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壮剧研究概览
2010-08-15刘诗仁
刘诗仁
(文山州艺术研究所,云南文山 663000)
云南壮剧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戏曲剧种,说它古老,是因为它最早的一支诞生在清道光年间,到了光绪年间,它所有的分支 (包括广南沙戏和文山乐西土戏)便已经全部形成了;说它年轻,是因为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所流布的地区地处偏僻,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使它在艺术上的发育成长还处于不大健全和成熟的阶段。正因为不大健全和成熟,也就存在着极大的可塑性,留下了可以继续发展的广阔空间。也许正因为看到了这一点,许多青睐云南壮剧、热望云南壮剧得以继续发展的有心人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努力着。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上世纪 50年代,在党和人民政府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关心重视下,一些文艺工作者对云南壮剧的调查和研究便陆续开始了,特别是在 1961年省文化局派出艺术辅导组对文山州壮剧团进行辅导帮助以来,对云南壮剧这一剧种的调查研究一直延续至今,有的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结出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早在 1959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云南兄弟民族戏剧概况》一书中,就刊载了刘钺先生通过调查研究所撰写的《壮族土戏》、《看土戏》、《土戏〈大闹金岗山〉观后感》等文章,对云南壮剧作了初步的介绍。后又有曲六乙先生的《边疆民族戏剧的新葩》刊载于《剧本月刊》1962年 4月号。1961年冬,黎方先生、何铭先生由云南省文化局委派下到富宁,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云南壮剧浅识》、《试谈云南壮剧音乐》等文章,刊载于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少数民族戏剧研究》。继而曲六乙先生又撰写了《富宁壮剧》、《广南沙戏》两篇文章,载于 196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一书。进入 80年代之后,又有李贵恩、侬怀伦、黄懿陆、汤绍良、何朴清、刘诗仁、赵耀华、曹善、陈彤彦、邹汉松、许六军、梁宇明等同志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和创作实践,撰写了不少文章陆续发表于《云南剧目选辑》、《广西地方戏曲史料汇编》、《云南戏曲资料》、广西《民族艺术》、云南《民族艺术研究》、《小戏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文山报》等各种报刊。1987年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研究论文集》,收入了刘诗仁撰写的《论云南壮剧的开放性》、赵耀华撰写的《乐西土戏浅谈》等文章。特别是自 1985年 3月《云南壮剧志》资料收集和编纂工作开始之后,对云南壮剧的调查研究工作就开展得更加广泛了。那时,文山州成立了《云南壮剧志》编辑部,各县都成立了编辑小组,参与和投入到这一工作中的专职人员多达三十余人。