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写意思维与现代油画的融合
2010-08-15薛树银
中国绘画写意思维与现代油画的融合
20世纪以来的西方现代绘画,很大程度上否定和抛弃了对写实油画的追求,坚持用油画的特性,追求更加强烈的主观内心感受。这就与中国绘画用写意的方式来表现客观存在有了融通之处。“写意”的本质是关注社会与自然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叙述经验,表现在创作观念上,就是综合、提炼对审美客体的印象与感悟,而不拘泥简单的形象再现;表现在视觉特征上,就是以“意”为“象”,以“笔意”造“象”,既不是被动而客观的写实,也不是完全主观的臆造。现代画家既追求中国画自身的存在价值,也吸收了现代油画的一些表现元素和手法,这就呈现出中国写意画与现代油画的融合趋势。
一是情感上的融合。中国画追求的是主观精神的意境表现,着重心灵深度的表达。换言之,中国画偏重于主观表现,同时兼有再现与模拟自然的因素,但这种再现与模拟的因素必须服从于主观表现而不能去削弱它。中国写意的最高境界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中国画家常画“梅兰竹菊”等,就与自然界的花卉植物不一样,其中赋予了画家的主观情感和人格化的东西。如中国明代画家徐渭的《墨葡萄图》,那狂草般的笔法,水墨淋漓的效果,更多地表现了笔墨的韵味与画家的心态,即通过变形的葡萄发泄出了画家心中的郁闷之气,是画家仕途不得志和对当时明朝黑暗政治感到悲观失望的一种心情写照。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写意画的特点——“借物抒情”。西方现代主义绘画与传统绘画相比,不再单一地追求客观再现,而是更加注重对主观精神的表达。在用笔上开始追求简约而概括的线条,抛弃了以往复杂的作画步骤,运用写意的手法来表现对象。西方现代绘画的代表人物毕加索,他的《格尔尼卡》就是用象征性的手法、变形的形体和灰暗的色调,表现了战争的罪恶和灾难的悲剧。由此可见,现代主义绘画的特征之一,就是从传统绘画的再现客观世界转变为表现主观情感世界。而这一点正与中国写意画的特点不谋而合,画家不再以画得与客观世界逼真相似为目的,而是以被描绘的对象为媒介,表现自己的情感、观念或思想,将客观对象按照主观意图进行变形或抽象化处理。可见,中国画的写意思维与西方现代油画在情感上巧妙地达成了一致,画家在作画过程中都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
二是用笔上的融合。中国写意画的笔法直接运用了书法的笔法,在线条和形式上是相同的。书法运笔变化多端,尤其草书要胜过绘画,而绘画的用笔丰富多彩,又超过书法。“笔墨”二字成为当代中国字画技法的总称,它不仅以塑造形象为手段,本身还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中国女画家潘玉良的油画融合中西,在油画技法和笔法上开创了先河。她的素描具有中国书法的笔致,以生动的线条来形容实体的柔和与自在;她的油画含有中国水墨画技法,用清雅的色调点染画面,色彩的深浅疏密与线条相互依存,很自然地显露出远近、明暗、虚实,色韵生动。线描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基础,有很强的表现力,潘玉良熟练地掌握了这一技法,并把它融入西画中,丰富了西画的造型语言。可见在油画创作中运用中国写意画的笔法,构成了西方绘画与东方绘画在笔法上的完美统一。它不仅在油画技法上突破了西方传统绘画模式,还融入了国画的书法元素,更具有强烈的表现意味。
三是韵味上的融合。韵味,指含蓄的意味,它来源于诗歌、音乐中的术语。我国清代画家王原初有这样的论述:“声音一道未尝不与画通;音之清浊,犹画之气韵也;音之品节,犹画之笔墨也。”在绘画中,线条、笔触的长短、粗细、大小、横竖、交错,色彩的深浅、浓淡、冷暖,所有这些因素的对比和谐,以及它们的交替反复,都会形成一种特定的节奏和韵律。在绘画作品中,画面上形体的大与小、疏与密的强烈反差和对比,可以产生一种热烈、紧张的情绪,而它们的匀称、均衡则往往会使人感到柔和舒适。这都构成了绘画中的韵律感。在当今的中国画家中,吴冠中无疑是引人注目的,他一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水墨现代化的努力与探索。他大胆探索,执著追求,实现了西方艺术与东方艺术、现代精神与民族传统的结合,融东西方绘画意识和手法于油画风景的创作之中。他的风景油画作品,既具有明显的装饰性,又具有突出的写意性;既洋溢着时代气息,又蕴含着东方艺术的韵味,自成一家,独具风格。吴冠中将西方油画的浓郁色感与中国写意画的流畅风韵有意味地结合起来,构成了东方绘画与西方绘画在韵味上的完美融合。
(常德市第七中学 薛树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