授宣抚”是不对的。侬郎恐任宣抚使应该是后 “至元”(1335—1340)的事,从前至元 (1264—1294)到后 “至元”,中间隔元贞、大德、至大、皇庆、延祐、至治、泰定、天历、至顺、元统几个年号,时间间隔数十年。[4](P428-463)笔者认为《中国土司制度》的作者把“前至元”和 “后至元”搞混淆了。侬郎恐任职乃是元朝中后期的事,属 “后至元”。其他错讹还多,本文不一一列举。

如前所述,侬郎恐的父亲就是侬信,他的祖父,就是侬士富,是地道的特磨道侬氏的后代,怎么能说“土官侬郎恐,智高之裔也”呢?这当然不是《中国土司制度》作者的杜撰,他也是抄来的,第一个错了,以后也错了。就好像多米诺骨牌,第一块倒下了,其他也跟着倒下。

侬先生还引清《广南府志·略》卷 4《檄文》广南知府王显绪答云贵总督问来作证。王显绪说“广南地方……在宋为侬智高所据,其民沙侬共处,前明时有土知府一员,即以侬智高子孙袭职。”王显绪任广南知府是乾隆二十七年至三十一年,云贵总督巡察广南地方时是乾隆三十六年,王已不在任上。就侬先生所引文字看有几点不实:一是侬智高从来就没有“据”过广南,他出生在傥犹州 (今广西靖西县东部),从起义到活动都在广西,直至宋皇祐五年正月昆仑关失利后才率余部进入特磨道。一路被宋军杨文广部追击,侬智高且战且走,只留下其母及弟智光、子继封、继宗等少数人,在侬夏卿的帮助下收得残众 3千余人,在丝苇寨进行训练,准备东山再起。而侬智高本人则亲率队伍继续西行,最后死于元江 (和泥),在广南境内活动不到一年时间,能说是 “据”吗?二是王显绪说:“前明时有土知府一员,即以侬智高子孙袭职。”众所周知,明洪武十五年,广南设府以后,侬郎金是第一个任土同知。把侬郎金之后历任土同知说成侬智高子孙不符合事实。从广南设府,以土酋侬郎金为同知起到 1936年最后一任同知侬鼎和止,哪一个是侬智高子孙呢?侬先生在《广南侬氏土司》一文中也承认:“侬氏统治广南的历史实可追溯到唐朝,历时达一千多年。”①既然这样,侬土司怎么又成了侬智高的后裔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所以,对待旧的史志,要想一想是否真有道理。笔者认为,之所以产生这些错讹,是因为他们未分清广源州侬氏和特磨道侬氏的区别,以为特磨道侬氏就是广源州侬氏,因为都是 “其族也”。只要提到侬氏以为都是侬智高后裔,侬智高就成了壮族侬姓的代名词。还有一个误区是把侬智高部下的后裔等同于侬智高后裔。侬智高离开广南后,他的部下散落在广南各地乃至滇南各地,他们的后裔不等于侬智高后裔吧?

二、侬鼎和撰宗支图并不认同是智高后裔

民国《广南县志·职官》载:“广南侬氏之最早见于史传者为仁宗时之侬夏卿,次为侬士贵,故广南土司以史推测当为夏卿、士贵之后,而府志载世系只及郎恐,夏卿、士贵不与焉。一班人谓土司为智高后,其族坚不承认。”不仅 “其族坚不承认”,由侬鼎和所撰、土司宗族族长侬霸先认可的《宗支图》也没有承认他们是侬智高后裔。是侬鼎和疏忽,还是他甘愿背 “背祖”的黑锅?我想都不是。他是忠于历史,不想夤缘攀附,忘掉祖宗。“侬姓为蛮中大族,自唐以来即盘据各地为一方酋长”。[1]早在侬智高出生之前,广南这片土地就有侬氏居住,他们有自己的酋长,见于史传者,唐代就有侬金意、金澄、仲武等,宋代有侬夏诚、侬夏卿,宋末元初有侬士贵、侬士富、侬平、侬亮。[2](P372)明代首任土同知侬郎金就是侬郎恐的孙子。凭什么说他们是侬智高后裔呢?侬夏诚、侬夏卿、侬士贵、侬士富都是当地的土著民族,难道他们不可能是侬土司的先祖吗?