经过了十年的努力,在文山州文化局、文山州民族事务委员会的有力领导和《中国戏曲志·云南卷》编辑部的具体帮助指导下,《云南壮剧志》于 1995年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云南壮剧终于有了自己的剧种志。在志书出版之后,一些钟情于壮剧艺术、着眼于推动壮剧向前发展的文艺工作者对云南壮剧的研究仍未停止,2004年,黎方先生、何朴清先生又开始策划《云南壮剧史》的编写。2007年,《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辟出专栏,开始了对云南壮剧的学术研究。2007年,退休不久的原文山师专宣传部长许六军向学校提交了“云南壮剧田野调查及研究”这一科研课题的申请,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列为该校重点科研课题。同年,作为全国艺术学科“十一五”规划国家年度课题的《中国少数民族剧种发展史》出版,其中第七章为云南壮剧。又有作为文山民族音乐文化系列丛书之一的《富宁壮剧音乐》一书出版。2008年,《云南壮剧史》出版。2009年,文山师专青年教师刘琉、徐建、任富强等人又在学校的支持下展开了“云南壮剧的保护与传承”这一课题的调查与研究。2010年,作为云南地方戏剧丛书之一的《壮剧》一书出版。以下仅对有关云南壮剧的资料集和学术专著作一次粗略的概览,以便于后来的壮剧研究者查阅和参考。
《壮剧音乐资料》 1962年 1月云南省民族戏剧观摩演出大会秘书处编印,内部资料,32开本,90页,内收壮剧音乐曲调 85支。陈忠义、侬大益、杨正修、赵宽怀、罗安庭、王在春、李元明等壮剧老艺人演唱;曲明、段华、汤绍良等记谱;云南省滇剧院何铭为该书撰写的《壮剧音乐介绍》载于首篇。
该书共分五个部分:富宁土戏唱腔部分收集了[哎依呀 ]曲调 8支,[哎的呶 ]曲调 5支,[乖嗨咧 ]曲调 6支,[依嗬嗨 ]曲调 33支。土戏曲牌部分收集了 [大闹台 ]、 [大过场 ]、 [喜庆调 ]、 [唢呐调 ]、 [哭调 ]等 9支。土戏打击乐部分收集了[出场入场锣鼓 ]、[唱腔锣鼓 ]、 [唱腔锣鼓接身段或上下场锣鼓 ]、[基本锣鼓点 ]等 4支锣鼓谱。沙戏唱腔部分收集了 [快哥来 ] (今译为 [乖哥来 ],女角腔)、[侬阿里 ](今译为 [侬阿尼 ],男角腔)等两支曲调。民歌部分收集了 [郎恒山歌 ]、[天保山歌 ]、[八角山歌 ]、 [八宝山歌 ]、 [皈朝山歌 ]、[剥隘山歌 ]、 [酒歌 ]、 [广南侬歌 ]、 [壮族民歌 ]等 18支曲调。
《云南壮剧选·第一辑》 文山州民委、文联、剧协 1983年 12月联合编辑,内部资料,广西百色地区右江日报印刷厂印制,32开本,452页,30余万字,印数 1000册。
该书由陈彤彦、沈朝忠、杨照昌、黄士鼎担任责任编辑。共收入大戏 10个,小戏 2个。其中,有根据传统壮剧整理改编的剧目《大闹金岗山》、《蝴蝶媒》、《王宝钏》、《错配鸳鸯》4个;有根据壮族民间传说创作的神话剧《凤凰公主》、《飞龙马》2个;有根据本地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事件创作的新编历史剧《和睦皈朝》、《万年树》2个;有取材于壮族民间故事创作的生活喜剧《换酒牛》、《卜荷戏土司》、《野鸭湖》3个;还有反映自卫反击战期间边疆生活的现代戏《木棉花开》一个。
《壮剧舞台艺术——〈和睦皈朝〉、〈野鸭湖〉》文山州文化局、民委、文联 1985年 11月联合编辑,内部资料,文山报社印刷厂印制,32开本,200页,15.5万字,印数 500册。
该书由陈彤彦、高联昌、沈朝忠、杨照昌担任责任编辑。在简明扼要的前言中,说明此书是将文山州壮剧团 1984年 11月参加云南省第二届民族戏剧会演时演出的《和睦皈朝》、《野鸭湖》两剧有关资料汇集出版,“尽可能保留原演出时的舞台艺术风貌,对剧目评论的褒贬之词,亦一律不予增删,其目的是为壮剧以后的发展和研究提供翔实可靠的资料。”全书共分《和睦皈朝》舞台艺术、《野鸭湖》舞台艺术、《和睦皈朝》和《野鸭湖》舞美设计三个部分。
