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科性院校新增专业问题及建议

2010-08-15王法敏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单科升格学科

王法敏

(西南大学 教育学院,重庆400715)

单科性院校新增专业问题及建议

王法敏

(西南大学 教育学院,重庆400715)

单科性院校盲目开设专业属性以外的新增专业,试图升格为综合性大学,这种追求大而全的做法,使其陷入同质化发展的困境,也降低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单科性院校开设新增专业时应在认清自身优势与劣势的基础上,重新合理定位,既保持优势学科特色,又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

单科性院校;新增专业;优势学科;专业特色

高校新增专业的含义分为两层[1]:一是一些实力较强的高校结合自身优势,根据对社会需求的预测,创造性地在全国首次开设的专业,也是在国家教育部公布的专业目录中首次出现的、其他高校所没有的“全新”专业;二是某所高校在本校的历史上从未开设过、新增设的专业,但不排除其他高校已经开设有此相关的专业方向。单科性院校增设自身专业属性以外的新兴专业,主要是由于在大学改革的浪潮中,各类高校都争相向高一层次的方向迈进,那些学科单一、规模较小的院校迫于改革的压力,以学科齐全、多学科共发展为目标,获取院校升格的条件,从而出现了强拉新专业上马的现象,其中暴露出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单科性院校新增专业的影响因素

1.外部影响因素

(1)高校升格热潮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正经历一场合并、组建、升格的划时代的改革,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升格热潮,即本科院校升格为综合性大学,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在这场变革中,一些中间院校,即处于综合性大学与高职高专之间,大量存在的专业性高等教育机构,工农医师等本科与硕士研究生层次的院校,它们的办学定位关系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2]。高校升格意味着高校的身份地位得到提高,对于高校系统这样一个论资排辈的环境而言,档次的提升,能给其各方面带来巨大收益。要想升格,需要具备诸多条件,其中在院系和专业设置上就要符合升格的要求。2006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3](教发[2006]18号)中,关于学院与大学的学科与专业设置标准作了详细规定:一是在人文学科(哲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科(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中,称为学院的应拥有1个以上学科门类作为主要学科,称为大学的应拥有3个以上学科门类作为主要学科。二是称为学院的其主要学科门类中应能覆盖该学科门类3个以上的专业;称为大学的其每个主要学科门类中的普通本科专业应能覆盖该学科门类3个以上的一级学科。可见,单科性院校要想升格首先必须改造为多学科多院系的院校。

(2)高校扩大招生的需要。1999年,高校扩大招生政策旨在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高校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如收费制度、后勤社会化改革、扩大招生数量等,达到了拉动内需、缓解就业压力的目的,也在一定程度上使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为国家产业升级提供了人力资源升级的保障。但突进式的高校扩大招生对学校的规模提出了挑战,为了容纳更多的学生,有些学校的专业已经办成了全国的“航空母舰”,考虑到学生数量与就业市场出现的“僧多粥少”的弊端,单科性院校只能通过新增专业来跟上扩大招生的步伐。除了本校更具自身优势学科,衍生调整出分支专业外,大部分院校采取的是增开低成本、看似时髦的专业来弥补,这些专业不需要高精尖的教学条件,导致遍地开花的举办,如文秘、法律、市场营销等专业。理工科院校开设文科专业,文科院校开设理工科专业,既能解决招生容纳量,还能使学校向多学科发展,向大而全的综合性大学迈进。

(3)市场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呈现越来越多样化的趋势,对创新人才、复合型人才和开放型人才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强烈。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出现一些新的专业领域,以往很普通的岗位现在都需要专业化的人才,既能做到本职业要求的一般技能还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去应付联系越来越密切的职业网络。单科性院校开设专业口径小,人才类型单一,已经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调整原来的专业结构或新增新兴专业是高校积极应对市场挑战的反应。

