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建构主义的视角看信息时代下的教学改革

2010-08-15

文教资料 2010年31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解决问题建构

郭 宁

(华东师范大学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上海 200062)

信息技术使得当今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不仅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而且对社会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都产生了深层的影响,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的能力已与传统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样重要,也成为现代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提出的基本要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思潮的兴起使得现在的学习理论研究正处在一种理论革命或理论反省转变的进程中,它代表着学习理论研究的现状和走势。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认为,知识是由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互动实现的,人类的认知发展过程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前我国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越来越倡导应该让孩子们以建构的方式而不是以记忆或获取的方式学习。然而究竟怎样的学习才是建构性的,在信息技术社会中应该如何做才能推进此种学习和教学,不断培养和提高孩子问题解决的能力呢?

一、用建构主义思想对学习进行新解读

对于传统教育,被称为“拉丁美洲的杜威”的弗莱雷有一个十分著名的形象比喻。他把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比作是一种“银行储蓄”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一种“储蓄”行为,学生就像是银行里开的“户头”,教师则是“储户”。教师进行讲授,进行“存款”,而学生则被动地听讲接受、记忆和重述,进行“储存”,师生之间以这种“你储我存”取代了相互的交流。[1]简而言之,传统的教学就是教师呈现给学生少量事实和概念,并要求学生记住这些事实。而20世纪80年代之后兴起的建构主义思想却与传统的教育思想不同,它不仅受到了杜威的经验性学习理论和维果茨基关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等理论的影响,而且受到了皮亚杰的不同于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 “知识既非来自客体又非来自主体,而是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而建构起来的”的思想的影响。所以,建构主义始终坚持这样一个简单的前提:个体通过自身来建构对所生活世界的理解。主要观点[2]包括:

首先,一个人拥有的知识源自他以前的建构。每个人都通过自己的思维框架来认识世界,这个思维框架是我们通过与外在环境的互动,通过对经验的理解而建构生成的。教师的职责是创设学习环境,帮助学生理解课堂中学习内容的意义,而学生要通过自身建构理解其意义,通过社会互动来检验和深化自己的理解。

其次,建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来进行的。每个人都同化外部的信息,将其整合纳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当信息与已有的知识结构不符合、无法同化时,个体就需要通过顺应来建构和学习新知识。当然,学生的认知发展能力存在一个范围,即“最近发展区”,教师教授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或是超越学生认知能力的知识,都是无效的。

再次,学习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学习不是一个机械的堆积过程,知识不是叠加起来的,而应该让学习者自己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制定方案、选择工具、处理问题、评估结果等,通过这些来建构自身的知识。

最后,有意义的学习是通过反思和认知冲突的解决,以及对自己以前低水平理解的扬弃而达到的。这种复杂的大脑活动主要依靠主体自身的主动建构,教师和环境只是起调节和辅助作用。

因此,学习就是认知主体不断建构知识的一个过程,学习知识最终是为了在社会中运用这些知识,因为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性的,学习本身就是生活。知识是学习者自己建构的,而不是从说教呈现中获得的。这一建构过程是根据新信息与学习者已有知识相互作用而进行的。不同的心智可以把同样的东西解释和建构成不同的东西。如果学生能建构自己的知识并且能用来对新情境进行应用和概括,就可以认为发生了学习行为。

二、教育的目标是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

美国教育设计领域的著名专家乔纳森认为,教育的目标是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这也是他《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一个建构主义者的视角》一书的理论出发点。卡尔·波普尔(Carl Popper)认为,全部的生活都是问题解决(Alllifeisproblemsolving)。人类从开始走出原始状态,就在与世界进行互动,并力求对他们所经验的事物建构意义。知识、意义和理解不能离开有意义、有意图的活动而存在。而问题解决正是弥合了时代精神与学习的追求。因此,教育唯一合法的目标就是问题解决[3]。

(一)问题及问题解决

在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都会遇到问题,也面临着解决问题,比如学生要解答一道数学题、医生要做一个手术、建筑师要画一张图纸、法官要断一个案子等,尽管问题复杂多样,心理学家对“问题”的表述却没有统一的观点。但是,多数人比较赞同纽厄尔和西蒙的观点。即所谓问题,是指这样一种情境:个体想做某事情,但不能马上知道完成这件事所要采取的一系列行动。[4]

而问题解决是指问题解决者面临问题情境而没有现成方法可以利用时,将已知情境转化为目标情境的认知过程[5]。问题解决不仅有认知成分的参加,而且有情感意志、动机的参加,个体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技能。知识、技能在问题解决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人拥有的知识技能越多,对概念的规则进行多种组合的可能性就越大,从而问题解决的机会就越大。所以在信息技术社会中,鼓励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之上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性