在《和睦皈朝》舞台艺术这一部分中,收入了彤彦撰写的《壮剧〈和睦皈朝〉编导的求索》、许六军撰写的《新的尝试、新的起点——壮剧〈和睦皈朝〉音乐设计体会》、晏彩鸣撰写的《扮演沈娘花的一点体会》三篇体会文章,另有孟家宗、李荫厚、郭思九、戎佩坤、诗仁、武培根等人撰写的评论文章六篇,还有陶增义《观壮剧〈和睦皈朝〉》诗一首。并附有《和睦皈朝》文学剧本和唱腔乐谱选段。
在《野鸭湖》舞台艺术这一部分中,收入了何朴清撰写的《壮剧〈野鸭湖〉创作随想》、邹汉松撰写的《〈野鸭湖〉音乐设计的体会》两篇体会文章,另有孟家宗、诗仁撰写的两篇评论。并附有《野鸭湖》文学剧本和唱腔乐谱选段。
在《和睦皈朝》、《野鸭湖》舞美设计这一部分中,收入了于刻功、罗光明设计的《和睦皈朝》舞美设计图六幅;石宏、罗光明设计的《野鸭湖》舞美设计图两幅。书后还附有两剧的导演、演员表。
《滇桂黔壮剧、布依戏历史讨论会文集》
《中国戏曲志·广西卷》、《中国戏曲志·贵州卷》、《中国戏曲志·云南卷》编辑部 1988年 4月联合编印,内部资料,32开本,326页,20余万字,印数3000册。
该书是 1986年 10月 28日至 11月 2日在云南文山召开的、由中国戏曲志广西、贵州、云南卷编辑部和文山州文化局共同主办的“滇、桂、黔三省(区)壮剧、布依戏历史讨论会”论文和会议情况记录的结集。
该书由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所郑开绮、邓世林担任责任编辑。共收入滇、桂、黔三省 (区)著名戏剧学者和戏曲志编纂人员有关壮剧、布依戏历史源流及发展形态的研究文章 20篇,其中,涉及到广西壮剧的有 6篇,涉及到云南壮剧的有 8篇,涉及到贵州布依戏的有 4篇,涉及到广西壮剧和云南壮剧关系的有 2篇。正如云南著名戏剧家、《中国戏曲志·云南卷》主编金重在该书序言中所说:“论文二十篇,虽未必字字珠玑,篇篇珍玉,然而言之有物,正是编纂戏曲志成果的体现,又必将有利于戏曲志编纂的质量提高。民族戏曲的研究,民族戏曲学的建立与发展还有待于有志者的不断开拓,这次讨论会的召开,这本论集的编印,或将有利于此一开拓。”“本论文集所集诸篇,其重要内容都偏于阐述壮剧或布依戏的形成及演变,诸文中所见或有不同,那是正常现象。这些论述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对壮剧或布依戏历史作出了某些值得注意的探讨,更在于它们在民族戏曲发生学方面提出了一些方法论性质的问题。”广西戏剧家顾乐真在为本书所写的后记中谈到:“一些历史上的问题,不可能通过一次学术讨论会解决全部意见分歧。但沟通一下研究成果,交换一下不同的看法是很有必要的。至少,各自可以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材料与观点是否需要作必要的修正?至少要达到这毗邻的三省 (区)在壮剧、布依戏的相互关系上不要在各自的戏曲志省(区)卷中出现太大的出入,以免闹出不必要的笑话来。这正是我们三家决定举行这一次讨论会的主要目的。”
滇桂黔壮剧、布依戏历史讨论会的召开是正在进行的戏曲志编纂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举措,《滇桂黔壮剧、布依戏历史讨论会文集》的编辑出版是三省 (区)互通信息、交流学术研究成果的一个重要收获。
《云南戏曲传统剧目汇编 (三)·民族戏剧(第一集)》 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所戏剧研究室、中国戏曲志云南卷编辑部合编,内部资料,1987年10月云南省新闻图片社印刷厂印装,责任编辑:黎方、郑开绮。该书为 32开本,共 429页,约 21万字。
此书共收入云南少数民族戏剧传统剧本 17个,其中壮剧 5个,傣剧 1个,白剧 6个,彝剧 2个,佤族清戏 3个。收入该书的剧本,都是从民间收集到的各剧种传统本子的校订本,有些还是请老艺人口述记录下来的。所谓校订,只是按剧本的统一格式进行了排列,对一些错别字加以纠正,对个别庸俗低级不堪入目的词句予以删除或以空格符号表示,并在剧本中使用民族语的地方增加了汉语译注。校订本强调保持剧本原貌,在内容上不作任何修改。此书的编印,体现了民族戏传统剧目发掘收集工作的显著成绩,这些剧本的研究价值也是不言而喻的。收入此书的《征伐平南侬智高》、《大闹三门街》、《嫦娥女下凡》、《京娘上坟》、《打洞结拜》5个传统壮剧本子,都是由何朴清校订的。
