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记正义》称引《括地志》考辨数则

2010-08-15

文教资料 2010年18期
关键词:水经注图志河东

李 南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唐张守节作 《史记正义》,以求 “郡国城邑委曲申明”,征引《括地志》极多。古籍留传,讹误难免,返本纠谬,后学之责。笔者近日校读《史记正义》称引《括地志》部分,有疑则随文而记,以期为中华书局之“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提供参考,并欲为佚书《括地志》日后开展新的辑佚工作略尽绵薄之力。兹据《史记》篇目,略录数条,以求达者赐教。所采《史记正义》引文据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2008年3月第22次印刷本,随文标注卷、页、行数,以便校核。

1.《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崩,葬桥山。 《正义》:“《括地志》云:‘《地理志》云上郡阳周县桥山南有黄帝冢。’”(1/11/12)

2.《史记·五帝本纪》:舜饬下二女于妫汭。《正义》:“《括地志》云:‘妫汭水源出蒲州河东南山。案:《地记》云“河东郡青山东山中有二泉,下南流者妫水,北流者汭水。二水异源,合流出谷,西注河。妫水北曰汭也”。’”(1/22/15)

按:疑“河东南山”当作“河东县南雷首山”。《史记·陈杞世家》“尧妻之儿女,居于妫汭”《正义》引《括地志》作“妫汭水源出蒲州河东县南首山”,疑此脱“雷”。(《〈史记正义〉佚文辑校》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卷三六、一〇二页)又《史记·夏本纪》“雷首”《索隐》曰:“雷首山在河东蒲阪县东南。 ”(《史记》卷二、六八页)《汉书·地理志》:“壶口、雷首”师古注曰:“雷首在河东蒲阪南。”(卷二八、一五三三页)《水经注》云:“雷首山在河东蒲阪县东南。”(《水经注校证》卷四〇、九五〇页)《元和郡县图志》云:“妫汭水源出(河东)县南雷首山”。(《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卷一二、三二五页)皆可证。

3.《史记·五帝本纪》:舜饬下二女于妫汭。《正义》:“(《括地志》)又云‘河东县二里故蒲阪城,舜所都也’。”(1/23/1)

按:“河东县二里”,方位难辨,疑“二里”上脱“南”。《史记·秦本纪》“取蒲阪”《正义》引作“蒲阪故城在蒲州河东县南二里”。(《史记》卷五、二一一页)又《太平寰宇记》引《郡国志》作“洲南二里有蒲阪城”。(《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卷四六、九五五页)二文可证,当据补。

4.《史记·五帝本纪》: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正义》:“《括地志》云:‘尧陵在濮州雷泽县西三里。郭缘生《述征记》云“城阳县东有尧冢,亦曰尧陵,有碑”是也。’《括地志》云:‘雷泽县本汉城阳县也。 ’”(1/30/13)

按:所引《述征记》文或有误。《后汉书·安帝纪》“庚寅,遣使者祠唐尧于成阳(‘城’、‘成’古通)”李贤《注》云:“《述征记》云:‘成阳东南有尧冢。 ’”(《后汉书》卷五,二三八页)雷泽,即汉城阳县。此恐脱“东”字。然“东”、“东南”,皆与《括地志》云“尧陵在县西”相抵牾。余考尧陵实在城阳县之西。王先谦谓“成阳城西二里有尧陵”。(《汉书地理志汇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一五九至一六〇页)《水经注疏》云“今成阳城西二里有尧陵”,守敬按:“《注》上叙尧葬谷林,在成阳西北四十里,从古说。此谓陵在城西二里,则就当时所见实指之。《括地志》,在雷泽县西三里。《元和志》、《寰宇记》同。唐、宋雷泽,即故成阳也。”(《水经注疏》中华书局1989年版,卷二四、二〇三九页)据上所考,余按尧冢(即尧陵)当在雷泽(即成阳)县西,《述征记》史实或有误。

