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民间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变迁及其传承和保护——以麻栗坡县猛硐乡丫口村壮族为例
2010-08-15李锦发
李锦发
(文山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文山 663000)
本文所说的丫口村为麻栗坡县猛硐瑶族乡猛硐村委会下辖的一个自然村,以村子居于山丫口而得名。
2007年,丫口村有农户 78户 339人,其中壮族 77户 336人,苗族 2人,瑶族 1人。丫口村主要种植水稻,辅以玉米、黄豆、花豆、薯类等农作物,以及茶叶、八角、草果等经济作物。2007年,丫口村被列为麻栗坡县温饱示范建设村之一,共修建进村路 1050米,入户路 1320米,改造厩舍、卫生厕所、房屋亮化、卫生厨房 78间,沼气池 68个,建科技活动室 1幢,活动场地 250平方米。
笔者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当代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基层经济与社会发展典型调查·云南部分”(文山子课题),丫口村被列为 4个调查村寨之一。2008年 1月和 9月,笔者前往丫口村进行了实地田野调查,对该村壮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变迁及其传承、保护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分述如下:
一、丫口村壮族民间传统文化
(一)部分文化习俗
邻里相帮的习俗:村里特别注重血缘、亲缘关系,举凡一家有事,全村人都会出面相帮。比如谁家建房盖屋,村里人都会前来帮忙;遇到谁家娶媳妇或姑娘出嫁,村里人都会自带桌椅板凳、碗筷前来帮忙摆酒席;遇有谁家老人去世,亲戚朋友都会主动前来帮忙办理丧事,将老人送上山。
婚礼、生育习俗:举行婚礼当天有 “报告祖先”的习俗,意为告知 “是我们家族的成员了”。笔者在实地调查过程中,时逢村民熊某娶媳妇。当天,在新娘进男方家的家门时,先行交 “进门钱”才进家。在男方家祖先牌位前举行“报告祖先”的仪式,地上摆放一床席子,新郎、新娘一起跪在席子上,贡桌上摆放一个猪头、三碗饭、三碗菜、三杯酒,点燃三柱香,由麽公主持献祭仪式。
家有产妇,需在门外挂一顶帽子,警示外人不能进家。
诞生礼习俗:婴儿满一个月时,有吃 “月米酒”的风俗。在吃月米酒期间,客人携带鸡、鸡蛋、衣服等礼物前往祝贺,参加月米酒宴的亲戚朋友根据自身的经济情况挂 “人情”。当天必须吃汤圆,认为可增加产妇乳汁,让婴儿长得白白胖胖。在婴儿出生后的 3~7天内,第一个进家的男性外人要认为婴儿的干爹。倘若超过 7天没人进家的话,则要到某路口搭桥,认第一个路过的男性为干爹(不分民族、年龄等)。在举行拜干爹仪式时,干爹要在婴儿的手上拴 3根红线,表示驱邪纳吉。
染红鸡蛋的习俗:村民凡家里有喜事,都要用植物原料直接提取的红色颜料将鸡蛋染成红色。婚宴酒席一般每桌要摆放一碗染成红色的鸡蛋。在产妇生育后,向娘家报喜所置办的物品之一就是红鸡蛋。在婴儿满月吃月米酒时,也要染红鸡蛋招待前来出席的亲戚朋友。在自家子女考取初、高中,或是考取大中专学校时,也要染红鸡蛋祝贺。
寿礼习俗:壮族有为自家父母办寿筵的习俗,以示回报父母亲的养育之恩。20世纪 80年代以前,寿礼为糖、糯米粑粑、米、鸡和红米饭;80年代以来,寿礼为鸡和礼钱。寿筵的长寿吉祥物为寿木、米和鸡蛋。
(二)民族节日
三月初三献祭岩神:用 1头黑猪、1只公鸡,由麽公主持献祭仪式。据说以前法国人攻打安南(越南),死了很多人,死者的邪气干扰了地方百姓的安宁。为驱邪纳吉,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都要举行献祭岩神的仪式,以求取村里的平安。献祭时,要看鸡卦,倘若卦象好,则统一献祭 3天;若卦象不好,则由参与献祭者共同决定祭祀的天数。祭祀时要重申“村规民约”,强调不准乱砍森林,若违反,村里要做出相应的惩罚,并让其承担献祭岩神活动期间的所有费用。
六月初六献祭龙树、山神和田公地母:献祭活动由寨老主持,并宣讲村规民约,检查一年之中有谁违反了村规民约,要对违反者进行相应的处罚,并让其承担献祭龙树期间的所有费用。对于村规民约,需经过全体村民召开会议讨论,并形成相应的惩罚条款,经全体村民按手印后生效。执行者为村干部,罚款用于村寨的社会公益事业。
开秧门:农历三月二十七、二十八日开秧门,先献祭祖先,由村里头人或 “布板” (寨老)先行栽种后,其他村民才可栽种,一般都要互相帮忙和换工。
尝新节:农历八月的第一个属鸡日,用刚成熟的稻穗 (意为 “稻母魂”)举行献祭仪式,需插上艾蒿、菖蒲,献祭的必备物品有山楂、芋头。在举行仪式过程中,先用山楂、芋头喂猪,再用蒸熟的新米喂猫和狗,壮族认为猫给壮族带来稻种,而狗又背猫过河,为表示感恩,要让猫和狗先尝新米饭。
(三)禁忌习俗