《云南壮剧志》 中国戏曲志云南卷丛书之一,由中国戏曲志云南省编辑部、文山州文化局、文山州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编辑,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5年 4月出版发行。主编:何朴清,副主编:汤绍良、赵耀华、曹善。总审:金重、黎方。参加审定人员分工:黎方 (文字),曹汝群 (音乐),张一凡 (表演),陈复生 (音乐),张桥 (文字),石宏 (舞台美术、图片)。本书为大 32开本,彩页 8页共印有彩照 70张,文字、曲谱 352页,29万字,印数1000册。
该书按《中国戏曲志》的编辑体例编纂而成,全书分综述、图表、志略、传记、附录五大部类。综述部类以历史时期为序,根据史料概括地叙述了云南壮剧的历史和现状。图表部类包括了云南壮剧的大事年表和剧种流布图。志略部类较为详细地记述了包括剧种、剧目、音乐、表演、舞台美术、演出机构、演出场所、演出习俗、报刊专著、轶闻传说、谚语口诀、戏曲对联、名人诗词等有关内容。传记部类记述了李祯伯、王秉仁等 11个已故壮剧老艺人的生平事迹。附录部类附有云南壮剧部分老艺人名录和撰写志书主要参考书目。
《云南壮剧志》一书的编纂自 1985年 3月召开第一次编纂工作会议开始,至 1995年 4月正式出版发行,历时整整十年,凝聚着各级领导和众多编纂人员的心血。正如编者在该书后记中指出的那样:“《云南壮剧志》是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化局、自治州民委的直接领导下编纂的,始终得到了州委、州政府的支持和关怀。富宁、广南、文山等三个县的县委、政府、县文化局、县文化馆、站及县文工队从人力物力上给予了大力支持,文山州壮剧团派出二十多人分成三个小组参加资料普查和收集工作。该书在编写期间,还始终得到了中国戏曲志编辑部和云南省卷编辑部的关心与帮助。”此书在编纂过程中,采取了广泛普查、重点分析、精心开条的方法,从收集到的一百多万字的资料中,精选出可靠资料,写成了三十余万字的条目,力求做到资料的翔实性、编辑的科学性、行文的可读性三者的结合。在广泛普查的过程中,很多同志付出了艰苦的努力,或冒着酷暑,或冒着严寒,或栉风沐雨,不辞辛苦下到边远村寨去调查核实资料的情况举不胜举。在编写条目和修改书稿的过程中,主编、副主编、编审付出了大量细致、繁复的劳动。此书上限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壮族先民——百越民族的蛛丝马迹,下限截止于 1986年。是一部资料丰富翔实、记述客观可靠的云南少数民族剧种志。
《三七姑娘》 文山州文联编辑出版的 “含笑文丛”之一,何朴清壮剧剧本选集,德宏民族出版社 1995年 10月出版发行,责任编辑:童荣云、匡锦。该书为小 32开本,144页,10万字,印数1000册。
此书共收入小壮剧《野鸭湖》、《把关》、《盘江渡》、《考新郎》4个,大型古装壮剧《卜荷戏土司》、《三七姑娘》2个。云南省著名戏剧家黎方在为此书所写的序言中对作者及其作品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他说:“何朴清就是文山州仍然执著地坚持戏剧创作活动的少有的痴情者之一。他虽非壮族,但却在壮乡生、壮乡长,并且从一参加工作开始,就迷恋上了壮剧艺术,若干年来,用他的一管笔,孜孜不倦地从事着壮剧剧本的写作,一些作品经剧团排演后,受到了壮族及各族观众的喜爱,有的并且光荣地在全省全国范围内获奖,这是令人高兴的事。”他还指出:“选入集子中的剧作共有六个,六个本子的取材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取材于壮族人民的现实生活,一是取材于壮族民间传说故事。”接下来对六个剧本逐一作了简短而精当的点评,最后又对作者提出了殷切的希望。作者也在后记中表达了立志要为壮剧的发展而终身努力的愿望。从此书所载的剧本,可以看出文山州壮剧团在 1970年至1988年这段时间内演出剧目的部分情况。
