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 追 求

2010-08-15

武陵学刊 2010年3期
关键词:生产力

刘 明

(中共常德市委,湖南常德 415000)

□中华德文化研究□

论 追 求

刘 明

(中共常德市委,湖南常德 415000)

追求是人的精神活动与实际行动的统一,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心理趋向性和实践性。追求能够产生前进的动力、激发工作的热情、增添克服困难的勇气,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在追求真理、卓越、和谐、健康和幸福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与时代、世界观、生产力、社会风尚及个人素质的关系,防止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违反法律和践踏公德的行为,通过加强学习教育认同健康追求,扩大舆论宣传倡导健康追求,强化法纪约束保障健康追求、重点群体示范引领健康追求。

追求;党员干部;作风建设①< class="footnote_content" id="jz_1_6">收稿日期:2010-03-25

何谓“追求”?“追求”的字面意义并不深奥,就是“追寻”、“探求”的意思。它在词典中的解释是:用积极的行动来争取达到某种目的。从这个解释来看,“目的”是期望达成的结果,“积极的行动”是采取的手段和方法,二者构成追求的基本要件。进一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它有三个基本特性:其一,追求有很强的目的性,没有目的,无所谓追求;其二,追求有明显的心理趋向性,没有积极的心态,无所谓追求;其三,追求有贯穿始终的实践性,没有行动,也无所谓追求。追求的意义是重大的,我们可以把它归纳成这么四句话:第一句话,追求产生前进动力。“追求”是“理想 +行动 +坚持”的组合体,而且三者缺一不可。没有理想的追求叫躁动,没有行动的追求是空想,没有坚持的追求是试探。三位一体形成真正的“追求”之后,就能组成一辆无坚不摧的“越野车”:理想是“方向盘”,行动是“车轮”,坚持是“燃油”,从而产生巨大的动力,驱动人们不断向前。第二句话,追求激发工作热情。一位哲人说过,使远足者疲劳的,往往是鞋底的砂粒;使远足者激情百倍的,往往是远处的风景。有目的、有追求的工作才能获得成功。心里瞄准了远大目标,燃起了追求激情,平凡的工作才会变得有趣,平庸的人生才会变得精彩。第三句话,追求增添克难勇气。面对困难,有追求就会敢于明确地表露自己的渴望,向困难“宣战”;有追求就会果断地实施自己的行动,向困难“进军”;有追求就会坚韧地迫近自己的目标,向困难“冲锋”,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第四句话,追求推动社会进步。社会进步的道路是由无数追求者慢慢趟出来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理性的追求,能够激励人们不懈地探索真理;“夸父追日,弃杖为林”——坚定的追求,能够将神话变现实,造就世间奇迹;“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崇高的追求,能够凝聚人心,实现共创大业的宏伟目标。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当今我们应该追求什么?

1.追求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根本属性,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追求真理,需要有科学态度和务实精神。从整个客观世界来看,任何真理的认识只是对无限宇宙的一个部分、一个片断的正确反映,人类已经实际达到的认识总是有限的,还有很多事物没有认识或者没有认识清楚;从特定事物或现象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这个对象一定方面、一定程度和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追求真理,就要崇尚科学,就要实事求是。当前,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正处在关键时期,追求真理,就要求真务实,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谬误会经常扰乱我们的视线。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正是因为有了坚定的信念,无数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才能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百折不挠、奋力开拓。真理不会穷尽,追求真理的事业也不会完结,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不懈奋斗。

