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接

2010-08-15丁知平刘曙东

武陵学刊 2010年5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农民农村

丁知平,刘曙东

(湖南文理学院,湖南常德 415000)

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接

丁知平,刘曙东

(湖南文理学院,湖南常德 415000)

地方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德育、价值观形塑的重要媒介,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校园文化与农村文化的对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具体可以通过如下途径实现对接:一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整合农民的价值观;二是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三是普及推广教育科学文化,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农村文化建设;对接路径①< class="footnote_content" id="jz_1_45">收稿日期:2010-06-03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尤其是与农村联系更为紧密的地方高校更应该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尤其是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作为自身发展的尺度。地方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生德育、价值观形塑的重要媒介,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校园文化与农村文化的对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 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新农村文化建设对接的必要性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背景下,建立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接机制,是由地方高校自身的角色和定位决定的。

首先,地方高校服务地方尤其是农村是其存在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改革开放 30多年的发展,已经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等学校面临着激烈生存竞争压力,尤其是对拥有资源相对较少的地方高校来说,如果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优势和独特的服务对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是不可能的。因此,地方高校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就成为其必然选择。从市场经济视角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化、社区化、地方化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主要特征。地方高校应立足地方特点和资源优势,以市场化方式配置生源,确定自己的服务范围,从而形成向心力,以利于地方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从教育分层视角看,地方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层次结构中处于底层,应以底层社会需求为视角,调整战略定位;应以区域化为基础,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从办学定位视角看,地方高校应面向地方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开展适合地方需要的应用研究。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急速推进的过程中,我国高校存在着办学模式趋同的问题,要应对这一问题,构筑地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关键是高校应结合本地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在服务地方中办出特色,以区域化为基础打造核心竞争力。

其次,地方高校服务地方尤其是农村是实现高等教育基本功能和办学目标的必然选择。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社会服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中提出的“高等教育的使命和职责”的第一条就是,培养非常合格的毕业生和能够满足人类各方面活动需要的负责任的公民,为此,应采用不断根据社会现在和未来的需要予以修改的课程和内容,使他们获得兼有高水平的知识和实际技能的资格,包括职业培训[1]。因而,地方高校必须根据所处的特定区位,关注地方经济社会尤其是农村的发展,吸收消化最新科技成果,研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为地方提供优质服务,其重点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实际应用人才,在服务地方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再次,地方高校服务地方尤其是农村也是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目前的农村文化工作,仍是我国整个文化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多年以来,基层政府片面以经济增长和GDP产值作为政绩考核标准,农村文化建设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的情况,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没有得到协调发展。农民文化生活还相当贫乏,传统文化中的腐朽因素与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不良文化相结合,如不思进取、迷信盛行、赌博、地下六合彩、早婚、婚丧大操大办等低俗文化沉渣泛起,严重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严重制约了农村体制改革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

由此观之,作为地方高校服务地方尤其是农村是其发展的必然选择,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立足地方,打造地方性特色品牌,构建与农村文化建设的对接机制。

二 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新农村文化建设对接的可能性

一般来说,地方高校与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办学植根于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具有很强的地方性、区域性,它与农村地区的联系更紧密,相对来说,这些地方高校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服务更方便、更直接、更具有针对性;同时,在地方高校中来自农村的学生更多,毕业生大部分是面向基层就业,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将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因此,实现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接,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一)地方高校是社会文化的展示台和风向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通道

价值体系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知识分子完成的,地方高校不但是知识分子的聚集地,而且是培养新一代知识分子的主要场所,地方高校作为基层文化、知识、价值传承和传播的主渠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重要枢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通过宣传,让理论变成人民群众易于掌握的思想武器。高校应当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构建、解读、传播、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责任,架起科学理论与人民群众之间联系的桥梁,让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听得懂、信得过、用得上。同时,高校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把先进的价值理念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不断促进人类思想的进步,推动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2]地方高校作为区域范围内先进价值观念的引领者和传播者,其校园文化建设在价值导向上与国家主流价值相一致,完全可以成为引领整合农民价值观念的主要角色。

(二)发挥城市文化优势,提供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资源

地方高校由于大多处于中小城市,区位优势独特,是所在地区的高等教育中心和重要文化中心,具有城市文化优势。地方高校师生或来源于城市或来源于农村,熟悉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是连接城市先进文化与农村文化的桥梁和纽带,为城市文化向农村文化的渗透与传播提供了便利,为改变和提升农村的文化品位发挥着重要作用。地方高校作为各种文化思潮、思想观点的汇集地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是现代文明和现代文化的传播中心和集散地,是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的窗口。因此,地方高校可以用自身的优势向农民宣传、传播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农村培训文化建设骨干队伍,活跃农村文化娱乐生活,发掘、研究农村文化资源等等,主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让现代文化渗透于农村和城镇的每一个角落。