《剧坛耕耘录》 刘诗仁剧本、论文选集,德宏民族出版社 1997年 12月出版发行,责任编辑:童荣云。该书为大 32开本,558页,34万字,印数1000册。
此书总体上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剧本,共收入舞台剧本 12个,其中大戏 6个,小戏 6个。在这些剧本中,大部分都是壮剧剧本,除了有两个标明为花灯剧,6个标明为壮剧以外,余下 4个标明为戏曲的剧本,其实也是壮剧剧本。下篇为论文,共收入戏剧论文 30篇,其中,涉及到壮剧的有 8篇。云南省著名戏剧家金重在为该书所写的序言中指出:“诗仁是个勤苦的坚持不懈的剧作家,多年来,他在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与陈彤彦、何朴清、赵耀华等一起,勤奋地进行戏剧创作与研究,为云南的戏剧事业,特别是壮剧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以后,其他几位同志或因工作调离,或因身患疾病,都先后疏离了文山州的戏剧事业,只有诗仁依然在那里坚守岗位勤耕不辍,尤其在云南壮剧至今仍然在遭遇许多困难的时候他还在孤军奋斗,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金重在序言中还简明扼要地指出了刘诗仁剧作的一些特点:“作者生于壮乡,长于壮乡,对壮乡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的剧本中,洋溢着他对壮乡人民的生存状况,他们的生活与发展前途,他们对改革开放的态度和期望的深切关注,这成为他的剧本的一大特点。”“在艺术形式上,作者似乎更喜欢诗情画意的场面,像《彩虹》、《今夕月又圆》、《壮乡吟》等剧本,歌舞的份量很重,这是诗仁剧作的又一特点。这些歌舞,往往与壮乡的风习结合起来,形成浓郁的乡土气息。”“诗仁有的剧作,达到了更高一层的思想深度。比如《岔河涨水》,剧中的阿顺嫂,表面看来,她不怕男女的肌肤接触而去背一个素不相识的男人过河,似乎思想上很开放。然而实际上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相信背男人过河可以生儿子的传统陋习,这恰恰说明她在表面开放的行为掩盖之下的传统意识,这反映作者观察体验生活的并非泛泛。”在谈到刘诗仁的戏剧论文时金重指出:刘诗仁“针对云南壮剧发展中的一些主要问题,从观念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触及到壮剧发展的痛处。有一些文章中的见解,虽然古往今来已经有许多文艺理论和戏剧家谈论过,但诗仁引用一些前人的见解是针对目前云南戏剧的实际,所以读起来依然会使人感到有新意。”“至于一部分剧评,如对《和睦皈朝》、《野鸭湖》以及赵耀华作品的评论,都实事求是,与人为善,提出的一些意见可供各位剧作者参考。”此书附录部分有刘诗仁剧作一览表,载有刘诗仁从 1964至 1997年间所创作的 47个大小舞台剧和影视剧目录。后记中记述了刘诗仁从事戏剧艺术的简历,同时表达了他对戏剧事业的执著之情。从此书所载剧目和涉及壮剧的文章中,可看出云南壮剧自 1988年以后上演剧目和发展进步的一些情况。
《三下锅集》 刘诗仁戏剧作品选集,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4年 6月出版发行。该书为大 32开本,355页,31万字,印数 1000册。
