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生命的历史课堂,关爱学生生命的成长
2010-08-15王芳
王 芳
(邳州市第二中学,江苏 邳州 221300)
为了完成新课改总体目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振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将历史教育功能的核心价值定位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形成健全的人格。高中阶段是学生健全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不仅重要而且刻不容缓,这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所在。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爱国情怀及人文精神呢?近两年我进行了一系列尝试,下面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与感想。
一、创设历史情境,引起学生共鸣。
在历史教学中,尽可能地创设全面真实的历史情景,让学生深入其境地进行“实践性学习”,能激发学生去感悟,从而引起共鸣。例如讲到抗日战争,分析日军在中国的罪行时,我投入了大量的历史图片,引用了旅美画家李自健的油画《南京大屠杀》和日本池田大作先生1997年写给油画作者的信:“凝睇《南京大屠杀》,一瞬间我的心停止了跳动,我的心哭泣了……这幅画跃动着李先生魂魄的杰作,最主要在呼唤真实。”当学生看到这些时,他们震惊了,他们从没有像现在这样近地去触摸历史,感知历史。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我们必须努力学习,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我知道此时再伟大的语言、再华丽的辞藻,也无法达到如此的效果。
在分析日本与德国对待历史的态度问题时,我出示了两张图片:跪着的德国总理勃兰特,站着的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不同的行为,不同的态度:一个是在跪拜受害者——遭到纳粹杀害的波兰人;一个是祭拜施害者——二战的日本战犯。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德国为什么能得到谅解,而日本却屡屡遭到亚洲人民质疑?其中一个说:“前世不忘,后世之师。德国正视历史,并从历史错误中吸取教训,因此得到谅解,而日本逃避历史,回避历史问题,不能以史为鉴,那么未来就有可能重蹈覆辙,因此引起亚洲国家的忧虑。”我清楚地知道,这是进行历史重要性教育的好机会,于是总结道:“历史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是为现实提供借鉴,为未来提供参考,所以学好历史会让我们变得明理、智慧、通达,生命质量就会比别人高出许多;一个民族明理、理智、通达了,就会在重大问题上多思考,少走弯路。所以,不重视历史是一个民族的悲哀,不重视历史学习则是个人的悲哀。”对此,学生纷纷表示认同。虽然历史与我们隔着尘封而厚重的烟雾,但我们要让学生穿越这层烟雾,深入到历史中去感悟、去思考,同历史对话,感受历史发展的脉博。创设历史情境,借助历史这面镜子,可以对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等取向产生特殊的作用。
二、利用历史教材中典型人物事迹去教育感动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人性相通,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就像一面镜子,会直接启迪学生的智慧心灵,冲击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获得人生成长的借鉴。历史教材中许多人物的感人事迹都是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好素材。例如,在学习必修三的《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的第三课《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讲到原子弹爆炸成功时,我给学生讲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一段感人故事:1979年夏天,他在罗布泊进行飞机空投小型氢弹实验时,降落伞没打开,核弹从高空直接摔到了地上,倒计时的信号显示到了零,但天空没出现蘑菇云,核弹不见了。时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院长的邓稼先,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寻找核弹,当他们费了很大的努力找到那枚没有试爆成功的核弹时,又是他,把生命置之度外,一步一步走向那颗已经残破而且有极大辐射性的核弹,站在沾染最重的源点。我们知道,在这个地方多待一分钟,就意味着生命离死神更近一步。他直到查清楚原因,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车上。就在这一次,他遭到了极为严重的钚239的辐射伤害,放射线摧垮了他的健康防线,使体内的癌细胞空前的活跃,它们疯狂地吞噬他的生命。他拖着病体,依然坚持工作在第一线,研究中子弹,几次晕倒在实验场,直到生命的最后。当我讲到这里时,有的同学眼睛湿润了,他们被邓稼先为科学献身、为祖国国防事业献身的精神感动了。我总结道:正是由于像邓稼先这样的老一辈科学家的努力,我们才成为拥有核武器的军事大国,我们的综合国力才不断增强。这时有同学主动站起来说:“我们一定要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为‘强我中华’而努力。”
历史教材中的典型人物太多了,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深入挖掘历史学科中的有关文学素材,让学生思想情感受到熏陶、感染。