(三)依靠自身的科研力量,为农村的技术普及与推广提供智力支撑

相较而言,地方高校是当地区域知识分子最为聚集的地方,拥有明显的知识优势和人才优势。这里科技人员集中,科技开发力量强,高科技成果多,他们不仅是知识创新的一支主要力量,同时也是技术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方面军。地方高校可以利用自己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为农村培养高素质农业技术人才、工业技术人才、文化人才、教育人才。现代农业是以现代科技武装农业和农民、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农民素质的高科技农业,地方高校在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方面可以大有作为。乡镇企业是实现农村工业化的骨干力量,许多乡镇企业急需引进高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地方高校在促进乡镇企业的技术更新、技术改造方面大有用武之地。

三 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新农村文化建设对接的路径

2005年中央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的目标相适应的。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建设富庶、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发展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从中央的这些文件中可以看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很明确,内涵很丰富,为农村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先进文化的形式占领农村阵地,引领与整合农民的价值观;二是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三是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在理论界,有学者提出了当前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文化建设“三赢”的目标,其基本内容包括农村文化社会进步、农村文化经济发展和农村文化生态保护[3],也有学者提出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大基本内容[4],还有学者认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农村教育科学文化;移风易俗及农村良好社会风气的培育[5]。还有课题组把“农村文化”界定为存在于当代中国农村社区、以农民为主体的技术(物质)—价值观念体系,主要包括五大基本要素:作为文化参与者和承载者的农民群体;作为文化共同体的农村聚落内的文化设施、设备和场所;农村社区与外界的物质和信息交换渠道;与农村文化活动相配套的组织和制度;面向农村的文化产品和服务[6]。从政府主导的角度出发,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容是:建设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支持体系;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扶持农村具有公益色彩的民间文化[6]。本文认为,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文化的对接自然是价值观念的对接,器物、制度层面的文化在其次,他们可以在价值观的指导下次第完成。正如有学者所说:“人的活动及其方式的变革取决于价值观的变革,价值观是人的活动及其方式变革的前导。”[7]“从较长的历史时期来看,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经历的过程是从文化、制度到经济,再到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当前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的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之中。”[8]正是由于这一发展过程外在于中国社会,因此并没有引起人们生存方式的质的改变,只有在人的生存方式发生变化后,才有可能促进文化的自觉转型。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要着力改变农民群体封闭、保守、落后的生活方式,为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文化支撑。

鉴于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和优势,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接可以通过如下途径来进行。

(一)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整合农民的价值观

地方高校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创新的中坚力量,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桥梁和前沿阵地。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已全面融入了校园文化建设和各项教育活动之中,因此,以地方高校为阵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可以在四个方面引领与整合农民的价值观念。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它们反映了中国的具体国情,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在今天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农村文化建设也必须牢牢坚持这一发展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持久地对农民进行党的基本理论的教育宣传,用正确思想、科学理论武装农村干部群众,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农村各项工作的成功。

2.坚持共同理想的前进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社会的共同理想,是中国人民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主要目标就是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目标在农村就体现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3.整合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勤劳勇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但中国传统文化属于经验型文化,具有较强的保守性,因而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具有因循守旧、墨守陈规的特点。这些特点在农村、农民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为了接续文化传统和文化命脉,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潮流,农村文化建设必须整合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发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弘扬改革创新、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科学发展、和谐相处的时代精神。

4.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标准,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的文化心理基础。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只有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真正明辨是非、善恶、美丑,才能抵制腐朽的、剥削阶级思想的侵蚀,才能真正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精神,从而为构建和谐新农村注入新的道德活力,为推动农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

(二)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地方高校肩负着为农村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素质的首要标准,也是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地方高校正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还要在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过程中,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以此为切入点可以实现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和农村文化建设的对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道德出现了滑坡现象,农村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重大困难。市场经济在驱动农民对利益追求的同时,往往容易诱发其物欲的极度膨胀和自私自利的私性文化,导致部分农民为争夺眼前的利益而采取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容易造成对他人、对社会、对公共利益漠视,对人对事采取不负责任的行为。市场经济遵循着价值规律,它具有一种潜在的扩张本性,极易把市场行为普遍化,将经济活动中的交易原则延伸到非经济领域,延伸到家庭邻里、骨肉亲情之间,严重破坏农村已有的伦常道德秩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党在农村长期所业已创造的良好的文化基础和社会氛围。

在此背景下,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要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引导他们确立新时期的道德标准,帮助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灵魂。集体主义是一切言论行动以合乎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为最高标准的思想,它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也是我们事业顺利发展的保证。在农村开展集体主义教育应使农民群众弄清集体主义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关系;使农民明白国家繁荣、集体富裕和个人幸福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还要在农民中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以及法制教育。这些都是对农民进行道德教化,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方式,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

