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贡布里希对原始主义的描述

2010-08-15刘登峰

皖西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原始性贡布里希图式

刘登峰

(淮南师范学院美术系,安徽淮南232001)

贡布里希对原始主义的描述

刘登峰

(淮南师范学院美术系,安徽淮南232001)

2001年11月著名艺术史学家贡布里希在英国逝世,2002年贡氏遗作《对原始性的偏爱》出版,也成为其艺术史研究的盖棺定论之作。在这本书中,贡布里希通过对儿童及未受正规学院教育学生绘画的研究,总结了一种可称作“原始的”艺术图式,其特征可归纳为两点,即“最低限度模式”及“基线模式”。通过对它们的研究,为之后研究贡布里希对现代艺术的否定态度提供了最基础的依据。

原始艺术;最低限度模式;基线模式;贡布里希

1909年3月30日,贡布里希生于维也纳,后移居英国并加入英国籍。早年就读维也纳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1936-1939年任伦敦大学瓦尔堡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贡布里希在艺术史中的研究打破了各学科之间的界限,他通过对知觉心理学的研究,使自己扩大了人类对视觉世界的理解。

贡布里希代表西方20世纪初艺术理论的成就,在这之后,艺术史的研究方法受到新历史学的影响,从而引发了西方新艺术史的发展。从西方艺术史研究方法的角度来说,贡布里希的“图式-修正”理论并非艺术理论前沿,对其理论的辩证对待也是理所当然。在国外对贡布里希艺术理论的批评显见于一些艺术理论文章中,在这些批评中以美国学者诺曼·布莱森体现的最为集中,如他对贡布里希“知觉主义”理论的批评:“知觉主义并没有留下什么实质的空间。这种知觉主义的解释在一种省略或分离出社会结构的制作图像的描述中耗尽了自身。”[1](P148)但是在国内,极少发现对贡布里希艺术理论的批判性研究,而对其艺术理论的弘扬热潮却有增无减,这显然反映国内在艺术史理论研究的滞后性。

一、“原始的”词源学考证

19世纪中叶,人们开始使用“原始的”(primitive)一词,用来指未接受伟大的文明中心所影响的人,人们借用生物进化论的假设,认为原始人的生活状态代表了文明演进的低级阶段。而处于这个阶段的原始人的艺术就被称为是“原始艺术”。弗朗兹·博厄斯在《原始艺术》一书中就曾将爱斯基摩人的象牙雕刻,美洲西北沿岸、新西兰,马科萨斯人以及中非的木雕,非洲的金属制品,阿穆尔河流域的镶嵌艺术和刺绣作为研究原始艺术的对象[2](P6)。后来证明这些文化并非一个形成或退化的阶段,而是在一个异于西欧文明的社会组织和技术体系下的成熟表现。所以“原始”一词并不适当,但人们还没有找到可以取代的专有名词。“原始艺术”的意义后来已转为指原始民族的艺术作品,它并不意味在审美和技巧上是低级的,也不属于早期向更成熟的艺术表现摸索迈进的阶段,它也不是一种因为不完全的认识或模仿较高级文化的艺术活动所形成的落伍现象。

欧洲艺术家和鉴赏家使用“原始”一词,是指欧洲各国绘画和雕塑发展史上的早期阶段,这个用法含有错误的暗示,即这些早期艺术家未能获得所谓成熟时期艺术家的成就。在19世纪中期,此词用于指文艺复兴以前的西欧艺术,由于它在科学的“透视法”和解剖学之前,所以是“原始的”。对于早期意大利画家的兴趣,可追溯到18世纪中叶如赫佛和版画家佩区等人。定居罗马的达金古尔象温克尔曼研究古典艺术的黄金时代一样,构想出“未开化的世纪”的观念,他对奇马布埃、乔托的艺术作品的探讨,从1810年陆续发展。不过,要到1834年蒙托才用“早期画家”一词来称呼他得到的早期意大利画家作品。1875年在曼彻斯特举办的古代大师展的手册中,奥特利被描述成“藏有许多可靠的早期作品”的艺术家。拉斐尔前派的兴趣和康索王子收藏的“早期艺术品”,使大众为文艺复兴以前的大师广为注意。1902年,此词用来描述在布鲁日举行的尼德兰画展。这个词仍经常被艺术史家、鉴赏家,以及博物馆、画廊的主持人使用,但已经转变为形容语,而且也不表示它是发展过程中一个幼稚的阶段。

