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爱玲的艺术世界对现代大众影响调查卷的分析报告

2010-08-15朱昱熹唐舒眉俞银娟王玉华

文教资料 2010年18期
关键词:倾城之恋张爱玲

朱昱熹 唐舒眉 鞠 俊 俞银娟 王玉华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1.研究目的和方法

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她曾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滩短暂的大红大紫,之后又在大陆销声匿迹;自从被上世纪八十年代夏志清教授挖掘出后,又在大陆掀起了一股“张爱玲热”。当今活跃于文坛的一大批重要作家,如王安忆、白先勇、施叔青、朱天文、叶兆言等无不受到张爱玲所创造的艺术世界的影响,同时她的影响力大大超越了文坛,辐射到了影视圈:《红玫瑰与白玫瑰》、《半生缘》、《色·戒》、《倾城之恋》不断被翻拍成影视作品,并有着极高的收视率,此股热潮一直延续至今,并在2009年到了顶峰。2009年初,张爱玲的遗作《小团圆》出版,立即引起了各界的强烈关注和讨论,而根据张爱玲小说改编的34集爱情大戏《倾城之恋》在央视黄金档开播后,收视率一路看涨,由是“张爱玲热”再度升温。

张爱玲作品存在的时代距离我们半个多世纪,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在这个今天还万人蜂拥的明星而下一刻就可能成为“明日黄花”的年代里,张爱玲却多年来受到至高的赞誉。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张爱玲和她创造的艺术世界在人们心中究竟是怎样的地位?她有没有影响到我们?究竟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怀着这些疑问,我们特地开展了此次调查活动。

此次调研采用了以发放调查问卷为主,兼走访群众、查看网上评论、比较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分析探讨这个问题。小组成员在指导老师朱持副教授的指导下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共十六道问题,问题形式分为选择题和主观性问题。问题内容涉及现代大众对张爱玲作品了解程度及其渠道,张爱玲作品的影响等等。一共发放到了山东、盐城、泰州、常州、南通五个地区,以点带面,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学生、中老年人,包括工农阶级、知识分子(除公务员和学生之外)、公务员、大中学生等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职业的人群发放。这次问卷发放了一共540份,有效回收了512份,回收率为94.7%。

2.调查结果和分析:

2.1 受调查对象情况:

这次接受调查问卷的对象集中于12岁到35岁的青少年占近60%,包括了初、高中生、大学生和年轻的知识分子、公务员。由于“张爱玲热”的兴起主要是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为了调查更具有目的性、针对性和可信性,此次问卷调查对象定位于以12岁到35岁的青少年为主,涵盖中年和老年人,受调查者的职业状况覆盖了初高中学生、大学生、工人、农民、知识分子(除学生和公务员以外的)、公务员等社会各阶层各行业。由于我们的调查问卷的前提是要有一定的知识水准,因而调查问卷的对象略偏向学生。总体说来,各阶层受调查人数比较均衡,有利于确保调查研究的真实可靠性。

2.2 对张爱玲的了解程度和了解渠道

A了解程度

在接受调查的512人中,有85%的人表示对张爱玲有所了解,其中认为自己对张爱玲十分了解的占到13%。而表示自己对张爱玲完全不了解的15%的人中绝大多数为初中以下学生和老年人,职业主要是农民。

B了解渠道

有45%的人是从书本上了解张爱玲的,24%的人是从报纸广播电视或网络中了解到张爱玲,13%的人是听朋友介绍或者师长推荐的。还有些是通过其他方式了解到张爱玲的。从调查数据的结果分析,人们了解她的主要渠道依然是传统的书籍,但是在这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获取途径多元化的时代,人们读书也不仅仅囿于书,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会从电视、广播、网络等知道或进一步探究张爱玲及其作品。而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职业的群众了解张爱玲的方式侧重又有差异:青少年学生主要以书本为主:现在在各大学校中无论是初中、高中还是职业学校,张爱玲作品的教学得到了普遍的关注,不仅教材中增加了张爱玲作品的比例,也提高了课外阅读的比例,自然张爱玲的作品受到更多的关注。工人、农民主要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主,特别是由张爱玲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极大地扩大了张爱玲在普通大众中的知名度,而知识分子、公务员等行业的人主要还是以书本、网络、电视、报纸为主。