宋嘉佑七年 (1062)十二月,特磨道首领侬平、侬亮、侬夏卿归附宋朝,朝廷授予他们“忠武将军”的官衔,照领特磨道事;元至元十二年(1275)二月,福州团练使知特磨道事侬士贵率 37州县 10万户归附云南行省,被授予广南西道宣抚司宣抚使知特磨道事。[2](P369-370)从嘉佑七年到至元十二年的二百余年间,关于侬氏世系传承史载甚少,说侬土司就是侬智高的后裔缺乏依据,且过于武断。侬先生说:“侬平是什么人?多大年纪?住在何处?既无史文记载,也没有什么传说。因为他和侬夏卿投宋时排名第一,便说他是侬夏诚之子,还承袭了特磨道主之位。因此,侬土司是他们的后裔,这种推测难以令人信服。”笔者认为,不管侬平是不是侬夏诚的儿子,他住何处,但嘉佑七年他和侬夏卿、侬亮一起归附宋朝,被朝廷授予“忠武将军”照知特磨道事,总是事实,说侬土司是他们的后裔总比说是侬智高后裔更令人信服吧。侬士贵是侬士富之兄,是史有记载的,士贵无嗣,传位于士富,“兄终弟继”是壮族土官传位之常理。侬士富何时袭替,史无记载,不好妄说。不过《招捕总录》已记载了侬士富是广南西道宣慰 (抚)使兼知特磨道事。[2](P372)侬士富有子侬信,他死后自然传给儿子,这也是土官传承的规矩。侬信是侬郎恐之父,郎恐之后有侬土司族谱记载,笔者不再赘述。侬鼎和撰《宗支图》因何不提郎恐之前的世系,而只依旧“谱牒”所言,从郎恐开始?笔者认为,他当时确实搞不清楚郎恐以前的世系传承,如依旧志书所言,就得写上是“侬智高后裔”,承认土司是侬智高后裔,但他有自己的主见,不想人云亦云。现今部分研究者无视《亲供宗图》的传承关系,仅凭旧志书上零星记载的一面之辞,便草率断定侬土司是侬智高的后裔,岂不谬哉?

三、白马庙供侬智高问题

建于明末清初的广南白马庙,后殿供奉侬智高神位,有人以此为据,认为侬智高是侬土司先祖。这未免牵强附会。笔者认为,尽管历代对侬智高其人褒贬不一,但广南壮族民众始终认为他是民族英雄,敬重他、崇拜他,甚至神话他,为他建庙供奉是很自然的。但是,供奉他,不等于他就是先祖,供奉侬智高的人也不一定就是他的后裔。一个民族认为某历史人物在某地有威望或影响,要后人永远向他学习,于是便为他立祠建庙供奉是中国的传统习俗。有的是人死之后立,有的人还活着便立,这种情况,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比如,通海的句町庙,因为西汉时句町王曾被派到通海一带征战有功,当地人就建句町庙纪念他,有人就以为通海是句町所在地,非也;广南知府宋湘、何愚因在任上为广南做好事,广南民众曾为他们立过生祠纪念。民国时期,唐继尧率军到贵州,贵州人为他立过生祠。同样的道理,广南建白马庙、阿用建侬智高庙,是因为侬智高是抗交反宋的民族英雄,要纪念他,这不等于承认侬智高就是他们的先祖。同样的,广南也建有杨官庙,纪念镇压侬智高起义的狄青、杨文广,难道建庙人就是狄青、杨文广之后吗?