高中生的自主意识和批判意识明显加强,认知过程和情感变化也表现出明显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因此,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如果能够有机结合起来,那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文学对人的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和审美素质的塑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为广大学生喜爱。我在历史教学中注意挖掘历史学科中俯拾皆是的能够涵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文学素材,或以文学的手段呈现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例如在讲到《红军长征》时,我引用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寥寥数语交代了红军长征的路线、恶劣的环境和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学生也在欣赏诗词中被革命者的革命精神所感动,在感动中升华了情感。例如在讲到《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提到新思想萌发时的代表人物林则徐时,我就引入他的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还有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学生从他们的诗歌中感受到了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计个人得失甚至生命的高尚情操,在朗诵这些作品时,心灵受到了震撼。这些也成为学生可依托的精神力量,从而鞭策他们树立远大的积极的人生理想。如我在讲到《祖国统一大业》一课时,则引入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我让一位学生起来朗读: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
这位学生在朗读的同时,还不由地发出了感叹。我知道,学生已与诗人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已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感。我问道:“这首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一个学生答道:“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感。”我在给予学生充分肯定的同时,总结道:这首诗饱含作者爱国情感和思乡之情,那音乐般的语言也唱出了许多台湾同胞心中的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作者渴望祖国统一,但现实是严峻的,实现祖国统一的道路还很艰难。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尽管祖国统一的道路上布满荆棘,但我们坚决维护祖国统一,我们时刻记住我们肩上的重任,我们坚信:有我们党的坚强领导,最终一定会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学生心灵深处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已经被唤起。
四、构建和谐、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中感悟。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我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以平等、民主、尊重、理解、关心和赏识的态度对待学生,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协调发展的共同学习的过程,使每个学生置身其中都感觉到轻松和自然,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相对自由的环境中,发表自己对历史问题的见解。我在教学过程中一改过去一讲到底的做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探究,在自学和合作学习过程中,往往一鸣惊人,提出许多新观点、新思想,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课堂上的民主对于塑造具有民主意识的现代公民是很有意义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宽容性格和人文精神。
五、充分利用乡土教材,激励学生,震撼学生的心灵。
乡土教材是学生身边的历史,更具有直观、现实性,更容易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也是教师进行创新教学的有效手段。例如在讲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课时,我带领学生参观了小萝卜头纪念馆和碾庄战役纪念馆,通过亲身经历去体会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与时俱进的革命品质和为人民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使他们学会珍惜今天的生活。
六、教学评价多元化,突出“激励”机制,唤醒学生的自信。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评价的权威,评价的内容是成绩,评价方式重结果轻过程、重“统一”轻“个性”。在“权威”与“统一”中,学生的个性被扼杀了,有个性的见解遭到否定,学生的价值判断变得模糊。因此在《课堂标准》中要求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历史教学效果作出科学的解释,使评价不仅能了解学生历史学习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能启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教师尽量避免以笔试作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方法,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做到科学性和灵活性的统一。记得有个学生曾经对我说:“老师,是你的眼神改变了我对历史的看法,是你的话语将我带进历史的殿堂,是你的行动启迪了我的心灵。”得体的评价,对学生是一种心灵的呼唤,学生会在评价中自信自强、进取不息。
让我们高举人文精神的旗帜,倡导有生命的历史教学,关爱生命的成长,用智慧创设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历史课堂。须知,多一个人格健康的孩子,我们的民族振兴就多了一分希望。
[1]斯云耕夫.邓稼先.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朱汉国.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实验)[M].江苏教育出版社.
[3]梁东莉.新课程实验区初中历史开卷考试的实践与探索.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8,(2).
[4]何风英.关爱生命的成长.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