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达成政治课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2010-08-15路玲
路 玲
(高淳县湖滨高级中学,江苏 高淳 211300)
在一次哲学课上,我讲到“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社会利益关系”的时候,问了学生一个问题:“如果发生火灾,你愿意为了抢救国家财产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吗?”“不愿意!”学生异口同声,这样的回答让我尴尬,也让我反思,如果是考试,学生就都能把“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要自觉站在集体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牺牲个人利益,成全集体利益”这样的话写在试卷上,而实际上,我们只能说学生把书上的东西死记硬背下来了,没有在情感上接受这些内容。像这样的现象在今天的中学政治课堂上其实已司空见惯,一边是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要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自私不是人的本质属性”,一边是学生在台下旁若无人地昏然入睡、窃窃私语、看书、做小动作……平时生活中就更是我行我素,打扫卫生为了谁干得多干得少斤斤计较、水龙头的水开在那里半天没有一个同学去关、教室里的纯净水没有一个同学主动的去搬等现象时有发生。显然,这样的教学是失败的,这是教育的悲哀,更是老师的悲哀。
新课改要求在课堂上把“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整合起来,而往往我们在教学中落实的只是知识的目标,有些老师在教学中也会设置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环节,但是有很多时候都是流于形式,学生口号式地把这些知识掌握了,教师就觉得学生已经能够在情感上接受了,其实,他们只是“在考试卷上接受”了,在他们的心里全然是不同的想法。那么,如何在政治课堂上真正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呢?我认为有这样几个方面可以尝试。
一、转变教学理念
我们倡导素质教育很多年,然而在现实中,对于教学成果的评价体系大多仍然是以考试成绩作为根据和尺度。如果只是一味地关注学生的分数,那是很难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如在讲《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这一课,对于货币和纸币的含义本质老师一般会强调学生将其记住,并通过一些练习强调如何解题得高分,缺乏对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因此,在讲《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这一课时,可从学生身边的具体材料入手,如用纸币知识认识假币的违法性,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并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正确认识金钱、使用金钱等。这与学生实际生活接近,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所以,我们要转变以“一切为了分数”的教育理念,注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可行性强的有关学校、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机制,使老师和学生从考试、分数的框框中解脱出来,从而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二、丰富教学手段
“我说你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越来越觉得政治课枯燥无味,而政治课是理论性、逻辑性较强的一门课,如果能在教学手段上作些改进,将大大缓解学生的疲劳,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多种手段进行教学,转变以往机械灌输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运用多媒体、课堂辩论、讨论、演讲、小品表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所有紧张地等待标准答案和分数的学生,去掉嗷嗷待哺的心态,把自己的头脑燃烧起来……”充分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比如,在讲解“树立正确的就业与择业观念”的时候,可以播放近年大学毕业生招聘会的视频资料给学生看,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就业的严峻性,这比空洞地讲现在找工作多难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在观看过程中不仅很容易了解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而且很自然地形成竞争就业、多种方式就业等这样的观念。同时,同学们了解就业形势,也有助于在分科的时候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科,因为他们选什么样的学科是直接关系到自己考什么样的科系,从事什么样的行业。又如,在讲解“正确对待金钱”综合探究的时候,采用辩论会的形式进行,确立辩题:“金钱是万能的”与“金钱不是万能的”,课后组织学生选出辩手、分配任务、查找资料,课堂上进行正式辩论,经过这样的一次辩论,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已经为“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找到了依据,并且能在辩论的过程中为自己的论点找到论据,老师已经不需要多讲如何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了,如此,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已经水到渠成。
三、举例触及生活
举例是在上课过程中分析知识点的必要手段,但是举什么样的例子往往影响达成的效果,例子不同效果也不一样,比如,在讲解“价值观、人生价值”的时候,老师们经常会举历史人物的例子,如邱少云、黄继光、董存瑞等,近一点的人物如人民公安的楷模任长霞的事迹等,无疑,这些人物的事迹很能说明问题,确实很好地实现了人生价值。但是在上课过程中我发现,举这些例子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学生们对这些事迹、人物好像并没有崇敬之情,可谓效果一般。后来,我重新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张华应不应该救老农”的例子:张华是大学生,为了救老农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让学生自由讨论该不该救。讨论中有的同学认为,无论是大学生还是老农民,他们的生命是平等的,所以应该救;有的同学认为,张华救老农是人的良知使然,每个人都应该这么做;有的同学认为不该救,因为张华是大学生,能创造更多价值,老农创造的价值是有限的。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已经开始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且相互之间有了争论,可见,在道德判断中,已经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作出了正确选择,不同的价值观导致不同的价值判断。另一则是 “救人英雄金有树之死”(2004年10月23日,重庆开县农民金有树跳进冻水中救出失事客车里被淹的19位乘客。但他在救人过程中身染重病,面对日趋严重的疾病与无法负担的医药费,金有树委托朋友给开县一位领导写信:“我救了19人的生命,现在求领导救我的命。”这是他第一次向外界讲述他救人之事。然而无论是送到县政府还是有关部门的求助信都如泥牛入海,没有回音。2005年3月1目,在实在无钱付医药费的情况下,重病在身的金有树出院回家,至10日辞世。)金有树之死是一个“人”之死,他的呼救无果,表明有关方面对于“人”、对于生命的冷漠与麻木。由于种种原因,有时对社会的奉献却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这些都表征着社会的阴暗面、社会的不完善。在讨论中,有一部分学生会得出错误的结论:那我们以后不能救人了。在这里,老师要进行引导:正因如此,才需要我们固守人性的善良与正义,恪守正确的道德标准。我们不能像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那样麻木不仁、冷酷无情,而要努力改变这种现状。在两则材料的讨论中,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思考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生命是等价的”,“每个生命都应得到人们的关注与敬畏”,“奉献与回报”等。通过这样的举例,学生在讨论中进行道德反省,进行自我评价,审视自己在道德上的长处和弱点,衡量不同的观点并且逐渐确定立场,同时也很好地提升对生命意义的认识,激发社会责任感,达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效果似乎更好。
四、注重课后延伸
教学效果目标的完成不应仅限于课堂之上,还可以把它延伸到课堂之外。比如,在讲“培养理性投资理财”的时候,给学生安排一个家庭作业,根据所学的几种投资渠道:银行储蓄、债券、股票、保险的特点,让学生回家当一次“管家”,掌握家庭“经济大权”,为期一个月,让学生根据家庭的收入与开支情况拟一个家庭理财计划,并且要做跟踪记录,到期后,由学生自己来汇报理财的过程与结果,期间要解释如此理财的理由。通过模拟家庭投资理财计划,学生加深对家庭消费、投资的理解,特别是对影响家庭投资的因素认识更深刻,并能很好地掌握各种投资方式的特点,让学生形成理性投资的理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高中政治课教学的中心和灵魂之所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以适应新时期的学生特点和德育要求,从而提高实效性,这也是高中政治课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