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域融合与范式构建——评邹建军教授的《多维视野中的比较文学研究》

2010-08-15罗义华

武陵学刊 2010年5期
关键词:比较文学范式视野

罗义华

(三峡大学长江三峡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

视域融合与范式构建
——评邹建军教授的《多维视野中的比较文学研究》

罗义华

(三峡大学长江三峡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

《多维视野中的比较文学研究》(以下简称《多维视野》)一书具有视野宏阔、体系完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全书分为“上编”、“中编”、“下编”三部分。“上编”主要阐述了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的三种模式,以及作为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存在基础的“文学间性”。“中编”主要阐述了有关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并以易卜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实践。与“上编”中有关“下潜模式”的理论阐述相对应,作者在“下编”中以湖畔派、闻一多等人的诗歌为典例,在个案研究中进一步确立了比较文学研究“下潜”模式的基本范式与研究空间。《多维视野》一书的成绩与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视域融合:多维视野中的比较文学学科建构

《多维视野》一书的第一个总体特征是视域融合,即在文学研究、学科建设和教学指导的多重视野中实现对比较文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的理论思考。

20世纪 80年代以来,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伴随着比较文学研究的发展,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比较文学的教材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界观点迭出,名家辈出。但在另一方面,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也存在许多问题,比较文学研究与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危机论”并没有烟消云散。鉴于上述情况,《多维视野》一书在对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的发展历程及其意义做出实事求是的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三种运行模式:“平行模式 ”、“上升模式 ”、“下潜模式 ”,这三种模式构成了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历史图景。

所谓“平行模式”是指中国学者对国外比较文学理论与相关著作的介绍,将国外的比较文学理论的观念、名词术语、研究方法、学派特点等,基本上原封不动地照搬过来,为我所用,并将它作为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基础。这种模式包含三个层次:第一种层次是对西方比较文学理论不做任何改动的翻译;第二种是以自我表述的方式“意译”西方理论著述;第三种层次是其比较文学观点虽然来自西方但有所发展。作者在肯定“平行模式”的理论贡献的同时,也谈到了这种模式的问题:在将西方比较文学界与文学理论界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引入中国的过程中,尽管中国学者自身的选择性可能会发生一定的作用,但照抄照搬缺少创造性。

所谓“上升模式”,是 20世纪 90年代中国比较文学界发展起来的一种学术倾向,即在西方比较文学学派及其理论的影响下,中国学者提出了自成一体的理论框架,试图建设自己的理论体系,构建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上升模式”的形成,有其现实与历史的原因。第一个层面是对中国学派的建立与提倡。第二个层面是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研究,即一种中国式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建设。第三个层面是对一些比较文学分支学科的研究,如比较文学形象学、比较文学译介学、比较文学文化学、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比较文学主体学等。在《多维视野》的作者看来,这种运行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宏观化、理论化、体系化、空洞化。作者认为,“上升模式”因为没有坚实的根基,在表面的热闹中存在着深刻的危机,是一种理想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怀的体现。

所谓“下潜模式”,是指中国学者通过扎实的个案研究,对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作出切实的贡献。《多维视野》指出,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下潜模式”,是由中国比较文学的先驱者吴宓先生、范存忠先生、钱钟书先生等建立起来的。这种“下潜模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不同民族与国家的作家作品之间所存在的影响关系的研究;二是对中西文论进行平行式的个案研究;三是对文学中存在的“他者”因素的研究。作者认为,这是一种最为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比较文学研究,从长远而言,中国比较文学真要发展到与国外学派平起平坐的程度,真正要建立起自己的学派,还特别需要一种“下潜”运动,即要在第三种模式上加大力度,并长期坚持,以取得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立所需的广阔而坚实的历史文献与学理学派的基础。《多维视野》一书的一个突出意义就在于,在三种运行模式的比较研究中,突出了比较文学“下潜模式”的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比较文学研究与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这里对比较文学三种模式的研究也是在文学研究与学科建设两个层面上开展的。我们还需要注意到,《多维视野》对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探讨存在内部与外部两种路径。在内部,该书主要探讨了比较文学三种模式和文学间性等相关理论问题。从外部,该书探讨了作为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内容的比较文学教学与课程改革问题。这往往是众多比较文学学者忽视的地方。

