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把握语文课堂讨论的三个层面

2010-08-15曾庆兴

文教资料 2010年18期
关键词:评价语文课堂

曾庆兴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讨论作用的重要性愈加显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因此,课堂讨论应该是语文教师日常教学中必须重视和善于运用的教学方法。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课堂讨论的形式主义,低效率的课堂讨论方式等依旧占据一部分语文课堂。比如说在有些课堂讨论中,有的学生在讨论中滔滔不绝,有的学生却一言不发;有些课堂讨论看起来热热闹闹,但收效甚微,意义不大。笔者看来,教师要有效地提高课堂讨论的效率,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对课堂讨论的“组织—调控—评价”三个层面进行完善的设计。

一、语文课堂讨论的组织

语文课堂讨论的组织,是决定课堂讨论效果和质量的前提基础,一场课堂讨论的组织优劣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能否顺利达成与实现。

1.课堂讨论的宏观组织

课堂讨论的宏观组织是指语文教师对于课堂讨论的整体全面的把握和认识,正确全面的认识能有效帮助教师理清并把握整个课堂讨论的整体架构,顺利地实施教学策略,达成教学目标。

①营造课堂讨论的整体氛围

课堂讨论能否顺畅的开展,首先就取决于课堂讨论的整体氛围的营造。叶澜教授曾说过:“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2]课堂讨论其实就是一个师生沟通、交流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仅包括知识的传递,也是体现着情感的交流。如果教师处处占据主导,绝对控制,情感交流必然难以实现双向互动,讨论气氛也必然难以活跃起来,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则可以使学生身心放松,全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所以说,在宏观组织上,教师对自身、对师生关系应进行合理的定位,把学生当做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参与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与才能,鼓励学生主动发言、自主选择、积极参与。只有营造出了轻松、民主、愉快的讨论氛围,才能打通通往积极、高效的课堂讨论的道路,将课堂讨论继续深入开展下去。

②明确组织课堂讨论的目的

课堂组织讨论的目的应该是明确的,也就是说,在真正的开展课堂讨论之前,教师就应该明确,这次课堂讨论,是为了加深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还是为了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等等问题。一般而言,我们主要需要明确以下课堂讨论的重点,即这次课堂讨论的意义是什么?通过这次课堂讨论,我们需要实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通过课堂讨论,是否能实现学生能力的拓展、如何实现等基本问题。只有明确了讨论的目的,教师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合理的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

2.课堂讨论的微观组织

从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而言,由于学生的知识构成水平、学习习惯、心理历程等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同等教学内容的反应可能是不一样的,呈现出来的学习状态可能也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教师组织课堂讨论时需要从学生个体情况出发考虑,关注课堂讨论组织的微观细节。

①讨论问题设计和讨论准备

课堂讨论中的问题设计着眼于教学目标、学生心理和文本。紧扣教材,抓住重点、关键点进行提问,同时,我们应该尽量使问题的设计多样化,在内容上而言,可以使问题的内容的增加趣味性、思考性。比如,著名的例子是钱梦龙老师讲到《愚公移山》时,明明知道这孩子的爸爸死了,钱梦龙老师不直问“遗男”是什么意思?而是故意问:“有个孩子也去帮助老愚公移山,孩子的爸爸让他去吗?”学生乍一听,不明所以,再细一想,很快恍然大悟,在愉快的气氛中对“孀”、“遗”二字的印象特别深刻。这种提问方式很快吸引学生注意并积极思考,比教师直接讲明效果要好得多。

当然,我们也可以在问题的形式上进行考虑,比如说我们在讨论中可以设计链条式、逆向式等逻辑性比较强的问题,然后在讨论中配合反问、追问、设立认知冲突的方式。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在面对问题时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比如有位教师在讨论鲁迅的《祝福》时,这样提问:祥林嫂被迫害得精神失常,沦为乞丐,最后在祝福的热闹繁忙中倒毙在漫天的大雪之中,一个悲惨的结局,而鲁迅先生却给这篇文章取名 《祝福》,这不是很不合适吗?是不是鲁迅先生没有意识到的错误呢?很明显,这样的问题提出后,学生肯定会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 “陷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思考分析,很快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问题设计完成后,教师可以适当挑出一些关键问题,在进行课堂讨论前,通过课后作业的方式布置下去,让学生进行资料准备。因为一般而言,学生主动预习课文的情况比较少,而通过布置问题、课后思考这种方式,在课堂讨论时往往可以取得比较显著的效果。关于这一点,叶圣陶先生说的很明确:“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并且预习的时候决不会没有困惑,困惑没办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和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都有着很高的价值。 ”[3]