全书分三辑,第一辑为影视剧本,收入了电影剧本《三七情缘》,电视剧本《悠悠壮乡情》;第二辑为戏曲剧本,收入了《蝴蝶媒》、《曼瑞毕侬》、《龙树沟》三个大型壮剧和《憨憨戏主》、《末路皇姑》、《油菜花开》三个小壮剧;第三辑为戏剧小品,收入了《边城小景》、《西游后记》等 14个小品。黎方先生在为该书所写的序言中指出:“诗仁对壮剧艺术的建设和发展所作的贡献为人们所称道,说明他具有一种壮剧情结。如他在两部影视作品中都写到一些壮族群众热爱壮剧、村里常演出壮剧的情景。他写的壮剧剧本很多,有的参加了省里的调演,有的参加过全国的比赛,如大型壮剧《彩虹》、《曼瑞毕侬》,小壮剧《岔河涨水》、《阿寿还乡》、《憨憨戏主》等。”黎方先生在简述了他与刘诗仁的认识经过后又说:“现在,诗仁已是一位成熟、多产的剧作家。这本《三下锅集》已经是他的第三本著述。在编辑体例上,既与第一本作品、论文合编的《剧坛耕耘录》不同,也与第二本纯论文集的《编剧探秘》有异。这是一本纯作品集,虽然同为戏剧作品,却又细分为影视、戏曲、小品三类体裁,三类体裁下面又有不同的风格样式,显示出诗仁以他丰富的生活积累,深厚的创作功底,具有了驾驭文山州各类民族题材和各种风格样式作品的能力。”从此书所选载的壮剧作品中,可看出云南壮剧 2000年以后上演剧目的一些情况。
《中国少数民族剧种发展史》 全国艺术学科“十一五”规划国家年度课题,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主编,学苑出版社 2007年12月北京第一版,全书共 513页,40余万字,印数1000册。
该书为正方形大 16开本,全书共分十七个章节,记述了全国较为知名的数十个少数民族剧种的发展简史。其中第七章是云南壮剧,由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所刘佳云撰稿。章下分三节,第一节记述了云南壮剧的形成与发展现状;第二节介绍了云南壮剧的代表性团队、演员与剧目的情况;第三节介绍了云南壮剧的舞台艺术与演出习俗,并有云南壮剧精美彩图 41幅插载于文字中,为全面介绍云南壮剧最简明扼要的文字。
《富宁壮剧音乐》 文山民族音乐系列丛书之一,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7年 12月出版发行,主编:梁宇明,副主编:许六军。该书为 16开本,有彩页16页共印有彩照 59张。全书以曲谱为主,每章节前有简要文字说明,中间或插有戏班演出情况和服饰头盔之类的黑白照片,共 483页,40万字,印数1200册。
此书分上篇、下篇两大部类。上篇为民间传统曲调,第一章是唱腔部分,收入 [哎依呀 ]腔调选段 5首;[哎的呶 ]腔调选段 8首;[乖嗨咧 ]腔调选段 7首;[依嗬嗨 ]腔调选段 85首。第二章是乐器、乐队和曲牌,先是在第一节中简要介绍了使用乐器和乐队建制,在第二节曲牌中,收入唢呐曲牌18首;弦乐曲牌 17首;锣鼓点 24套。下篇为壮剧音乐创作,在第一章唱腔部分,先是简要介绍了新剧目的推出和在音乐创作上诸腔调合流的情况,接下来便按剧目,分别选载了《螺蛳姑娘》等 21个新创剧目中的 64首新创唱腔。在第二章乐器、乐队和新创器乐曲中,先是在第一节中简要介绍了传统乐器、乐队的改革和新乐器的加入,第二节便是新编器乐曲选段,共选载了 8个新创剧目中的幕前曲、幕间曲、闭幕曲、过场音乐、对白音乐等 18支曲子。此书的附录部分,还选载了梁宇明、汤绍良、许六军、邹汉松等人撰写的壮剧音乐研究和创作体会文章,并附有富宁壮剧音乐研究人员获奖名录和文山州壮剧团简介、剧团音乐人员简介。
正如文山州委宣传部原部长熊荣元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这部书具有 ‘全、美、新’的特点。说它‘全’,是因为把富宁土戏传统的音乐全收进来了,[哎依呀 ]、 [哎的呶 ]、 [乖嗨咧 ]、 [依嗬嗨]四种腔调无一遗漏;唱腔、器乐曲面面俱到,这是多么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啊!说它 ‘美’,是因为它把壮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传说、故事用音乐的形式反映出来了,让人们感到壮民族心灵的真善美。说它‘新’,是把扎根在富宁的文山州壮剧团建团以来,创作演出过的剧目中的代表唱段保存了下来,让人们明晰地看到了从民间传统的腔调发展到具有时代特色的新作新韵。”熊荣元的这段话中肯地点明了这部书的特点和价值之所在。