5.《史记·五帝本纪》:让舜子。 《正义》:“《括地志》云:‘禹居洛州阳城者,避商均,非时久居也。 ’”(1/45/9)

从图2、图3和图4中可以看出,双管开路故障对同步交流发电机三相输出电压信号影响较大,其故障瞬态衰减幅度较大。

按:“非”、“时”倒乙。 《史记·周本纪》“是有夏之旧居”《正义》引《括地志》作“然则居阳城为禹避商均时,非都也”。 (《史记》卷四、一三〇页)又,《太平御览》云:“然则居阳城者,自为禹避商均时,非都也。”(《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版,卷一五五、七五四页)贺次君云:“《五帝本纪》,《正义》引‘时’字错在‘非’字之下,当是‘避商君时,非久居也’。”(《括地志辑校》中华书局1980年版,卷三、一七二页)贺说是,当乙正。

6.《史记·夏本纪》:汧及岐至于荆山。 《正义》:“《括地志》云:‘汧山在陇州汧源县西六十里。其山东邻岐、岫,西接陇冈,汧水出焉。岐山在岐州。’”(2/68/3)

按:“岐”、“岫”不应有顿号,局本标点可商榷。 “东邻岐岫”、“西接陇冈”相对成文。《元和郡县图志》云:“岍山,在县西六十里北与陇山接。”(《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四五页)可知陇冈即陇山。《说文》云:“岫,山穴也。”岫有二义,一曰山洞、岩穴;一曰峰峦。岐岫,犹言岐峰,岫非山名。

7.《史记·夏本纪》:子帝少康立。 《正义》:“《括地志》云:‘故鉏城在滑州卫城县东十里。《晋地记》云河南有穷谷,盖本有穷氏所迁也。 ’”(2/87/3)

按:“卫城”误,当作“卫南”。 《史记·高祖本纪》“西与秦将杨熊战白马”《正义》引《括地志》作“白马故城在滑州卫南县西南二十四里”。(《史记》卷六、三五九页)《元和郡县图志》、(卷八、二〇〇页)《太平寰宇记》(卷五七、一一八二页)皆云在卫南县。《旧唐书·地理志》滑州望下有卫南、韦城二县。(《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三八、一四三六页)贺次君云“金陵本作‘韦城’,各本《史记》作‘卫城’,均误”。(《括地志辑校》卷三、一二九页)贺说是。余按前人先误“卫南”作“卫城”,后又误为“韦城”。

8.《史记·周本纪》:周后稷,名弃。 《正义》:“《括地志》云:‘故周城一名美阳城,在雍州武功县西北二十五里,即太王城也。 ’”(4/111/6)

按:周城在岐山,不在武功,《括地志》史实有误。《水经注疏》:“又屈迳周城南,城在岐山之阳而近西。”会贞按:“《括地志》,故周城一名美阳城,在武功县西北二十五里,即太王城也。地望稍差。王祎《周公庙记》曰,周城今为岐阳镇,遗趾犹存,广袤七八里,四围皆深沟。高士奇曰,在今岐山县东北五十里。”(《水经注疏》卷一八、一五三七页)《史记地名考》钱穆释“周”云:“就岐山地望言之,则岐周在咸阳渭北,不在武功。”(《史记地名考》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卷七、三〇一页)二说可为证。

9.《史记·周本纪》:明年,伐邘。 《正义》:“《括地志》云:‘故邘城在怀州河内县西北二十七里,古邘国城也。《左传》云“邘、晋、应、韩,武王之穆也”。 ’”(4/118/11)

按:“王”字衍。《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悉引兵击秦军污水上”《正义》引无“王”字。 (《史记》卷七、三〇九页)又《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云:“邘、晋、应、韩,武之穆也。”(《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一八一七页)可证。

10.《史记·周本纪》:武王征九牧之君,登豳之阜,以望商邑。《正义》:“《括地志》云:‘豳州三水县西十里有豳原,周先公刘所都之地也。豳城在此原上,因公为名。’”(4/129/7)

