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2010-08-15陈文道
陈文道
(南京市扬子一中,江苏 南京 210000)
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国民素质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学校是人才成长的摇篮,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国民的基础,然而,由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和在这种体制下形成的思想的严重束缚,当前的教育已不能适应改革发展的需求,打破旧的教育体制和方法,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应试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考试竞争愈演愈烈。
以考试成绩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再加上不少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不被大多数人所选择,一味追求“正规”、“名牌”教育,使得考试形式多样、频繁,有的学校月月考,周周考,更有甚者天天考。“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许多中国孩子从童年起就不得不牺牲自己的兴趣爱好,投身于激烈的考试竞争中去。
(二)人才观念陈旧。
社会上衡量人才受传统观念束缚,以学历为唯一标准。企业招聘打出学历标准,学历越高越好,有研究生不要本科生,有本科生不要大专生,厉害的只招聘研究生。家长谈论子女,总是问:你孩子考大学了吗,什么大学?……甚至青年谈对象都拿出一个学历标准,非此标准不嫁。
(三)以考试成绩衡量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办得好与坏,唯一的标准是升学率。教育行政部门依分数对学校排队并给经济奖励,学校管理职能部门也给老师排队,老师教得好与坏看分数、看升学率,强化了老师以“塑造”、“加工”为己任而忽视学习主体个人意愿的观念,导致轻德育重智育,甚至忽视德育工作,居然说学习好德育就跟着好了。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各种层次的多样化的劳动者,另一方面,现行社会教育追求形式趋同化,这就形成了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与改革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它不仅是学习主体发展环境不宽松的综合反映,而且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推行素质教育的措施
解决上述难题,从根本上说,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教育事业,尤其是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巨大的投入。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重申,要坚决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的指示,同时中央决定连续五年增加教育支出的比例,都证明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实施科教兴国的决心。“忍耐”不仅是政府行为,而且要成为社会行为与个人行为。要在整个社会提倡用各种办法支教兴教。只有最大可能地集中财力、人力、物力,只有像当年抓“两弹一星”工程那样,把教育当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工程来抓,才能够真正把“科教兴国”作为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当然,除了增加投入、发展教育外还要有新方法、新思路。江泽民发表的《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着重强调了要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全面贯彻党的教学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呆板划一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
(一)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我们的目标是为培养高层次人才打好素质基础,教育要立足于每个学生成才,一个人要成才必须先学会做人,这样才能成为国家、人类的有用人才。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坚持以“做人”的教育为基础,以“立志成才”为主线。在教育内容上坚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导向,始终抓住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进行以理想、志向、成长道路和条件为内容的人生观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民族正气、个人志气。
在实施教育的途径和方式上,抓三个方面的建设。
1.优化育人环境。
校园环境是硬环境,具有无声的教育功能。学校多方努力,改建新建校舍,净化美化校园,给学生以积极的熏陶和影响。形成教育集体,抓好校风、班风、建设好软环境,发挥其重要的教育作用。为此,学校应紧抓教师、学生和家长三个教育集体。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集体,核心人物是班主任。依靠以班主任为轴心,由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组成教育目标一致、团结协作的教育集体,通过定期的会议,对学生发展状况逐一进行会诊,再制定计划落实到人。依靠班、团、队等各种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自我教育活动,形成有凝聚力的班集体,形成宽松和谐、健康向上的班级教育环境。依靠家长委员会,通过家长会、家长学生联系会指导家教,推广成功的家教经验,以促进形成与学校协调一致的家教环境。
2.评价、表彰规范。
评价的依据是培养目标,把培养目标分解,把要求具体化,形成一系统规章制度、管理规定,编印成册,发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怎样从基础行为起步,应该怎样做,从哪方面去努力。学校按一定的标准制定优秀班集体和三好学生的评选条件,制定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活动标兵、文明班级的评选条例。将这些汇编成学生手册,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学生努力的方向。帮助学生逐步学会依据学校培养目标自我评价,确定自己的具体目标,找到起点,促使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
3.发挥基本渠道的作用。
上好政治课,抓好时事教育,注意挖掘各科教学的德育因素,发挥各科教育的德育功能。学校可将德育工作成绩纳入对教研组和各科室的评估,对德育骨干实施政策倾斜,以调动教职工做好德育工作的积极性。
(二)推进素质教育,建立新的课程体系。
普通中学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探索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当前,许多课程体系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应试教育为出发点而设置的课程,如,高考、中考科目超过国家规定的课时,非考试科目开不足课时,甚至根本不开设。总之,没有适应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就不能真正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没有适应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就很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改革旧的课程体系,建立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协调发展的新体系。