《云南壮剧史》 云南第一部民族戏剧史,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8年 10月出版发行。黎方、何朴清编著。该书为大 32本,有彩页 16页,共印有彩照 76张,全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源流沿革,含诞生云南壮剧的生态环境、云南壮剧的孕育及形成、云南壮剧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三章;中篇剧目衍进,含云南壮剧传统剧目家底、云南壮剧丰富的戏曲文学、云南壮剧剧目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云南壮剧剧目的语言艺术、历代壮剧作家及作品简介五章;下篇艺术形态,含音乐唱腔、表演艺术、舞台美术和演出习俗四章。每章之下又分若干小节。该书前有黄峻序一,曲六乙序二和绪论,后有结语和后记。全书共 510页,41万字,印数 1000册。
正如云南省文化厅长黄峻在该书序言中指出的那样:“《云南壮剧史》一书,以科学的态度、务实的精神和翔实的史料记述了云南壮剧产生、流行和发展的历史,科学地阐述了云南壮剧与京剧、滇剧、花灯、广戏 (包括粤剧、邕剧)、桂剧、彩调剧等地方剧种的相互影响和交流的情况,以及与广西壮剧之间的关系,并注重突出了云南壮剧独有的民族特色。有理论、有分析、有研究、有结果。具有编著的科学性和现实的可读性,是一部难得的民族戏曲史,她对于今后开展云南壮剧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可鉴的蓝本。”
该书的两位著者都是云南壮剧的资深研究者兼剧作家,退休之后,怀着对云南壮剧的深厚感情和高度责任感,于 2004年开始了此书的策划,在取得云南省文化厅、文山州委宣传部,富宁、广南、文山三县文化局的支持和资助的情况下,开始着手此书的资料汇集和编写。特别是年逾古稀、从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所副所长位置上退下来的黎方先生,不但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翻找出自己过去收集的有关资料和笔记,拟定了此书的编写大纲和具体章节目录,为了把该书写成一部资料翔实的信史,又不顾严寒酷暑,不辞车马劳顿,与何朴清一起往返奔波于广西百色,云南富宁皈朝、者桑、剥隘,广南坡佣,文山乐西等地,走访老艺人和有关人士,补充和落实有关史料,不但亲自撰写了分工部分章节,还承担了全书的统稿。从文山州文化局副局长位置上退下来的何朴清除撰写分工部分章节和终校外,还在争取各方面支持和筹集经费、联系出版等方面竭尽了全力。二人配合默契,呕心沥血,历时四年,终于完成了这部前无古人的民族戏剧史。故曲六乙先生认为:“黎方、朴清二人完成了一桩十分有意义的少数民族戏曲史学工程。”
《文山学院学报》(原《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壮剧研究栏目 该学报是云南省教育厅主管、文山学院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季刊,创办于 1986年。学报对研究地方民族文化情有独钟,在已设地方文化研究栏目的基础上,又于 2007年第一期开始专设 “壮剧研究”栏目,每期刊发壮剧研究文章 2~3篇。该栏目现已发表曲六乙、金重、黎方、何朴清、刘诗仁、许六军、闫金仲、刘琉、徐建等人撰写的壮剧研究文章多篇。这个栏目的开辟,不但吸引了更多的民族文化学者和有心人来关心和研究云南壮剧,还使云南壮剧的研究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拓展。也正因为如此,这个栏目在高等院校学术期刊中独树一帜,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成为云南民族文化艺术研究中的一个亮点。