2.内部需求因素

(1)获得更多资助和生源。高校为了扩大招生规模,开设新兴专业即时髦专业,是与市场需求紧密相连的,在招生中得到广大考生的青睐。自高校改革收费制度以来,充足的生源是高校持续发展的动力。然而,国家教育部对高校拨款额一般分为两大块[4]:一是教育事业费采用“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其中确定“综合定额”的标准基本上是依据在校生数量和生均成本;“专项补助”主要依据学校的特殊需要,由高校向教育主管部门申请并经过批准确定。二是学校基本建设投资。这样的经费投入方式将高校获得资金支持的多寡和生存发展与学校规模和学生数量捆绑在一起。“985”大学、“211”大学、重点大学、一般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政府给予每一层级院校的拨款存在巨大差距。因此,增开新专业、扩大招生规模,以此获得更多资助成为高校求生存和发展的一大举措,尤其对处于中间部分的单科性院校而言,这种愿望表现得更为强烈。

(2)增强生存能力和市场适应性。人才培养是高校的职能之一,人才培养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凸显高校的办学定位,高校的人才培养需要与市场需求加强联系,高校为市场输送人才,而市场又向学校发出需要和众多人才的反馈信息。当前教育面临的一个尴尬境地就是人才培养与需求严重脱节,就业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高校必须认真考虑如何将培养的学生“销得出去”的问题。特别是市场需求由单一性向多样化转变,特殊型应用性人才缺乏,高校的生存发展应从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上下功夫。对于单科性院校而言,只培养单一类型的人才必将被市场淘汰。

(3)弥补因学科单一造成的某方面素质缺乏。单科性院校从其校名就能看出其培养的人才是服务于哪些领域。如医学院,开设传统的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等专业。医学院学生除了学习医学专业知识以外,普遍缺乏人文素养,加之社会要求医院管理者应是专门人才,既要有医学的相关知识还要掌握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因而公共事业管理(卫生方向)或是卫生事业管理等近医学专业应运而生。体育学院基于上述原因也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体育方向)专业。更有甚者,为了“学科较为齐全,各学科协调发展”而开设新专业,如农林学院开设对外汉语专业,理工学院开设网络新闻传播专业,医学院开设工商管理专业。诚然,当前多学科交叉,而且各学科之间界限越来越不明显,原本只有一种专业类型的学校开设“大相径庭”的专业,对于丰富学校文化和扩大学习领域起到一定作用,但如果没有认真论证专业的生存状况和发展前景,强拉上马就会漏洞百出。

二、单科性院校新增专业凸显的问题

1.缺乏配套的硬件设施

根据专业学习内容的不同,需要配备相应的教学设施。学校更是学生生活的场所,也应该提供相应的基础设施。在原有学校面积不变的情况下,无限增加学生数量必然造成生均使用面积下降。其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教室拥挤,排课出现撞车;宿舍紧张,一些学校不得不将其他用途的房屋改为宿舍,条件简陋;新增专业需要的实验设备欠缺,无法完成计划的教育任务;图书馆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藏书量少,特别是新开设的学科相关书籍极度缺乏,与这些专业是社会急需专业,而文献资源不够成熟有关;食堂、操场等生活娱乐设施也达不到要求。

2.缺少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师资

新增专业能否办下去的关键是其所拥有的师资。单科性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原本就很单一,要开设从未涉足过的专业,部分院校仅考虑“内忧外患”,强拉新专业上马,很可能在师资配备上马虎了事。其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缺乏专业学科带头人,大部分是临时招聘的一批专业背景不深的年轻教师;对引进教师只看学历是否符合,较少考虑其所学专业是否对口;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而学校又未能进行恰当的培训,造成新增专业教学深度不够。

3.专业特色不明显

当前各学科之间交叉联系越来越紧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从单一型转为复合型,理工学院办文科专业,文科学院办理工科专业,这种办学方式更能体现高校各学科之间的协调互补及内涵发展。但现实的情况是,单科性院校并未认真领悟学科之间协调互补的意义,更没有相当的真知灼见和“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专业发展定位。如果新增专业是原有专业的衍生专业,就依靠老专业的主干课程教学;如果是新增专业,教师学生都可谓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就采用边教学、边摸索,边模仿其他学校的做法,直接导致新增专业课程设置东拼西凑,设置极为不合理。