(三)普及推广教育科学文化,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普及推广教育科技文化,是提高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生活的必要途径,也是培育新型农民和城市市民的内在要求。因此,必须大力开展农村科普教育,推广科技知识,逐步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使广大农村形成人人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崇尚科学的氛围,牢固树立“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的价值观,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在以下方面与农村文化建设实行对接。

1.落实执行好科技特派员制度。自 2002年起,科技部和人事部就共同开展了科技特派员工作试点,如今在全国三分之一的广大农村,活跃着一支 2万多人的科技特派员队伍,这一科技服务农民的独特形式,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重大制度创新成果,为广大农民带来了很大实惠。地方高校担当了其中很大一部分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科技特派员工作是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积极培育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科技特派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支生力军,已经成为现代科技的“播种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三农”政策的“宣传队”。

2.搞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是由宣传、文化、科技和卫生等部门联合开展的面向农村基层、服务农民群众的一项重点工作,是建设农村文化的主要手段,通过“三下乡”让先进文化于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中在农村发挥教育、启迪、审美的功能。地方高校可根据学校自身特色,紧紧围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与创建文明生态村镇活动相结合,发动、组织师生共同参与“三下乡”活动。这样既壮大了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力量,也可以增强、提高师生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地方高校参与“三下乡”活动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如文化宣传服务小分队、周末文化工作队、暑期讲师团、校镇(村)结对服务、大学生农村文化建设夏令营、小型演出队、流动医疗队和科普工作队等,还可以帮助农村建立文化站、科技站、卫生室,发展合作医疗事业,为开展农村文化科技卫生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

3.注重应用性和实用性技术研究与推广。地方高校可以经过准确定位,紧密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进行科学研究,实现服务重心下移,探索设立小城镇发展促进中心和村镇发展服务中心。地方高校的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可以实现聚焦,譬如,建立乡镇基本情况数据库和产业以及企业档案,主动与乡镇政府、乡镇企业联手,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努力使自己成为区域发展的智囊。地方高校还可以着眼于开发地方历史文化遗产与资源,充分挖掘地域文化、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研究开发地方在全省、全国乃至世界上有影响的科学文化遗产和特有资源,丰富、光大地方文化精神,提升地方文化品位;还可以加强区域特色研究,设立地方人文禀赋、特色资源研究中心,努力将自然资源和人文禀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需要政府高度重视,加大资金投入,吸引民间资本,建立多元化的农村文化投入机制,同时也需要地方高校的深度介入。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与农村文化建设构建相应的对接机制,既需要政府的推动和引导,也需要高校办学模式的深刻转型。人才、教育、文化资源雄厚的地方高校应该并且也有能力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相关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如政府的行政绩效评估制度、高校的办学评估制度、人才评价的标准、教育教学模式等等方面的制度改进。

[1]鲁林岳.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地方高校发展与转型的价值导向与追求——以浙江省经济发展特色与高校建设为个案[J].中国高教研究,2009(1):73.

[2]王国敏,赵波.高校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4):60-64.

[3]聂华林,李莹华.中国西部农村文化建设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64.

[4]郭晓君.中国农村文化建设论[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0-126.

[5]徐学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102-147.

[6]财政部教科文司,华中师范大学全国农村文化联合调研课题组.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101-110.

[7]袁贵仁.价值和文化问题[J].河北学刊,2005(1):5-10.

[8]隽鸿飞.从“器物、制度到文化”,还是从“文化、制度到器物”[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5):19.

(责任编辑:张群喜)

Connecting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n Local Un ivers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ulture

D ING Zhi-ping,L IU Shu-dong
(Hunan University ofArts and Science,Changde 415000,China)

Campus culture of local university is an importantmedia for students’moral education and value shaping,an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 m culture.It is necessary and also possible to connect campus culture and rural culture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We can take the followingways to do this:Firstly,we can conduct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education to lead far mers’value;secondly,we can strengthen moral education to improve far mers’moral quality,thirdly,we can popularize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education to improve farmers’scientific and cultural qualities.

local university;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rural culture construction;ways of connection

G122:G647

A

1674-9014(2010)05-0079-04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研究”(09B18);湖南文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农村文化建设对接途径研究”(SZZD0903)。

丁知平(1982-),男,湖南宁乡人,湖南文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理论;

刘曙东(1970-),男,湖南汉寿人,湖南文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校园文化。我国正处在高速城市化阶段,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离不开农村文化建设,离不开合格市民的培养,而农村文化建设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由于地方高校与农村联系紧密,因此,地方高校理应担当培养高素质新型农民和未来城市市民的使命,在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中,发挥多方面、多层次的重要作用,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提供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

2010-06-03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打造富有生命活力的校园文化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