C不同职业人群对调查问卷的态度

关于此次调查问卷的填写,大多数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都主动配合,称赞此次调研紧跟潮流,尤其是“张迷”们更是热情高涨,认为这次问卷调查为“张迷”交流提供了平台,一些中老年人感慨时代让知识变得更为重要。然而部分工人、农民及一些其他职业者和部分中老年人都表示问卷题目太难,或者根本对张爱玲没有了解,没有听说过,所以也没有兴趣。

2.3 张爱玲作品的影响以及原因探索

对于张爱玲的作品,87%的人都选择了“看过张爱玲的小说”,可见其作品在现代社会中有广泛的读者基础。尤其是《半生缘》、《倾城之恋》和《色,戒》三部作品,在大众心中都是熟悉不过的名字,即使不一定看过,至少也有所耳闻。张爱玲的作品不仅融悲欢离合故事的情节塑造、家庭纠葛情爱婚姻题材、讽喻社会等传奇性特色于一体,是娱乐功能很强的阅读文本,同时她的文学创作手法既有传统文学注重意象描绘、传神达意的点睛类写法,又兼有西方现代派文学注重心理描绘的笔法。这种美学特质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技巧美与思想美、语言美的典型体现,具有普遍的吸引力。再加上她的多篇小说被改编为影视剧,关注度显然提高。

但是张爱玲的散文、随笔的读者并不多,仅有30%的人阅读过。相比较小说的亲和通俗,散文则有着高高在上的尊贵,与现代大众的距离较远。然而张爱玲的早期散文《我看苏青》《公寓生活记趣》《童言无忌》都写得非常的好,真实感人,细致生动,充满浓浓的人情味,警句、名句随处可见。但张爱玲的后期散文作品如 《谈画画》《谈音乐》都很长很乏味,缺乏了早期活泼机警,自然阅读者也就很少了。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我们故意在调查问卷的后半部分设置了一个相似的问题,将第四题中抽象的影视作品具体化成各部影视剧的名称,竟有297个人看过《色戒》,195人看过《半生缘》,130人看过电影《倾城之恋》,155人看过电视剧《倾城之恋》;而在第4题中只有129人选择了看过改编的影视作品。在后期数据统计时,我们曾想到过将这些数据做适当的修改,但为了保证调查问卷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我们没有做出任何修改,因为这并不是我们问卷调查设计的不完美之处,而恰恰反映出一个最真实的问题:很多观众并不知道原作者是张爱玲,这是大众媒体在改编作家作品时却也遗忘了作家本身,作家,编剧在中国市场需要有自己的声音。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张爱玲的作品已经超越了作家本身,在整个社会获得了认同感,与其说这是作家的悲哀,不如说这是作品巨大魅力的所在。

在这次调查中,有高达86%的人在看过张爱玲的名句后都迫不及待地想阅读张爱玲的作品,读者的比例从五飞跃成到近九成,这是我们此次调查问卷在一定范围内达到的效果之一,但同时也说明张爱玲作品宣传力度不够。在看过张爱玲作品的人中有73%认为自己受到了张爱玲的影响,影响包括为人处世、生活态度、爱情观、审美情趣、文笔腔调等。尤其是青年和中年人,由于较多的接触到了张氏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在潜移默化间受到了她的叙事方式、精神气质的影响。“从文化接受的角度而言,张爱玲既是精英的,又是大众的”。[1]张爱玲作品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拥有着穿越时空的魅力,对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精神建设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2.4 张爱玲的影视作品

张爱玲的作品在新时期的电视电影产业中得到了挖掘,调查显示约有四成的人听过或看过《半生缘》、《色戒》、《倾城之恋》,也有二至三成的人听说或看过 《金锁记》,这些是和媒体的宣传力度及演员的选择、表演有关系的。值得深思的是大部分人看这些电视剧或电影的原因是媒体炒作厉害而好奇,一方面说明了张爱玲作品具有表演出来引人入胜的潜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现在大众的追求视听享受甚于书著的不良倾向。但是不管怎样,张爱玲被改编后的影视作品质量还是较高的,只有约7%的人觉得没意思,绝大多数觉得不错。这当然与影视作品的制作与演员的表演水平密切相关,但更重要的是张爱玲作品本身的含金量。同时只有15%的人认为它保留了张爱玲原有的风格,这一点也是值得人们深思。因为书面作品对叙事要求很高,而影视作品更看重故事。不管作品好不好,只要故事曲折影视作品就可能成功。