2.追求卓越。卓越就是非常优秀,就是超出一般。追求卓越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向上的精神境界,值得大力提倡。追求卓越,要爱岗敬业。没有人注定平凡,也没有人注定卓越,不同的只是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任何工作都有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就,任何人都有可能站在这个行业的最高点。追求卓越,要精益求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敢于争一流、当第一名,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能够做大多数人都做得到的事,是平凡;能够做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得到的事,是优秀;能够做他人均无法做得到的事,才是卓越。要想永远领先,就要不停地争先;要想“点石成金”,就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要持之以恒。一时的成功不算成就,一时的辉煌不算卓越,对待工作、规划人生,不能沉醉于一事的成功和一时的辉煌。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之分,天分有高低之分,悟性有好坏之分,但它们决定不了一个人的命运。苏轼曾说:“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只要我们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对待工作、对待生活,向着学习、工作、生活中最出色的目标不懈努力,就一定会获得成功,就一定会迈进卓越的行列。

3.追求和谐。和谐是指理想的关系,体现为稳定、有序、协调的状态。一般说来,和谐包含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三个方面的内容。人们追求和谐,一是希望得到一个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二是希望维护公正、有序的社会环境,三是希望全社会每一个成员包括自己享受富足安康的生活,获得一份内心的祥和与宁静。追求和谐是当代社会的主基调。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崇尚和谐的礼仪之邦,从“以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到“家和万事兴”的和谐伦理、从“和气生财”的生意法则到“中和为美”的艺术思路,从“中和位育”的哲学理念到“协和万邦”的政治观点,都闪烁着和谐思想的光芒。当前,我们倡导和谐社会建设,致力创建和谐城市、和谐社区、和谐单位,都是这种理念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我们要大力追求人自身外部行为与内在灵魂的和谐,努力做到内心与外表相一致;大力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努力做到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充满活力,各得其所、公正公平,和睦相处、安定有序;大力追求人与“天”的和谐,努力做到“未雨绸缪”,自觉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发展低碳事业,过好低碳生活。

4.追求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是: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我们追求健康,是因为它是一切追求赖以实现的基础和前提。从社会经济层面看,健康就是生产力,健康就是 GDP。哈佛大学研究表明,大约有30%至 40%的亚洲经济奇迹是源于健康人群[1]。健康人群创造生产力,疾病吞噬生产力。在我国,全国城乡居民因疾病、损伤和早逝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 8.2%,相关的医疗费消耗相当于 GDP的 6.4%[2]。因此,说健康就是 GDP一点也没有夸张。从个人角度看,健康就是财富,健康就是幸福。健康是人的生命力的基础,有健康就能拥有一切。有人说,健康是“1”,财富、名利、地位……都是其后面的“0”,没有了“1”,一切也就没有了。所以说,“健康第一”、“健康是金”。在现实中,“聪明人投资健康,明白人爱护健康,普通人漠视健康,糊涂人透支健康”。追求健康,首先要追求身体健康。要利用一切机会加强身体锻炼,“每天锻炼一小时,快乐工作 4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追求健康,切莫忽视心理健康。现代医学认为,心理健康是人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心理健康的人,有正确的社会认知,有积极的工作态度,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看问题客观不偏激,办事情主动不推诿,待同志真诚不虚伪。培养健康心理,要记住“一三三”法则。所谓“一”,就是一个心态,即感恩的心态:感恩国家社会,创造了平安祥和的环境;感恩父亲母亲,给予了我们鲜活智慧的生命;感恩配偶子女,带给了我们家庭的快乐与温情;感恩同事朋友,陪伴着我们学习工作,享受成功的喜悦、安抚失意的心灵。两个“三”:一是“三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知足常乐;一是“三点”,对自己阳光一点、对家人糊涂一点、对别人宽容一点。达到了这个境界,我们才可以说自己是一个健康的人。