不能坐在门墩上 (意为不懂礼);不能戴凉帽、蔑帽等一类帽子进家;在祖宗神位上,不能使用死牲畜的肉献祭;王氏家族不能用鸭肉献祭祖先,并不吃鸭肉;吃饭时,不能从中间盛饭,而要从两边盛起,否则会将钱财挖空;在喜庆、节日期间,摆放在祖宗神位神龛前的一桌为男性或女性长老的座席,其他人等不能随便入坐,意为尊敬老人;在杀鸡招待客人时,鸡头、鸡血、鸡肝等都要先敬老人,鸡大腿则让给儿童,意为尊老爱幼;在吃饭时,不能用筷子敲碗,若听见响声则被视为不祥之兆;在进家门时不能吹口哨,否则会把鬼魂给喊进家来,因这类似于“走阴”时发出的声音;村里的龙山、龙树被奉为神圣之地,任何人都不能在此地吐痰和大小便;家中有产妇、重病人时,要在大门外插一棵桩,挂一顶蔑帽,警示外人不能入内;不能在河流或水源之处大、小便,污染水源;不能在长辈旁边放屁,意为不懂礼貌。
二、壮族传统文化的变迁与传承保护
(一)一些传统文化面临中断乃至消失
如,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村民相互帮忙或农忙时节互相换工的传统习俗正在面临着中断。现在,栽秧时节已开始出现自家办理伙食、出钱请别人帮工的现象。但是,在收割稻谷或玉米时仍保留着互相换工的习俗。
再如,村中某家遇到婚丧大事,历来有亲戚朋友、邻里间相帮的习俗。但是,几年前,村里某家兄弟俩因长期外出打工,平常时日不能帮助其他村民,当其父母去世办理丧事时,村民没有前来帮忙的。
再如在温饱示范村建设过程中,村里的住房条件、卫生条件都有了根本性的改观。但是,壮族传统的干栏建筑却没能得到应有的传承和保护。而以砖混结构建筑取而代之,致使干栏建筑工艺失传。再如壮族传统的织布机,舂米的传统器具脚碓、水碓等因失去原生环境而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些传统文化的丢失,对壮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乃至民族归属感和认同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二)民间文化事象承载了传统观念
今天的文山壮族人民仍保留着染红鸡蛋、染红米饭的习俗,在杀鸡祭祀祖先和神灵时,纸钱必须沾鲜鸡血,还要用鸡脖子上的羽毛沾鲜血贴在神牌上,同时还保持饮生血、吃“红血旺”的风俗习惯,壮民族已经把鲜血和红色视为生命及血亲亲缘关系的双重象征。因此,在壮族传统社会中,“染红鸡蛋”这一传统民间文化事象承传、延续并发展着民族情感,乃至承载有族群认同。
壮族认为,人死之后,灵魂依然在奈何桥 (壮族观念中的阴阳分界)那边生活下去,在阴间的祖先,能给阳世的子孙福佑,平安发财,消灾除难。在人们的观念里,祖宗的在天之灵是很神圣的,切忌亵渎。丫口寨祖宗神位上不能使用死牲畜的肉献祭,这蕴涵着供奉祭品的圣洁性,以及尊崇并取悦祖先神灵以乞求护佑、降福的文化观念;王氏家族不能用鸭肉献祭祖先,这蕴涵着 “鸭”与 “压”相谐音,以文字性忌讳避免得罪祖先神灵并摆脱不吉利。
村民认为,从中间盛饭会将钱财挖空,喜庆、节日期间吃饭时用筷子敲碗被视为不祥之兆,进家门时吹口哨被认为把鬼魂给喊进家来,这是以禁忌习俗规制社会成员的行为模式,对社会成员发挥着强制性社会规范的作用。
村民在吃月米酒的当天必须吃汤圆,这蕴涵着可增加产妇乳汁,让婴儿长得白白胖胖的观念。在举行拜干爹仪式时,干爹要在婴儿的手上拴 3根红线,这蕴涵着驱邪纳吉的观念。农历三月初三举行献祭岩神的宗教仪式,这蕴涵着驱除“安南之难”中的死人邪气、求取村里百姓平安的观念。村民寿筵的长寿吉祥物为寿木、米和鸡蛋,这蕴涵着吉祥、长寿以及增粮、增寿的观念。
(三)民间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整合
农历三月初三举行献祭岩神的宗教仪式时,对违反村规民约以及乱砍乱伐、偷鸡摸狗等社会行为进行相应的惩罚。不但承载了献祭祖先的功能,而且还蕴涵着保护森林的现代功能。
农历六月初六献祭龙树期间,对违反村规民约者进行相应的罚款 (乱砍乱伐树木者罚款 150至200元),并让其承担献祭龙树期间的所有费用,其罚款用于村寨的社会公益事业。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宗教仪式将村规民约灌输给全体村民,这不但承载着培育族群成员群体凝聚力的功能,而且还蕴涵着惩戒教育和保护森林环境的现代功能。
丫口村《村规条约》规定:不准用任何爆炸物品 (包括麻鱼机和其它电具)炸鱼、毒药毒鱼,对违反者进行相应的罚款,举报者给予罚款金额 50%的奖励。《村规条约》还规定:瘟鸡、瘟鸭严禁往河里丢,各自责任山的竹、木、笋严禁他人侵害,各自经济林地严禁放牧入内,严禁偷盗牲口及经济作物,严禁以酒侵害他人,严禁占用集体土地为坟地私用,对于违反上述行为者给予不同程度的罚款。这是传统习惯法的现代性变异或转化、转型,即传统习惯法以村规民约形式彰显出来,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功能。
任何人都不能在村里的龙山、龙树处吐痰和大小便,也不能在河流或水源处大、小便,污染水源,这蕴涵着保护龙山、龙树的神圣性和水源卫生世俗性的社会文化功能。
致谢:笔者在开展实地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得到了丫口村支部书记、村民一小组组长王应刚、村支部副书记王加标及其家人,麽公王德富,原乡文化站退休职工侬云昌,以及猛硐村委会支部书记王凤刚等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对他们深表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