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包装设计课堂教学与市场结合的改革
2010-08-15刘丹丹
王 琼 刘丹丹
(郑州大学 西亚斯国际学院,河南 新郑 451150)
包装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是集商品、科学、艺术、信息于一身的综合体。它不仅受到造型结构、制作材料、印刷工艺等方面的制约,而且要考虑到是否防潮、防漏,是否便于运输、储存,是否便于销售、方便消费者等很多功能。图案、色彩、文字等设计元素是强化品牌、加深印象的主要手段,但与包装的其他功能相比,对于学生运用各种视觉语言进行设计的要求应更加全面。只有学生通过实践,充分接触市场,才能使设计在美观的情况下更具实用性。而在课堂上,学生们对这一点并不是一开始就非常明确的,他们更多地注重表面的图案设计,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意愿去表现,按照单纯审美的规则去表达。针对这种局面,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不断拓宽专业知识面的同时,加强对市场的了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设计除了让自己满意外,关键是要达到商品包装的基本功能,让广大消费者接受和喜爱。
包装设计课堂教学与市场的结合,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在现实环境下创作的机会,学生通过实际课题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提高设计思维和动手能力,通过实践对包装设计的理论知识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但我们在教学中却往往存在着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分离的现象。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通常采用的设计练习以虚拟的题目为主,和市场结合不够,学生在创作时没有考虑具体的应用环境。比如,没有考虑到设计的实用性,没有考虑到设计所面对的消费群体,甚至没有考虑当前工业化生产所具备的条件,等等。学生在进行设计时,往往过多考虑包装的艺术性,思维限于单纯、概念化,而忽略了包装的一些最基本的功能性,从而出现了“中看不中用”的设计。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教学,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包装设计的理解和认知能力,而且能够使学生开拓视野,了解市场动态,把握设计潮流,培养课堂教学中所缺乏的团队合作精神。
一、把握时代发展方向,拓宽专业知识理念
由于艺术专业教学的特点,包装设计课程的时间安排通常是以阶段性为主,在教学上通常采取讲授加练习的教学模式。通常,老师先将专业理论知识讲授给学生,并对作业的要求作简要的说明,然后进行指导设计。专业课程之间缺少相关学科知识的关联性,在教学方法上又过于陈旧,不注重强调社会调研、实践技能等相关知识的培养,往往很难有实际的效果,学生在进行设计练习时容易出现主观臆断、不切实际的设计作品。针对包装设计的教学内容,教师必须紧随时代和社会进步的步伐,在教学内容中不断地注入新鲜的、系统的、全面的教学知识理念,拓宽专业知识的覆盖面,使学生了解包装的新材料、新工艺、印刷、制作等相关知识,及时了解市场动态,把握正确的设计方向。
二、将实践内容引入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面对市场的需求,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能够迅速适应市场,教师就应该加强对实践课程的学习,将实践内容引入课堂,采取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亲自去感悟,去解决问题,体验包装设计的整个过程。比如,包装设计课通常免不了要让学生进行盒型结构的练习,学生要么是一味地去摹仿已有的包装结构,要么只注重结构的趣味性,而忽略了包装的实用性,这就成为课堂上必须解决的问题。包装的结构、材料等方方面面都关系到包装是否具有保护功能,是否合乎成本,而这些恰恰是学生的软肋,是需要通过市场来发现问题,想办法加以改进的。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学生只做一些虚拟课题的练习,对产品、市场的不了解,更容易成为学生学习上的绊脚石。这些都说明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设计出既美观又实用的包装。
教师根据包装设计课强调动手能力的特点,将实践内容引入课堂,对于培养学生了解社会的能力,以及训练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都具有很大的帮助。第一,教师把客户请进课堂,让学生和客户进行沟通,走出课堂进行市场调查,了解商品的特点,以及客户和市场的需求,等等,根据包装设计的基本理念,结合实践课题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构思、创作,并在作品的完成阶段,带学生走进印刷厂,了解印刷工艺技术,熟悉包装的制作工艺流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设计,从而使设计水平得到真正的提高。这种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能够学会结合市场进行分析和思考,锻炼设计制作的综合能力。第二,教师让学生以设计小组的形式完成作业,模拟广告公司的团队运作方式,老师配合学生充当客户的角色,从设计选题、市场调查、资料收集、构思到制作表现,很好的配合与沟通。比如,在包装设计课上,除了完成个人小作业练习外,我还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形成以6人为单位的小组形式来完成作业,使学生形成交流与竞争。从整个过程来看,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的同时,既活跃了学习氛围,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这有助于适应目前社会对设计人员的培养要求。第三,在教学中引入参赛项目,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鼓励学生参加包装设计竞赛,少做虚拟的设计课题,采取互动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让学生与老师共同参加课程的教与学,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尤其对于设计作品来讲,学生更需要通过交流来把握自身水平的定位,也需要更多的机会从他人的作品中受益,以得到更好的提高,而设计大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实践的平台。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
三、创立“工作室”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平台
教师可创建工作室,以专业工作室为平台,将包装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与社会设计项目相结合,将设计项目有选择地纳入到课堂中来,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设计项目进行分析和认识,理清创作思路。教师可搜集有关信息,组织学生互动讨论项目的特点、适合的表现形式等,让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设计,互相吸收好的创意和表现手法。教师结合自己的设计经验和想法,讲授应注意的事项和问题。教师通过工作室的方式,可引发学生的设计热情,使学生充分得到社会实践的机会,从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同时,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没有时间观念等问题,也是教学中应注重的一项重要内容。合作项目有时间限制,可以促使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设计,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养成讲究工作效率、注重设计质量的习惯。
包装设计作为一种对人类生活方式有着广泛影响力的设计,要求设计师立足于现实,通过社会化的设计作品,在日常生活中影响大众,引领社会的审美趣味。随着现代市场销售方式的发展变化,在超市、自助销售商店等形式的产品销售过程中,包装的魅力成为吸引顾客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种类繁多的商品在货架上,以独特的造型、精美的装潢等设计要素作为商品的“第一印象”进入消费者的眼帘,刺激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包装,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销售手段,包装设计使产品的特色突显出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包装在这里起到了无声推销员的作用。设计人员离开了现实因素去空想设计,无异于纸上谈兵。包装设计具有非常明确的目标,检验设计成功与否是消费者,设计的创作过程往往是在满足客户与市场的同时体现设计师自己的设计思想。设计者不能随心所欲地表达个人的主观意向,而应该注重与客户的沟通过程,必须考虑所针对品牌的受众、考虑产品的特性所引起的使用材质的局限、加工成本、市场销售展示效果,等等。无论是造型结构、制作材料,还是社会的印刷工艺条件,都从方方面面约束着设计,也制约着设计者只能在这些条条框框之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在这种大环境下,包装设计教师就应该多组织学生从事一定的实际设计课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巩固和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设计实践的体会,促成体验操作和交流启发,让他们学会解决设计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在设计与探讨中亲身体验触类旁通的喜悦,尽快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包装设计艺术类学生的要求,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