“原始”一词也被画商、鉴赏家、艺术史家用来称呼未受过专业训练的艺术家。他们作画的方式与学院传统相反,或者表现前卫的态度,在诠释和处理题材时,表现出了有明显特征的质朴感,例如卢梭。在这里,“原始”一词确实指缺乏传统的技法,或在不完整的技法中含有即兴的魅力。

二、《对原始性的偏爱》中“原始”艺术图式特征

在《对原始性的偏爱》一书的序言中,贡布里希清晰说明了18世纪末期开始出现在西方艺术界的原始性趣味所指涉的具体范围,即“希腊瓶画”、“十五世纪欧洲艺术”、“部落艺术”。“如果让我对‘原始的’(primitive)下一个深刻的定义,我想读者还是去看这本书吧,书中说明了它的涵义,这个词指涉的内容与希腊瓶画、十五世纪欧洲绘画、部落艺术有关。”[3](P28)18世纪以来,西方艺术界开始出现了一股原始主义趣味潮流。这种潮流一直延续到当代,现代艺术就是这种潮流的直接产物。贡布里希身处这一潮流转变的关键时期,目睹了原始主义趣味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贡布里希希望通过对原始性趣味产生过程的梳理,可以对现代艺术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贡布里希将艺术创作比作人类制作飞机。为了克服飞机重力问题,人们要发明这样的机器,而发明机器的过程是非常复杂并不是一夜之间的事情,需要人们不断的探索,而艺术的创造亦是如此,这一点,再现艺术在西方漫长的发展就已经能够清楚的说明。为了说明“原始性”一词的涵义及理由,贡布里希通过对儿童及未受过训练人的艺术作品的分析总结了原始性艺术具有的图式特征。需要说明的是,贡布里希考察这种图式特征的时候,并没有从原始时期的艺术①着手,而是选择了儿童艺术与未受过学院训练的人的艺术作品为研究对象。从他们的作品中,贡布里希总结了原始主义艺术具有的图式特征,然后又将这样的特征来分析原始时期的艺术作品。在总结这些图式特征的同时,贡布里希又将这样的图式特征作为鉴别原始主义艺术的工具。如果某些艺术作品符合这些特征,就可以将之断定为原始主义艺术。

原始主义艺术有其独特的图式特征,但是,为什么符合这样图式特征的艺术被称为“原始的”?贡布里希认为在艺术“制像”的过程中,存在“重力”未被解决的阶段。

实际上,在这里技术进步论发挥着作用。贡布里希认为,艺术发明就象人类飞机的发明一样。当我们要发明飞机的时候,重力是我们要克服的难题,这些难题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我们不刻意、努力地去解决,我们就不会获得这种技术,飞机也就不能摆脱重力的束缚而飞上蓝天。在艺术中同样有着这样一种类似克服“重力”的难题。原始主义艺术相对于再现性艺术来说,存在着一些未被克服的“重力”问题。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称呼原始主义艺术为“原始的”。“我举了这么多的例子,只是想说明,制像与我们的生活很相似。正是存在于空间中的重力作用导致未受训练的人创作的艺术不能达到再现性艺术的高度,他们的作品带有一种琐碎感、图式性和基线特征。”[4](P281)

在人类漫长的艺术发展历史中,对原始性的偏爱并非只发生在现代。一旦“过于甜腻”的东西长时间的存在,就会引起人们的反感,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在艺术中,这种情况更是普遍。对原始性的偏爱,这种趣味的产生有其心理学基础(指西赛罗原则,即“过于甜腻,让人厌烦”),但是,并不能否认原始主义艺术所具有的“原始性”特征。对原始性趣味的产生我们没有赞扬或者谴责的理由,因为这种原始性却对重力的解决没有任何帮助。贡布里希在分析了某些中世纪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原始主义特征后,说“如果某个时期的工匠因为‘重力’的原因,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了具有二维特征的基线风格,我们既不能责备他们,也不能赞扬。因为,他们对飞机克服‘重力’的问题没有一点作用。”[3](P288)

贡布里希为原始主义艺术图式总结了两个图式特征:最低限度模式(minimum models of the motif)和基线模式(base line)。

(一)最低限度模式

原始艺术图式具有的特征与语言学中的一种现象很相似,即“特征性描绘”。它是语言学中的一个术语,贡布里希说,“语言学家称那些能够使我们识别出一个词语或者一种现象的元素为‘特征性描绘’”[3](P280)。