壮族土官在追溯源流时之所以攀附历史上的“名人”,是因为这样做“既可将自己区别于治下的‘蛮夷’,又可弥足心里的虚弱,在充斥民族压迫氛围的官场中昂起头来,略略求得自我心态的平衡”[2](P36-37)。“人们过于轻信土官族谱。壮人的族谱,多系从土官的族谱影响而来,而土官的族谱就其渊源始祖是外来的汉族而言,多属误传。因其流传已久,且为明清以来历史文献承认与附证,后人不加稽考,以讹传讹,形成真伪难辨、以假乱真的态势。……必须从史学的角度对壮族的族谱,尤其是土官的族谱加以科学的考证,以求去伪存真恢复本来面目。”[5](P20)粟冠昌教授通过严谨的考证,在《广西土官民族成分初探》 (1963年)和《广西土官民族成分再探》(1981年)两篇论文中坚持认为,壮族土官族谱在族源上普遍不真实,多属附会。[3](P20)笔者认为,把特磨道侬氏和广源州侬氏混淆起来,把广南侬土司说成是侬智高的后裔,就纯属附会。广南侬土司就是特磨道侬氏的后裔,与广源州侬氏虽同族同姓,但不同宗。侬智高是广源州人氏 (出生地在傥犹州),活动地点都在广西地盘,只是起兵失败后才到过广南,在广南活动不到一年时间。其母嫁给侬夏卿,其时侬夏卿也不在阿用,而是在广南城内。侬夏卿是支持侬智光母子在丝苇寨 (注意:不是特磨寨)训练残众,以图东山再起的。丝苇寨离城 15里而阿用离城 60余里,可见不是一个地方。其实侬土司是当地壮族头人的后代,他们的先祖世居于广南。

他们之所以建庙供奉侬智高是因为侬智高是抗交反宋的民族英雄,让子孙后代向侬智高学习。传说侬智高生前爱骑白马,所以,建的庙也称白马庙。而在阿用村建的庙则直接就称侬智高庙。“相传古时有从广西来的军队攻打阿用侬土司家,发现村子四面山上布满武装,以为侬家人多,早有准备,难以取胜,便自行退去。侬家以为是侬智高显灵,保护村子安全,便在村后山上建庙祭祀。”①可见,阿用村建庙祭祀也不是因侬智高是自己的祖宗。

由此可见,白马庙或侬智高庙祭祀侬智高,不是因为他是祖宗,而是把他当成英雄,当成偶像崇拜,说侬土司是侬智高后裔乃是少数人不顾历史事实的牵强附会,不仅 “其族坚不承认”,就连土司本人也没有承认。

四、如何看待侬兴道的“署名”

侬先生在其文中说:“且看道光 28年知府李熙龄主编的《广南府志》,在七个校刊官员中,有时任土同知侬兴道的署名,《府志》明确记载,侬土司是智高后裔,如果不是,侬兴道岂肯署名去背‘叛贼’后裔的黑锅。《民国县志》的编者,不可能不看这本《府志》,看过了却说:土司坚不承认是智高后裔,除了别有用心还有何解释。”笔者认为,侬先生这样看问题有点偏颇。

道光 26年侬兴道袭任土同知职时不过是十六七岁的小伙子,道光 28年《府志》编成,把他列为“校刊者”之一,应该说是知府李熙龄对他的尊重。但初涉政事的侬兴道是否认真履行“校刊”职责,校刊中能否看出什么问题,看出问题敢不敢提意见,就算他敢提意见主编采不采纳,这都是不得而知的问题,怎么能说有侬兴道署名就证明侬土司是侬智高后裔了呢?笔者认为,道光《广南府志》编成后知府李熙龄让侬兴道署名,除了说明知府尊重少数民族土司头人之外还能说明什么呢?有侬兴道署名不能“证明”侬土司就是侬智高的后裔。

侬先生不相信民国《广南县志》,说:“这本《县志》的主持人是时任广南县长的杨杼,他因勒索侬土司家一万元大洋未遂便在《县志》上搞鬼。”①龙云在批准侬鼎和袭任土司时说:“兹据查复,索贿一节,尚无实据。”[2](P398)事实上,民国《广南县志》虽未正式出版,但搜集的资料是比较全的,对待材料是慎重而严肃的,不是只要旧志书写上,照抄就得了。道光《广南府志》上不是明确记载侬土司是智高后裔吗?民国《广南县志》并没有照抄,而是说:“故广南土司以史推测当为夏卿、士贵后,而府志载世系,只及郎恐,夏卿、士贵不与焉。”说明他们对侬土司是侬智高后裔说是存疑的。仅凭道光《广南府志》土同知侬兴道的 “署名”便断言侬土司就是侬智高后裔,谁否认谁就是“别有用心”,笔者认为,侬先生不应该用这种态度对待历史问题。其实广南侬氏土司,其先为特磨道首领,是特磨道侬氏的后裔,诚如和尚头上的虱子,无庸置疑,还需要到处抄旧志书吗?