二 范式构建:比较文学“下潜模式”的边际及其实践

《多维视野》的又一个突出贡献是不仅从理论上对比较文学“下潜模式”的边际与意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究,还在对个案与典例的批评实践中确立了“下潜模式”的基本范式。尽管作者已经在第一章中指出,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成功,需要三种模式的“合力”:从国外尽量多地、全面地借用已有的理论资源与学术建设的成果;从本民族的文学创作与批评实际出发,进行理论的抽象与民族化的改造;在此基础上拿出具有开创性的学术建树。但对“下潜模式”情有独钟的作者,还是在三种模式中单为“下潜模式”另辟一章,着力探讨了“下潜模式”的边际与意义。在某种意义上说,第二章“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下潜模式’的建立”是对第一章中有关“下潜模式”内容的进一步明晰与深化。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下潜模式”建立的具体路径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中外作家之间影响关系的研究。作者指出,在从事以中国文学为中心的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时,一定要注意“点”与“面”的结合。中国学者往往注重对“面”的清理,对“点”的开掘还远远不够。为此,《多维视野》提出了今后需要加强的地方:要进一步挖掘重点作家所受到的西方文学的影响,要克服史料与语言的限制;要纠正在对中外文学关系的“面”的清理时存在的“以偏概全”的情况,在中英、中美、中俄、中法、中德、中日文学关系研究之外,拓展中葡、中西 (西班牙)、中意、中阿 (阿拉伯国家)、中非、中朝等文学关系研究;尽量做到“点”与“面”的结合。只有在“点”上有所深化,在“面”上有所扩展,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下潜模式”的建设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二是世界各国文学关系的研究。作者指出,目前国与国之间文学关系的研究主要存在两种模式:其一是从某一国角度出发的外国文学的研究模式,从而形成一种多个自我立场的外国文学研究的网状结构。其二是一个国家的学者所从事的其他国家文学之间关系的研究。这些是对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重要补充,不可或缺。此外,作者还进一步探讨了“世界文学研究”的可能性。三是文学与其它学科关系的研究。首先是文学与其它学科关系的个案研究,如文学与哲学、文学与艺术、文学与语言学等关系的研究,其次是文学与文学之间具体的影响关系的研究。尽管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边际是广阔的,但其落脚点在于文学,而不在于其它学科。文学与其它学科关系的研究,要解决的是文学问题,而非其它学科问题。这是比较文学研究中始终要把握的学科边际问题,也是“下潜模式”需要秉持的基本原则。

也许,比上述理论建构更为重要的是《多维视野》对“下潜模式”的批评实践。作者以整个“下编”的六章篇幅,通过对湖畔诗派、闻一多、贺敬之等诗人及流派的个案研究,从实践的角度印证了“下潜模式”的可行性与重要性。实际上,本书“中编”对易卜生诗歌的多维解读,也是“下潜模式”的经典范例,值得推崇。

总而言之,《多维视野》一书在对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三种模式的比较思考中确定与突出了“下潜模式”的意义与价值,其对“下潜模式”的批评实践则构成了一种较为典范的“下潜模式”批评文本,这对于中国比较文学一般学者的研究方法与路径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参照意义。《多维视野》一书具有视域融合、虚实结合的特点,既有从理论上对比较文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的理论探讨,也有对个案的经典阐释,并在对个案与典例的批评实践中确立了“下潜模式”的基本范式。该书的出版,对于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刘英玲)

猜你喜欢

比较文学范式视野
中国比较文学概论类教材编写与话语创新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比较文学视阈下高校英语专业美国文学课混合式教学探讨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介绍
居· 视野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视野
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