5.追求幸福。幸福是令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幸福是人生追求的最终目的。费尔巴哈说,“人的任何一种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5]。中国也有句古语,“福喜之事,皆称为幸”。从哲学意义上说,幸福不是指生活中某一偶然因素引起的暂时的愉悦和满足,而是对生活的一定阶段或全部生活过程的总体感觉。幸福感是没有阶级差别、没有贫富界限的,人们对于幸福的体验、感觉是一致的。大富大贵之人,可以有之;清贫一生之人,亦可有之。当你对个人及家庭物质条件感到满意,对生活保持着一种合理的期待,而且不因为经济条件而感受到某种压力,你是幸福的;当你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能够轻松自如处理好日常工作和生活方面的事情,能够乐观从容地应对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你是幸福的;当你积极面对生活,把生活作为一个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能够经常感受到自己在生活中所取得的进步,从而对个人前途和社会发展充满信心,你是幸福的;当你经常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拥有融洽、真诚的人际关系,拥有心心相印的爱人、亲密无间的朋友,彼此之间互相理解、互谅互让,你是幸福的。然而,作为共产党人,我们所追求的幸福,首先应该是全体人民的幸福。普列汉诺夫曾说:“道德的基础不是对个人幸福的追求,而是对整体幸福,即对部落、民族、阶级、人类的幸福的追求。”[4]马克思对此作了精辟的论述,他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3]我们应当牢记自己的使命,矢志不渝地为广大人民谋幸福,并在为民造福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幸福。

追求的产生、实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现实世界的方方面面有着诸多关联。它既受内心世界的作用,也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既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也受意识形态的推动;既受历史沉淀的干扰,也受时代风潮的引领。我觉得,有五个关系要弄清。

1.要弄清“追求”和“时代”的关系。目标和行为是追求的核心元素。目标的确定,离不开特定时代赋予的政治历史条件;行为的实施,也离不开当时当地所能提供的物质条件。时代孕育了追求,追求又反作用于时代并推动着时代发展。对此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第一,追求是时代的产物。不同的时代背景产生不同的追求。封建时代,人们追求温饱,渴望拥有“土地”等生产资料;民主革命时期,人们追求民族独立与解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们追求小康生活、国泰民安。任何追求都不可能脱离时代独自存在。第二,时代为“追求”提供着客观物质条件。好比建房子,古代用砖瓦木头,现在用钢筋水泥,都与所处时代所能提供的物质财富和社会生产力水平有关。第三,追求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着时代发展。追求是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自它产生的那一刻起,人类就以自己的力量能动地改造着自然,从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可以说,社会物质产品的丰富和意识形态的进步,离不开一代代人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人类追求的意义不仅在于人们能从需要出发找到正确的目标,更重要地还表现在能以这些目标为导向,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从而在自然界打下人类“意志的印记”,正如列宁所说的:“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6]一个目标实现以后,人类还会将另一个更高更远的目标呈现出来,并努力实现。这样循环往复,步步递进,不仅把追求的境界不断推向更高的层次,而且不断推动着社会前进与发展。

2.要弄清“追求”与“世界观”的关系。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总体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一般规律的反映。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追求是世界观的副产品,追求与世界观是从属关系。世界观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和人生道路,决定着一个人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行为准则。我们机关党员干部要有所追求,首先应该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自己的追求,并且在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保持先进性。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原来正确的东西有些也可能过时甚至不正确了,所以必须把改造世界观作为终生任务。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向周恩来总理学习。周总理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求解放谋利益的一生,也是不断进行自我改造的一生,他的坚强党性和伟大品格烛照千秋。我们要以周总理为楷模,终生不忘改造自己的世界观,终生努力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要弄清“追求”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它包含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要素。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的主导因素。马克思曾经指出:“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7]594列宁也说:“全人类的首要的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8]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不断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追求”作为生产力诸要素中首要因素——劳动者的有目的的社会行为,一方面受到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一方面又以它特有的方式推动着生产力向前发展。人类追求从一开始就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从中获取物质力量和精神支持,忠实地记录生产力发展的每一个前进步伐。也就是说,人类追求的每一个具体行动,都无法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突破生产力发展阶段。生产力提供多大的能量,追求就能达到多高的境界。但是,当人类追求达到极限,生产力水平不能为它的继续发展提供动力时,人类就会转而寻求生产关系的突破,利用更新生产关系,倒逼生产力为适应生产关系的状况而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所谓追求“以它独有的形式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当前,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为人类追求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我们应当充分借助这些条件,奋力开拓、探索创新,不断实现追求的目标,努力促进生产力向更高层次发展,为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不懈奋斗。

