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厌学对策探究

2010-08-15

文教资料 2010年31期
关键词:效能高中生情绪

李 颖

(苏州大学,江苏 苏州 215000)

孔子在《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由此可知学习对人的重要性。中国是文明古国,历来重视教育。推行独生子女政策之后,加上受“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无论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教育都更加重视了。但是在经过了九年的寒窗苦读,经历了中考的洗礼进入高中之后,有的学生产生了该歇歇了的想法,于是对学习持一种松懈的态度;有的对学习产生了一定的恐惧和厌恶心理,学习在他们眼里已经没有乐趣可言,而是变成了一种无奈的、沉重的负担。目前,厌学已经成为影响老师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学生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危害性的问题。它使班级不能保持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好学上进的学生因为部分学生的厌学行为而无法获得一个满意的学习环境。

一、高中生厌学现象研究的现实意义

厌学是学校教育中一个古老的问题,从教学一开始就存在,是一个普遍问题,从小学到大学,甚至从幼儿到成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生活失去兴趣,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而持冷漠态度乃至厌恶逃避的心理状态及其在行为方式上的不良表现。厌学心理是指讨厌学习,缺乏主动性,被动地或根本不愿意接受教师的授课,上课不认真听讲,走神、睡觉甚至捣乱,对学校、教师心怀不满,对练习、作业、考试等一切学习活动漠然置之。厌学的学生往往由不学沦为混学,进而成为学困生,造成恶性循环。厌学心理一旦产生,就会对学习对象和学习过程产生逆反心理体验,倘若这种体验在一个人身上长期存留,就会沉积固化为不良学习品质,影响个体发展,甚至贻误终生。[1]

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在2000年8月召开的心理学专家座谈会上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厌学率高达20%。就厌学学生本身而言,虚度年月,浪费光阴,渐渐耗去了他们宝贵的青春年华。相当数量的学生厌学而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必然导致成批新文盲的产生。厌学问题,如果在较长时间内得不到较好的解决的话,则其累积性效应不仅会使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更可能使学生对学习形成一种“厌恶性反应定势”,即一接触学习情境就可能无意识地涌现出焦虑、压抑、烦燥,甚至恶心等种种不适应的心理、生理反应,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使其不能适应学习化社会的要求,而且严重的厌学行为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往往会造成不利影响,容易使他们形成退缩、自卑、逃避、自我概念不良等个性特征。[2]

二、高中生厌学情绪的归因

导致学生厌学的因素很多,人们经过长期的研究迄今为止已经发现了许多种。概括起来,主要有认知因素、非认知因素、心理健康、社会环境因素等,又可以分为个体因素与环境因素。个体因素是指个体自身影响学业成就的各种心理因素,如能力、情绪、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知识结构和人格等。环境因素是指需要借助个体自身心理特点对学业成就施加间接影响的各种学习环境元素,如教师期望、教学方式、课程安排、家庭背景、父母教养方式和同伴关系等。[3]

尹铁菊在她的《初中学生厌学现象初探》一文中关于学生厌学的原因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育政策、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学校生活对学生的吸引力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因此高中生产生厌学情绪是各种原因综合导致的,如单一的评价方式使学生体验了过多的失败;受升学率的影响,学校评价教师的最好标准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于是教师伏案掌灯开夜车,同时要求学生上试题山、游考卷海;迫于压力,教师把教育的功效异化为应付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不惜一切压制学生的兴趣爱好。反复的训练、频繁的测验使学生成了考试机器。一些学生在一次次的考试中品尝了失败的苦果后,学习的信心和兴趣烟消云散。

三、消除高中生厌学心理的对策

当前在许多学校中尽管有些老师们意识到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带有严重的厌学情绪,但面对学生时,关注较多的仍然是学习成绩,在教学中依然承袭了普通教育的模式。但更多的教师们在努力寻找应对高中生厌学的对策。除了我们通常所用的方法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大师们的教育理论中寻找消除高中生厌学心理的对策。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分析。

1.根据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的原理及斯金纳工具性条件反射的基本思想,我们可以作这样的理论假设:如果学生的学习同某种能够引发学生愉快情绪的活动反复结合,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而且这种情绪性条件反射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父母和教师应了解学生最喜欢干哪些事,然后,把学习和这些活动结合起来,这样就会减少学生的学习枯燥感。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建立起稳定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系统。[4]还可以使学生通过改变自身的认知和行为来提高自我管理、控制能力,逐渐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缓解厌学情绪,减少厌学行为,进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教育的重要性,在于缺失需要与生长需要之间的关系。学生如果处于饥饿状态,显然就不可能把精力用于学习。但是一般说来,学校里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如果学生感到没有被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所以,教师应当爱学生。我国现代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之不能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教育需要师爱,没有师爱的教育是不存在的。师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北师大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一种神圣的爱。这种爱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由“亲其师”而“信其道”,最终喜欢上学习。[5]

3.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理论我们可以得出教师效能感与学生的成绩(Gibson,1984)、学生的动机(Newman,1989)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因此教师效能感自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它是影响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6]由此可见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从教师的角度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情绪的有效途径。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在校园环境中对自己所从事学习和研究工作所具备的能力和可能达到的学习标准的一种自我评估。自我效能感对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动机、改善学习态度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改善学生厌学情绪的有效途径之一。

综上所述,要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情绪,首先要分析学生厌学的情绪是如何形成的,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地找出造成其厌学的根源。

[1]刘芳.金昌市初中生厌学现象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3,11.

[2][4]马金祥,王水玉.学生厌学的环境诱因及治疗策略[J].教育探索,2005,5:95-96.

[3]蔡德科.厌学心理分析与辅导策略[J].学府新潮,2004,5;31-33.

[5]吴红.中职学生厌学的现状调查及管理对策——以合肥市中职学校为例华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6.

[6]詹茂光.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研究及其发展提高[J].教育学研究,2005,6:251-253.

猜你喜欢

效能高中生情绪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