在《艺术与错觉》“观者的分担”中,贡布里希说,“我觉得没有什么人比变戏法的人更能造成这种幻象知觉了,他们引起一系列期待,造成一种熟悉的环境的外表,使得我们的想象力超前,在并不知道自己已被骗时去急于完成这种期待。”[4](P193)按照这种说法,当艺术家完成一个图像之后,人们就会通过仅有的图形构筑自己熟悉的图像,从而完成从二维图像向三维错觉图像的过渡。无论古今,人类都具有这种思维习惯。

贡布里希用一幅由未受训练者Elise的作品来阐述“特征性描绘”这一原始艺术图式的特征。Elise原是贡布里希小时候家里的一个仆人,她并没有受过专业的绘画训练。Elise在贡布里希生日那天送个他一幅画,画面上再现的是贡布里希在家里上大提琴课的场景。贡布里希以这幅画为例子,提出了原始主义艺术图式的最低限度模式,贡布里希在分析Elise的那幅作品时说,“她自己去决定如何安置某个形象,并且赋予这些图像那些能够显示其特征的描绘,例如,她画了四个像腿一样的东西来代表大提琴的琴头,再画出双眼和双手,就是这样,在画面中,她把各种想象转化成我说的‘最低限度模式’。”[5](P277)

为何最低限度模式被称为“原始的”?原因在于对知觉恒常性(Perceptual Constancies)②这一“重力”的克服。知觉恒常性与我们的视觉经验是矛盾的。为了实现对我们视觉世界的真实模仿,再现性艺术必须要克服知觉恒长性的阻碍。贡布里希认为,“这种所谓的‘知觉恒常性’影响我们看周围环境的方式,它与再现性艺术中运用的透视的光学规律是矛盾的,再现性艺术与照相机记录的效果一样,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要警惕不要错误地否定光学透视的作用。”[1](P277)为了克服这种阻碍,再现艺术家必须学习光学规律,艺术家只有按照这个光学法则去描绘物象,才能正确地传递自己的信息,这样的话,“再现性艺术家需要学习的不是他看到的世界,而是忽视他的视觉经验,从而去学习基于光学规律——即光按直线传播的几何构成法”[3](P277)。

按照光学原理,为了做到对视觉的真实模仿,艺术家发明了“透视”与“比例”规则。而这样一个个发明是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没有受过训练的Elise的作品并没有实现这些技巧,当然也就不能真实地再现她要描绘的场景。从这个意义上说,图式就有了一个不断进步的发展历程。贡布里希在分析Elise的作品时说,“很显然,在这幅画中,Elise没有能力处理这种复杂的问题,并且她遇到的困难在大多数图式风格(pictorial styles)的作品中都能够发现类似的情况。如果我们认为再现性艺术家需要学习这些支配我们视觉规律的原则的话,我们就毫不犹豫地接受博厄斯(Boas)的观点,他为再现性方法的发展提供了一条上升的曲线。”[3](P280)

尽管最低限度模式在解决客观模仿视觉真实的问题上处于“原始”阶段,它也有自己的优势。贡布里希从语言与艺术图式的联系中阐述最低限度模式的优势。贡布里希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一个儿童临摹康斯泰勃尔的一幅风景画,在孩子的作品中,他发现,康斯泰勃尔的风景画变成了另一个模样,成了一幅有图式化的简单符号语言构成的图画,这些图画对物象除了运用轮廓线的描绘之外没有过多的修饰,这种方式与语言中的“名词”的使用很相似。另外贡布里希在儿童临摹奥尔本(Albani)的作品中发现了类似的现象,“这些孩子们重新组织了奥尔本作品中的图像信息,采用一种最简单的语言特征,很像我称作的那种图像制作的‘基线模式’风格”[3](P281)。

(二)基线模式

所谓基线模式,是指在画面中减少对深度的表现,不考虑透视比例,忽略明暗法,从而造成一种平面效果令人满意的构图。这样的图式特征,我们可以在儿童、民间以及在原始主义艺术家的作品中看到。特别在原始主义艺术家卢梭的作品中表现的更为明显。

综上所述,如果在一幅艺术作品中再现了带有“最低限度模式”、“基线模式”图式风格的特征,那么就可以断定它们是原始主义艺术。也可以说,由于并没有解决那些类似飞机制造中要解决的“重力”问题,这样的艺术相对于再现艺术来说,就是“原始的”。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断定某些时期的作品的原始性特征。