《壮剧》 云南地方戏剧丛书之一,云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云南美术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 9月出版发行。全套丛书共有《滇剧》、《花灯》、《白剧》、《傣剧》、《彝剧》、《壮剧》、《傩剧及其他》七册。整套丛书由云南省原老领导丹增以及张田欣、晏友琼、梁公卿、白庚胜为顾问;云南省文联主席郑明为编委会主任;常务副主席黄映玲为主编。《壮剧》一册由刘诗仁编著,黎方审稿,责任编辑黄显松、张军云。此书为正方形 32开本,有彩色照片 96幅插于优美简洁的文字中,全书共196页,15万字,印数 2000册。
该书前有中共云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田欣所写的总序和云南文联常务副主席黄映玲所写的主编的话,后有编著者所写的后记。张田欣在该书总序中指出:“《云南地方戏剧丛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搜集史料,从当代的视角,以清新的文笔,图文并茂的形式,力图较全面、系统地对云南地方戏剧作一番深入浅出的介绍,展示云南地方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它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以增进人们对云南地方戏剧的认识和了解,把云南地方戏宣传开去。”黄映玲在主编的话中进一步指出了这套丛书的特点:“内容上特色鲜明,行文上通俗易懂,学术上严肃谨慎,结构上图文互动。”是一套 “具有专业水准的普及性读物”。
《壮剧》一书十分注重可读性与史料性的结合,如果说在此前出版的《云南壮剧志》和《云南壮剧史》更偏重于对剧种源流的考证,可以说是详古略今,此书则恰恰相反,更着重对现实状况的描述,可以说是详今略古。作为云南戏剧丛书之一的《壮剧》,对志、史二书所涉及到的历史源流作了简要的描述,对前二书所未涉及到的一些历史事实和1986年以后云南壮剧新作和演出情况作了相应的补充。全书分活色生香的壮乡奇葩——云南壮剧概说;二百年历史的沧桑画卷——云南壮剧源流;平民视角演绎的悲欢离合——云南壮剧剧目;牵心动魄的七彩琴音——云南壮剧音乐;百年花台上的出生入死——云南壮剧的表演、导演;南国边地的亮丽风景——云南壮剧的舞台美术;难能可贵的文化坚守——云南壮剧的研究和传承等七章,每章之下又分二、三、五小节不等。全书以散文笔法,对云南壮剧这一剧种的形成、发展、流布、艺术特点、传承状况作了准确、全面的描述和介绍,叙述简约、精当而富于文采,有描述、有分析、有观点、有评议,是研究云南壮剧的最新成果。
以上仅仅是对云南壮剧研究成果一个粗略的概览,若有疏漏和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丘北辣椒、唱响普者黑)、制作一本精美综合画册、创作一部作品、制作一张风光光碟、打造一台独具丘北特色的歌舞晚会 (以花脸节、僰人等为主的高质量的收费的民族歌舞晚会)、绘制一张旅游地图、建设一个文化纪念馆 (陈列民风民俗和知名作家、文艺家的作品、题辞、绘画等)、每年举办一次全国著名画家画丘北或著名作家写丘北或著名歌唱家唱丘北等活动、拍摄制作一部电视剧 (《寻找阿诗玛》、《抹花脸》、《千古僰人》等)。使这十大旅游宣传工程既成为文化旅游宣传拳头产品产生经济效益,又成为可出售的文化旅游商品。动员全县文艺工作者振奋精神,增强信心,以生活在普者黑景区为荣的处世态度,激发才思、潜心创作,做先进文化的学习者、宣传者、实践者,立足丘北文化底蕴。在文学、美术、书法、音乐、舞蹈、影视剧等各个艺术门类争取推出精品力作,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叫得响传得开的文艺精品,真正做到“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总之,“好酒”更须众人识,丘北旅游名声远播海内外之时,也正是丘北的旅游业全面发展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