4.招生存在障碍

新增专业在招生过程中遇到很大的障碍。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除考虑专业的就业前景外,还考虑开设这门专业的学校的教学实力。如相同专业开设在不同学科背景的学校,所具备的特色和培养方式都会不同,权衡利弊后,更多的考生在填报理科类专业时选择理科背景的院校,填报文史类专业时选择文史背景的院校,这样在单科性院校开办与其学科分类属性不一致的新增专业时,就可能遇到招生不满的现象。1998年,国家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5](教高[1998]8号)中要求本科新设置专业必须具备下列条件:符合经学校上级部门批准的学校发展规划,有稳定的人才需求的论证报告,招生规模一般为每年60人(个别特殊专业如艺术类专业执行具体规定)。有些学校出于对生源的担心,在招生过程中将服从调剂的学生都硬拉到新增专业,既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浪费教学资源。

5.学生学习问题突出

单科性院校在开办学校分类属性以外的新增专业时,在校舍资源、师资资源、课程设置、招生上暴露出来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受教育者的学习效果和就业机会。在缺乏软硬件设施的情况下,无法培养出当今社会需要的应用性人才。如2003年“非典”爆发,公共卫生问题突出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为社会急需,但公共事业管理人才不是全都能应付公共卫生问题,只有在掌握了相当的医学卫生防疫知识才能很好地成为卫生事业管理者。医学院为适应形势,新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学院校在平时只开设几门医学卫生课程,而且授课教师不将本专业学生看成医学专业学生,在讲授专业知识时经常以学生听不懂、用不到为理由降低要求,不但授课内容简单粗略,就连试验机会都减少到为数不多的观摩或是图片展示;缺少本专业有经验且有研究深度的教师,新增专业随意挑选教师,教师专业不对口、理论研究不扎实,传授知识严重受限,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课程结构不合理,拼凑学期计划,主干课程只管多而广,不求精品和实用。学生看似什么都学其实效果不理想。在就业去向上,学校粗略的按专业字面意思归纳出几条去向,并没有对市场需求进行仔细调研,导致培养出的学生不适应社会需求而无法就业。

三、对单科性院校新增专业的建议

1.引导合理分类与定位

高校分类,是指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主持下,组织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或专家、学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将高校分为不同的类别或级能,这个标准基本是参考高校的社会职能和特点而分类的。高校定位,是指高校根据自身条件,国家和社会需要及学生需求,按照扬长避短的原则,参照高校类型和层次的划分标准,明确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及同行中的位置,确定服务、面向发展目标及任务的一系列前瞻性思考和规划。可见,高校分类和高校定位的过程中,政府的引导极为重要。政府在进行高校分类管理和改革的政策引导中,应该统筹考虑社会人才需求和高校建设需要,不能诱导高校进行大而全的改革,应该支持和保护那些规模较小、培养专门特殊人才的院校,鼓励创办小而精的特色院校。

2.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

完善高等教育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是引导我国高校合理分类、合理定位的基本条件。一是合理构建普通高校分类标准及学校专业的设置条例。综合性大学级别的高校专业数量上有具体规定,但在学院级别的高校专业数量就缺乏规定,造成一批高职高专院校盲目升格。二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高校办学质量的评估,尤其是对那些已经升格或准备升格本科院校的质量的验收与认证工作。

3.严格论证与审批程序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5],开设新增专业应遵守严格论证与审批程序。如在新增专业设置条件中,规定应有的招生规模、教学计划、师资要求、开办经费、硬件设施基本条件等。高校新增专业应由学校、学校主管部门和教育部门分工负责审定、审批和备案。在对新增专业审批时,应要求交齐学校发展规划、本校专业核定数执行情况表、申请报告、拟设专业的教学计划等。因此,学校在新增专业时首先要明确拟设专业毕业生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其次从拟设专业的综合性、基础性、特色性三方面通观拟设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特别对于单科性院校开设分类属性以外的专业,更应论证拟设专业的人才需求,本校的办学优势和劣势,人才培养目标等问题,充分论证可能产生的问题。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严格审查专业论证报告,结合国家和地方人才需求状况,学校现有专业布点情况,拟设专业设置条件,进行全面评议,谨防学校急功近利开办新增专业的嫌疑,对于未达国家规定标准或本科教学工作未达标准的普通高校,不得新增专业。