在被改编过的影视剧作品中,大众了解最多的作品同样都是《色戒》、《半生缘》、《倾城之恋》,可见近几年的媒体宣传起了很大的作用。而对这几部搬上荧幕的作品存在的争议也较大,在问卷中,认为改变的最成功的影视剧最主要就是这三部,而改编最失败的影视剧最主要的也是《色戒》、《倾城之恋》。最受观众喜爱的是《半生缘》,顾曼桢苦难却坚强的形象打动了许许多多的人,顾曼桢与沈世均擦肩而过的爱情也让观众大为扼腕叹息,或许这种遗憾更给作品增添了凄美之感。而《色戒》可能因为传得沸沸扬扬的一些过于露骨的镜头让部分观众觉得它改编得不成功,丢失了张爱玲原有的味道与意图。

3.当代社会条件下张爱玲作品的接受途径的思考

“世界上,即便是所有的东西都会成为过去,唯独文学艺术却不会。文学艺术没有时间性。它是恒定的。”[2]张爱玲作品虽然历经岁月的洗涤,仍然散发着独特光芒。如何更好的实现张爱玲作品的多重艺术价值,并且使其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做贡献,笔者尝试提出几个可行的方案:

3.1 将张爱玲作品改编成各种形式的戏剧、影视、动漫作品

在此次调查中,大多数的工人、农民及其他职业者是通过影视作品的方式来了解张爱玲的作品的,张爱玲的作品视觉效果丰富,充满象征意味的小道具、极具色彩感的服饰和浓烈悲剧意味的整体氛围具有明显的戏剧化和媒介化文本的特质,也有利于戏剧、影视、动漫等艺术形式的制作。虽然许多“张迷”对于被改编的电影忧心忡忡,但是目前由张爱玲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在艺术和市场两方面的成功,如《色戒》《倾城之恋》,说明张爱玲作品存在多种价值实现方式的可能性。

3.2 设计图文并茂、可读性强的书本

有学者认为,消费者进行媒介消费的具体目的有四个,即获取信息、发展自我、社会交往和审美娱乐。通过书本这种传播媒介的消费,消费者主要获得的是获取信息、审美娱乐的消费功能。[3]21世纪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文字和图片的结合往往能取得更好的审美娱乐功效。而张爱玲极其富有艺术细胞,曾写过《忘不了的画》《谈画》等多篇文章,并且曾经多次为自己的小说画插画。出版《对照记》时,她还公开自己收藏的一些珍贵照片,以达到文图结合的效果,这为张爱玲作品的推广启发了新的道路,即设计图文并茂、可读性强的书本。

3.3 加强学校教育、书籍导读等工作

语文教材是基础教育的基石,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起着重要作用。张爱玲的小说和散文取材旧上海都市人情,格调苍凉孤傲,语言精美雅致,充满对人性悲凉的大悲悯之心。其独特的视角和苍凉的格调,若被选进高中课本,则对青少年的写作有重要指导作用。

香港著名女作家李碧华曾经把张爱玲比作一口 “古井”:“我觉得‘张爱玲’是一口井——不但是井,且是一口任由各界人士四方君子尽情来淘的古井。大方得很,又放心得很。古井无波,越淘越有。……是以拍电视的恣意炒杂锦。拍电影的恭敬谨献。写小说的谁没看过她?”[4]正如她所指出的,随着社会的开放和思想方式的多元化,通过多元媒介的宣传,张爱玲的艺术世界对现代大众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刘乳连.徊于精英与大众——对张爱玲文化接受的思考.长治学院学报,2008,12(25)6.

[2]曹文轩.曹文轩自选集.湖北长江出版集团、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226.

[3]文长辉.媒介消费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27.

[4]李碧华.绿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30.

猜你喜欢

倾城之恋张爱玲
九月雨
霞之恋
倾城
梦里梦外——评张爱玲《天才梦》
微微一笑很倾城
不如不遇倾城色
不如不遇倾城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