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特别是近些年来,美国、英国、日本等相继提出了“把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教育的中心”这一观点,更是强调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生活中处处都存在问题,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很好地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授孩子们丰富的知识并不断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正是为了帮助他们为未来的生活与工作做准备。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解决即将遇到的问题,并且以更直接有效的途径帮助他们胜任未来的角色呢?与其全部授之以基础知识,不如将问题解决作为学习的一种方式,两者相辅相成,取长补短。因此,在当前的信息时代,运用信息技术对知识进行建构并用于问题的解决就显得尤为重要。

问题解决是一种必要的学习结果,问题解决过程更是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学习方式。为了解决问题,学习者必须理解问题是什么,预测可能存在的解决方案和推论,这其中必然经历建构的过程,他们通常会寻求他人的援助,以合作的方式共同解决问题,从而体验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因此我们提倡在与环境进行互动的情况下进行建构,为学生提供(或是与学生共同创造)一个合适的学习环境,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培养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所以,信息时代下的教育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教师创设或共同创设的情境中、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当前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信息时代下技术和环境的选择和设计在问题解决中的重要作用

信息技术之所以重要,除了它的广泛应用性以外,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潜在价值。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习环境的设计、选择和运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信息技术使得教师从知识的传播者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使得学生在学习情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解决实际问题;使得教师和学生都成为了学习者,并为分享关于学习内容的不同观点提供了良好的情境。

与活动、环境和文化分割开的学习和知识都是呆滞的,如果想要知识学有所用,就必须在知识与活动和情境之间建立起必要的联系,让学习者在新的情境和活动中运用知识,并不断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就是要让孩子们置身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以问题的真实性和复杂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这可以说是一种很好的支持问题解决学习的设计。下面介绍两则关于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建构学习的成功范例。

(一)美国特拉华州威明顿华纳小学生的“鲎的保护”项目[6]

美国特拉华州威明顿华纳小学五年级一个班级的学生通过自己建立的一个网站来传播鲎的资料极其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到特拉华湾去发现有趣的、个性化的研究问题,了解到鲎的数量可能由于过度捕捞而正在减少。为了自我教育,学生们阅读鲎的资料,饲养并观察它们,也通过访问海洋专家和其他知识渊博的专家,制作成包含了大量关于鲎的信息(包括图片、动画和录像片段),以及他们的一些观点的网站。同时,网站的访问者在访问时也被要求思考问题并对他们认同的一些观点投票,从而给学生们提供了用户反馈和另一种数据资源。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能够操纵环境并观察这种操作所带来的结果。他们调查的许多问题都是真实的,而且为了完成任务,学生们必须在界定和完成这些研究主题中相互合作。可以说,这些类似的项目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做的机会,使学生们不只是了解了所研究的学科,还在基于问题或基于案例的场景中,学习能力和迁移能力都能得到加强。这样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技能和社会认知水平,学到计划和研究的技能、管理的技能、技术能力,还有创造力和交流技能等。

(二)我国的“大豆种植”项目[7]

我国在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方面也做了大胆尝试。比如,华东师范大学学习科学中心在高文教授的带领下与新疆克拉玛依第八小学、上海万裕街小学、新疆泽普县69316部队子弟学校、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山东临沂双月园学校联合组织的大豆种植试验。在这个试验中,首先由华东师范大学的实验老师在网上开设一个虚拟空间(http://www.ys99021813.cn.hongnet.com/),各地学校组成大豆种植小组(包括1—2名指导老师,6—10名学生),并提供上网设备、照相机、浇灌器具等必要设施。2001年3月—4月各地学校开始播种,并记录和汇报大豆发芽生长情况,每周至少在网上通报一次大豆的长势,重要情况(发芽出土、开花、结果、遭灾、死亡、收获等)随时通报,并通过摄像进行网络图片交流。在整个过程中,实验人员和师生们进行了一百余次的电子邮件联系,相互传递了数十张照片,各个小组都把大豆种植和网络信息交流结合在一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大豆的长势和各自的心得。通过观察、记录、查询、摄影、交流等各种方式,学生们获得了以多元方式进行表征的知识,实现了基于丰富资源和社群交流的学习。可以说,技术的有效使用使得学生除了继续能在标准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外,还能发展他们许多通常不能衡量的能力,比如能动态地以多种形式探索和表述信息、善于交际、更加自信、成为独立的学习者等,而这些都是问题解决能力所不可缺少的品质。

四、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越来越整合于教育过程之中,在建构主义教育环境的创设中担任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反映出人们与外界互动形式的新变化,信息技术使学生在情境性的学习任务中,运用创造性的问题解决策略,发展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和反思能力等。在整个过程中,技术不仅是被当作展示的工具,更为重要的是它促进了学生知识的建构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1]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等译.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任友群.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04,(12).

[3][6][美]乔纳森等著.任友群等译.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一个建构主义者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33,53.

[4][5]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64.

[7]高文等.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06-315.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解决问题建构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