4.转变办学理念

单科性院校无论是出于外部压力还是自身利益需求的考虑,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应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调整专业结构,提升学校地位,都是无可厚非的。但不排除一些高校在不清楚自身实力的情况下,盲目跟风,一味强调市场需求的导向,要么重复设置专业,要么强拉新增专业上马,造成过度教育或是学非所用的窘境。在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今天,高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学科建设都关乎高校能否适应社会市场变化,走持续发展的生存道路。单科性院校不能仅用功利的眼光去看高等教育,也不能仅用追逐市场的心态去设置专业,而是应考虑本校学科分类的优势,拓宽专业口径,强调相近或相关专业的交叉,以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

5.突出专业特色

“人无我有,人有我强”是单科性院校在新增专业时应抱有的理想信念。与其简单复制克隆综合性或多学科性大学已有的专业,还不如把这些专业的特点与本校的优势专业相结合,办出特色,既能避开综合性或多学科大学的挤压,还能形成在本专业的独特优势地位,争取稳固的生源。单科性院校有自己的优势学科,怎样利用好学科优势,那就是“慎设置、重建设”。“慎设置”指的是调整改造传统专业,灵活设置专业方向;“重建设”指的是学校对新增专业实行一定的政策倾斜,加大经费投入,着重建设新增专业的软硬件设施,培养与建设师资队伍,聘任高水平的专业教师作为学科带头人,重视对教师的在职培训;加强新增专业的图书等信息资源建设。以此理念作为指导,单科性院校开设的新增专业也能形成区别于他校的专业特色。对于自身条件根本无法开设的新增专业,即使市场的诱惑再大,也一定要本着对学生、对社会负责的心态,不能一哄而上。

6.加强与社会联系

新增专业的招生培养与输送人才都需要与社会和市场相联系,单科性院校切忌关起门来办学。由于学科分类属性的限制,造成单科性院校开设学科分类属性以外的新增专业时,一开始难以获得考生和家长的认同,影响生源的数量和质量。在新增专业开办之初,培养的本专业毕业生也很难得到市场青睐。因此,必将要求单科性院校加强校内外联系。对内做好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加强新增专业辅导员的培训,让他们了解和学习新增专业知识,对就业前景有一定认识;改变新增专业学生陈旧的择业观,让其了解热门专业不等于容易就业,平时应注重综合能力培养。对外加强新增专业的宣传,扩大知名度。特别是让用人单位了解本专业的特色,这是提高单科性院校与综合性或多学科性大学抗衡的竞争实力。

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同时,对教育质量的关注也在日益提升。大学从规模扩张向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单科性院校一味追求扩大规模和升格不是其生存之道,相反,重视原有专业的建设,根据社会需求和办学定位有选择地新增专业,最重要的是突出特色才是单科性院校积极应对挑战的应变之道。教育相关部门应严格执行监督和审批程序,督促学校多方论证,并根据标准严格进行考核,为单科性院校新增专业提供参考意见和有力的保障。

[1]苏锦萍.新增专业与新兴专业[J].高校招生,2006(Z1):31-32.

[2]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3(3):5-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EB/OL].(2006-09-28)[2010-04-20]. 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36/info23536.htm.

[4]陈厚丰.我国高校追求“大而全”和“升格热”的外部原因及应对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04(3):47-51.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EB/OL].(1998-07-06)[2010-04-20]. http://www.hlbrc.cn/manage/jwc/jwc_web/readnews.asp?newsid=455.

[责任编辑:孙泽文]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on New Majors in Single-discipline Colleges

WANG Famin
(School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Some single-discipline colleges blindly start new majors in addition to the existing ones to upgrade themselves to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The seek of big and complete involves them in the trouble of following suit, and at the same time, decreases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herefore, in starting new majors, single-discipline colleges should clearly recognize their own strengthens and weaknesses, set a proper goal so as to both maintain their superiority in some disciplines, and achieve schools' development.

Single-discipline colleges; New majors; Dominant disciplines; Specialized characteristics

book=3,ebook=190

G649.21

A

1671-4326(2010)03-0075-04

2010-05-05

王法敏(1985—),女,云南昆明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单科升格学科
沉浸助获得,获得促沉浸
【学科新书导览】
“长沙中考千分之一”是什么意思
《开在心中的花朵》作文升格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看清要求,有的放矢——一篇2019年高考考场作文升格的启示
基于一体化、项目教学的技工院校单科精进教学改革探讨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单科”排名普宅抢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