按:“十里”,《元和郡县图志》(卷三、 六二页)、《太平寰宇记》(卷三四、七二二页),并作“三十里”。贺次君据补。(《括地志辑校》卷一、四〇页)

又,“公”下脱“刘”字。 《毛诗正义》中“豳谱”下云:“豳者,后稷之曾孙公刘者,自邰而出,所徙戎狄之地名。”(《十三经注疏》、三八七页)余按豳原以公刘为名,此云“豳城在此原上”,犹言豳城以豳原为名。故当据补。

11.《史记·秦本纪》:伐取赵中都、西阳。 《正义》:“《括地志》云:‘西阳即中阳也,在汾州隰城县东十里。《地理志》云西都,中阳属西河郡。 ’”(5/208/6)

按:疑“东”为“南”之误。 《史记·赵世家》“与秦会中阳”《正义》引《括地志》曰:“中阳故县在汾州隰城县南十里,汉中阳县也。 ”(《史记》卷一三、一八一七页)又,《史记·燕召公世家》“齐田单伐我,拔中阳”《正义》云:“中阳故城在汾州隰城县南十里。”(《史记正义佚文辑校》卷三四、九六页)余按此云“西阳即中阳也”,依上二处引文,当作“南”。贺次君云:“汉中阳县在今山西中阳县西,魏移置于汉兹氏县界,即唐隰城县南中阳故城。”(《括地志辑校》卷二、五四页)亦可证。

12.《史记·封禅书》:过孤竹。 《正义》:“《括地志》云:‘孤竹故城在平州卢龙县南一十里,殷时孤竹国也。’”(28/1362/15)

按:“一十里”误,当作“十二里”。 《史记·周本纪》“伯夷、叔齐在孤竹”(《史记》卷四、一一六页)、《史记·秦本纪》“齐桓公伐山戎,次于孤竹”(《史记》卷五、一八五页)、《史记·伯夷列传》“孤竹君之二子也”(《史记》卷六一、二一二三页),三处《正义》引《括地志》皆作“十二里”,可证。

13.《史记·赵世家》:与桃林盗骊﹑骅骝﹑绿耳,献之缪王。 《正义》:“《括地志》云:‘桃林在陕州桃林县,西至潼关,皆为桃林塞地。《山海经》云夸父之山,北有林焉,名曰桃林,广阔三百里,中多马,造父于此得骅骝﹑騄耳之乘献周穆王也。 ’”(43/1780/2)

按:《山海经》引文有误,“造父”以下非经文。《史记·周本纪》“放牛于桃林之虚”《正义》引无 “造父”以下文(《史记》卷四、一三一页)。 郭郛注《山海经》“多马”曰:“毕、郝、袁注云:‘案《太平御览》卷一五八引此经,下有此注文,或逸落之。郭(璞)注误入经文。”(《山海经注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四五四页)二文可证。

[1][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

[2][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史记.中华书局,1962.

[3][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

[4][唐]李泰等著.贺次君辑校.括地志辑校.中华书局,1980.

[5][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中华书局,1982.

[6][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

[7]张衍田辑校.史记正义佚文辑校.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8]钱穆著.史记地名考.商务印书馆,2001.

[9][北魏]郦道元著.杨守敬熊会贞疏.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水经注疏.中华书局,2001.

[10]郭郛.山海经注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1]周振贺编.汉书地理志汇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12][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正.水经注校正.中华书局,2007.

[13][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7.

猜你喜欢

水经注图志河东
庆丰收 感党恩 农之源 韵河东
国博开展“河东之光”,展出酒务头遗址出土文物
〈水经注〉与魏晋南北朝地理文学文献研究》简介
图志
河东美呔呔
河东民歌现状初探
郦道元所见早期园林——《水经注》园林史料举要
图志
《水经注》中的兵要地理与军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