4.要弄清“追求”与“社会风尚”的关系。社会风尚是社会中大多数人在某种价值观引导下所表现出的一种趋于普遍流行的风气和习惯,具有群体性和较强感染性特征,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社会风尚有好坏之分,良好的社会风尚反映着历史时代的客观本质和发展趋势,是人类追求的主要目标和主要方面;不良社会风气是社会发展中某些消极因素的反映,虽然有时也误导人们追求,但从总体上来讲,它是受到社会主流价值观抵制的,终将被逐步消除。良好的社会风尚,既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更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能震憾人们的心灵——内心里崇高的道德、头顶上灿烂的星空。良好社会风尚能主导社会思潮,起到引导、规范人类追求的作用;而人类追求尚美向好的特征又能够起到引领社会风尚的作用。所以,追求与社会风尚呈现着一种互为包容、相得益彰的关系。建设“工业强市、文化名城、和谐常德”,是常德市人民的共同期盼与追求,不仅需要我们团结一心、努力创造,而且要用良好的社会风尚作支撑。要通过开展创建文明城市、创建学习型机关、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等活动,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切实提高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并通过他们引导、影响广大人民群众,让“真善美”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单位和细胞,让社会主义新风尚始终洋溢在我们身边。

5.要弄清“追求”与“个人素质”的关系。个人素质是一个人知识、能力、道德品行、健康状况的内在涵养与外在表现。有的学者把个人素质分为“三类八种”,“三类”指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八种”指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现阶段,党员干部的素质是用“德、才”标准来衡量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百行德为首”,“德”决定着追求的方向。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可能追求真善美;一个人格低下、党性修养差的人,是不可能有高尚追求的。而“才”决定着追求的速度,设定的目标能否实现、什么时候实现,取决于追求者知识的丰富程度和能力的大小。知识面越广,思路就越宽,视线就越远,见解就越深刻,对问题的分析就越透彻,创新能力和水平就越高,实现目标就越快。追求远大理想、实现人生价值,个人素质是重要的基础条件。要重视个人素质的提高,“育德固本,博学强能”,养成更高素质,追求更高境界。

追求,无论是作为一种公共社会实践还是个人行为,无论是从宏观还是从微观来看,都有一个怎样做到不出偏差的问题。从当前情况分析,要重点防止四种倾向和不良现象。

1.防止极端个人主义倾向。追求虽然包含有团体意志,但却是以个体行为作为其外在表现形式的。个人行为一旦走偏方向,就会迈向极端。极端个人主义的重要特征,是个人本位、自我中心、利己主义,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惜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极端个人主义反映在权力运用上,突出表现为用权不公、以权谋私;感情高于原则,关系代替政策,甚至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极端个人主义反映在职务提升上,突出表现为在个人名利问题上“盯着、等着、比着”。“盯着”就是盯着位置,升职有空间、工作就有劲头;职务到了头,觉得没奔头。有的看到有个“位置”,就觉得该是自己的,如果没有得到这个“位置”,就埋怨领导不公。“等着”就是消极等待调职,熬年头、混日子,在职不尽责。“比着”就是在职务上盲目攀比,比高不比低,越比越生气。极端个人主义反映在利益关系上,突出表现为过分计较个人得失,有利的事就干,无利的事不干;得到表扬沾沾自喜,听到批评牢骚满腹,甚至争功诿过。极端个人主义是一种错误的价值观,它导致精神滑坡、权力滥用、纪律松弛,务必坚决防止和杜绝。

