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引导的桥梁激发高中生自主学习历史——观摩彭禹老师《新航路开辟》一课背景教学设计的教学反思

2010-08-15阮海燕

文教资料 2010年33期
关键词:老师教师教学

阮海燕

(南京浦口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南京 211800)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新课程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突出探究性学习。所以在课堂教学时,教师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而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不能沿袭过去历史课的讲述模式。教学需要一个良好的开头,开头像发动机,它会直接影响一节课的进程。所以导入新奇、有趣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好的引导,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观摩彭禹老师的课便是如此。

彭禹老师在讲新航路开辟背景时并没有从我们习惯的14-15世纪西欧经济发展讲起,而是从一幅地图T&O图开始讲起。这幅地图关注的学生较少,因而当老师展出这幅地图时,一下子便吸引了学生的眼球。紧接着彭老师通过提问引导:“为什么这幅图呈这样的格局?这显示了什么历史因素的影响?在这种历史因素的影响下,欧洲人是如何看待图中的各个部分的?”从这幅地图上很明显能看出“ASIA”“EUROPE”“AFRICA” 三个大洲的布局极为规整,而根据对中世纪欧洲历史的了解,便可以推测这幅图像受天主教因素的影响。从图上还能看出当时东方还不在基督教的统治范围内,天主教徒视将基督教的圣帜插向东方作为他们的义务。彭老师利用这样一幅地图并结合一步一步细致的引导,让学生明白新航路开辟背景与天主教密不可分,从而导出新航路开辟背景中的宗教因素,让学生耳目一新,感到好奇,从而主动思考问题,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之中。这改变了老师传授知识、学生死记知识的常规课堂教学方式,符合新课程标准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

在介绍另一个背景“黄金荒”时,彭老师运用了“马可波罗觐见忽必烈大汗”这幅图,通过观察学生们发现,这幅版画里忽必烈和他的大臣们都穿着中世纪的欧洲服饰,服饰中的一些部分可能与土耳其人的装束相似。接着通过提问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教学重点。在马可·波罗的笔下,东方是富庶的,那里充满黄金与白银,那里被称为“天堂”,从而引发欧洲人的黄金热。在介绍马可·波罗时,彭老师请学生简述马可·波罗的生平大事,这直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彭老师这种引导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弊端,激发了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的兴趣。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时间控制不好,导致任务完成不了的尴尬。但彭老师控制得非常好,这是因为彭老师的引导环环相扣,一层一层地深入。经过彭老师的顺利引导,充分发挥了个人机智,从而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传统教法在介绍经济和社会根源时,都是从15世纪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开始说起的,而且通常都是老师作为主体来介绍给学生,由老师来陈述、概括总结。例如,直接告诉学生,15世纪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导致自然经济日趋解体,作为普遍交换和支付手段的货币,不仅取代土地日益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象征,而且日益成为衡量社会地位和权力的重要标志。因此,社会各阶层人士无不醉心于搜寻黄金和财富。十五世纪改行金本位制以后,黄金成为国内外贸易的惟一支付手段,需求量急增,但是西欧贵金属产量本来就不高,它的很大一部分黄金是靠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队从非洲中部转运而来,这种传统的供给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与东方贸易中出现的巨额逆差又使白银大量外流,加剧了西欧市场货币的普遍短缺。当时的欧洲人渴望得到黄金,并由于《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广泛流传的影响而认定只有到中国等东方国家才可以实现他们梦寐以求的黄金梦,到东方去寻金成为一股社会热潮。很显然这种传统教学是以教师讲、学生听和记为主的,师生间缺少交流与沟通,是典型的“复印机式”的教学,且所教和所学的知识较死,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需要建构起符合学生身心特征和时代特征、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

观摩彭老师的课后我有以下几点反思:第一,要唤起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学习历史,课堂上对学生的引导非常重要。

传统历史课就是讲课本、讲知识、讲清楚、讲明白、重点突出,做到这些,就是成功的教学,否则就是失败。现代教学的实质是一种学习的活动,本质上是学而不是教,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所以教是手段,学是目的,新课程教学更侧重于老师组织、引导下学生是怎样学的,学到了什么。教学是一种涉及教师与学生双方的活动过程,所以一定是教师与学生双边的实践活动。在唤起学生兴趣的全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通过与教材内容息息相关的感性知识的诱发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但是教师的责任更在于通过启发、思考、讨论、引导学生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体察到自己的能力并从中品味成功的喜悦,增强深化学习的信心和力量,使学生由简单的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望,最后达到主动地进行学习的境地。

第二,如何去引导、怎样做才能吸引学生。这需要教师努力寻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切入点去切入或导入,这样的点要有趣味性或启迪性。

好的切入或导入点要新奇、有趣,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好的切入或导入点可以引人入胜,学生会被将要学习的内容吸引,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在整个课堂中都感觉具有挑战性,想去探究某些事物。首先要注意的是新课导入。显然,以历史故事或现实故事引入,或者用小品表演,让学生参与,吸引学生的眼球,引导学生去探究,学生热烈的讨论甚至针锋相对的争鸣意见往往会形成看似简单却可能是非常深刻的问题,这样的导入新课一下子就将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了起来。争鸣氛围的营造、深刻问题的提出必将形成一个良好的开端,这是一节历史课成功的一半。其次,引入的重点不仅在一节历史课的开头,实际上每一个子目的内容都需要精彩的引入(或引导)。进入新课后,能够始终围绕导入组织整堂课的教学,通过师生互动,如教师讲述一个个生动有力的真实故事并提出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及学生的认真阅读与热烈讨论,必将达到理想的效果。就是说,教师讲授要注意启发性,激发学生开展积极思维活动,如通过设疑布障、边讲边问、讲问结合,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学习,要求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三,苏霍姆林斯基说:“在经验丰富的教师的实际工作中,教学和教育的这一方向性体现为: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而让学生进行生动创造的前提是教师自己要进行生动的创造。以己之昏昏,岂能使人之昭昭。只有教师首先感受到思考的快感,才能把学生带入思考的殿堂,与自己一同求索。因此,教师应在课前课后及时、正确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在备课时将这些具体的学情考虑进去;在课堂教学上,教学内容要源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这就需要教师发挥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

总之,老师要通过引导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把他们的潜能开发到极限。除了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外,还要引导他们掌握学习的技巧和方法,培养他们的毅力与良好的习惯。因此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要用正确的引导来搭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桥梁。

猜你喜欢

老师教师教学
最美教师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老师,节日快乐!
送给亲爱的老师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