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道德教育,实现教书育人

2010-08-15魏占荣王景和

文教资料 2010年23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育人

周 霞 魏占荣 王景和

(德州学院 医学系,山东 德州 253000)

德育过程是将一定社会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和一定时代的观念内化于受教育者,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自觉服从社会的普遍道德规范和一定的利益原则,使自然人成为一个有道德的社会人。[1]

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培养道德,而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教学。从人的培养来看,仅传授纯粹的知识是不够的,学校教育应通过情感和意志的训练,进行道德陶冶。[2]近年来,在西方出现了一种声势浩大的“价值澄清”的新教育改革运动,这种教育指“立足于完整的、社会的人的基础上全面发展的道德文化教育”,其核心是提高年轻一代人的道德质量。[3]我国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因此,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该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高等学校应把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要坚持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道德是人们关于善和恶、荣誉和耻辱、正义和非正义等问题上的观念、原则,以及根据这些观念、原则而形成的人们相互行为的某种准则、规范。道德不是超历史、超时代、超阶级的永恒不变的现象。它是随着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关系的发展而发展的;它是一种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在存在阶级的社会中,它有阶级性,不同阶级有不同的道德。[4]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不同时代与不同阶级,其道德观念都会有所变化。

60余年来,中国人民经历了艰辛的起步,也经历了成功和曲折,更是经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年代,在一穷二白的土地上创造了人间奇迹,用铁一样的事实向全世界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今天中国取得的一切进步和成就,都离不开社会主义制度这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民主的进步、社会的和谐,奠定了根本前提和制度基础。放弃或动摇社会主义制度,只会使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整体利益从根本上受到侵害,造成国家和民族的大灾难、历史的大倒退。苏联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导致的国家解体、民族分裂、社会倒退的悲剧就是对我们的警示。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得出的历史结论。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中国的发展,也是中国今后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中国不搞社会主义不行,不坚持社会主义不行。如果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不搞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就呜呼哀哉了,哪里能有现在的中国?”[5]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上影响最广泛的道德,是对社会上先进分子的要求。[6]只有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行为才与社会发展的整体相适应,只有具备社会主义道德水准的人才能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开发全过程,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的思想道德水平。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因此,高校应把坚持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放在各项工作的中心位置。

二、要坚持以身作则、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是指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7]

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需要大批的人民的教育家和教师。”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江泽民同志提出:“教书教得好,育人育得好才是一个合格、优秀的人民教师,才是名副其实的人类工程师。”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更进一步强调:“民族振兴的希望在教育,教育振兴的关键在教师。有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同时还提出了“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要求。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崇高道德行为,是全社会的示范和楷模。唐代文学家韩愈对教师的职责做过精辟的概括。他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大的方面讲,传道授业解惑都是教育人,都很重要,但传道为先。传道,就是要引领学生担负天下责任,传承高尚品德;授业,就是传授知识,研修学业;解惑,既解传道之惑,也解授业之惑。因此,育人是教师职业的本质,是教师职业的最高追求。

教育是一种以人格塑造人格的事业。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与教师的启蒙和塑造密切相关,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影响着全体学生,因此教师本身就是德育的生动教材。作为一名教师,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和崇高的理想,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牢固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为学生树立榜样,爱岗敬业,不为物质利益所诱惑,并通过自身甘于寂寞、甘于清贫,毕生忠诚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实际行动,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育学生正确评价各种社会现象,正确对待物质享受,以自身的高尚情操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树立远大的理想。

三、要坚持正面引导、全程教育

要坚持正面引导,用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符合社会主流的现象、理念作为道德教育的素材,用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感染、引导大学生,让学生在感受英雄模范先进事迹的过程中,领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各种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如果说科学技术左右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那么意识形态则决定着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能否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正确衡量自己的人生价值,处理好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与群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关系到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前途命运。

要以王淦昌、邓稼先、钱学森等“两弹一星”功臣们和老一辈科学家作为大学生学习的榜样。为了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他们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放弃在国外所拥有的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障碍和阻力,毅然回到祖国。在20世纪50年代,面对极端艰苦的条件,他们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投身到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最高利益,默默无闻,艰苦奋斗,以惊人的智慧和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创造了人间奇迹。没有他们“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活生生体现,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要积极弘扬和传承“两弹一星”精神,要让大学生感受到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促进了伟大的事业,只有融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实现自我的成功。

要坚持全程教育。感性的人不可能直接发展成为理性的、具有道德修养的人。德育不是简单地直接讲授道德概念,灌输行为规则,而是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知的发展,并将其贯穿于日常道德行为之中。道德教育必须是无灌输的教育,在全部教育过程中都应坚持对学习者自由、自制的尊重,道德教育应以促使学生在现实中实践自己的道德生活为目的。[8]要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中教育人、启发人、引导人、塑造人。

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要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各学科要密切合作,把道德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教书易,育人难。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事无巨细,头绪繁多,需要有极大的耐心,需要付出巨大的心血和艰辛的努力。只有全程坚持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把育人为本摆在各项工作的中心位置,高等学校才能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

[1][3][8]张文新.高等教育心理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7:262,263,274、275.

[2]李剑萍.大学教学论.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7:4.

[4][6]沈宗灵.法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2:306,307.

[5]邓小平文选.VOL3:326.

[7]袁兆春.高等教育法学与教师职业道德.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7:229.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道德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