2.防止拜金主义倾向。拜金主义是一种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观念,认为金钱不仅万能,而且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拜金主义表现在经济领域,就是割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一些单位、一些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公然践踏市场准则,不惜牺牲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拜金主义表现在政治领域,就是少数党员领导干部把手中的权力作为谋取钱财的工具,贪污腐败、行贿受贿、权钱交易、跑官卖官等。拜金主义表现在文化领域,就是文化活动被简单地商品化,受众被忽悠。比如,一些媒体为了所谓的市场占有率,一味迎合低级、庸俗的趣味,甚至纵容错误的东西招摇过市;一些人著书立说只是为了评职称、捞衔头,有的甚至依傍某种资本,为捞钱而昧着良心为其摇唇鼓舌。拜金主义是一种腐朽没落的思想观念,与人的全面发展相背离,与社会公平正义相抵触,必须采取切实措施,铲除其滋生的土壤,净化社会环境。

3.防止碰撞法律红线。法律是为了公众的利益、公共的秩序和社会的公平而设立的具有强制性的社会规范,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也就是说,为了抑制人的私欲、为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人们通过律法的形式,给各类社会和个人行为划上框框、定下尺度,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法律红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们的所作所为,必须控制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超出这个范围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那些为达目的,不惜突破政策禁区、不惜碰撞法律红线的做法是错误的、危险的。在现实生活中,有意无意碰撞法律红线的现象还仍然存在,他们有的打着改革开放的旗号,有的打着“集体拍板”的旗号,迷惑人。如果任其发展,必然严重破坏法制环境,扰乱社会秩序,引发恶性竞争,阻碍改革开放进程,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陷入欲速不达的境地。为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必须坚持“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立场,弘扬公平正义、法律至上的精神,让依法行政真正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

4.防止践踏社会公德。社会公德反映了人类追求文明与进步的共同要求。追求“善”因,方有善果。马克思曾说:“追求道德就是增进群体利益。”[7]358历史上一些受人敬仰的伟人,都是为社会之“好”而建个人之“功”。孔子周游列国立言无数,只为宣扬其“修齐治平”的道德理想。苏格拉底一生追求“善”的理念,为全人类思考,第一次让哲学从“天上”(研究自然)转向“人间”(研究人)。爱因斯坦反对“猪栏理想”,他的“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取决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在什么意义上从自我解放出来”的人生信条让人钦佩。在他们身上,我们都能看到个人追求和社会道德的和谐统一。相反,没有良心的追求是可怕的。德国著名犹太裔科学家哈伯,一生致力于化学研究,他发明的氨的合成法使人类摆脱了依靠天然氮肥的被动局面,加速了世界农业的发展。他本人也因此被授予 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哈伯失去了道德的底线,他对科学技术的偏执追求被德国军方利用,他所领导的实验室成了为战争服务的重要军事机构,他的合成氨技术被用来研制了氯气、芥子气等化学武器,并在战争中大规模使用,造成了近百万人伤亡,他因此也成为了打开现代化学战“潘多拉魔盒”的第一人,一生都受到国际人道主义的谴责。社会公德作为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最一般关系的反映,处于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在每一个社会,社会公德都被看作是最起码的道德准则,因而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毫不例外地必须遵守社会公德。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注重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争做践行社会公德的模范,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化周围的人们,让文明礼貌的形象、助人为乐的美德发扬光大。

如何引导党员干部去健康追求,是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这项工作怎么做,我觉得要多措并举。在这里,提这么几条建议。

1.通过加强学习教育认同健康追求。学习教育是确立人生追求的重要途径。引导人们树立健康的人生追求,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建立完善全民学习教育的长效机制,促进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要加强法制教育。健康的追求,首先应该是合法的追求。有的人虽然渴望有一番作为,但不想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去争取,而是指望用投机取巧甚至违法乱纪的手段去获得。这样做,有时也许能达到目的,但终究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因此,要通过加强对法律法规的教育和普及,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引导人们自觉通过合法的方式去实现人生追求。要加强道德教育。《论语》中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如果能用道德来教育百姓,同时又用礼法约束他们,那么,百姓就不但具备羞耻之心,而且能够改过向善。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使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些良好的道德规范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追求和行为习惯。要加强责任教育。负责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一些流传千古的名言就是深刻写照。要教育人们把自己的人生追求与对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工作创优的责任联系起来,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做对社会有益的人。