1.课时安排上:控制必修课时,保证选修课时,增加活动课时。
(1)必修课。必修课是学生获取文化知识的主要渠道。根据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对中、高考科目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坚决禁止随意追加课时。为保证教学质量,改革教法,发挥教师的团队精神,提高课堂质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增加知识密度,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益,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2)选修课。开设选修课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面,使其学会一定的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开设各种类型的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补充和深化,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求知方法和研究实践能力,开发智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以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如:开设棋类知识课,不只是让学生了解棋类,学会下棋,更主要的是通过一张小小的棋盘,培养学生纵观全局、灵活应变、运筹帷幄的能力;开设汽车知识课,不仅让学生了解汽车的构造和运行原理,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深刻理解数理化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进而培养学生的革新、创造能力;开设音乐知识课,不只是让学生学会唱歌、跳舞,而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开设微机课不只是让学生了解微机的构造原理,学会操作,而是培养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力,开发创新能力,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开设书法课不只是让学生学会写字,而是通过书法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梳理汉字的发展演变,了解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总之,开设选修课是为了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素质,开发潜能,成长为跨世纪的劳动者。
(3)活动课是满足学生兴趣需要,培养能力的主要渠道。①增加活动课时,将其纳入课程体系。活动课要有教学计划,有专门的时间、场地,由专人负责,形成制度化、系列化、常规化,使其不仅是一种思想教育活动,而且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②丰富活动课的内容,形成系列化的活动,具体内容可安排:体育活动,时事、新闻教育活动,节日教育活动、班会,党团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业余文体活动,心理健康、心理咨询活动,校园文化教育活动及家庭教育活动等。
2.建立选修课教学评估和学生考核考评制度。
高素质的教师是开好选修课和活动课的关键。教务处将选修课教师和教研组纳入正常管理,培养造就一支良好的选修课教师队伍,建设一支由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相结合的活动课教师队伍。在学期教学评估检查中,将教师能否胜任选修课、教学态度、教案、学生评教结果纳入对教师的教学评估范围,并将评比结果与教师的评选、晋级、职称的评聘直接挂钩,使其制度化。
在学生的考评、考核上,规定每个学生至少选修一定数量选修课程,经考试全部合格者,由学校发给选修课结业证书,方为合格毕业生。具体考核形式的选择可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科的特点确定,将考核结果上报教务处存档,交班主任填入学生学籍档案中。
(三)推进素质教育,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当前,在基础教育第一线工作的教师存在着一些不敢改、不愿改及不会改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优先解决,否则,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只能是空话。
不敢改,是因为上级领导还是按分数排队,还是根据升学率高低奖罚教师,所以教师不敢尝试新方法,不敢在政治思想工作或学生全面发展上下更多功夫。千好万好就是考分最好最实惠,轻车熟路最保险。不愿改,是因为许多教师和家长都认为,既然升学还是凭考分,只要能让学生争到宝贵的升学机会,即使于健康有所影响,也是“得大于失”的付出,便不想真正“减负”。不会改,是因为有些教师自以为是“教书的”,一个教师,有许多参考资料,总可以给学生讲明白,实在不行,还可以让学生多念几遍背下来。而学生千差万别,兴趣爱好不同,要在课堂教学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针对性地做思想工作,这对一些教师来讲,比单纯教书复杂多了,改起来确实不容易。
不敢改,不愿改,不会改,是教师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应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适当解决。关键是要做好宣传引导工作,要帮助家长和教师端正教育思想,使他们从国家、民族整体利益出发,真正投身到教育改革事业中来。有些事情,从个人角度、小团体角度看是一种情况,从国家民族发展的大局看又是一种情况,那么就要把两种情况结合起来,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例如,针对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个别教师、家长从一己之利出发,将其看成是“得大于失”的付出;但从国家、民族、一代人的发展角度看,沉重的负担不仅会损害青少年的健康,而且会影响他们的长远发展,影响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增长才干,提高觉悟,让大多数考试竞争的失利者心情沮丧,不能积极地迎接生活挑战,不利于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如此这般,课业负担过重还能看成是“得大于失”的付出吗?
“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因此,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应端正教育思想,改变传统看法。由此,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教育现代化对教师的知识从量和质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知识在量上应比以往丰富得多,具有综合性和全面性。从质上说,教师必须具备创造性品格和实践能力。在方法上,可以请一些好的教师当教师的教师,如大学教师帮中学教师,也可以请一些华裔学者来讲学,提高教师的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如今,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已成为当今世界的重大课题,促进传播知识、服务创新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是知识经济的关键。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处于一个极为深刻的转型和变革时期。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创新探索一条适应知识经济挑战的新路,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