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戏剧:从通俗化走向文人化

2010-08-15陈会英

文教资料 2010年25期
关键词:宋元故事情节传奇

陈会英

(临漳县第一中学,河北 邯郸 056600)

中国戏曲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准备、形成、完善、提高、变化五个阶段。如果说中国戏曲形成于宋,完善于元,提高于明,变化于清的话,那么,我们可把先秦到隋唐五代看作是一个漫长的准备阶段。在整个戏曲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经历了滑稽表演、传奇、宋的大曲、诸宫调、宋杂技、金院本、南戏、北杂技等多种形式,语言风格、结构方式、表现手法都经历了一个从朴素到典雅、从通俗化到文人化的过程。现在我们谈谈中国戏曲从通俗化到文人化的原因和特点。

从我国古代文学史与艺术史上来看,任何一种文学体裁或艺术形式皆起源于民间,在其形成之初,皆具有通俗朴质的特点,而一旦文人学士参与后,便皆具有了典雅精致的特点。戏曲艺术也同样经历了由朴素到典雅化的发展过程。戏剧的这一典雅化过程,是在明代随着戏曲作家的文人化而完成的。在宋元时期及以前,由于戏曲作家多为民间艺人和下层文人,普遍缺乏较高的文学修养,缺少有影响,即可以作为流派代表作家的人物;同时,他们创作戏曲的目的是娱乐,即供戏班演出、给观众观赏的,而且当时的观众多是下层民众,表现手法和结构等都受到一定限制。如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指出,从语言风格上来看,无论是宋元南戏,还是元杂剧,皆只有“本色”一派。作为上流社会的文人学士、官僚士大夫替代民间艺人与下层文人,成为戏曲作家的主体,则始于明代。而随着戏曲作家的文人化,明代的戏曲也呈现出与宋元时期的戏曲不同的特点。

宋元之前戏曲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语言朴素,在塑造人物形象、刻画心理方面比较粗劣。自元末高明作《琵琶记》始,文人学士、官僚士夫逐渐取代民间艺人成为戏剧作家的主体。而随着戏剧作家的文人化,明代的戏剧也呈现出与宋元时期戏曲不同的特征。明代戏剧的题材、人物形象、语言、音律等方面都呈现出典雅化的特征。明代戏曲的文人化既提高了戏曲的文学品位,使得戏曲与诗文一样,具有了经典性,同时又由于其精致典雅后脱离了舞台,异化为一种案头文学,表现为以下特点。

一、剧本体制的规范化

这主要是就长篇的传奇而言,明代传奇由宋元南戏演变而来,与南戏相比,传奇的剧本体制有了一定的规范。由于宋元时期民间艺人所作的南戏是供戏班演出用的,不是供文人案头阅读,因此整本戏牵连而下,不分出更无出目。到了明代,文人所作的传奇不仅供演员演出,而且供案头阅读;为了方便阅读,故不仅分出,而且有了出目。另外,宋元南戏每本戏的篇幅也长短不一,如按传奇的分出,《张协状元》有五十三出,而《小孙屠》只有二十一出。

二、曲体的格律化

宋元南戏的曲体是非律化的,南戏作家没有较高的文学和艺术修养,对宫调、句格、字声、韵律等曲律没有专门的研究,而且其所用的曲调,为“宋人词益以里巷歌谣”,其中多为民间歌谣,如《张协状元》中的[东瓯令]、[台州歌]、[赵皮鞋]等曲调,便都是温州一带流传的民间歌谣。民间歌谣虽然顺口可歌,但是不一定合律,即使合律,也是偶然相合。而明代文人学士所作的戏曲,无论是传奇还是杂剧,其曲调皆具有格律化的特征,尤其是魏良辅改革昆山腔,采用以字传腔的演唱方式后,更注重曲调的格律,如他在《南词引正》中谈到昆山腔的演唱方法时指出:“五音以四声为主,但四声不得其宜,则五音废矣。平、上、去、入,务要端正。有上声字扭入平声,去声唱作入声,皆做腔之故,宜速改之。”所谓“五音以四声为主”,也就是说曲调的宫、商、角、徵、羽等乐律由字的平、上、去、入四声来决定。因此,对于作家来说,在作曲填词时,必须遵守句式、字声、用韵等格律。

三、剧作题材的文人化

在宋元时期,民间艺人编撰戏曲主要是娱人的,他们并不把它看作是一种文学创作行为,而只将它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让戏班采用自己的剧本,并且受到观众的欢迎,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故在剧作的情节内容上要迎合观众的观赏情趣,重视剧作的故事情节,以丰富有趣的故事情节和形象生动的舞台人物来吸引观众。因此,在选择剧作的题材时,注重题材的可看性,为此,多取材于民间的传说故事,或前代的小说,或民间说唱,而这些传说故事本身就已为观众所喜闻乐见。在明代,文人学士编撰戏曲虽然也不乏为戏班演出而作,但他们的主要目的不是获取经济收益,而是像作诗文一样,出于自娱的需要,或是显耀自己的文学才华,或是抒发自己的志趣,因此,文人剧作家在选择题材时,多取材于前代文人所作的文学作品、史书。例如许潮的《兰亭会》取自《晋书·王羲之传》,《东方朔》取自《汉书·东方朔传》,汤显祖的《紫钗记》取自唐蒋防的《霍小玉传》。明代文人戏曲所描写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也多与文人的意趣相合,或描写文人学士的风流韵事,或描写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或描写神仙道化故事,或描写忠臣孝子、节妇义夫之事,这与前代剧作有雅俗之别。

四、作家主体意识的强化

在文人学士看来,戏曲是由诗、词演变而来的一种新的音乐文体,如明代藏懋循指出:“诗变而词,词变而曲,其源本出于一。”冯梦龙也认为,戏曲的主要功能就是“达性情”,“夫曲以悦性达情”。戏曲之所以能取代诗词而兴起,就在于它能达性情。因此,文人学士在创造戏曲时,普遍重视在剧作中寄寓与抒发自己的志趣。在文人所作的剧作中,虽然也有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但他们描写的重点并不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本身,而是通过这些来表达自己的志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只是作者本人志趣的载体。因此,在文人所作的戏曲中,作者的主体意识十分强烈,如在剧中主要人物身上,往往融入了作者本人的生平经历与性格志趣,通过这些人物形象,也可能看到作者本人的精神气质。如汤显祖谓《红梅记》传奇中的男主角裴禹“虽属多情,却有一种落魄不羁气象,即此可见作者胸襟矣”(《红梅记·总评》)。

明代文人学士参与戏曲创作,这对于戏曲艺术的发展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提高了戏曲的文学品位,从而提高了戏曲的地位,使得戏曲与正统的诗文一样,具有经典性,另一方面,也使得戏曲艺术逐渐精致典雅后而脱离舞台,脱离广大下层观众,异化为一种案头文学。但戏曲作品不仅是一种文学读物,而且是要付诸舞台演出的,因此,雅典的语言显然不利于演员的演出与观众的欣赏,必然会影响其在舞台的流传。

[1]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2]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曲出版社.

[3]幺书仪.中国古代文体丛书·戏曲.人民文学出版社.

[4]梅花草堂笔谈(卷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

[5]元曲选·序二.中华书局.

猜你喜欢

宋元故事情节传奇
安-225,昨日的传奇
漕运,一段行走在水上的传奇
再发展期|宋元明清
坚持,造就传奇
逍遥传奇
新疆电影《真爱》对当代人价值观的影响
以《全城高考》为例浅谈校园青春片的探索
浙江湖州寺前宋元遗址
《宋元语言词典》释义商兑
普希金的南方叙事诗中戏剧性故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