②关注讨论分组的细节

在课堂讨论分组问题上,首先,应合理确定小组的人数,一般来说,小组人数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人数过多容易难以实现每个层次水平的学生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而如果人数过少,则容易造成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难以真正的参与其中。而且容易造成时间上的资源浪费。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认为,小组的人数以4—6人左右为宜。其次,注意混编和明确分工。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差异的,所以如果将同一水平层次的学生分入同一个小组的话,那么课堂讨论呈现的状况必然呈现两极发展,成绩较好,性格外向的学生在讨论中可能滔滔不绝,而成绩较差、性格内向的学生却可能一言不发难。要真正的实现各个层次水平的学生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都有所斩获,应该把认知水平、个性特征具有差异性的学生进行混编。分组完成后,还应该明确小组内成员的职责和分工,比如说谁负责讨论时笔录、谁负责讨论总结、谁负责课堂发言等等,这样既可以实现有效的调节小组内讨论气氛、使各个层次水平的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又可以使得课堂讨论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课堂讨论的调控

从“学”的角度看,新课改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从“教”的角度看,教师也同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主体,在知识水平、人生经验、思维深度等方面都占据重要的优势,因此,教师在讨论活动中不仅仅是参与者、组织者,还应当是一个高瞻远瞩的点拨者、引导者。

1.教师应该参与讨论,适时点拨引导

作为课堂讨论的引导者,教师应该在课堂讨论时参与其中,加以引导,而不应该置身事外,放任自流。在讨论的过程中,比如说教师可以把自己分到一个小组,以小组组长身份引导小组组员开展小组讨论,帮助学生理顺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程序;教师也可以以普通小组成员的身份出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促进引导小组内的讨论顺利、有序的进行;教师也可以以普通观察者的身份出现,当某个小组得出一些观点后,教师可以通过疑问、反问、追问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新一轮的思考。

2.引导学生围绕讨论主题而展开讨论

课堂讨论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其实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如果说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经常偏离主题,一方面使时间资源毫无意义的浪费,另一方面,也使课堂讨论的达不到应有的深度,课堂教学目标和学生能力拓展的目标难以实现,最终使得课堂讨论难以收到所期望的效果。教师应该在发现讨论偏离主题后及时纠正,引导学生围绕讨论的主题而进行有意义的思考和探讨。比如说,值得关注的就是新课改中文本的多元解读,有些课堂《愚公移山》读出“愚公真愚,不搬家,却要搬山,真是自讨苦吃”,《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读出“有钱不用还要自杀,杜十娘冒傻气”,多元解读使得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都得到了有效地发挥,但是同时,在文本多元解读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缺乏有效及时的引导,出现对文本解读的异化,异化的解读,带来的是学生对文本的误解,最终容易导致学生思维的混乱。[4]

3.关注学生能力拓展和情感价值观

从组织课堂讨论的目的而言,一方面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实现教学目标。另外一个重要的目的则是拓展学生思维和能力、关注情感、价值观维度的实现。所以说,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应该根据课堂讨论的进展程度,主张学生不局限于一般的讨论结果,更应该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和关涉的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讨论需要有梯度、层次,需要对涉及的问题引申,讨论应该向问题的纵深发展。教师应该引导帮助学生撩开诸多纷乱复杂现象的面纱,透过现象的迷雾抓住问题的关键点和本质核心所在。另一个方面,从语文教学目标方向来看,语文教学过程还应该关注学生情感价值观维度的实现。教师应该在课堂讨论中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取向。在努力帮助、鼓励个性特征较为内向、成绩较差、不太善于语言表达的学生在参与讨论、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同时,教师还承担着帮助促进学生在理解文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向的职责。

三、课堂讨论的评价

评价环节是课堂讨论的收尾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一次课堂讨论评价得当的话,很容易激发学生对于课堂讨论的激情和兴趣,引发学生对下一次讨论的期待情绪。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讨论活动的形成性评价,一个是总结性评价。

1.处理好形成性评价,改进教学效果

形成性评价旨在收集数据和信息,以便改进教学的效果。教师在讨论结束后,应该集中精力听取学生的讨论结果,学生对于本次讨论开展过程中的各种意见和看法,力求准确而全面地把握各种意见,在小组发表的见解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教师应该要全面,简要概括出本次课堂讨论问题的关键,如果讨论结果是没有明确的答案,教师应鼓励学生将问题思考延伸到课外,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2.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应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养成积极思考问题、探索问题的意愿。具体而言,尽量从鼓励性原则出发,找出学生在讨论中的闪光之处,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不同观点应该包容,并且给予重视,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对于学生在讨论中出现的错误、问题,教师一定需要明确的指出,并可以通过委婉的方式帮助学生改正。总结性评价还应该体现评价指导作用,比如说某个小组在分析问题时步骤散乱、观点组织没有系统性,教师在评价时就应该明确地指导学生在以后遇见这样的问题基本的分析步骤是怎么样的,散乱观点怎么样进行组织才显得有层次性和系统性。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的弥补学生学习上的劣势和不足,拓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课堂讨论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有效的课堂讨论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认识事物的全面性,深刻性,还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以及学生之间的沟通,帮助学生培养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意识、拓展学生思维创新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应慎重地对待课堂讨论,把握处理好“组织—调控—评价”三个层面,促进教学目标实现,促进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第1版:41.

[3]梁杰.叶圣陶“双主”教育思想发展概说.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114.

[4]段双全.语文建设中学经典诗文多元解读的理论匡正.语文建设,2007,(1),(6).

猜你喜欢

评价语文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美在课堂花开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