实际上,贡布里希认为,我们在看到不同的历史时期看到的原始主义艺术作品的时候,对之应有两种看法:首先,创作这些原始主义艺术的艺术家也许因为没有受过学院训练,从而创作了这样的风格,如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民间艺术、儿童艺术;其次,创作原始主义的艺术家并非没有受过学院训练,但是,由于偏爱原始艺术,在艺术创作中模仿其风格,从而在作品中体现了原始主义的图式特征。对于这种情况,艺术家是在了解很多风格特征的基础上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无论那种情况下,只要体现上述特征,其作品就是原始主义作品。其实,在贡布里希看来,如果断定一个作品具有原始性特征,某种意义上,对它的技术水平带有一种否定的暗示,因为这样的作品“为重力的解决没有一点作用”。

现在让我们将目光转向贡布里希对现代艺术的分析,特别是那些受其认可的现代艺术作品。贡布里希这样评述现代艺术家,俄国移民画家尼古拉·德·施塔尔的作品:“他的简单而微妙的笔画常常组合起来,构成令人信服的风景画,奇迹般地给予我们一种光线感和距离感,同时又使我们感觉到颜料的性质,这类艺术家继续着上一章论述的制像的探索。”[5](P147)

从这样的一段评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贡布里希认为,施塔尔在制像过程中并没有表现出原始性的特征,而是在继承了再现艺术图式成果的基础上,为图式的发展做出了更多的贡献。这是现代艺术在实验各种风格表现可能性过程中的成功案例。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来看一下施塔尔的这幅作品,也许会对贡布里希的观点有些困惑,画面上呈现的那些简单的色彩与几何形状,难道它们不具有原始性艺术作品体现的最低限度模式?或者,这些简单的几何形状真的不具有会处于没有解决“重力”问题的“原始”阶段的嫌疑吗?对图式发展非常敏锐的贡布里希也许对自己的观点坚信不移,这也是他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现代艺术中发现奇葩的可能。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他们是否能够体会到贡布里希对这件作品的高度评价?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贡布里希对现代艺术图式的分析是否能够被检验?如果除了贡布里希本人,无人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话,贡布里希这种图式判定的方法是否符合其一直坚信的“证伪主义”原则的初衷呢?如果一个理论无法被检验,理论的合理性从何而言,或者,是否可以说,是“证伪主义”的初衷让贡布里希艺术史理论在面对现代艺术时出现了难题?

三、结论

自19世纪中叶,“原始”一词开始出现在架上绘画的表述中。在生物进化论的基础上,“原始”一词被指认为与非西方,非中心,非主流有关的各个时期、地域、民族的艺术。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贬义特征。在《对原始性的偏爱》一书中,通过对儿童及未受正规学院教育人的绘画作品的研究,贡布里希总结了“原始”艺术的图式特征,即“最低限度模式”及“基线模式”。这为研究贡布里希对现代艺术的否定态度,提供了最基本的图式根源。

注释:

①指在时间上处于人类历史早期阶段的艺术,如古代希腊瓶画、十五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早期艺术、部落艺术。

②这是一个心理学术语。

[1](德)汉斯·贝尔廷.艺术史的终结[M].常宁生,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美)弗朗兹·博厄斯.原始艺术[M].金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3]E.H.Gombrich.The Preference for The Primitive:Episodes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Taste and Art[M].Phaidon Press Inc,2002.

[4](英)E·H·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M].周彦,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87.

[5](英)E·H·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范景中,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

On Gombrich’s Description of the Primitive

LIU Deng-feng
(Department of A rt,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Huainan232001,China)

The famous art historian E.H.Gombrich died in Britain in November,2001.Subsequently,his last masterpiece The Preference for the Primitive:Episodes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Taste and Art was published in 2002,and it also became the final verdict of his art history study.In this book,through analyzing the drawing situation of children and students who don’t accept the formal college education,Gombrich gets a“primitive”art schemata whose characteristics can be summarized as two points,“minimum models of the motif”and“base line”.The thesis offers a most fundamental basis for studying Gombrich’s negative attitude towards modern art by analyzing them.

the primitive;minimum models of the motif;base line;Gombrich

J110.9

A

1009-9735(2010)03-0147-04

2010-03-12

2010年安徽省高校省级人文社科一般研究项目(2010sk452)。

刘登峰(1972-),男,安徽阜阳人,淮南师范学院美术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猜你喜欢

原始性贡布里希图式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传播与建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影像到场
视频侦查物证检验技术探讨
对贡布里希“秩序感”的学理剖析
略论信仰与无知的层次
贡布里希论西方艺术史的发展
贡布里希对图像学的修正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贡布里希的视觉图像观及其反思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