五、广南侬土司是特磨道侬氏的后裔

侬先生说:“侬平住在何处,史无记载,他肯定不住在阿用。因此侬夏诚和侬平不是侬土司先祖。”①请问,侬智高就住在阿用了吗?侬智高的儿子继宗、继封,他的弟弟智光住在阿用了吗?《宋史·蛮夷三》载:“智高败走,阿侬入保特磨道,依其夫侬夏卿,收残众得三千,习骑战,复欲入寇。至和初,余靖督部吏黄芬、黄献珪、石鑑、进士吴舜举发峒兵入特磨,掩袭之。获阿侬及智高弟智光、子继宗、继封,槛送京师……”说明侬智高弟智光、子继宗、继封及其母阿侬都离开了特磨,何以见得就是侬土司的先祖?

如前所述,宋嘉佑七年 (1062)侬夏卿、侬平、侬亮亦自特磨道归附宋朝,朝廷还授予他们“忠武将军”,照知特磨道事,[1]不管他们住不住在阿用,他们都是特磨道主还用怀疑吗?他们的后代难道就不可能成为土司吗?尽管 “史无记载”,但合情合理,总比认侬智高更合理些吧。侬先生认为,侬夏诚、侬平不住在阿用,不可能是侬土司的先祖。侬智高就来自阿用吗?以住地来否认侬夏诚、侬平是侬土司的先祖是不科学的。笔者认为,应以血统来说明,不应该以住地来说明。不管侬夏诚、侬平住在何处,他们都是特磨道侬氏的血脉,他们都有可能是侬土司的先祖。他们是住在城里,土司衙署不也建在城里吗?今天,侬土司的后裔分散在各地,并不都住在阿用,难道不承认他们是土司后裔吗?

明清史志凡涉及到壮族先民都无一例外地加上“智高之裔、之种……”表述,侬土司糊里糊涂就成了“智高之裔”。广西民族研究所白跃天教授根据大量史实,对广南侬氏《亲供宗图》作了详细考证之后,指出了许多错讹,否定了广南侬土司是侬智高的后裔之说。这对我们认识广南侬土司的来龙去脉和历代土司在历史上所作的贡献是很有用的,应该感谢白教授的考证,澄清了许多历史上的是非。

综上所述,广南侬土司只能是特磨道侬姓的后裔,不可能是侬智高的后代。侬智高出生之前,特磨道已有侬姓居住,他们有自己的酋长。侬智高主要活动在广西左右江流域,后因抗交反宋,起义失败后才到过广南,活动时间不到一年。其母阿侬及弟智光、子继宗、继封也都被 “槛送京师”,没有留什么后代。侬智高本人,据道光《广南府志》记载:“智高孑身投蛮,至和泥,其首陆豹皆不及从,蛮人疑之,且虞且险诈,鸩而杀之,大理遂函其首以归于京。”[6](P41)有些人读到此便顾左右而言他,不愿正视,硬说其 “不知所终”或 “改名换姓”,都希望他不死,说什么宋神宗熙宁二年侬智高还在广南出现,这可能吗?坚持“侬智高后裔”说的人,是把侬智高部下的后裔当成侬智高后裔了。但是,侬智高部下的后裔不是特磨道侬氏的后裔,两者是不能混淆的。广南侬土司只能是特磨道侬姓土酋的后裔,这个历史事实是不容否定的。

注 释:

① 见中共文山州委统战部,文山州古籍办,文山州壮学发展研究会编的《侬智高问题论文资料集》.第 39、40、47-48、48、285页.

[1] 民国.广南县志·大事记[Z].

[2] [日 ]谷房男,白跃天.壮族土官族谱集成 [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

[3] 龚荫.中国土司制度 [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

[4] 冯君实.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5] 张声震.壮族通史 (上)[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

[6] 杨磊,等.广南府志点校 [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广南广南县土官
ABSTRACTS
广南坝美 一个藏在青山绿水间的世外桃源
广南县耕地质量现状与保护对策
On the heating mechanism of electron cyclotron resonance thruster immerged in a non-uniform magnetic field
从明清时期土官与流官的权力变替过程看蒙化地区的改土归流
广南蒜头果发展现状与保护
明代南丹土官莫祯的政治智慧初探
对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下者偏村壮族村寨民族服饰的研究
广南县总工会:“贷免扶补”工作成效显著
禄丰土官镇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尝试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