2.通过扩大舆论宣传倡导健康追求。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思想追求有着重大影响。胡锦涛总书记在 2008年考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建国 60多年来,我们的舆论宣传在这方面既有经验,也有教训。当前,随着社会的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凝聚力量的难度加大了,任务更加艰巨了。在这种情况下,舆论宣传对人们确立目标追求的导向责任更加重大。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大力倡导积极的、先进的、健康的人生追求,正确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明辨美丑、认清主流、鞭挞腐恶、激浊扬清。要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动用各方力量,采取多种手段,努力形成立体化、全方位、广角度的舆论格局,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功能。要加大典型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和推介追求崇高理想与健康目标的先进典型,树立一批自强不息、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的模范,引导人们见贤思齐,奋起直追。

3.通过强化法纪约束保障健康追求。引导健康追求属于思想道德建设的范畴。道德与法律是紧密联系的,道德是法律的灵魂,法律是道德的卫士。法律的实施,本身就是一个惩恶扬善的过程。当今许多国家非常重视法律对道德行为的约束和保障作用。墨西哥法律规定,每名大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要从事 6个月的志愿服务,否则无法获得毕业文凭,以此培养青年人为社会服务的意识。新加坡正是依靠法律对国民日常行为的严格约束,成为了世界公认的秩序最好的国家。我们党也提出了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理政理念,高度重视通过强化法纪约束来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当前,社会上还存在一些不良的追求。有的干部为了追求职位,不惜行贿买官;有的商人为了追求利益,不惜制假售假;有的公务员为了追求金钱,不惜放弃政策原则,损害国家、集体利益,甚至不惜出卖国家机密,等等。因此,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党的纪律,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追求行为。

4.通过重点群体示范引领健康追求。人的思想是受社会环境和他人行为的影响而不断变化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人生目标追求方面,人们也会受到其他人的影响和带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铸就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教育和影响人们以追求国家强盛和人民幸福为目标,时刻服从党和祖国的召唤。在新的历史时期,信息技术更加发达,社会交往更加广泛,人们的思想追求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引导健康追求,要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倡导的抓重点、抓示范的工作方法,通过重点群体的示范引领,带动人们的健康追求。领导干部、社会公众人物、各行各业领军人物等在社会上有着较强的影响力,他们的思想和言行更容易被普通群众效仿,是我们倡导健康追求应关注的示范群体。要突出抓好这些群体的教育和管理,引导他们认清自身承担的使命,时时处处做表率,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真正成为倡导健康追求的旗手与楷模,成为高尚道德的先行者和守护者。

[1]朱艺.本体健康文化的价值[J].重庆行政,2008(4):.23-26.

[2]赵玉川,蒋烽.我国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政策选择[J].经济研究参考,2002(19):58-6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238.

[4]王秀芳,李澄.论普列汉诺夫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三个贡献[J].马克思主义研究,1988(3):17-21.

[5]巴加图利亚.《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J].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4(1):61.

[6]列宁全集:第 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37:436.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8]列宁全集:第 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37:295.

(责任编辑:张群喜)

D648

A

1674-9014(2010)03-0022-06

刘 明(1956-),男,湖南常德人,中共常德市委常委、秘书长,研究方向为领导学。

2010-03-25

猜你喜欢

生产力
马克思生产力系统理论探析
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关键措施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铸造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合作框架协议在港签署
人工林生产力提升对策探析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第一生产力”是实现“四个全面”战略目标的内在动力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